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裡講:「得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項羽本紀》有一段「高論」印象很深:「富貴不還鄉,猶錦衣夜行,誰知之者?」項羽因此言而被人戲稱為「沐猴而冠」。
其實「衣錦還鄉」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夢想,而對於這些「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的返鄉成功人士,鄉黨莫不豔羨有加。然而,修道之人的返鄉境遇就與之大相逕庭了。
在唐朝,禪宗名匠、著名的號稱「踏殺天下人」的馬祖,他是唐朝佛教禪宗大師六祖慧能之再傳弟子,開創南禪洪州宗,諡號大寂禪師,悟道之後,法幢高樹,法乳廣播,也教育帶出了很多明心見性的成就者。
某日因故返鄉,鄉裡鄰居初時不知「馬祖」為「何方神聖」,夾道而觀,這時,後溪邊一個洗衣服的老太太認出了馬祖,哈哈大笑說:「他哪是什麼聖人,不就是馬簸箕嗎?於是人們一哄作鳥獸散」(馬祖幼時家貧,以織簸箕為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竹篾匠),馬祖於是十分感慨,作偈說:「得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溪邊老婆子,喚我兒時名。」
無獨有偶,耶穌回到家鄉布道時,人們也是驚訝地說:他不就是那個老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就是瑪麗亞嗎?雅各、約瑟,西門和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他的妹妹不是住在我們這裡嗎?於是家鄉人開始厭棄他,並不生信。
耶穌就此議論說:「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是從不受人歡迎的。」怎麼會有「還鄉道不香」這種現象呢?近世智者周國平先生分析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於一個精神上的非凡之人會發生兩種感想。
第一、他們經常看到這個人,熟悉他的模樣、舉止、脾氣、出身,家庭狀況等等,就自以為已經了解他了,在他們看來,這個人無非就是他們所熟悉的這些外部特徵的總和,僅此而已;
第二、由於生活環境相同,他們便以己度人,認為這個人既然也是這個環境的產物,就必定是和自己一樣的人,不可能有什麼超常之處,即使這個人的成就在本鄉以外發生了廣泛的影響,他們也仍然不肯承認。」
所以為什麼會有「還鄉道不香」這種現象呀?簡單講:是本土人,他嫉妒本土人。我有辦法度盡天下人,但我沒有辦法度盡本土人,更沒有辦法度儘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因為沒有一個會相信我,他反而會生逆反心理,是不是?
都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啊,什麼臺灣的和尚、美國的和尚,人們就認為怎麼怎麼樣,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是不是?
這其實就是我們眾生本能的嫉妒心在作怪,他不願意看到本土人成就,也不願意看到現代人成就,你講古佛、講祖師大德,他認可,為什麼?因為古人、死人,他不會跟現代人爭名奪利啊;外國人、外土的人、外鄉的人,他也承認:嗯,這個人有本事。
因為外土人他不會跟本土人爭名奪利啊,懂不懂啊?要懂得這是眾生的弊病之所在。所以佛法唯信可入啊,法從恭敬心得啊,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第一,我們聽經聞法,首先要懂得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法從恭敬心得,要有「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的求法心,於如來正法作稀有想。聽經聞法的時候心裡不要打妄想、心裡不要散亂。一面聽一面打妄想,那就是二心,一面聽一面想心事,這也是二心。一心,只是聽,心裡一個念頭都沒有,這就叫一心聽。
聽懂的人也要一心聽,不去思考,在聽的時候不去思考他;不懂的人也不要去想;不懂就算了,還是專心聽不去理會,假人不懂真人早懂了。更不要妄想一邊聽一邊去研究討論了,這叫一心聽、專心聽。否則一旦帶上自己的知見去聽就不容易領悟。
一心聽、專心聽,這樣來聽法就容易開悟。多聽幾遍,每聽一遍都有一定悟處,多聽幾遍全部都是悟處。即使悟後進修時聞燻聞修也同樣是如此對待。
為什麼聽經的時候不要研究呢?對,在聽的時候絕對不要研究,你一研究一思維就落到意識裡頭,不是真心聽了,不是一心了,變成三心二意,三心二意的話怎麼會開悟呢?
