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讀金庸的少年啊,江湖從未遠

2021-02-15 理想國imaginist

1924年3月10日,查良鏞出生於浙江海寧一個望族;1952年,他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與同事梁羽生訂下武俠小說之約,以「金庸」為筆名寫《書劍恩仇錄》;1972年,金庸在《鹿鼎記》完結後正式封筆;2018年10月30日,金庸去世,金庸作品再無新修版。雖然金庸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一年已久,我們卻從未感受到他離開太遠——他的作品依然在被翻拍出新的影視版本、江湖中的俠客們依然在各種遊戲裡叱吒風雲、主人公的名字依然是人們日常交流常用的比喻……武俠世界的締造者揮揮手走了,給我們留下了屬於幾代人的集體記憶,以及遠不止於此的,影響範圍尚未可知的武俠文化。他說:「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後來,人們也只能從自己模糊的記憶中,拼湊出雲的蹤跡。

2018年10月30日下午,金庸離世。至此,金庸、古龍、梁羽生,中國武俠小說界盡失泰山北鬥。成人童話走到今天,打了一個結。我們都是站在此端的孩子,而彼端站立著孩子時的另一個我們。讀金庸時,武俠小說屬違禁品,經常被老師沒收而不可再得。我們讀金庸,是在被窩裡、書桌裡、牆角裡。每至精彩處,或呼喝出聲,或哽咽難鳴,屢遭家長突襲,豁然一張淚漣漣的臉。那時遍布中國各地縣城的,除了錄像廳就是租書屋。交30塊押金,按照每本1塊錢的價格借閱。最多一次只能借兩本,定期歸還,逾期罰款。因為總有另一個比你更心急火燎的傢伙,想知道倚天劍是不是還在周芷若的手裡,想知道別後經年,陳家洛是不是再見到了香香公主。我們很早就知道了「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也早早就知道了「天蒼蒼兮臨下土,胡為不救萬靈苦」——在我們還不知道什麼叫天下蒼生的時候,還不知道什麼叫嫩冰猶薄的時候。我讀金庸的第一本小說是《白馬嘯西風》,直到現在還記得開頭是「得得得……得得得」的馬蹄聲。「在黃沙莽莽的回疆大漠之上,塵沙飛起兩丈來高」,江湖俠士,縱馬而來。這是金庸的一個中篇,通過呂梁三傑追尋高昌迷宮的地圖,寫的是江湖兒女的愛恨情仇。這是直到現在我也不敢重讀的一本書。小說最後李文秀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雖然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有金魚……漢人中有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那是一個將要放學的小縣城初中的傍晚,窗外斜陽將墜未墜,泛紅的陽光斜照在臉上。同桌凱子擋住我,對詫然回頭的同學們,連連作揖求饒。那是我初中時唯一一次大哭,後來一個她喜歡我、我也喜歡她,但她從沒有說過喜歡我,我也從沒有說過喜歡她的女孩,在給我的畢業留言冊上,只寫了一句話,「那年白馬嘯西風」。江湖夜雨十年燈,少年子弟江湖老,我不知道在聽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後,她能不能想起那年北方的那個傍晚。