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人生》:在不盡如人意的人生裡,熱情地活下去

2020-12-23 緩緩有點慢

在著名作家路遙墓前的方石上,刻著這樣的一句悼詞:「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

這句話不僅僅非常恰當的表述了路遙短暫而輝煌的文學人生,同時也涵蓋了他的兩部非常出色的作品,一部是讓他獲得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而另一部,就是這本一經發表便轟動全國的中篇小說《人生》,它讓路遙一舉成名,也讓很多人看到了那個曾經在愛與理想中不斷掙扎的自己。

雖然名為《人生》,但實際上它並不似《平凡的世界》那般的鴻篇巨製,而是以一個十四萬餘字的故事,用一種最樸實的語言,來反映那個特殊時代中年輕一代的縮影。

人生二字或許是一個過於宏大的選題,卻是對這個故事來說,再恰當不過的概括,因為它不僅講述了知識青年高加林充滿起伏和選擇的人生,也影響了無數人的人生,故事中的苦惱與歡樂都帶著些許似曾相識的意味,而那些困惑著故事中的人們的愛情與理想,其實也曾出現在很多人的人生岔道口之中。

正如寫在路遙《人生》開端、引用的著名小說家柳青的那段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的生活道路是筆直的、沒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業上的岔道口,個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

01愛情故事框架下的風雨人生

《人生》所講述的故事雖然是一個大時代的縮影,是一代人社會及生活的凝聚,但這樣一個宏大的背景其實也是展示在一個愛情故事的框架之中的,見微知著,從小人物的小細節中,表述大的主題和情懷。

可以說,從主人公高加林回到土地,再到離開土地和最終的回歸,整個過程都是建立在愛情與理想的矛盾之上,以此來反映當時的青年一代在時代洪流中的沉浮變幻的人生。

生在農村、成長於那片黃土地之上的青年高加林一直有著遠大的志向,祖祖輩輩的面朝黃土背朝天,讓高中畢業、見識過的知識青年高加林更加嚮往外面的世界。

他的夢想在那鋼筋水泥、車水馬龍的城市,所以在做了三年民辦教師,然後突然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而不得不重回這片土地的時候,高加林一時之間是難以接受的。

老一輩的農民們一輩子都是守在這片黃土地上的,土地就是一切,但是在80年代初期的時候,中國處於一個改革開放的大變革時期,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接受過文化教育,所以他們更加嚮往現代文明和城市生活,而不是像祖輩父輩一樣「在土山上刨挖一輩子」。

正因如此,高加林被擠掉以後,他的失意和無奈都被現實的殘酷打擊的無處遁形,從此開始走進了人生中的一個「低谷期」,高加林內心中的煎熬與無望或許會比其他人來的更為強烈,因為「他雖然從來也沒鄙視過任何一個農民,但他自我從來都沒有當農民的精神準備!」

所以這個時候,美麗熱情的農村姑娘劉巧珍的出現,是高加林失意時候的精神慰藉和情感寄託。

巧珍雖然沒有讀過書,大字不識一個,卻是打心眼裡尊重有文化的人,也埋怨過父親沒有送她去讀書,所以她對於知識青年高加林是發自內心的愛著的,她可以放下一切驕傲,將高加林視為自己最大的驕傲。

在那樣一個連刷牙都被看做是傷風敗俗的愚昧落後的時代,巧珍卻可以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大大方方地和她「多才多藝、強壯標緻的『先生』」——加林哥,一起去逛縣城;也會在高加林選擇飛向更高的天空而放棄了她的時候,自己默默流淚,不僅不去糾纏,反而為他說話奔走、施以援手。

她所想的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從高加林的角度和立場出發的,在這個角度來看,二人的戀愛關係其實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巧珍是非常傳統的女性,她性格堅定、獨立,但對於戀愛關係中的另一方在情感上是依附且隱忍的,頗受「夫為妻綱」的傳統觀念影響。

甚至高加林的背叛帶給巧珍的都不是憤怒和失望,而是對於自己的反省:

