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人生》當年為什麼這麼火?看過這些你就知道了……

2021-01-11 魚兒陌上花

《人生》(中篇小說)是路遙的成名作,正是因為這部中篇小說的出版與被改編成電影,路遙變得名噪一時:

上世紀八十年代,幾乎沒有幾個不知道路遙的。

路遙為啥能這麼火?當然——與這部作品有關,但又不是什麼作品都能火,所以還得從作品說起。

首先,和作品切中的要害有關。

簡言之:這部作品,寫的是農村知識青年的人生出路問題,代表人物是高加林。

雖然高加林只是高中畢業,但這個學歷在80年代的農村已經了不得,畢竟恢復高考制度沒幾年,畢竟恢復了也沒幾個考得上大學。

所以頂著個高中學歷在農村拎鋤頭,心裡是相當不美氣,就像孫少平死活不願待農村一樣。

這個問題幾乎涉及到所有接受過現代文化教育的農村孩子,還能不能回農村的問題;

也涉及到每一個個體的生命追求問題。

實際上,在城鄉差異如此巨大的社會現狀裡,每一個接受過現代文化教育的人:

講真,都不太願意回農村(至少現在多半是),甚至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回不去。

當農村還沒有足夠的就業機會,沒有相對充分的現代文明,它與我們接受過的現代教育是難以彌合的。

教育指向現代、指向未來,即便現在的農村,也與「現代」和「未來差距甚遠。

《人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切中了要害:

農村知識青年回不去農村,又去不了城市(當時的城市不像現在,能進城務工,那會要靠國家政策招工)。

其次,和故事本身有關。

《人生》雖然屬於嚴肅文學,但它有通俗性的一面,比如:

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與張克南四人的愛情故事。

抽絲剝繭,這個故事是這樣的:當高在農村落魄時,他喜歡上了默默愛他多年的農村姑娘巧珍;

當高轉頭飛向城市且如魚得水時,高開始嫌棄巧珍,且直接劈腿已有穩定對象的城市姑娘黃亞萍。

要命的是,黃與高又是一種人(俗稱「知識青年」),為了與高在一起,黃也把正在處的對象張克南給劈掉了。

好吧,黃與高雙宿雙飛,留劉巧珍、張克南一臉懵逼。

解氣的是,路遙很正!他倆這樣是會遭報應的:

高被張克南的媽舉報,重返農村,與黃的戀情隨之告吹;巧珍絕望之下亦嫁他人。

除了相對通俗、看點十足的愛情故事外,路遙還在作品中添加了親情、鄉情、城市情結等「輔助材料」。

比如為高加林操碎了心的父母,比如凝結著陝北民情的德順爺,比如高對城市的無限渴望。

路遙是一個能充分融生活的現實性與偶然性於一體的專業小說作者:

可讀性、現實性、批判性,在他的完美整合下,總能幻化出使讀者印象深刻、頗受啟發的好故事。

最後,自然與這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有關。

80年代的電影非常洋氣,誰要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口碑傳播是驚人的。

何況電影還是大眾傳媒,傳播面非紙媒能比。

當年的《人生》正是借著電影改編的翅膀,乘風破浪,轟動一時。

相關焦點

  • 我的人生與路遙的《人生》
    下筆寫出這個題目時,我的人生已經相當地《人生》:我大約在33年前的1985年,第一次知道路遙在他自己33歲那年寫就和出版了《人生》(1982年)。後來,我也在33歲那年走入了新的人生階段:女兒叫爸。如今,我比路遙去世時年齡大幾歲。
  • 路遙一波三折的愛情,也是你我的人生
    我們都知道《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先生的一部偉作,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作品,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為這部作品鋪墊的真實愛情故事。路遙的初戀林紅是一位從北京來的女知青,兩人通過朋友的撮合,迅速進入熱戀期,期間兩個人通過書信來傳達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
  • 讀過《人生》,讀過路遙的人生嗎?
    這些年,我們對於路遙作品的討論日益廣泛,《平凡的世界》的社會價值更是遠超其文學價值。但對於路遙本人,這個樸實到近乎笨拙、以生命的代價追逐文學的意義的寫作者,我們了解的仍然太少。1983年夏秋之際,路遙帶著電影《人生》的劇組在榆林選景,選完景後,路遙在榆林小住過一段時間,完成了中篇小說《你怎麼也想不到》。當時,路遙就住在市文聯二樓十一號。小說《你怎麼也想不到》中也留下了一系列頗具榆林地方特色的詞彙,「毛烏素大沙漠」「古長城」「防護林」「治沙」「文化館」……
  • 解讀路遙與「劉巧珍」的故事——《人生》不為人知的原型故事
    至於巧珍是怎麼來的,只有路遙自己才知道。路遙是帶著喜愛的筆觸去寫巧珍的,她"並不是那種簡單的農村姑娘"、"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路遙說:"她那火一樣熱烈和水一樣溫柔的愛。"給了高加林溫柔和安慰。她以火一般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愛情中去;在被高加林無情拋棄後,她又以水一般的溫柔包容了高加林。然而,最終她的愛情也只是一聲嘆息。
  • 初戀女友讓路遙傷透了心,多年後在北京街頭遇見,路遙激動失態
    說起作家路遙,相信沒有人會不知道,他的一生有兩本著作,一本是《人生》,還有一本就是影響了中國一整代人的《平凡的世界》。作家路遙,在中國民間群眾中的影響力,非常大。蔣方舟供職的《新周刊》曾刊髮長文,紀念「人民作家」路遙,說他是「最後一位文學的殉道者」,是恰如其分的概括。「獻身於鍾愛的事業」,這話對路遙而言,真不是一句新聞稿空言。
  • 路遙——中篇小說《人生》作者
    路遙的初戀是北京下鄉女孩林虹,當路遙自己的返程當工人的招工指標下來時,他義無反顧的給了女友林虹,而林虹在返回北京後給路遙的書信逐漸減少,路遙知道這段戀情將要結束,心情異常痛苦,無法振作起來。1972年路遙在寫作中又遇到了另一個北京女孩林達,林達欣賞路遙,用自己的私房錢資助路遙讀完了:「延安大學」。
  • 路遙: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花城》和《收穫》《十月》《當代》是當年純文學的四大花旦。《平凡的世界》在《花城》出版後還在京城舉行了研討會,業內專家評價不高,周昌義聽說這次研討會後,暗自鬆了口氣,覺得自己退稿退對了。也許由於專家評價不高,《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在更加邊緣的文學期刊《黃河》出版。
  • 路遙為什麼要讓田曉霞離去
    路遙筆下的她,象徵著先進和文明,象徵著見識和奉獻,象徵著高尚和溫暖,這些都是孫少平所匱乏的;女強男弱的特點使得田曉霞從中學開始一直就是孫少平的精神引領者。如果結局是他們倆結婚了,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那是童話,不是現實主義作品。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說「我決定要用現實主義手法結構這部規模龐大的作品」。
  • 讀懂他,人生「路遙」,何懼何憂
    這一次,它帶我們重溫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許多人愛路遙,愛他樸素又經典的語言,愛他描述的真摯感情,愛他用生命寫作的態度,更愛他展現的不屈精神……讀懂路遙,漫漫人生路,何憂?他「以命搏文」,6年交出一部上百萬字的鴻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 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遙的人生經歷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奧斯特洛夫斯基路遙,男,本名王衛國,出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中國當代作家。路遙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同樣被大家所稱讚的還有他的兩大主要著作:《人生》、《平凡的世界》。就是這麼一位文壇巨星,他用他的人生經歷給了我們不可多得的三方面啟示。