想起曾有一個枯瘦的少年,跌坐在北方的塵埃裡,為一個流落到南方的女子痛哭失聲。我們讀金庸的時候,香港藝術正值黃金年代,不止是以武俠小說為代表的文學,音樂、影視,無不蓬勃洶湧,就像《書劍恩仇錄》中寫的那樣,「鬱雷之聲漸響,轟轟不絕」。只是,那時的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早早就擁有了那個年代最好的東西,「凡有華人處,都能談金庸」。在視野漸漸寬廣之後,我們扔掉成人童話卷本,捧起了勒龐的《烏合之眾》、柏拉圖的《理想國》。後來,王朔在《我看金庸》一文中,將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定義為四大俗。我還記得有人說,「如果他的作品是成人童話類,那麼全體中國人沉淪在童話裡將是一場可怕的悲劇。」我們終於成了金庸小說中描寫過的「還無風霜之色」的少年,我們自以為已經「英氣勃勃」,其實一切都還沒開始。然後網際網路到來,紙質閱讀衰竭,世界天翻地覆。我們怕被時代丟下,「一步步跨將出去」,追趕另一個江湖。畢業若干年後,當初讀金庸的少年在江湖裡打滾,仍然為生存和溫飽而惶惑,人生儘是喬峰錯殺阿朱那天的,「轟隆隆一聲雷響,黃豆大的雨點忽喇喇的灑將下來。」我們曾比虛竹還惶恐,比韋小寶還佻達,比馬春花執過,比郭襄擰過。我們最終都沒能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令狐衝或是楊過,慶幸,我們也沒有成為不想成為的嶽不群或萬震山。我們只是金庸小說背景裡南宋末年牛家村裡一個村民,河南少室山下一個農人,可我們早早就知道,「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恨不知所終,一笑而泯。」,「天地四方為江湖,世人聰明反糊塗。名利場上風浪起,贏到頭來卻是輸。」「行事但求無愧於天、無愧於心。」曾以為成人童話是庸俗,是幼稚,其實一個江湖已然道盡了一切。我們以為江湖已遠,其實,我們一直都像他寫的那樣,身處江湖,亦為別人的江湖。金庸去世消息傳來,我和一友人說,「金庸去世,真的讓我難過了」。我以為是失去了少年的夥伴,不想,是失去了一位默默仰視的長輩。自然規律不可避免,但與敬仰的人曾同處一個時代,仍然與有榮焉。《天龍八部》裡,還叫喬峰的蕭峰,聚賢莊大戰包括丐幫、少林在內的天下英雄。「今日喝酒絕交,如果哪位朋友想殺我喬峰的,儘管上來喝光碗中之酒,從此以後,大家恩斷義絕,生死各有天命。」張無忌乾坤大挪移神功初成,孤身力戰六大門派。戰崆峒名宿宗維俠,勝少林神僧空性,斷華山鮮于通,退峨眉滅絕師太,「決與明教同存共亡」。令狐衝一柄長劍單挑黃鐘公、黑白子、禿筆翁,丹青生江南四友,逼得禿筆翁在牆壁上狂寫《裴將軍詩》。獨孤九劍乃成,少年英豪出世。「一場大戰足足鬥了十二個時辰,四野裡黃沙浸血,死屍山積。斷槍折戈、死馬破旗,綿延十餘裡之遙。」危在旦夕之際,楊過「一聲清嘶鼓風而至」。殺死金輪法王,砸死蒙古大汗,「拾了一塊拳頭大小的石塊,呼的一聲擲出,正中蒙哥後心」,「蒙哥筋折骨斷,倒撞下馬,登時斃命」。就在那場盪氣迴腸的襄陽之戰裡,剛剛獲救的郭襄,於萬軍叢中,置周圍如飛蝗般的箭矢於不顧,呆呆地望著小龍女說,「楊大嫂,你真美」。那一刻,她或許知道了,16歲那年,風陵渡口初見楊大哥,已經用盡了她一生的運氣和繁華。「只恨我生君已老,斷腸崖前憶故人」。後來,郭襄出家為尼,終生不嫁。

