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服務貿易是高度依賴人際流動與國際交往的貿易形態,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不可避免地對我國服務貿易造成負面衝擊,有效緩解疫情對服務貿易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這需要從企業積極作為與政府精準幫扶兩方面共同努力。危機中往往蘊藏著機遇,此次疫情加速了商業模式創新、企業自我重塑與經濟肌體升級再造,催生出了一些服務新業態、新模式與新增長點,文化、旅遊、教育、醫療、金融、保險等服務貿易迎來線上發展新機遇。
一、疫情對服務貿易的負面衝擊
世貿組織(WTO)服務貿易晴雨表最新結果顯示,全球服務貿易增長延續了2019年底的疲勢,在2020年第一季度依然疲軟。因防控疫情蔓延需要,各國日常經濟活動能力、生產活動大幅度下降,這將直接造成全球服務貿易需求大幅萎縮。2020年1-2月,受疫情影響,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1.6%,出口下降6%;進口下降14.6%。境外消費和自然人移動模式下的旅遊服務、運輸服務、建築服務等傳統服務貿易領域受到重創。多家跨國服務提供商宣布暫停在中國的業務,部分跨國公司表示,將會根據疫情發展情況,調整他們在中國的生產或投資計劃。此外,與製造業密切相關的服務貿易也受到很大衝擊,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湖北、浙江、廣東、江蘇等製造業大省還未全面復工復產,關聯企業復工復產不同步、工人延遲返工、訂單大幅萎縮、供應鏈和產業鏈運轉不暢等因素也影響了銷售、運輸、保險、會展、維護和維修等服務貿易的正常開展。令人欣慰的是,電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智慧財產權服務、技術服務、專業管理和諮詢服務、研發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受疫情衝擊較小,這些新興服務行業多為長期訂單,需求較為穩定,且服務提供方式可部分採取遠程在線提供,預計受疫情影響可控。2020年1-2月,知識密集型服務進出口額依然保持增長,出口額增長5%,進口額下降4%,這反映出我國服務貿易結構性改善的長期趨勢不會改變。但是,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在我國服務貿易總額中佔比僅35%左右,預計將無法抵消以旅行、運輸、建築服務為代表的傳統服務貿易下降的趨勢。由於境內外疫情錯期發展,全球疫情持續蔓延,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二、疫情下服務貿易發展新機遇
近期國家抓住疫情背後的智能時代變革的機遇,順勢而為,密集部署推進「新基建」,工信部公布實施《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提出「推動中小企業實現數位化管理和運營,提升智能製造和上雲用雲水平等一系列舉措」。廣州已經率先啟動了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試驗區的建設,3月30日,廣州市政府出臺了《廣州市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的若干措施》。文化、旅遊、教育、醫療、金融、保險等服務貿易迎來線上發展新機遇。從更深層次看,這些新趨勢是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消費逐步升級的結果,是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
1.「線上直播服務」新模式不斷湧現
2020年2月份,淘寶新增商家達100萬,新開直播商家環比增長719%,用戶環比增長153%,並帶動平臺成交額同比翻倍,每周訂單量環比增速超20%。 近日,廣州市商務局率先出臺了《廣州市直播電商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16條政策措施,加強直播電商頂層設計。直播市場的空前繁榮催生了「旅遊+直播」,「教育+直播」、「房地產+直播」、「餐飲+直播」等新模式,通過「網紅」網絡直播,滿足大量的體驗需求。疫情期間,上述這些行業的線上直播服務呈現井噴式增長。以教育服務為例,疫情期間,全國中小學和大學開啟了「在線直播教學」模式,騰訊課堂、釘釘、愛課程和中國大學慕課等平臺開放優質在線課程,教育培訓機構則開放了正價課程、畢業衝刺、名師答疑、科普視頻、學習資料等多種在線教育資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線App釘釘進入日本校園,開啟了在日本「直播教學」的模式,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也是我國在線軟體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成功案例。
2.「雲服務」的發展步伐明顯加速
與「雲」相關的新興生產性服務業需求井噴。「雲」成了「免疫力」、「恢復力」,也成了企業奔向未來的新動力。疫情衝擊下,許多綜藝節目不得已採用「雲錄製」的方式,「雲娛樂」、「雲直播」、雲觀展等新業態的用戶規模、日均用戶時長節節攀升,相關指標創歷史新高。各大在線旅遊平臺紛紛推出「雲旅遊」文化項目,各地博物館推出了2000餘項網上展覽,春節期間總瀏覽量超過50億人次,眾多5A級景區開闢了線上遊覽功能,一批VR文化旅遊產品在網上傳播,讓人們足不出戶可以領略到祖國大好河山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多家新媒體平臺對武漢雷神山和火神山兩家醫院建設工地的全程直播更是催生了「雲監工」這一網絡熱詞。疫情期間,線上「雲辦公」市場也迎來快速增長期。很多企業開始線上辦公,釘釘、企業微信等一些線上視頻、任務管理系統得到了極大的推廣機遇。平安人壽推行新冠肺炎理賠案件全程「雲賠付」,即所有理賠案件皆為線上申請、遠程審核、空中辦理。未來,「雲平臺」將成為研發服務機構進行科研合作的公共載體。例如,為防控疫情,與時間賽跑,許多網際網路企業和研發機構通過在線平臺進行科研合作。騰訊設立2億元資金池,發起「戰疫開發者公益聯盟」,聯合更多服務商抗擊疫情。
3.「無接觸式」新型服務業發展前景廣闊
