有用——保護鏡頭。畢竟有些輕力度的磕碰,UV鏡可以替代鏡頭前鏡片受力,要碎就碎UV。
更重要的是另外2點——防止剮蹭和空氣中的鹽分腐蝕鏡頭鍍膜。而它的本職工作(濾掉紫外線)呢?數位相機的CMOS對紫外線極其不敏感,在非高紫外線環境下UV鏡事實上毫無作用。
常用姜老師的話說:「普通的UV鏡,無論中端低端,在不需要過濾紫外線的環境下,過濾的好著呢,到了真需要過濾紫外線的環境下,其實根本沒能力過濾紫外線。」 通俗來說,就是對CMOS完全沒有影響的紫外線,能過濾,有影響時卻過濾不了,在這點上,UV鏡是毫無疑問的廢品。主要有4個——過濾紫外線性能、鍍膜、透光率、純平。a. 過濾紫外線的性能.這麼說吧,幾百塊的UV鏡就別想要什麼性能了。
b. 鍍膜肯定是多層鍍膜更好,防炫光,號稱還能增加銳度(其實這是偷換概念,事實上根本增加不了銳度)
c. 透光率,行業標準說是97-98%透光率,高端的有99.7%的,當然是透光率越高越好。
d. 純平,就要看加工水準了,很多人忽略了這個指標,實際上UV鏡片的加工度,是否能夠接近工業級純平,直接可以決定其是否會對畫質造成損害。
有一個說法——UV鏡的價格為鏡頭價格的5% - 10% ,基本算是合理的。
1萬元的鏡頭,配100元的UV鏡,是否影響鏡頭素質就算你看不出來,但是單單從道理上想想也不大搭調對嗎? 就好比買了個幾百萬的黃花梨圓桌,總不能配4把50塊錢的板凳吧?同樣的道理,2000塊的鏡頭,配了個3000塊的UV鏡,也不太合乎情理。
UV鏡並不會使你的鏡頭變好,從畫質上來說,不拖鏡頭的後腿就完全可以了,所謂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是個好馬配好鞍的道理。
理論上講,這是沒有錯的。我們來這樣想,UV鏡號稱有多層鍍膜,能防這個防那個,實際上一個素質合格的鏡頭自己也有多層鍍膜,它不需要你給它額外再防了。而一個上萬塊幾萬塊的高端鏡頭,人家原本的鏡片組設計、鏡片加工技術、鏡片鍍膜技術,本身已經很高端到位了,此時非要在鏡頭前套一個玻璃片,如果真的有這個必要,那麼幾萬塊的鏡頭就不能自帶一個玻璃片嗎?
但是原理歸原理,真正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如果將劣質UV鏡套在鏡頭上,的確可以顯露出十分明顯的負面影響。別的不說,單看透光率,比如一個大光圈的超廣角星空頭,廠家為了提高那一點點T值(實際通光率)實際上要耗費極大的研發和生產成本,你為其付出的價格裡,當然也有一部分就是為了這一點點的T值,而買回來給鏡頭上套了一個玻璃片,降低了3%的通光率.這樣看來,到底誰虧呢?
總的來說,只要使用合格的,價格不太低的非劣質UV鏡,那麼它對畫質的影響事實上可以忽略不計。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光源處在你的身後,拿出UV鏡當鏡子看一下,如果能在上面看到清晰明亮的倒影,那就是低劣的UV鏡了。
UV鏡本身應當是清澈而不反射光線的,在撰寫本篇文章時,姜老師親自做了對比,3個同口徑不同品牌的UV鏡價格分別為 159元、350元、1200元,直接觀看UV鏡的倒影,1200元的 Rodenstock HR Digital UV鏡倒影非常明顯的低於其他2個。簡單的說就是,UV鏡越像一面鏡子,質量就越差。
首要注意的,肯定是前邊提到的價格檔次匹配,大家作為一般消費者,真沒必要去研究L37、L41、MRC、NANO、Pro1D 這些等級劃分,搞明白價格匹配就好了
第二是UV鏡假貨還是比較多的,越是大眾化品牌假冒偽劣越多。建議通過正規渠道購買。
「要不要用UV鏡? 」
「綜合考慮的話,要!」
「買什麼樣的 ? 」
「鏡頭價格的5% - 10% ,選擇靠譜渠道,購買老牌UV鏡品牌。
13 三分鐘學會評測鏡頭!
12 本篇不看,調色白幹!
04 德味鏡頭,到底是啥味?
我是姜老師,
歡迎大家 「寫留言」告訴我你在攝影上的疑問與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