這個和喜歡的人結拜的女子,這位七心海棠的主人,為救治胡斐所中的無解之毒,死於毒上。「小妹子對情郎—恩情深,你莫負了妹子——一段情,你見了她面時—要對她好,你不見她面時——天天要十七八遍掛在心」。讀時,失神落魄,如若干年後胡斐想起藥王莊時王鐵匠唱的這首歌。小昭,這個金庸說過最愛的女子,波斯教紫衫龍王的女兒,為了母親不再被追殺,為了張無忌不因自己而與波斯教樹敵,接受波斯教聖處女一職。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1993

與張無忌告別時,「教主哥哥,你以後莫再記著我。殷姑娘隨我母親多年,對你一往情深,是你良配,她絕不會騙你」。這個明眸皓齒、桃笑李妍的異域女子,此生不可再見之前,還在替她的教主哥哥想著以後的周全。讀到此處,心情如張無忌後來聽到類似小昭的聲音時一樣,「一陣甜蜜,一陣酸楚」。「等我大好了,我就和你到雁門關外騎馬打獵,牧牛牧羊」,「身子一顫,腦袋垂了下來,一頭秀髮披在了他肩上,一動也不動了」。北宋宗哲元佑六年秋末冬初,河南信陽城西北小鏡湖青石橋上,蕭峰痛失阿朱。此後,蕭峰終生不娶,「四海列國,千秋萬載,就只一個阿朱」。拒任平南大元帥,曳百萬虎狼之師於宋遼邊界,脅迫耶律洪基停兵止戈,「終生不許遼軍一兵一卒越過宋遼疆界」,遂以箭穿心,一償遼宋恩怨。北喬峰南慕容的喬峰轟然倒地,享年33歲。至此,義薄雲天斷,慷慨悲歌無。後人最願意回到的年代,宋,時無英雄。後來,重讀金庸,發現少時閱讀,簡直牛嚼牡丹。「焚我殘軀,熊熊聖火,生亦何歡,死亦何苦?為善除惡,惟光明故,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豈一個大氣魄所能了得。「強極則辱,情深不壽,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被稱為「武俠與國文的一個絕題」。「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都城南下窪陶然亭東北,有一冢,或謂即香妃葬處,故以香冢稱焉。孤墳三尺,雜花繞之,旁立一小碣,正書題其上曰。就連黃蓉做的菜都叫「一江紅樹亂猿哀」 ,出自韋莊的《章漢作》。就連黃藥師的武功都是,「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金庸筆下的人物,早已經跳將出書頁,是我等初遇即不再離棄的舊交。《倚天屠龍記》第39章「秘笈兵書此中藏」裡,神秘黃衫女子出手相救,隨即飄然離去。對張無忌的詢問,只回答了一句,「終南山後,活死人墓,神鵰俠侶,絕跡江湖。」頓時淚如泉湧,如失散多年,一直惦念的老友,在異鄉街頭撞遇。1954年,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 ,白鶴門掌門陳克夫,相約在澳洲新花園擂臺比武,梁羽生據此寫出《龍虎鬥京華》。"事渺人遐,遙望京華,萬裡西風瀚海沙",新派武俠小說橫空問世。在中國的文學曠野裡,武俠小說從這一刻豎起大旗,在文學西化的浩浩湯湯中,保留了一股縱橫今古的文化餘脈。所以,西方媒體認為,「金庸就像是一個人構成的文學運動,相比一位作者,他更像一個文學類型。」金庸小說給了我們一個遼闊的世界,它融會貫通,縱橫開闔,是想像力和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貫穿當下和歷史,橫亙中國與西方,為通俗文學賦予文化,為武力點將以仁慈,為現實暈染以浪漫。相對於「金庸之於武俠小說的地位相當於鮑勃·迪倫之於民謠」。「金庸之於中國人就像西默農之於法國人,託爾斯泰之於俄國人」。「金庸之於中國,就好比狄更斯和他的《霧都孤兒》之於我們的維多利亞時代。」「他在中國歷史裡編織他的江湖,相當於託爾金在歐洲的查理曼大帝時期釋放他的創造力一樣。」在當代稀薄的歷史連結中,他用武俠小說維繫了傳統文化的正義性,並告訴我們,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將到哪裡去。

講者介紹

阿郎。媒體人、影評人、作家,《看電影》雜誌主編。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著有《並指如刀:阿郎看電影》《春天對櫻桃樹做的事》《晚安,人類:阿郎看電影私享筆記》,CCTV-6電影頻道《佳片有約》《今日影評》特約嘉賓。看理想App已上線阿郎《21世紀偉大電影》節目。

