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昔日貧困去,今朝衣錦芳

2021-01-11 尚思修善學佛

佛法裡講:「得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項羽本紀》有一段「高論」印象很深:「富貴不還鄉,猶錦衣夜行,誰知之者?」項羽因此言而被人戲稱為「沐猴而冠」。

其實「衣錦還鄉」是大多數中國人的夢想,而對於這些「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的返鄉成功人士,鄉黨莫不豔羨有加。然而,修道之人的返鄉境遇就與之大相逕庭了。

衣錦還鄉是每個人的願望

在唐朝,禪宗名匠、著名的號稱「踏殺天下人」的馬祖,他是唐朝佛教禪宗大師六祖慧能之再傳弟子,開創南禪洪州宗,諡號大寂禪師,悟道之後,法幢高樹,法乳廣播,也教育帶出了很多明心見性的成就者。

某日因故返鄉,鄉裡鄰居初時不知「馬祖」為「何方神聖」,夾道而觀,這時,後溪邊一個洗衣服的老太太認出了馬祖,哈哈大笑說:「他哪是什麼聖人,不就是馬簸箕嗎?於是人們一哄作鳥獸散」(馬祖幼時家貧,以織簸箕為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竹篾匠),馬祖於是十分感慨,作偈說:「得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溪邊老婆子,喚我兒時名。」

得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香

無獨有偶,耶穌回到家鄉布道時,人們也是驚訝地說:他不就是那個老木匠的兒子嗎?他的母親不就是瑪麗亞嗎?雅各、約瑟,西門和猶大不都是他的弟弟嗎?他的妹妹不是住在我們這裡嗎?於是家鄉人開始厭棄他,並不生信。

耶穌就此議論說:「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是從不受人歡迎的。」怎麼會有「還鄉道不香」這種現象呢?近世智者周國平先生分析說:「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於一個精神上的非凡之人會發生兩種感想。

先知在自己的家鄉是不受歡迎的

第一、他們經常看到這個人,熟悉他的模樣、舉止、脾氣、出身,家庭狀況等等,就自以為已經了解他了,在他們看來,這個人無非就是他們所熟悉的這些外部特徵的總和,僅此而已;

第二、由於生活環境相同,他們便以己度人,認為這個人既然也是這個環境的產物,就必定是和自己一樣的人,不可能有什麼超常之處,即使這個人的成就在本鄉以外發生了廣泛的影響,他們也仍然不肯承認。」

自管芬芳,莫管他人

所以為什麼會有「還鄉道不香」這種現象呀?簡單講:是本土人,他嫉妒本土人。我有辦法度盡天下人,但我沒有辦法度盡本土人,更沒有辦法度儘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因為沒有一個會相信我,他反而會生逆反心理,是不是?

都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啊,什麼臺灣的和尚、美國的和尚,人們就認為怎麼怎麼樣,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是不是?

這其實就是我們眾生本能的嫉妒心在作怪,他不願意看到本土人成就,也不願意看到現代人成就,你講古佛、講祖師大德,他認可,為什麼?因為古人、死人,他不會跟現代人爭名奪利啊;外國人、外土的人、外鄉的人,他也承認:嗯,這個人有本事。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因為外土人他不會跟本土人爭名奪利啊,懂不懂啊?要懂得這是眾生的弊病之所在。所以佛法唯信可入啊,法從恭敬心得啊,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第一,我們聽經聞法,首先要懂得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法從恭敬心得,要有「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的求法心,於如來正法作稀有想。聽經聞法的時候心裡不要打妄想、心裡不要散亂。一面聽一面打妄想,那就是二心,一面聽一面想心事,這也是二心。一心,只是聽,心裡一個念頭都沒有,這就叫一心聽。

心靈清淨,不被外擾

聽懂的人也要一心聽,不去思考,在聽的時候不去思考他;不懂的人也不要去想;不懂就算了,還是專心聽不去理會,假人不懂真人早懂了。更不要妄想一邊聽一邊去研究討論了,這叫一心聽、專心聽。否則一旦帶上自己的知見去聽就不容易領悟。

一心聽、專心聽,這樣來聽法就容易開悟。多聽幾遍,每聽一遍都有一定悟處,多聽幾遍全部都是悟處。即使悟後進修時聞燻聞修也同樣是如此對待。

找到自己的佛性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聽經的時候不要研究呢?對,在聽的時候絕對不要研究,你一研究一思維就落到意識裡頭,不是真心聽了,不是一心了,變成三心二意,三心二意的話怎麼會開悟呢?

