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有三個「李豐」:一個為曹魏效力,一個是李嚴之子!

2021-01-15 情懷與歷史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當時的東吳和蜀漢,各有一位名為馬忠的武將。對於東吳的馬忠來說,大家都很熟悉,因為不管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演義中,都是他俘獲了關羽父子。

而就蜀漢的馬忠來說,建安末年,馬忠被推舉為孝廉,任漢昌縣令。曾被劉備稱為賢才。丞相諸葛亮開府治事,任馬忠為門下督。建興三年(225年),馬忠出任牂牁郡太守,討平牂牁叛亂。後任庲降都督,剿滅豪帥劉胄叛亂。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李豐來說,同樣出現了重名的情況。在漢末三國時期,共出現了三位比較著名的李豐,一個為曹魏效力,一個是袁術的部將,還有一個則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

李豐(曹魏)

李豐(?-254年2月)字安國(一說字宣國),馮翊東縣(今陝西大荔一帶)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衛尉李義之子。起初,曹叡是太子時,李豐還在研習學問。等曹叡登上了帝位,有一次接見一位吳國投降的人,問道:「你在江東時,聽到中原地區誰稱得上名士啊?」投降的人回答說:「我聽說過李安國(李豐)。」對此,在筆者看來,這意味著在三國時期,李豐是一位名士,在三國具有比較高的知名度。後來,他轉任騎都尉,給事中。魏明帝曹叡駕崩後,他擔任永寧太僕,因為名過其實,很少得到重用。也即李豐的名氣雖然遠揚,卻也給人們留下了浮誇的印象。

魏明帝曹叡去世後,曹芳這位皇帝即位。在此期間,李豐遷為侍中尚書僕射。對於尚書僕射來說,是尚書令的副手,這已經是三國時期位高權重的官職了。當然,在李豐之上,是司馬懿和曹爽這兩位託孤大臣。在高平陵之變前,大將軍曹爽已經架空了太傅司馬懿,執掌了曹魏大權。對此,李豐在曹爽與司馬懿之間兩面討巧,不明確表態,因而有人世人譏諷他。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奏請曹芳誅殺曹爽,將馬車停駐在朝堂下。告知李豐後,李豐非常恐懼,精神立即萎靡,蜷伏在地上站不起來了。一定程度上,李豐的立場,還是偏向於曹魏宗室的,這促使他難以接受曹爽失敗的消息。

嘉平六年(254年),李豐聯合外戚張緝等人準備推翻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輔政,但是事情為司馬師所知曉。質問李豐時李豐拒不承認,司馬師大怒之下將其殺死。因此,在曹魏歷史上,李豐顯然是不能忽略的一位大臣。在誅殺李豐等人後,司馬師還廢黜了曹芳這位皇帝,這進一步鞏固了司馬懿家族的地位,為之後取代曹魏,建立西晉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李豐(蜀漢)

李豐(生卒年不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李嚴之子。眾所周知,在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指定了諸葛亮和李嚴這兩位託孤大臣,以此共同輔佐後主劉禪。在後主劉禪即位後,李嚴鎮守永安、江州等地,擁有一定的兵權。建興八年(230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命李嚴前往漢中,以此共同抵抗曹魏大將軍曹真,為了讓李嚴迅速行動,諸葛亮上表後主劉禪,將李豐晉升為江州都督督軍,典掌其父所職都督江州事。

公元231年,李嚴在押送糧草上出現問題,為了推卸責任,李嚴反而誣陷諸葛亮。於是,等到事情的真相被查明之後,李嚴被罷官流放,諸葛亮表豐為江州都督,以「若與蔣琬協力從事職務,必可開啟道路」一語以鼓勵。最終,作為李嚴之子,李豐在蜀漢官至朱提太守。

李豐(袁術部將)

最後,除了曹魏和蜀漢之外,在東漢末年,袁術也有一位名為李豐的部將。李豐(?-197年),東漢末年武將,為袁術部將。公元197年,袁術僭越稱帝,這導致袁術成為了眾矢之的,也即曹操、孫策、呂布等諸侯都和袁術為敵。

公元197年,李豐這位將領追隨袁術攻擊曹操之陳留。但袁術聽說曹操親自迎擊後逃走,李豐與梁綱、樂就等擔當後衛,為曹操所殺。對此,在筆者看來,在這場戰役中,因為李豐等多位將領的陣亡,導致袁術元氣大傷。自此之後,袁術在東漢末年的諸侯中走向了衰落,並最終在公元199年被曹操消滅。總的來說,在漢末三國時期,文臣武將重名的情況可謂屢見不鮮。那麼,問題來了,除了以上幾位,你還知道哪些重名的三國歷史人物呢?