收聽更多阿郎講述的「偉大電影」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內容編輯:蕎木

監製:貓爺

商業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相關焦點

  • 少年,我們一起來讀讀金庸吧
    不過說來慚愧,金庸的十四部武俠小說,我還沒有全部看完,比如《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至今仍然沒有足夠的動力去看。但是那幾部重頭的金庸小說,我都看過了許多遍,其中次數最多的恐怕是《神鵰俠侶》,還在讀初中的時候,就已經看了五六遍。是的,正所謂一見楊過誤終身,少男讀《神鵰》,有幾個不願意迅速代入,誤以為自己是那個充滿吸引力的神鵰大俠?至於後來更喜歡《天龍八部》,那是漸近中年的事情了。
  • 金庸逝世兩周年祭:江湖永憶,俠情不遠
    也想學得一招半式神功蓋世可以遊蕩江湖,扶危濟困多少人情竇初開的青春裡有它多愁敏感的少年心裡讀著讀著就暗暗不平為什麼楊過與小龍女要分離整整十六年?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卻多得是兩兩相忘多少人中年遍歷世事坎坷後心中有它原來哪怕大英雄,也有極其普通的一面原來即便是故事的主角,也並不都能求得圓滿江湖上腥風血雨啊,
  • 彼人讀金庸丨阿九:大明公主的江湖夢
    阿九:大明公主的江湖夢文/彼人君讀金庸的人,或多或少都做過江湖夢。
  • 六神磊磊讀金庸三部曲,六神磊磊讀金庸最新文章,六神磊磊讀金庸在線
    「眾所周知,我的主業是讀金庸。 從2013年到現在,六神磊磊解讀金庸小說已經有6年多的時間了。 6年來,他前前後後寫了900多篇讀金庸的文章,累計已有130多萬字。連他自己也驚訝,金庸的武俠世界裡,竟有一個如此龐大的現實江湖,而且怎麼寫也不會枯竭。
  • 金庸逝世一周年:江湖永憶,俠情不遠
    三聯今天文章的標題意味悠長:「我們從未真正與金庸筆下的人物告別」。再次懶惰地把舊文推薦給各位島友,權當從未忘卻的紀念。1  閱讀史兩個白髮老頭抱在一起,哈哈大笑。人的閱讀,機緣很重要,從哪開始讀很重要。我很幸運,讀到的那半本書裡,張無忌從大戰光明頂到海上跟四個美女漂泊,給了我很深的印象。 大學時在重慶,第一次很輕鬆很系統地讀完了金庸的武俠小說,一個月的時間,每天都在讀。重慶是一座陰雨綿綿的城,躺在宿舍床上讀金庸,有一種「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感覺,非常美妙。 其實人要成長總得克服一些心魔。
  • 《鹿鼎記》翻車,金庸江湖已遠
    來源:鋅財經原標/《鹿鼎記》翻車,江湖已遠新版《鹿鼎記》撲得轟轟烈烈。這部由張一山和唐藝昕主演的新改編劇於11月15日空降CCTV-8,並在愛奇藝和優酷同時播出。然而事實情況卻是,這個「8分陣容」最後向觀眾奉獻的,是一部不足3分的作品,不僅遠未達到及格線,甚至成為了今年國產劇中最低分的作品。在毒眸(微信ID:DomoreDumou)看來,新版《鹿鼎記》的失敗向市場證明了一件事,即金庸不再是萬能金牌,好的團隊和口碑尚佳的演員也不是作品的護身符。
  • 今天,金庸葬禮——江湖永憶,俠情不遠
    這些熟悉的文字,伴著青春時課桌下被窩裡的閱讀記憶,影視劇裡的江湖氣息,在胸口一齊湧上許多情緒。 那個時候,眼是亮的,心是熱的,也幻想著以夢為馬,仗劍天涯。如今,那個江湖俠客的世界還在,那盞創世之燈滅了。上周五,北京霧霾深重,幾十位島友從各個角落趕來,聽東郭、無忌、格子聊了兩個多小時的金庸。大家的情感是共同的。
  • 金庸走了,但他的江湖情義還在
    專讀金庸的六神磊磊「再也沒有後臺了」,他曾無數次想要面見金庸一次,直到先生離世,都沒能相見,亦無法告別。金庸筆下那些兒女情長、江湖恩怨中,同樣有太多生離死別。在他書中所寫的人生,告別是常態:江湖再見後,或許再也不見了。謹以金庸小說中的告別,恭送金庸先生遠行,恭送我們所愛之人的離開。
  • 金庸生平|少年遊俠
    屬鼠的人啊,他的秘密不告訴你的,為什麼金庸的材料這麼難收集?他自己不說,從來不說,媒體採訪他,他也很會打官腔,幾次說的可能都不一樣,這是屬鼠人的特點。我們不知道金庸有多少錢,不知道金庸詳細的戀愛史是什麼,他一般不「吐槽」,這是他的特點。雙魚座的人的特點是特別深情,浪漫藏在心裡,俗話說叫「悶騷」。也許有同學研究星象,我就不多展開了。
  • 書劍茶館:追憶金庸,俠者江湖再見
    2018年10月31日,一代大師駕鶴去,江湖再無金大俠。作為一代大俠金庸的景仰者,儘管常常流連於武俠世界裡的快意恩仇,但從小說裡的江湖回到現實中的江湖,總有無盡感慨:江湖雖遠,但劍是俠者從未放棄的精神。心中有劍,落葉飛花,皆是兵器。金庸的小說裡,大多是江湖紛爭恨不停,刀光劍影仇與情。江湖是中國人生活的寫照,俠義是中國人內心的渴求。