疫情加快了網絡電商創新進程,生產性服務業線上經營模式持續創新,如叮咚買菜平臺率先推出了「無接觸收貨」服務,UU跑腿、餓了麼也隨之跟進。在疫情衝擊下,無人零售、無人餐飲、無人機配送等新型服務業態加快發展,蘇寧、美團等零售企業已著手布局無人配送這一領域。傳統商業銀行與網際網路銀行都在積極利用數位技術推出「無接觸金融服務」。比如一家網際網路銀行對於小微企業推行的貸款「310」模式,三分鐘線上申請貸款,一秒鐘資金到帳,零人工幹預。這一點在疫情防控期間尤其重要,因為不需要面對面籤約。一項調查顯示,50%的小微企業計劃向新型網際網路銀行申請貸款。作為一種新型服務業,「無接觸式服務」是對已有服務模式的補充與完善,它能夠倒逼政府和企業管理運營加速升級,其背後的強大支撐是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一系列新興科技手段,能讓服務鏈條更加集成、透明、可追溯。大力發展非接觸式經濟,這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歷史機遇。
三、疫情下積極紓解服務貿易的舉措
在2020年第一季度,各級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減負穩崗等扶持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應急政策,效果顯著。此後,還將陸續出臺一些中期政策,政策疊加效應還將不斷增強。如果服務貿易企業能夠用好用足這些政策,並積極應對疫情,將有助於服務貿易恢復常態。
1.服務貿易企業積極自救,制定疫情應對方案
疫情的突然爆發是對企業內部組織能力、協同能力的一場考驗,對小微企業更加嚴峻。企業首先要想辦法自己救自己,制定疫情應對方案,提前做好謀劃和設計,利用好睏境中的發展機遇,對疫情的不確定性也不要過於焦慮,大部分服務行業並沒有失控,也鮮見顛覆性的變化。服務企業要把確定的事做好,比如多和顧客交往,提升原有產品的品質,加大新產品研發的力度,創新運營模式,提高運營效率,改善人員構成,儲備與培養人才,建立管理體系等。對於大多數中小服務企業而言,立足本行業,做專做深做精做透,做出不同凡響的顧客價值來,才是正路。
2.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助力服務新業態發展與傳統服務貿易升級
數位化是企業進化的趨勢,也是企業升級的重要手段,因此無論如何也要啟動和推進。可以說,網際網路、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興數位化技術的發展應用,正在迅速改變服務的「不可貿易性」,遠程診療、遠程教育、在線辦公、在線心理諮詢等服務新業態快速發展,將顯著降低跨境服務貿易的成本。以此為契機,我國應加強信息技術在醫療、教育、旅遊、餐飲、零售等傳統服務行業中的應用創新,加快推動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在生產性服務貿易中的滲透運用,大力推動雲服務、信息技術服務等數字服務貿易的發展。傳統的服務貿易企業在疫情大考下,更應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樹立數位化思維,增加自身的抗風險能力。現在到處都在談數字經濟,很多中小企業家對「數位化」產生了恐慌,原因在於自己不太懂,企業又缺少專業人才,也無法辨別IT供應商的實際水平。針對這一問題,一是從急需的領域和項目著手。凡是提高顧客數位化體驗、增加顧客價值以及價值鏈運行效率,或者與創新商業模式有關的項目先做;二是從容易操作的項目著手。採取簡單易行、成本較低的技術方案和平臺,如企業微信、小程序、手機APP等;三是引進與培養少數懂編程的人才,一方面解決部分較簡單而重要的數位化問題,另一方面培育與外部IT供應商對接的能力。
3. 各級協會組織積極提供支持,為企業排憂解難
各級各類行業協會組織應建立問題反饋機制,廣泛收集企業受疫情影響遇到的實際困難與突出問題,積極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企業的核心訴求;成立「抗擊疫情服務志願團」,聘請資深專家、學者、專業人士向企業提供線上諮詢服務,切實幫助企業解決資金、人才、法律、貿易限制等重點難點問題;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積極與境外各類商會或協會等組織洽談合作,為企業能夠順利開展外貿業務提供援助。
4. 順應製造業服務化的大趨勢,充分發揮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的帶動作用
在原有的信息技術條件下,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是很難做到的,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的逐步成熟與應用,極大地推動了製造業的服務化轉型,為二者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比如,大型設備的遠端服務、給企業提供生命周期所需的各種生產性服務平臺、聚合中小企業閒置的全新生產性服務業平臺等。因此,企業與政府要合力推進位造業與服務業協同發展,整合管理體制和支持政策,充分發揮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的帶動作用。
5. 堅持服務業發展與服務貿易相結合,擴大服務貿易進出口
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積極擴大國內市場的有效需求是企業和政府攜手努力的重要方向。通過發展國內教育、醫療、航運等服務業,減少境外留學、就醫及國際貨運支出;通過不斷改善國內旅遊市場環境,增加旅遊收入;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會計、法律等領域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貿易。服務業規模的壯大不僅可以強力擴充經濟增長的內生性動能,減少對出口等外部因素的依賴,還有利於改善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構成,特別是線上服務業的快速擴容,更能有效規避與隔離實體經濟活動中各種風險的幹擾,從而進一步加強我國經濟增長的韌性與張力。
疫情持續時間還具有不確定性,但越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可以預見的是,我國服務需求市場廣闊,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迅猛的趨勢不會改變。此次疫情危機將會促進我國服務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新興服務貿易有望高速發展,成為推動整體服務貿易增長的中堅力量,服務業也會在危機中重獲新生。
(矯萍 中國服務貿易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廣東財經大學商貿流通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