方便說,在我們凡夫位,第八阿賴耶識是心,第七末那識也是心,第六意識還是心,這就是三心。末那識跟意識兩個都是意,這就是二意,三心二意。權乘、小乘的根機,用的都是三心二意,現在我們用三心二意用的很習慣,自然現前。要是把識舍掉,用根就是一心。

根就是指六根的根性,即第七識第八識,究竟說就是真根如來藏。佛所講的「諦聽諦聽」,是用你的性來聽,用聞性來聽、用見性來見,用覺性來悟,所以他容易開悟,沒有不開悟的。所以《法華經》弘傳序講「俱崇密化之跡」。《地藏經》講:「聞在本識」。《 楞嚴經》講:「唯以精明進趣真淨」。

唯以精明進趣真淨

有人會誤認為光聽經聞法、聞燻聞修不能做到理事圓融。其實萬法萬相,每個事相都包括全部的真理。對我們來說,許許多多就是生活現前的事。事必定包含有理,有其事必定有其理,事理無礙。

因為理能成事,有其理必有其事,沒有理的事同樣不存在。「言為心聲,行為心使,身為心役」,三業總是隨智慧行的。因為有了理,你明白理了,這個事才能看得很清楚,才能見不見之見、會相歸性、乃至在相見性和真正做到理事圓融: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要不然簡直是神話。

言為心聲,行為心使,心為身役。

我們每上一堂課,每進入一個名相概念,舉一反三,領悟到一種境界,你的品位就提升一次。當然,各人提升的等級不一樣,專心的人,觀照深的人,他乃至直接到十地等覺都不封頂。

一定要明白,《法華經》《楞嚴經》《涅槃經》等大乘了義經典就是講我們的心法,就是講我們心裡的境界。有了這個境界,這就是你的金剛種子,你從現在開始生生世世都不會忘記,妙就妙在這裡,這就是「菩提不退轉」,你想退都退不了。

菩提不退轉

第二,我們真正明心見性的菩薩,要「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必然「聞香知所在」,是不是啊,所以,知道眾生的這種種劣根性,我們在如教行道的過程中,就不會太執著。

對於身邊的親友家人、同學鄉黨等熟悉你的模樣、舉止、脾氣、出身,家庭狀況等等情況的人,知道他可能更多的只是對你得道之前的印象,但是你作為明心見性的菩薩,你應該知「是法住法位」,應該清楚他們身上的習氣和執著,就要儘量在「言傳身教」中多用身教。

要身教大於言傳,多以身作則,讓他們從你身上能夠感受到佛法對你的改變,看到你具足大慈悲心和一心向道弘護佛法了義的決心和行動,感受到佛法的力量,這就是最好的,因為如果你太多的言教他們未必生信,明白嗎?畢竟「一念燻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

你只管善巧方便的給他們種下了義佛法的金剛種子就好,不要太奢求什麼。要真心感恩他們,他們很可能都是願身再來的大菩薩,都是示現各種相來這個世上成就你的。

菩薩乘願再來

第三,佛在涅槃經交代我們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教導我們這四依法的標準,第一個就是「依法不依人」。 學法,求法、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

依靠法可以入道,「佛種從緣起」,關鍵是法。凡夫所說,若能契於正法,也應信受奉行;假令有人雖能顯現如佛之相好,但所說不契正法,於其所說,也應舍離,萬不可依靠。我們尋求善知識,不是看他是什麼地位,執著相上的好壞。