  • 金庸大俠,江湖路遠,咱們就此別過
    沒有人不喜歡江湖兒女的快意恩仇,也沒有人能不被英雄美女的纏綿悱惻所吸引。論起風格,古龍是冷豔,梁羽生是古典,而金庸毫無疑問是多情。《書劍恩仇錄》因為是早期作品,尤其可以看出金庸對「情」的思考,整部書仿佛就是一出發生於皇宮和江湖夾縫間,愛恨糾葛的家庭倫理劇。
  • 金庸筆下的「江湖」地圖...多謝你,給了我們一個永不幻滅的武俠夢!
    昨天,武俠小說泰鬥金庸逝世,帶走一個屬於武俠的時代。  查良鏞,筆名金庸。    襄陽,這個被金庸無數次提起的城市,一群金庸迷相聚古城牆,用蠟燭寄託哀思,以此悼念這位愛用筆墨描寫襄陽的俠士文豪。俠客行,江湖遠。這座城,為先生點亮。
  • 回顧金庸一生,看盡一片江湖 | 附金庸著作書單
    那一年,《鐵達尼號》萬人空巷;那一年,少年爭相品讀金庸。那一年,交通工具還是綠皮車,那一年,歷歷在目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不過這一切,都悄無聲息的過去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1955年,《大公報》下一個晚報有個武俠小說寫得很成功的年輕人,和金庸是同事,他名叫梁羽生。那年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即將完結,而他的創作又到了疲憊期,於是,報紙總編輯邀請金庸將武俠小說繼續寫下去。雖然此前從未寫過小說,但憑藉他對武俠小說的了解與喜愛,金庸還是答應接替梁羽生的任務。
  • 金庸武俠第一高手,實力遠超張三丰,死後還成就兩個絕世英豪
    說起我國古代的「江湖文化」,恐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金庸老先生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十四本小說裡構建的武俠世界了。而在金庸先生描繪的江湖裡,可謂是高手林立,數不勝數。大多數的武林高手都有一個非常響亮的外號,比如笑傲江湖裡面天龍八部面的四大惡人,倚天屠龍記裡的金毛獅王、白眉鷹王、青翼蝠王、紫衫龍王等等。更為讓觀眾印象深刻的就是笑傲江湖裡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了。而有那麼一個人物卻是屬於江湖上一直有他的傳說,但從未露面過。雖然受他的影響,造就了兩個絕世大俠,卻依然被人稱之為「魔」更有讀者認為他應該是金庸武俠第一魔。
  • 江湖遠,離歌黯
    我看的第一部金庸作品不是書,是電視劇,也不是後來懷舊必放的83版射鵰,而是孟飛和潘迎紫的臺灣中視84版神鵰俠侶。那首主題歌我到現在都可以完整唱出來。躍馬江湖道,志節比天高。但我覺得金庸小說裡有遠比郭襄小昭這種求而不得更值得同情的人物,那就是嶽靈珊。
  • 金庸已逝 夢醒江湖
    初冬將至 斯人已逝,通俗文學大師、武俠泰鬥金庸先生於昨日逝於香港,享年94。
  • 孩子讀金庸作品的順序和建議
    ,我們也發了一篇緬懷金庸先生的文章,後臺有爸爸媽媽問:應該怎樣引導小朋友讀金庸先生的作品。很多人不看《論語》也不看《道德經》,不讀佛經也不讀筆記體小說,但三教寓化世人的三觀,國人延續的骨氣與情操,先生的小說都寫給了你,你也讀著故事,也就明白了。 先生就是你的先生,非一人之先生,乃華夏幾代人的先生。金庸還是那個金庸,非一時之金庸,乃千秋之金庸。 故說金庸先生千古,金庸先生真正千古。
  • 獨家/孩子讀金庸作品的順序和建議
    在穆老師的讀字課堂和故宮讀字課上,他說起金庸筆下的書法高手——禿筆翁寫《裴將軍詩》、張翠山看張三丰臨摹《喪亂帖》悟出武學奧妙的「銀鉤鐵劃」等等小故事,真是信手拈來。一問果然是資深金庸迷,我們特意邀約穆老師寫了這篇紀念金庸先生的文章。根據穆老師自己的成長經驗,他認為:十二三歲的孩子應該會很有興趣讀金庸的書。
  • 江湖還在!金庸小說被選中了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去逝。世人評價:金庸之後再無江湖。言外之意,無外乎兩點:一、金庸先生江湖武俠小說地位之高,無人企及,最多比肩。「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恰如其分的概括了金庸先生的主要著作。可以說,武俠江湖是金庸先生一手打造出來的。
  • 金庸武俠小說感想
    我讀金庸的第一本小說是《連城訣》,直到現在還記得開頭是「託!託託託!託!託託!」兩柄木劍揮舞交鬥,相互撞擊,發出的託託之聲。那是湘西沅陵南郊的鄉下,曬穀場上,一對青年男女正用木劍在練武。這是金庸的一個中篇,通過狄雲離亂的一生,寫的是江湖的人心詭詐與愛恨情仇。這是金庸最黑暗的一部書,卻有著最溫馨的開頭,與最浪漫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