方便說,在我們凡夫位,第八阿賴耶識是心,第七末那識也是心,第六意識還是心,這就是三心。末那識跟意識兩個都是意,這就是二意,三心二意。權乘、小乘的根機,用的都是三心二意,現在我們用三心二意用的很習慣,自然現前。要是把識舍掉,用根就是一心。
根就是指六根的根性,即第七識第八識,究竟說就是真根如來藏。佛所講的「諦聽諦聽」,是用你的性來聽,用聞性來聽、用見性來見,用覺性來悟,所以他容易開悟,沒有不開悟的。所以《法華經》弘傳序講「俱崇密化之跡」。《地藏經》講:「聞在本識」。《 楞嚴經》講:「唯以精明進趣真淨」。
有人會誤認為光聽經聞法、聞燻聞修不能做到理事圓融。其實萬法萬相,每個事相都包括全部的真理。對我們來說,許許多多就是生活現前的事。事必定包含有理,有其事必定有其理,事理無礙。
因為理能成事,有其理必有其事,沒有理的事同樣不存在。「言為心聲,行為心使,身為心役」,三業總是隨智慧行的。因為有了理,你明白理了,這個事才能看得很清楚,才能見不見之見、會相歸性、乃至在相見性和真正做到理事圓融: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要不然簡直是神話。
我們每上一堂課,每進入一個名相概念,舉一反三,領悟到一種境界,你的品位就提升一次。當然,各人提升的等級不一樣,專心的人,觀照深的人,他乃至直接到十地等覺都不封頂。
一定要明白,《法華經》《楞嚴經》《涅槃經》等大乘了義經典就是講我們的心法,就是講我們心裡的境界。有了這個境界,這就是你的金剛種子,你從現在開始生生世世都不會忘記,妙就妙在這裡,這就是「菩提不退轉」,你想退都退不了。
第二,我們真正明心見性的菩薩,要「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必然「聞香知所在」,是不是啊,所以,知道眾生的這種種劣根性,我們在如教行道的過程中,就不會太執著。
對於身邊的親友家人、同學鄉黨等熟悉你的模樣、舉止、脾氣、出身,家庭狀況等等情況的人,知道他可能更多的只是對你得道之前的印象,但是你作為明心見性的菩薩,你應該知「是法住法位」,應該清楚他們身上的習氣和執著,就要儘量在「言傳身教」中多用身教。
要身教大於言傳,多以身作則,讓他們從你身上能夠感受到佛法對你的改變,看到你具足大慈悲心和一心向道弘護佛法了義的決心和行動,感受到佛法的力量,這就是最好的,因為如果你太多的言教他們未必生信,明白嗎?畢竟「一念燻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
你只管善巧方便的給他們種下了義佛法的金剛種子就好,不要太奢求什麼。要真心感恩他們,他們很可能都是願身再來的大菩薩,都是示現各種相來這個世上成就你的。
第三,佛在涅槃經交代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教導我們這四依法的標準,第一個就是「依法不依人」。 學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
依靠法可以入道,「佛種從緣起」,關鍵是法。凡夫所說,若能契於正法,也應信受奉行;假令有人雖能顯現如佛之相好,但所說不契正法,於其所說,也應舍離,萬不可依靠。我們尋求善知識,不是看他是什麼地位,執著相上的好壞。
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就是依人不依法——誰地位高,誰的名氣大,他就依誰,講什麼都是對的。所以依法不依人,什麼身份都不重要,只依法,只看你講得對不對。不要錯誤的認為:這位是佛學權威,那位是佛教團體的首長;這位是有名的法師,那位是某寺廟的住持,只按這些頭銜去分別正邪,這就是依人。
應該不論這些,我們只是看他講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機,能不能講出如來真實義,能不能經得起《楞嚴經》這個照妖鏡的檢驗。《圓覺經》告訴我們,凡夫想要得成聖道,首須尋求正知正見的人。
經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法華經》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怎麼認清善知識呢?我們應從他的正知正見來印證,而不是從別的條件來選擇的。
《涅槃經》講:「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不管你什麼身份、高矮胖瘦、年紀幾何,出家在家,你要講法就得善解如來藏,宣講常樂我淨的大乘究竟真理。
「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若無常樂我淨計常樂我淨,常樂我淨計無常樂我淨,四顛八倒之人,無有是處,絕對不是善知識。
所以「還鄉道不香」這種現象,也是在提醒我們,一定要懂得依法不依人。「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我們接受佛陀和善知識教誨、聆聽佛法,是可以向法師質疑的,你有懷疑的時候,可以請法:「法師!你這個說法是根據哪一部經經文講的,佛有沒有說過?」佛要沒有說過,我們就不接受,他得有依據、有經典出處,明白嗎?法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講的。
對於有些脫離經典舌燦蓮花的法師,即使他講的天花亂墜,你也不要相信他講的法。這是說明佛法經典的重要,是我們尋求解脫唯一的依靠。
法是經典,不是菩薩造的論,不是菩薩的講記、講義和各種注釋。不要說是一般名氣大的那些人說法,我們不能相信他;即使是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人來給我們說法,如果他講的跟經上講的不一樣,我們也不能相信;即便是菩薩來講經,法身菩薩、等覺菩薩來講經,若跟《法華經》、《楞嚴經》、《大般涅槃經》、《心經》等大乘了義經典不相應,我們也同樣不能相信;
那如果佛來講經呢,大家要記住「佛佛道同」四個字,今佛無異於古佛,講的一定是一樣的如來藏一實相印大乘不二法理,如果今佛跟古佛講的意思不一樣,那這個佛也不是真佛,該是魔王變現來欺騙我們的。
再者,佛弟子當依止於如來正法,而不是依止於說法者。三皈,佛是教導我們回歸自性,這正是佛菩薩偉大和了不起的地方。為什麼?從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諸佛菩薩,才是大慈悲心,一絲一毫控制的念頭都沒有,一絲一毫佔有的念頭沒有。
佛教我們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是自性三德。不是皈依外面。佛法跟其它宗教大不一樣,佛法之尊貴就尊貴在這個地方。一般世間講的皈依三寶,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也會在形式上供養禮拜三寶,但這些都是一種所依,起一個提醒的作用。
如果只做形式上、表面上的文章,卻沒有啟發內在的智慧,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世間眾生善根種子成熟有早有晚,故佛菩薩因緣度眾生時間無定。有以佛身,有以菩薩身,有以聲聞、緣覺身……鬼身、畜生身等不定,以三十二應身化度眾生。
「法常義者即是僧常」,你不要被出家相所迷惑,太執著於出家相,以為只有剃度出家的那個才是僧。但凡是所說法能引導眾生覺悟本心、反聞自性,徹悟實相,由此證悟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者,即是善知識,即是菩薩。我們不可執著於相,執著於人。
自己要把握底線,用智慧去分辨。佛言:「若優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應給施禮拜供養。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復不應給施所須禮拜供養。若於僧中有破戒者。不應以被袈裟因緣恭敬禮拜」。
【尚思修善學佛 說 】以上文章分享自「叮噹老師」。
我們在學佛、生活的道路上是不是也有這種思想去看別人,也有以前的目光看待現在人或事,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別人,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自己。
要知道每個人的成長「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所以我們在改變自己的同時,還要改變自己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