佛種從緣起

我們經常犯的錯誤就是依人不依法——誰地位高,誰的名氣大,他就依誰,講什麼都是對的。所以依法不依人,什麼身份都不重要,只依法,只看你講得對不對。不要錯誤的認為:這位是佛學權威,那位是佛教團體的首長;這位是有名的法師,那位是某寺廟的住持,只按這些頭銜去分別正邪,這就是依人。

應該不論這些,我們只是看他講的法如何,是不是契理契機,能不能講出如來真實義,能不能經得起《楞嚴經》這個照妖鏡的檢驗。《圓覺經》告訴我們,凡夫想要得成聖道,首須尋求正知正見的人。

經云:「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法華經》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怎麼認清善知識呢?我們應從他的正知正見來印證,而不是從別的條件來選擇的。

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

《涅槃經》講:「是人善解如來微密深奧藏故,能知如來常住不變。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不管你什麼身份、高矮胖瘦、年紀幾何,出家在家,你要講法就得善解如來藏,宣講常樂我淨的大乘究竟真理。

「若言如來無常變易,無有是處」,若無常樂我淨計常樂我淨,常樂我淨計無常樂我淨,四顛八倒之人,無有是處,絕對不是善知識。

依法不依人

所以「還鄉道不香」這種現象,也是在提醒我們,一定要懂得依法不依人。「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我們接受佛陀和善知識教誨、聆聽佛法,是可以向法師質疑的,你有懷疑的時候,可以請法:「法師!你這個說法是根據哪一部經經文講的,佛有沒有說過?」佛要沒有說過,我們就不接受,他得有依據、有經典出處,明白嗎?法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講的。

對於有些脫離經典舌燦蓮花的法師,即使他講的天花亂墜,你也不要相信他講的法。這是說明佛法經典的重要,是我們尋求解脫唯一的依靠。

法是經典,不是菩薩造的論,不是菩薩的講記、講義和各種注釋。不要說是一般名氣大的那些人說法,我們不能相信他;即使是證得阿羅漢果位的人來給我們說法,如果他講的跟經上講的不一樣,我們也不能相信;即便是菩薩來講經,法身菩薩、等覺菩薩來講經,若跟《法華經》、《楞嚴經》、《大般涅槃經》、《心經》等大乘了義經典不相應,我們也同樣不能相信;

那如果佛來講經呢,大家要記住「佛佛道同」四個字,今佛無異於古佛,講的一定是一樣的如來藏一實相印大乘不二法理,如果今佛跟古佛講的意思不一樣,那這個佛也不是真佛,該是魔王變現來欺騙我們的。

心如波浪不平靜

再者,佛弟子當依止於如來正法,而不是依止於說法者。三皈,佛是教導我們回歸自性,這正是佛菩薩偉大和了不起的地方。為什麼?從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諸佛菩薩,才是大慈悲心,一絲一毫控制的念頭都沒有,一絲一毫佔有的念頭沒有。

佛教我們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是自性三德。不是皈依外面。佛法跟其它宗教大不一樣,佛法之尊貴就尊貴在這個地方。一般世間講的皈依三寶,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也會在形式上供養禮拜三寶,但這些都是一種所依,起一個提醒的作用。

如果只做形式上、表面上的文章,卻沒有啟發內在的智慧,是沒有多大意義的。世間眾生善根種子成熟有早有晚,故佛菩薩因緣度眾生時間無定。有以佛身,有以菩薩身,有以聲聞、緣覺身……鬼身、畜生身等不定,以三十二應身化度眾生。

世間眾生善根種子成熟有早晚

「法常義者即是僧常」,你不要被出家相所迷惑,太執著於出家相,以為只有剃度出家的那個才是僧。但凡是所說法能引導眾生覺悟本心、反聞自性,徹悟實相,由此證悟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者,即是善知識,即是菩薩。我們不可執著於相,執著於人。

自己要把握底線,用智慧去分辨。佛言:「若優婆塞知是比丘是破戒人。不應給施禮拜供養。若知是人受畜八法。亦復不應給施所須禮拜供養。若於僧中有破戒者。不應以被袈裟因緣恭敬禮拜」。