「經過這樣一次的情感生活大動蕩,她才明白,她在愛情的追求上是多麼天真!悲劇不是命運造成的,而是她和加林哥差別太大了,她現在只能接受這種現實對她的宣判,老老實實按自己的條件來生活。」

她愛的質樸,愛的純真,不顧一切的熱情中又滿是深深的崇拜。

當再次回歸土地的高加林衝著黃亞萍喊出那句「真正愛的人實際上是另外一個! 」的時候,他將愛情的真諦回歸到巧珍身上,可是我們試想,無論是從文化差異還是生活背景上都相差甚遠的兩個人,沒有共同語言的興趣的兩個人,他們的愛情又會是怎樣的呢?

這讓我不由得再次想起愛情與理想之間的那些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

02<br>愛情與理想之間,一定要做魚和熊掌的選擇題嗎?

愛情與理想,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常常會以一種「對立」的立場出現,總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們,要在這道選擇題之間擇其一。

這讓我想起高曉松對於女兒戀愛觀的一種態度,曾經高曉松給女兒的信中,一句「願你一生純良,不舍愛與自由」,走進了很多人的心裡,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這樣一句平平淡淡、歲月靜好的話,卻是一個父親對於女兒愛情及婚姻的美好祈願和期待,可是「愛與自由」和理想之間的關係,註定是相違背的嗎?

在一次節目中,汪涵問過高曉松這樣一個問題:「你們家閨女長大了,學校裡有好多男生追她,你怎麼辦?」

高曉松十分灑脫地回答說,那跟他沒關係,但是會告訴女兒「挑好的」

至於什麼樣的是好的,高曉松的答案卻讓我禁不住再三思量:

「什麼叫好的,就是目的性太強的男生,要奮鬥、有理想的都不要找,這種男生不是好老公,他應該娶他的理想,娶他那目標。就嫁給那種快樂的、有幸福感的、能隨遇而安的,因為境遇你永遠不知道,比爾蓋茨雖然成功了,但是為了成功,這麼多年,他不能給你快樂和幸福。」

這個回答曾引起過很多的議論,議論的點無非就是婚姻觀念以及經濟能力的那些問題,然而卻將愛情與理想之間的「矛盾」推向了一個浪口。

高加林與劉巧珍之間的愛情因理想止步,與黃亞萍之間的愛情也曾是因為理想而開始。

他帶著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而在通訊幹事這個職位上大放光彩的時候,和只懂得說老母豬又下了幾頭小豬崽的巧珍自是再沒有共同語言了,他走出了失意,不再需要那種純真質樸的愛情來撫慰,期待的是更為廣闊的天地。

這個時候,能夠為他寫詩、能夠和他聊國際問題、能夠帶他去大城市發展的黃亞萍,便成了那個最新鮮刺激的愛情因素。但是當高加林因為「走後門」被揭發而「打回原形的時候,因為「愛情與理想」之間的矛盾而痛苦不堪的,不僅僅是高加林一個人,痛苦地還有黃亞萍:

她痛苦的焦點在哪裡呢?這是不言而喻的:她真誠地愛高加林,但她也真誠地不情願高加林是個農民!她正是為這個矛盾而痛苦!如果有一個方面的堅定選擇,她也就不會如此痛苦了:假若她不去愛高加林,那高加林就是下了地獄也與她無幹;如果她為了愛情什麼也不顧,那高加林就是下地獄她也會跟著下去! 矛盾是無法統一的。兩個方面她自己認為都很重要:她愛高加林而又怕他當農民啊!

她愛他,卻只愛那個有著美好前途的他,無法接受重做回農民的他。

當愛情成了理想之路上的絆腳石,當理想變成造成愛情悲劇的關鍵因素,黃粱一夢初醒,最初的美好卻再也無法尋回了。

03<br>時代的因素與性格的影響,造成了愛情的悲劇

很多人都會將《人生》中的高加林與《紅與黑》中的於連做類比,因為他們確實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之處,他們兼具著強烈的自尊與自卑,在各自所處的時代裡做著一個孤獨的奮鬥者。

高加林是農民的兒子,他從不會瞧不起農民,但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是極度牴觸這種身份和背景的,在他看來,農民不是土地的主人,而是土地的奴隸,他所有的奮鬥其實都是為了逃離這片土地。

「他雖然沒有認真地在土地上勞動過,可他知道在這貧瘠的山區當個農民意味著什麼,農民啊,他們那全部偉大的艱辛他都一清而楚!

