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亞中國人正在全力建設的Kenol-Sagana-Marua雙車道項目。然後開車在縣城裡轉了一圈,我看到了多達三個正在進行的中國公路項目。在奈洛比,中國擁有「樓上」高速公路和西方繞道工程。在肯亞各地,許多其他的中國公路項目正在進行中。
肯亞人開玩笑說,努力奮鬥的「 Mu-China」正忙於建設我們的國家,而我們卻在盡情享受政治盛宴。事實上,中國的公路項目通常按時、按規格、按成本交付。自從中國人在齊貝吉(Kibaki)擔任總統期間交付蒂卡(Thika)高速公路和奈洛比周圍的旁路以來,中國人已經在非洲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站穩了腳跟。
21世紀初,中國人來到非洲尋找能源和自然資源,以滿足他們的工廠在全球消費品出口市場上無法滿足需求的需求。基礎設施建設不在中國對非洲的最初議程之列。
後來,非洲國家意識到,他們可以用自然資源的權利換取基礎設施的長期融資和發展。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同時成為非洲基礎設施的資助者和建設者,提供融資,中國的材料和勞動力,所有這些都打包在長期的政府對政府的交易中。
在此期間,由於對非洲國家施加了嚴格的治理條件,西方多邊和雙邊發展資金實際上已經停止。此外,西方正忙於應對更為緊迫的全球恐怖主義威脅,無法對非洲給予太多關注。西方支持的建築公司逐漸從非洲撤出。
姍姍來遲的是,西方國家現在開始對非洲表現出興趣,擔心中國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地位,並伴隨著明顯的政治甚至軍事野心。與此同時,非洲國家,尤其是肯亞,正感受著中國累積債務的沉重。
PPP模式成為基礎設施提供資金的有效途徑
肯亞提出了公路基礎設施融資的PPP模式,具體解決了債務挑戰,道路使用者直接向私人投資者(特許經營人)支付過路費。20年後,基礎設施的所有權將從投資者手中恢復到政府手中。
如果讓步協議足以保護國家和道路使用者的利益,則PPP模式是為大型公共基礎設施提供資金的有效途徑。這似乎是西方國家通過競爭性招標或通過談判的雙邊安排選擇的切入點。
在PPP收費模式下,中國人已經在開發奈洛比高速公路。據了解,美國人正在計劃蒙巴薩/奈洛比高速公路,而法國人已將裡羅尼(Rironi)劃定為莫洛高速公路。從Lamu到Isiolo的Lapsset高速公路也採用PPP融資模式。
如果並且如果使用競爭性的PPP和非PPP項目採購方式,那麼除非西方其他最重要的雙邊考慮因素普遍存在,否則西方公司可能很難擊敗中國公司。中國人為非洲項目量身定製了項目,使它們具有低成本和競爭力,主要是獲得了國家支持的廉價信貸。從中國以合理成本採購的材料;以及由中國公民進行的低成本項目管理和監督。
中國的項目通常以相對較低的預算交付,這使得西方公司很難與非洲經驗豐富的中國人競爭。
道路項目繼續僱用許多肯亞人,為他們提供了有用的可轉讓技術技能。特別是在Covid-19衰退期間,整個肯亞的公路建設維持了數千個工作崗位,使該行業成為可靠的經濟刺激手段。(來源於見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