  • 三段戀情成就路遙人生,獲獎後路遙感嘆:「沒錢別搞文學!」
    那你今後再不要獲什麼獎了,如果拿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找不來外匯。」 路遙聽後,十分感慨的只說了一句話:「日他媽的文學。」 這段人生是他最灰暗的人生,他飽嘗了人世間的種種艱辛,做過很多平常人想不到的工作,而且,為了忙於生計,還在農村一小學中教過一年書,常常遭人白眼。 但這些都沒有影響他的寫作之路,他愛寫作,寫作是他人生的全部,不管在什麼環境下,他都要堅持,這才是他走向文學巔峰的原因。
  •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2020-12-21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平凡的世界》:路遙,人生的一本書,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
    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一定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過去是,現在是,將來肯定還是。我小時候,記得那個時候基本上沒有什麼課外書,不像現在雜誌什麼的遍地就是。我小時候看過的,一是我很小的時候爺爺訂的《人民日報》,可惜那個時候看不明白。
  • 《人生路遙》回顧 | 「喜歡是離不開,而愛是不離開」
    路遙原來可不是這樣的人,他是典型的文壇硬漢。可一部《平凡的世界》寫下來,他竟變得如此脆弱。其實,他的朋友並不知道路遙當時最大的問題是身體已經走向崩潰的邊緣。後來,路遙親自抱著一個巨大的提包,汗噓噓地到陝西人民出版社陳澤順家裡,交了夜以繼日剪貼整理好的《路遙文集》稿件。
  • 路遙的價值——《人生》給我的激動、困惑與迷茫
    ,路遙也不時會出現在我的文章裡,出現在我所講授的課程中。我曾經指導學生做過關於路遙的碩士學位論文,現在也正在指導著另一篇同樣是關於路遙的碩士學位論文。我不是當代文學專業的教師,為什麼我會去講路遙,寫路遙,指導關於路遙的論文?現在想想,這既起因於我多年形成的一個情結,也出於我對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的敬重。路遙成名於上個世紀80年代中前期,那個時期正是我讀大學的時期。
  • 朱文杰:追憶路遙二十年
    讓你眼發潮,心泛酸。我知道我是想路遙了,我的朋友,我的在「平凡的世界」裡,創造了不平凡「人生」的「早晨從中午開始」的兄弟。懷念路遙,讓我想起我曾在我的長篇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英年早逝的記錄」一章中,隨電視專題片《老三屆故事》拍攝路遙,並回憶我與路遙十年交往的那一段文字。
  • 17年後,路遙街頭偶遇了背叛他的初戀,想起過去種種,竟暴走失態
    無論是《人生》,還是《平凡的世界》,路遙筆下的悲劇惹哭了一批又一批讀者。很多人說他靠悲情"吸粉",但如果你了解了路遙的真實故事,就會對這本書多一層更深刻的理解。因為他的作品中處處都流露著自己人生的影子。1987年的春天,路遙到北京出差,看起來就是一個平凡的日子。他的朋友海波當時也在北京,在魯迅文學院學習。路遙也住在那裡。
  • 路遙,黃土大地的兒子
    我手裡捏著一捆路遙給我的「路條」,然後乘上風塵僕僕的班車,就這麼上路了。那是在1990年的初春,陝西電視臺正在播放根據路遙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我們走到哪裡都能聽見人們在議論《平凡的世界》。每天吃過晚飯,播完新聞,毛阿敏演唱的主題歌響起,這時候,無論是縣委書記、大學教師,還是工人、農民,全都放下手裡的事情,坐到電視機前。
  • 路遙《人生》:對於男人來說,為什麼初戀如此難忘?真實答案在這
    路遙《人生》第七章 插圖:電影《人生》劇照 路遙《人生》作品簡介: 《人生》是一部中篇小說,於1982年在《收穫》雜誌發表,
  • 路遙《人生》:在不盡如人意的人生裡,熱情地活下去
    在著名作家路遙墓前的方石上,刻著這樣的一句悼詞:「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這句話不僅僅非常恰當的表述了路遙短暫而輝煌的文學人生,同時也涵蓋了他的兩部非常出色的作品,一部是讓他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而另一部,就是這本一經發表便轟動全國的中篇小說《人生》,它讓路遙一舉成名,也讓很多人看到了那個曾經在愛與理想中不斷掙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