所以當他不得不做農民的時候,這種自尊和自卑相互交織的情緒反覆折磨著他,他的自尊讓他在去集市上賣饃的時候躲避著老同學,去城裡掏糞碰到張克南的母親,被惡意嘲諷的時候,眼裡不由自主地轉著淚花子,心裡想的也是「我非要到這裡來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識,我比這裡生活的年輕人那一點差? 我為什麼要受這樣的屈辱呢?」

這樣的勞動不是他該做的,這對他來說就是屈辱。他的才華與能力、眼光和理想讓他更享受像在縣委大院受到的一片讚美聲那樣的光鮮,與其說是心高氣傲,不若說是有些好高騖遠。

與此同時,除了自尊心理的影響,自卑心理也在搖晃著他內心中的天平,在去城裡賣饃遇到老同學的時候,他不敢承認自己是要去「做生意」,面對黃亞萍和張克南,高加林想到自己已經成為農民的實事而「自降身價」地說:「你現在位置高了,咱區區老百姓,實在不敢高攀」。

短短幾句話,滿是尖酸刻薄。

這樣的性格成因與當時時代因素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他生活在一個城市文明向農村不斷滲透的過度時代,在文明與落後不斷鬥爭、文化與閉塞互相衝撞的過程中,身處時代洪流中不斷奮鬥著的知識青年們所受到的影響是首當其衝的。

路遙曾說過:「真正有功力的長篇小說不依賴情節取勝。 驚心動魄的情節未必能寫成驚心動魄的小說。 作家最大的才智應是能夠在日常細碎的生活中演繹出讓人心靈震顫的巨大內容。 而這種才智不僅要建立在對生活極其稔熟的基礎上, 還應建立在對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理解的基礎上。」

《人生》所呈現給讀者的,就是這樣一幅獨具風採的當代農村世態長卷,它無需驚心動魄的情節來震撼人心,沒有叱吒風雲的人物去拯救世界,而是以生活中最質樸的美來給予我們最深刻的思考和最原始的感動。

當現實的殘酷與時代的脈搏交織,當小人物的命運與大時代的力量去抗衡,那種動人是最真切的,或許正如路遙在《人生》中告訴我們的那樣:

生活總是這樣,不能叫人處處都滿意,但我們還要熱情地活下去。

相關焦點

  • 路遙《人生》:巧玲用三句話,告訴我們人生最好的活法
    就像路遙《人生》裡的高加林和巧珍一樣,雖然他們兩個完全屬於兩個世界,但感情是真摯的。只是高加林後來遇到了更好的人,就忘記了一路陪伴自己的巧珍。 高加林是現實的,但同時這段感情,也格外令人警醒。
  • 我的人生與路遙的《人生》
    下筆寫出這個題目時,我的人生已經相當地《人生》:我大約在33年前的1985年,第一次知道路遙在他自己33歲那年寫就和出版了《人生》(1982年)。後來,我也在33歲那年走入了新的人生階段:女兒叫爸。如今,我比路遙去世時年齡大幾歲。
  • 解讀路遙與「劉巧珍」的故事——《人生》不為人知的原型故事
    至於巧珍是怎麼來的,只有路遙自己才知道。路遙是帶著喜愛的筆觸去寫巧珍的,她"並不是那種簡單的農村姑娘"、"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路遙說:"她那火一樣熱烈和水一樣溫柔的愛。"給了高加林溫柔和安慰。她以火一般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愛情中去;在被高加林無情拋棄後,她又以水一般的溫柔包容了高加林。然而,最終她的愛情也只是一聲嘆息。
  • 讀過《人生》,讀過路遙的人生嗎?
    作為路遙的同鄉、後輩和深受影響的讀者,王剛耗費了近十年時間,遍訪路遙生前好友,收集大量一手資料,以編著《路遙年譜》的方式,為這個黃土地上迎風而立的人,留下了一本詳實、豐滿、全面的人生實錄。在每一年每一月每一日的生活記錄中, 看到平凡的世界裡路遙的人生。
  • 路遙: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這是路遙的經典語錄。對於路遙,很多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一部《平凡的世界》造就了他的文學地位,也影響了無數的人。他說過:「只有不喪失普通勞動者的感覺, 我們才有可能把握社會的歷史性進程的主流 ,才能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
  • 《人生路遙》回顧 | 「喜歡是離不開,而愛是不離開」
    回顧:今天我們繼續共讀《人生路遙》。昨天,我們讀到了路遙繼續在創作道路上前行。為了更好地創作小說,路遙不僅南下廣州尋找素材,還在身體透支的情況下堅持寫作。中國作家大都有「茅獎」情結,路遙也不例外。他對「茅盾文學獎」有著深切的追求,也渴望能得到文學界的一次熱烈掌聲。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後的評獎結果一出,路遙高興地睡不著覺。《平凡的世界》不僅獲獎,而且票數排名第一。消息傳開,朋友們紛紛表示祝賀。
  • 路遙《人生》:沒有不後悔的選擇,遺憾才是人生常態
    那一年,他失業被迫回家務農,遭受了人生的第一次失落,難過卻還要討好讓自己失業的人。那一年,他失業在家,故意拼命工作折騰自己,不曾想卻遇見了一位好姑娘,她熱情、善良,讓他疲倦的心得到安慰。但人生的意外總是突如其來,他正高興事業愛情雙豐收時,被人檢舉工作走後門,遣送回鄉,新戀情也遭受現實的迎頭一棍,分了手,回到家,昔日戀人已嫁為他人婦,痛苦遺憾後悔也已來不及。他擁有過,也失去過,他就是高加林,路遙小說《人生》中的男主人公。
  • 路遙成名作《人生》:高加林與劉巧珍的悲劇,陌生又熟悉
    但我今天要說的並不是《平凡的世界》這本書,而是路遙的另一本書《人生》。《人生》是路遙的成名作,拍成電影後,更是在全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人生》是我在一次逛書店時發現的,它被擺放在《平凡的世界》旁邊。當時一看這書名,第一反應是「這書名好俗啊」「這年頭誰都動輒想談一談人生,人生豈是一本書就能談的」,但當我看到作者是路遙後,還是抱著敬畏之心翻開了這本書。旁邊的朋友看到我翻這本書後,非常中肯地說「《人生》這本書不錯,很好看的。」經她這麼一說,我對《人生》這本書的閱讀興趣陡增,迫不及待地讀起來。幾天後,我將《人生》讀完了,並深以為然這的確是本難得的好書。
  • 路遙《人生》中的5個經典句子,寫入了人心,哪一句觸動了你?
    路遙,是一個非常值得一提的作家,一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寫作事業,忽略了妻子和孩子,更忽略了自己的身體,正是一個男人最好的年紀,卻匆匆離世。他的一生,雖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卻在生活上坎坷悽涼。之前的文章中,講到路遙的生平遭遇之後,不禁在思考——人生在世,到底是事業重要,還是家人重要?看到有一位讀者說:最好能兩者兼顧。
  • 路遙: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覺得平平無奇,讀不下去,於是退稿了。《平凡的世界》在《花城》出版後還在京城舉行了研討會,業內專家評價不高,周昌義聽說這次研討會後,暗自鬆了口氣,覺得自己退稿退對了。也許由於專家評價不高,《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在更加邊緣的文學期刊《黃河》出版。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得茅盾文學獎。
