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10年愛情導師之後,塗磊從《愛情保衛戰》辭職了,理由是要提前圓跟妻子小丸子的5年之約,減少工作,回歸家庭,多陪妻子和女兒。
《愛情保衛戰》,當初還是我媽介紹給我看的。作為寫嚴肅深刻職場和個人成長領域的作者,我很不好意的說,有些片子還挺好看。特別是腦子累了,什麼都不想思考的時候,邊在跑步跑步邊看,負罪感也少。雖然故事有點狗血,但各位導師的情感價值觀還是很正的,作為愛情導師的塗磊,更是鐵粉眾多。
回歸家庭當然不錯。看到塗磊的故事,我突然想起了另外一個跨領域的大佬,華爾街的傳奇投資經理彼得·林奇。他在47歲的黃金年紀,激流勇退選擇退休,原因也是回歸家庭。
對不熟悉彼得林奇的讀者,稍微說一句。彼得·林奇在管理麥哲倫基金的13年裡,基金的平均複合收益率達到了29%,這個成績恐怕巴菲特也很難做到。但他付出的艱辛勞動常人無法想像。彼得林奇在他的超級暢銷書《戰勝華爾街》的序言部分,講到了他為什麼激流勇退,選擇在47歲就退休:
他深感自己這份工作犧牲了太多的個人生活,沒有晚上和周末,錯過了陪伴孩子成長的時間,做夢夢到的都是股票而不是妻子。
他援引託爾斯泰小說裡,貪心農夫的故事。這個農夫和魔鬼做交易,不停的跑啊跑啊,總想抓住機會多圈一些土地,直到自己跑不動了,精疲力竭倒地而死。
當初讀《戰勝華爾街》這本書,讀到這段的時候,覺得他這個理由寫得十分情真意切。不過林奇辭職的時候,還是有人對他辭職的理由,提出了不同見解。紐約時報上有一篇文章,說:
「明說的原因,幾乎從來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那篇文章,分析彼得林奇辭職的真正原因是: 預計牛股票熊市即將到來,所以見好就收。
林奇管理麥哲倫基金的13年裡,美國股市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牛市。不過,牛市和熊市循環是股市規律,市場是也從來不缺乏陰謀論和馬後炮。
不過,各路公司CEO高管們,因為各種原因辭職或者被辭職,不便說出真實的原因,往往宣稱回歸家庭——就我工作這麼多年,見過的就有好多次。
生活是複雜的。回歸家庭是不是辭職的原因,或者全部原因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減少工作,回顧家庭,的確有利於親密關係的建設: 天天空中飛人,老婆孩子見都見不到,是沒法培養親密關係的。愛的訣竅,就是要讓自己慢下來。
據說,賈伯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反省這一生,說自己工作太多,陪伴家人太少。巴菲特也曾經說過:
「到了我這個年紀的時候,就會發現,衡量自己成功的標準就是有多少人在真正關心你、愛你。」
對於大多數人,有意義的工作和親密關係,同等重要,不論工作還是親密關係,都需要用時間去滋養。
不管塗磊和林奇,最初決定辭職的原因是什麼。結束貪心農夫的生活,讓自己慢下來,把更多時間給家裡人,結果就是: 在一份成功的事業之外,他們都會收穫更好的親密關係,人生也更加完滿。
祝福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