【尚思修善學佛 說 】以上文章分享自「叮噹老師」。

我們在學佛、生活的道路上是不是也有這種思想去看別人,也有以前的目光看待現在人或事,世界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別人,也要用發展的眼光看自己。

要知道每個人的成長「似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所以我們在改變自己的同時,還要改變自己的眼光。

相關焦點

  • 俗話說:「窮不走親,富不還鄉」,其實還有兩句話,含義更深刻
    在俗語中有一句話是「窮不走親,富不還鄉」,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很多人小時候可能都讀過《增廣賢文》,裡面很多話都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裡面的原話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且看席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人窮不走親,富不串鄰門,門前放根討飯棍,親戚故友不上門。那麼「窮不走親,富不還鄉」是什麼意思呢?
  • 《只狼》龍之還鄉怎麼玩 完美結局龍之還鄉達成要點匯總
    下面就為大家帶來完美結局龍之還鄉達成要點匯總,一起來看看。 完美結局龍... 《只狼》目前很多玩家都在試圖打出完美結局龍之還鄉,這個結局需要的條件比較多,流程比較長,很多小夥伴都沒有成功,關鍵要點有哪些呢?下面就為大家帶來完美結局龍之還鄉達成要點匯總,一起來看看。
  • 《只狼:影逝二度》龍之還鄉結局怎麼觸發 龍之還鄉結局觸發方法
    導 讀 在《只狼:影逝二度》裡一共有4種結局,每個結局都需要滿足不同的條件才能觸發,那麼龍之還鄉結局怎麼觸發?龍之還鄉結局的觸發方法是什麼?
  • 只狼龍之還鄉結局達成方法-龍之還鄉結局流程[多圖]
    遊戲中結局很多,下面帶來龍之還鄉結局達成方法。 龍之還鄉結局 首先要保證劇情沒有進行到打完櫻龍。第一步,給仙峰寺內殿的妹子一本《永旅經》。這本書有兩種取得方法,如果你在劇情早期就到達了仙峰寺正殿,會在這裡看到一個僧人,他會交給你一本。如果是劇情中後期,可以傳送到仙峰寺寺院境內的鬼佛,跳下前方的水池,在水底發現一本(還有佛珠)。
  • 《只狼影逝二度》龍之還鄉如何快速達成 龍之還鄉超簡單達成攻略
    想必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怎麼快速達成吧,所以呢小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只狼龍之還鄉超簡單達成攻略,需要的朋友還不快進來看看。 龍之還鄉超簡單達成攻略 需要準備的道具:一個普通... 只狼龍之還鄉怎麼快速達成?
  • 只狼怎麼解鎖龍之還鄉結局 龍之還鄉完美結局達成方法分享
    導 讀 只狼龍之還鄉完美結局怎麼達成?小編今天帶來了只狼龍之還鄉完美結局達成方法,感興趣的玩家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瑞士劇作家迪倫馬特的成名作«老婦還鄉»
    Alamy Stock Photo)一位老婦衣錦還鄉回到村子裡,藉助金錢的力量復仇,瑞士著名劇作家弗裡德裡希·迪倫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的作品-《老婦還鄉》令他名揚天下。因劇情具有普遍代表性, 至今依然活躍在全球各地的舞臺。
  • "大衣哥"朱之文,衣錦別還鄉,還鄉須斷腸
    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自稱生病躺在朱之文家門前,堵著朱之文要治病的錢,不給錢堅決不走。03.衣錦別還鄉,還鄉須斷腸。衣錦還鄉是很多遊子的願望,現在也成了一種奢望。家鄉的一切已經深入老一代人的血液,像妯娌的爸爸,像朱之文,他們故土難離,窮家難捨。那麼年輕一代人呢?他們能不能再忍受這一切留在家鄉?他們可以忍受黑暗,前提是沒有見過光明。
  • 音樂劇《貴婦還鄉》全國徵女主角 將啟動海選
    取得不俗票房成績的音樂劇《貴婦還鄉
  •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617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劉正平/文
  • 民間俗語:「 窮不走親,富不還鄉」 字字珠璣,古人教你為人處世
    比如,老人家常說的「窮不走親,富不還鄉」,道盡了世態炎涼,中年人都該看看!中國的文化中有一個荒謬的現象,有錢人人抬,沒錢人人踩。「 窮不走親」:沒錢時,再親的人,也會瞧不起你。「 富不還鄉」:有錢了,再遙遠的親戚,也會巴結你。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不是權貴之人,僅是在外面機遇發了財,這樣的人最好不要回老家,否則徒增煩惱。為什麼這樣說呢?