  • 從《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路遙的人生經歷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於因為虛度年華而痛悔,也不致於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奧斯特洛夫斯基路遙,男,本名王衛國,出生於陝北榆林清澗縣,中國當代作家。路遙這個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同樣被大家所稱讚的還有他的兩大主要著作:《人生》、《平凡的世界》。
  • 紀念路遙誕辰70周年 | 那些平凡世界裡的人生片段
    他「不管漂泊到何處,心永遠貼著黃土地」他「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他站在陝北黃土高原用一部上百萬字的鴻篇巨著描繪一軸氣勢磅礴的社會歷史畫卷今天,是作家路遙誕辰70周年紀念日通過下面這些定格的時光一起緬懷路遙平凡世界裡的人生片段童年,是路遙人生中苦難的時光,一家十來口人
  • 路遙——中篇小說《人生》作者
    路遙的初戀是北京下鄉女孩林虹,當路遙自己的返程當工人的招工指標下來時,他義無反顧的給了女友林虹,而林虹在返回北京後給路遙的書信逐漸減少,路遙知道這段戀情將要結束,心情異常痛苦,無法振作起來。1972年路遙在寫作中又遇到了另一個北京女孩林達,林達欣賞路遙,用自己的私房錢資助路遙讀完了:「延安大學」。
  • 【書友·說書匯】路遙《人生》
    活動時間:12月27日(周日)晚七點 活動地點:金山區圖書館三樓報告廳 參與方式:自由參與《人生》是作家路遙創作的小說,也是其成名作。原載《收穫》1982年第三期,獲1981——1982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 我們都是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人生》路遙
    高加林焦慮、彷徨、悔恨,一人望著這片黃土地,久久思索……路遙對高加林的評價是:高加林是一個在人生道路上的艱苦跋涉者,而不是一個已經走完人生道路的單純的勝利者或失敗者。他的內心深處的矛盾和發展變化,觸發著當代青年們的思索。劉巧珍也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具有傳統婦女的美德,美麗、善良、溫柔、全身心愛著加林。
  • 路遙:我寫的是平凡的故事,但是我的人生卻不平凡
    他常餓得發暈,餓得發瘋,餓得絕望,飢餓迫使他憑著本能拼命下去,事實上,這種飢餓感既是尾隨路遙一輩子的狼,又成為他超越自我人生的強大動力。他如饑似渴地吞食著所能找到的一切精神食糧,抓住一切機會讀書看報。1966年夏,路遙17歲,在陝西省初中升中專考試中,以優異成績考取西安石油化工學校。
  • 讀懂他,人生「路遙」,何懼何憂
    昨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如約而至。這一次,它帶我們重溫的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曾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許多人愛路遙,愛他樸素又經典的語言,愛他描述的真摯感情,愛他用生命寫作的態度,更愛他展現的不屈精神……讀懂路遙,漫漫人生路,何憂?他「以命搏文」,6年交出一部上百萬字的鴻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 三段戀情成就路遙人生,獲獎後路遙感嘆:「沒錢別搞文學!」
    路遙是一代文學巨匠,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然而天妒英才,42歲便英年早逝,他的離世讓人深感痛惜,他的《人生》是不平凡的,然而在他的筆下,卻用自己堅韌不拔的毅力譜寫了《平凡的世界》這樣獲得矛盾文學獎的名作。
  • 路遙《人生》:爭強好勝的你,永遠不能超越的人是自己
    不必隱瞞,他十幾年拼命讀書,就是為了不像他父親一樣一輩子當土地的主人(或者按他的另一種說法是奴隸)。」在路遙的《人生》裡,主人公高加林始終沒有放棄過這份執念。城鄉差異,加上城市人、鄉下人這種敏感又無處不在的等級觀念,使得很多像高加林一樣不甘於現狀的年輕人,對城市有著強烈的渴望。然而,正像路遙在書裡所提到的,如果社會肌體是健康的,年輕人的這種追求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個人的影響都是正向的,對閉塞落後的農村來講更是一種積極的力量。
  • 人生豈能事事盡如人意.
    但生活無常,總不能不順就喋喋抱怨,總不能委屈就淚流滿面,總不能坎坷就止步不前。有些話必須內心深藏,有些痛必須自己去扛,不管你抬不抬腳,人生都要向前,不管你願不願意,時間不會停滯。有些事,只要盡心去做了,即使做的不好,也不遜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