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發現,這個年齡階段的甜寶超喜歡認字。坐車上時,看到街邊紅紅綠綠的招牌時,認上面的「山」「水」「大」「木」等等,看到路牌時,也會念出「某某大道」,在家看書時,會自己用小指頭點著試著讀全書上的字。有時候還會認真模仿我的發音,甚至有時還會糾正我的活奶奶、爸爸的發音。
以前只覺得這陣子的甜寶怎麼發展到會自己有意識地念書了?
前陣子翻看教育心理學,才知「2—3歲是孩子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5歲是孩子書面語言發展的關鍵期」。
現在回想起來,確實如此。甜寶2—3歲的時候,真是口語語言說得比較流利的時候,那時候的她可能因為說話說得清楚流利了,開始覺得說話挺好玩,說得挺有成就感,一天到晚,自己一個人在那兒說個不停,自言自語,念念有詞。奶奶還說她不知道在說些什麼,說個沒完。
馬卡連柯說,教育的主要基礎是5歲前奠定的,它佔整個教育過程的90%。人生的大量信息也是從書面語言中獲得的。
孩子在4歲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日常需要的語言,具備了識字讀書的基礎。已掌握了跟多字的讀音和意義,只差與字形掛鈎。
這麼看來,從小讓孩子講普通話,對以後的認字讀書,特別是字音和字形的自然聯繫是更便利和簡潔的。
4—5歲時,識字成為他們自身發展的一種迫切需要。這一時期,單憑耳聽聲音、目辯顏色已遠遠滿足不了兒童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慾望。
從這一點看來,幼兒園時期開始識字、認字是符合兒童自身發展需要的,並不是很多人宣揚的所謂「幼兒園小學化」。
所謂關鍵期,是指孩子在這一時期學得的語言不容易忘記,即使忘記了,也容易恢復。錯過了這個關鍵期,雖然也能學習語言,但年齡越大,學起來越費勁。
此處指的書面語言,並非第二語言。據說,學習第二語言的關鍵期在11—15歲。對於少兒外語學習,如果孩子有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家庭條件允許,有好的英語環境,可以讓孩子適當接觸一下,而不抱學多少東西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她增長對另一種語言和文化的敏感性。
對這一階段的圖書選擇,故事情節可以相對長一些、複雜一些,但是畫面應該清晰鮮明。可以看看知識類故事書,拓展知識面。
認字方面,通過字寶寶、兒歌、漢字接龍、複述故事等,在遊戲活動中進行,在操作擺弄中進行,在閱讀中進行。
認字時,可以向孩子解釋漢字的字形和結構,幫孩子感知和辨認每一個字,注意音、形、義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