相關焦點

  • 三國有兩個「馬忠」:一個為蜀漢效力,另一個斬殺關羽!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人的名字都是單字,比如劉備、張飛、趙雲、關羽、馬超、黃忠等。在此基礎上,重名,也即同名同姓的情況,自然是難以避免了。比如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三個名為「李豐」的歷史人物。其中,第一位李豐袁術的部將,在東漢末年被曹操擊殺;第二位李豐是魏國大臣,在高平陵之變後,李豐參與了廢黜司馬師的謀劃,因為事情敗露,所以被司馬師除掉;第三位李豐是蜀漢大臣李嚴的兒子,也即為蜀漢效力。同時,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馬忠,也出現了重名的情況。在漢末三國時期,存在兩個名為馬忠的將領。其中,東吳的馬忠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因為他俘獲並斬殺了關羽、關平父子。
  • 三國時期蜀漢大臣李嚴之子的生平事
    導讀:三國時期蜀漢大臣李嚴之子李豐,他是哪一年出生人,至今也沒有人知道,人們只知道他字安國,按現在來說是陝西大荔一帶人。他是古代時期曹魏的官員,他的官職上升到了中書令。他是李義的兒子。在有一年的時候還因為夏侯玄、張緝等謀劃要殺了司馬師,這件事情沒有得到實施之後遇到了危險。
  • 諸葛亮罷免李嚴後,寫信給其子李豐,為何大哭?原因令人心痛
    劉備見他十分有才華,先後任命他為裨將軍、犍為太守、興業將軍,並成了蜀漢法律體系《蜀科》的制定者之一。在任職犍為太守期間,李嚴表現出極佳的治政能力,不僅平定了盜賊馬秦、高勝的叛亂,還為地方百姓幹了許多好事,比如修築了蒲江大堰,鑿通了天社山等。劉備病逝後,後主劉禪即位,李嚴因私慾得不到滿足,與諸葛亮開始不和睦。
  • 罷免罪臣李嚴後,諸葛亮為何在向其子寫信時「涕泣」
    其中有一次是在罷黜李嚴後,給其子李豐寫信時「臨書長嘆,涕泣而已」。已過不惑之年,身居高位的諸葛亮,為何會給一個同僚的兒子寫信會涕哭呢?蜀漢建興九年(231 年)春,時年 51 歲的諸葛亮在上表彈劾李嚴、罷黜他的官爵後,給其子李豐寫了一封信,史稱《與李豐教》,在結束時:「詳思斯戒,明吾用心,臨書長嘆,涕泣而已。」
  • 後三國時期曹魏的最大連續叛亂:淮南三叛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家已經獨掌曹魏政權。其態勢已經與當年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不相上下。但從當時的曹魏軍政勢力之中,仍有著許多對司馬氏不滿之人,而其中對司馬氏挑戰最大,也是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著名的「淮南三叛」。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說說這後三國中十分重要的三起叛亂。
  • 皆大歡喜的冤案:論「李嚴之廢」
    因此,也就有必要探討「李嚴廢放」的真相。 可以推斷出,李嚴之廢,根源在權術爭鬥;導火索則是其在江州的擁兵自重。 值得注意之處,是「廢黜李嚴」雖系冤案,對蜀漢各方勢力,卻均為善事。 李嚴不滿葛侯擅權,謀求「比肩於亮」。因此遭到構陷,最終身敗名裂。
  • 李嚴意圖分裂蜀國,諸葛亮為除李嚴:先斬了馬謖吧
    三、蜀地的原住民官員,當地的豪紳,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四川本地人,他們均為蜀漢政權的底層! 當時蜀國面臨的難題並不是曹魏政權與東吳政權,而是自家政權中心的問題,官員如果不能同心協力搞分裂則國家必亡!
  • 軍師聯盟:李嚴可以反殺諸葛亮,只要再遲幾年|文史宴
    劉焉去世後,益州大族趙韙舉兵討伐其子劉璋,全蜀響應,東州集團害怕遭到清算,殊死作戰,為劉璋消滅了趙韙。但劉璋卻遠不如他老子毒辣,對益州豪族狠不起來,導致東州集團沒辦法繼續作威作福。他們對劉璋很不滿意,於是希望招個狠的外地人進來,繼續壓榨、凌辱益州豪族,最終招來了荊州的劉備。劉備入蜀過程中,東州豪族吳懿、費觀、李嚴等群起跳反,倒是蜀地豪族張任、嚴顏等殊死抵抗。
  • 河南省南陽籍三國名人:南陽市二十一人,新野縣六人,鄧州市三人
    據不完全統計,河南省南陽市籍三國名人共有三十六位,其中,隸屬曹魏集團的有十三人,蜀漢集團十八人,東吳集團五人。詳細地域依次為:南陽市籍二十一人,新野縣籍六人,南陽市下轄鄧州市籍三人,方城縣籍三人,南召縣籍一人,桐柏縣籍二人。第一位:文聘。
  • 蜀漢人物籍貫大全:來自十一個省和一個自治區,遍布五十個市縣區
    據不完全統計,三國時期的蜀漢集團中,有名有姓的文臣武將共計一百七十多人,分別來自於如今的甘肅、江蘇、雲南、山西、陝西、山東、湖南、河北、河南、湖北、四川等十一個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中的五十個市、縣、區。本文結合史料記載,對蜀漢集團文武籍貫做一個大盤點。
  • 諸葛亮病逝,為何恨他的李嚴聽到死訊後會大哭,並激憤發病而死?
    這條計謀不成,李嚴再次出擊,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本希望李嚴能夠率領人馬鎮守漢中,可是他卻推脫不去,讓他去也行,條件就是劃分五個郡為巴州,並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並沒有接受,李嚴為此十分氣憤,與諸葛亮逐漸不合。