  • 艾倫·瑞克曼 | 朗讀《還鄉》
    原聲音頻及中英文本Book First.The Three Women 1 - A Face on Which Time Makes but Little Impression第一卷 三女性 一 蒼顏一副幾欲不留時光些須痕A Saturday afternoon in November was approaching
  • 只狼龍之還鄉結局攻略知多少?玩家必看
    龍之還鄉結局1隻狼龍之還鄉結局攻略知多少?玩家必看其中很多玩家不知道只狼龍之歸鄉結局怎麼達成,這個結局稍有些麻煩的,需要充分了解一些要點的,這裡給大家帶來了真結局龍之還鄉攻略詳解,詳情一起看下文中介紹吧。
  • 電影《青春作伴好還鄉》在松原市順利殺青
    由長影集團創作出品、在松原取景拍攝的青春勵志扶貧電影《青春作伴好還鄉》(原名《公示的青春》)經過近兩個月的緊張拍攝,於近日在我市順利殺青。該影片是我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獻禮影片之一,於8月6日在查幹湖開機。 《青春作伴好還鄉》講述了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時代背景下,一群年輕人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引領下返鄉創業的故事。
  • 《老婦還鄉》:殺了這個負心的男人,我給全城人民10億!
    我喜歡迪倫馬特的戲劇《老婦還鄉》,因為耳濡目染太多的中國古代女人被男人拋棄,忍氣吞聲故事。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李甲不但背叛杜十娘,還把她給給賣了。杜十娘怎麼樣?抱著百寶箱沉入江底。為什麼杜十娘通過自殺來背負李甲的罪過呢?
  •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贈衛八處士》中,「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每每念及此,都有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從中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裡,「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則是一種歷經戰亂後的欣喜若狂;《登高》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與「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都有著一種蒼涼與惆悵
  • 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
    「東武望餘杭」,開篇是兩個地名,東武在密州,餘杭為杭州,前者是詞人將要去的地方,後者是朋友留居之地,兩地相望,自是「雲海天涯兩渺茫」。尚未分別,而思念已蔓延,可見情誼深厚。離別不可避免,不如寄希望於未來,於是便有了「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的願望:我什麼時候才能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到那時,我們一起醉一起笑,喝它三萬場又何妨?
  • 長影新片《青春作伴好還鄉》主演葉祖新演繹熱血青年
    由長影出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獻禮影片《青春作伴好還鄉》目前在緊張的後期製作中。青年演員葉祖新在該片中飾演男主角管松江,在脫貧攻堅的大時代中毅然返鄉、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有哭有笑、有熱血有柔情、有創業雄心更有拼搏鬥志的新時代有為青年形象。
  • 中廣國際,讓創意夢想還鄉
    每一位奮鬥者的心中都有一片烏託邦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應只停留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工作,同樣應該如此中廣國際廣告創意產業園讓創意夢想還鄉多功能路演中心配套齊全設備設施100人-600人從此做活動也不是什麼大難題
  • 馬祖道一:毅力與氣力
    馬祖道一禪師為了參禪學道,一別故鄉數十寒暑,回到故鄉已經沒有多少人認識他了,只有一位老婆婆在河邊洗衣服,看到馬祖道一從岸邊經過,叫道:「你是馬家的小二子吧!」馬祖道一禪師為此感慨地作了一首詩:「為道莫還鄉,還鄉道不長,溪邊老婆子,呼我舊時名。」意思是「道不弘父母之邦」,現在,馬祖道一已經是一位開悟的大禪師了,可是老婆婆還是叫他「小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