  • 「腹有鱗甲」的李嚴,從犍為太守到尚書令再到白丁,經歷了什麼?
    從劉表到劉備,來看李嚴前期的仕途講道理李嚴的仕宦經歷並不算光彩,他先後輔佐過三個主公——劉表、劉璋、劉備,跟老劉家挺有緣分。李嚴是荊州南陽人,先是成為郡吏,然後奉劉表的命令,到荊州各郡縣任職。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率領軍隊南下荊州,當時李嚴在秭歸縣。而秭歸就橫亙在從荊州到益州的水道上。
  • 諸葛亮病逝,為何恨他的李嚴聽到死訊後會大哭,並激憤發病而死
    這條計謀不成,李嚴再次出擊,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諸葛亮本希望李嚴能夠率領人馬鎮守漢中,可是他卻推脫不去,讓他去也行,條件就是劃分五個郡為巴州,並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並沒有接受,李嚴為此十分氣憤,與諸葛亮逐漸不合
  • 河南省信陽市籍三國八位名臣:蜀漢集團四人,曹魏集團四人
    籍貫為如今河南省信陽市的三國名臣共有八人。有趣的是,蜀漢與曹魏兩大集團勢均力敵,正好各有四人,而東吳集團沒有發現信陽市籍名臣的記載。筆者統計之後發現,信陽市籍名臣主要集中在信陽市的李氏和羅山縣的費氏兩族,分別任職於兩個不同的敵對集團。
  • 三國人物傳——李嚴
    李嚴這個人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的,雖然這個人比如在蜀中期推卸責任,後流放,不過這個人有點本事,諸葛亮北伐,李嚴在白帝防東吳。李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中國三國時荊州南陽郡人,蜀漢的將領和重臣,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託孤大臣。
  • 同是蜀漢託孤重臣 為啥一個功高卓絕 一個被廢為庶人
    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臨終前,以諸葛亮、李嚴為託孤重臣,輔佐太子劉禪,劉備死後,諸葛亮竟然把李嚴給廢為庶民,這是咋回事兒呢?李嚴,後更名為李平,字正方,南陽人。《三國志》記載:「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李嚴押運糧草,因途中遇到大雨,道路泥濘,延誤了時間。李嚴為了推卸責任,向皇帝上表,怪罪諸葛亮不該選擇這個時候攻打魏國。李嚴當時並沒有如實告知諸葛亮,而是派人勸他撤軍,諸葛亮見糧草沒到,不知發生了什麼,為穩固軍心,只好答應撤軍。蜀軍撤退後,李嚴裝作一臉無辜的樣子說:「軍糧饒足,何以便歸?」
  • 從巔峰到深淵,只有一步之遙——李嚴被廢事件探究
    李嚴是三國中蜀國的一個二流人物,他戲份很少,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但他也曾有過高光時刻,甚至還得以和諸葛亮並尊,權傾朝野,可最後卻被廢為平民,晚節不保。李嚴的發跡史就好似爬山,他越登越高,在快要登上山巔之時,腳下踩空,跌入了萬丈深淵。
  • 曹魏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文武雙全,輔佐曹魏三位君主!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在三國之中,曹魏無疑是最強大的一方。在此基礎上,曹魏不僅謀臣眾多,在武將上也是人才濟濟。對於曹魏武將來說,既包含了張郃、張遼、徐晃、于禁、樂進等曹魏五子良將,也有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爽、夏侯淵、夏侯惇、夏侯玄。夏侯霸等曹魏宗室武將。
  • 三國三個政權的傀儡皇帝,都是如何對待權臣的
    東漢王朝的滅亡有很多原因,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權臣當道,先有董卓、李傕、郭汜;後有董承、楊奉、韓暹、曹操。最終是曹操的太子曹丕取代了漢室,開創曹魏政權。劉備和孫權也陸續稱帝,自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徹底形成。在這三個政權當中,也有傀儡皇帝,有執政當道的權臣。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三國三個政權的傀儡皇帝和權臣。
  • 曹魏的十一位「太尉」:除了司馬懿,你還知道哪一個?
    相對於蜀漢和東吳,曹魏的太尉是一個常設的官職,也即曹魏歷史上,共有十一位太尉。那麼,問題來了,曹魏的十一位「太尉」:除了司馬懿,你還知道哪一個?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著名謀士,輕騎將軍賈龔之子。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支持曹丕成為世子。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後,拜太尉,冊封壽鄉侯。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賈詡沒有明確支持曹丕,但是,在曹丕和曹植相爭的時候,賈詡舉了袁紹和劉表的例子,這成為曹操下定決心傳位給曹丕的原因之一。於是,等到曹丕篡漢自立後,立即冊封賈詡為三公之一的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