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關鍵期的概念,已經成為一種新型學科在家長學習領域廣泛流傳。
尤其是經歷過早教培訓的幼兒家長,對關鍵期和敏感期更加熟知,比如1歲的口唇期,2歲的叛逆期等等。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敏感期變得不再那麼獨特,家長們也就慢慢忘記了兒童正常的心理發展歷程。
關鍵期的概念,應該伴隨孩子一生。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的某種行為和技能、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如果在這個時期施加正確的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或者將永遠無法彌補。
教育的「關鍵期」也叫教育的關鍵年齡、最佳年齡、敏感期,是指人生學習的最佳時期。
在這個年齡段發展各種智力、能力、成效最大。
對於塑造孩子來說,關鍵期就像一包熔化了的鐵水,可以澆鑄成各式各樣的形狀;等孩子長大了,就像冷卻了的鐵水變成了一塊鐵坨,再改變就困難了。
關鍵期對與孩子的成長來說非常重要,它如同一個助力器,為他提供天時地利人和的狀態,讓他輕鬆搞定一項能力。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存在著各種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兒童心理、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認為「這是自然賦予幼兒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內在需求受到妨礙而無法發展時,就會喪失學習的最佳時機,日後想要再學習此項事物,不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時間,成果也不顯著」。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追蹤研究,如果人的智力17歲達到100%,那麼4歲會達到50%,4-7歲達到80%,8-17歲又獲得另外20%。
因此7歲以前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期,3歲之前尤為重要。
對兒童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就是抓住關鍵期。
所以,我們一定要抓好孩子成長的關鍵期,並用科學的教養方式陪伴孩子度過成長的關鍵期。
那麼,入學後的孩子又將經歷哪些關鍵期呢?
比如,學習關鍵期。
在學習關鍵期內,兒童能夠學得好,發展其特殊的能力,如數學能力、語言能力、藝術方面的唱歌和演奏能力等。
過了學習關鍵期,相關的學習就會變得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進行相關的學習。
兒童早期學習過程中的具體機能有不同的關鍵期,與神經突觸的生長和修剪有關。
早期經驗對大腦突觸的聯結起到了調節作用,由於豐富的環境刺激,突觸數量增多,為腦高級功能模塊的構建創造了前提條件,關鍵期是大腦獲取和學習一系列技能特別有效的時期。
如果錯過了某些功能發育的關鍵時期,雖然後來的一些補救措施有效,但是大腦功能的組建和相關能的發展卻受到了影響,也就意味著教育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如果一個班級的老師對關鍵期的相關理念和知識體系能夠不斷理解和消化,並與家長溝通時能夠很好地傳達和講授,那麼這個班級的家長們無疑是幸運的。
但是,由於教師與家長雙方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素養水平不同,教育觀念、態度與教育方式也不盡一致,因此對兒童出現問題的認識、理解也不同,使雙方產生心理分歧,產生矛盾。
所以,更多時候,關鍵期的理論知識,仍然需要家長們通過更多學習途徑,去進行梳理和了解,從而才能更好理解孩子在此時期的部分問題和心理狀態。
我們要切記,教育的本質要遵循規律,家庭教育亦然如此。
比如6歲到12歲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學齡期。
學齡期的孩子,面臨著很多新的任務,從原來主要在家庭生活,轉化到主要在學校生活。
生活環境變了,交往的對象變了,生活的內容也變了。
學習狀況的好壞,影響著孩子對生活的整體感覺,也影響著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評價。
尤其我們現在的孩子,面臨的學習壓力,學校壓力,升學壓力都很大,家長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所以在學齡期,特別是學齡初期,學校和老師往往都比較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目前很多優秀的小學,已經實行一年級班主任年輕化的政策,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在一年級充滿陌生和壓力的環境下,有更加溫柔、活潑、快樂的年輕老師作為陪伴和指引,使他們更容易適應校園生活。
那麼,在學齡期,好的父母應該什麼樣?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愛學習、努力學習、學習成績還特別好的孩子。
但很多家長忽視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建樹,在隨著年齡增長的過程中,往往給孩子帶來不可彌補的危害。
隨著青少年校園欺凌、自殘自殺等社會新聞的不斷增多,也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但問題歸根到底並非學習壓力所導致,終究是我們的原生家庭和親子關係發生了眼中的畸形。
望子成龍並沒有錯,錯的是對孩子內心的呵護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不僅要了解兒童的發展普遍規律,認識並遵循兒童成長的正常軌跡,還要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養方式。
到了學齡期的兒童,優秀的家長應該想辦法跟孩子拉開距離了,不要全方位、全時空地去監控和關注這孩子,而應該給孩子一點獨立發展的空間。
好的父母,應該是在孩子小時候全身心、全方位、全時空地呵護,隨著他一天天長大,不斷地退後、不斷地放手、不斷地拉開距離的父母。
伴隨著孩子不斷的成長,只要他會的就不要再主動幫他。
所以,學齡期的孩子,家長只保持跟孩子感情上的聯繫就可以了,生活上的照顧儘量減少,學習上的幫助儘可能不給。
學齡期孩子的教育,更強調身教重於言教。
自己率先垂範,給孩子樹立一個熱愛生活、勇於拼搏,不向困難低頭的家長形象,就能讓孩子發展這些積極的品質。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花朵!
我們要遵從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花朵的原則,用心去呵護他們的成長。
我們應該在滿足兒童成長發展的共性需求前提下,尊重孩子的成長關鍵期的同時,堅持因材施教提升個性化指導。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也就註定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將遵循兒童整體發展趨勢,但同時也擁有自己獨特的發展特點。
尊重孩子的獨有的發展特點,才是一個家長智慧的象徵。
也許我們一個鼓勵和肯定得眼神,可以讓他們思維無限跳躍;
一句溫暖的話語,可以讓他們重新振作;
一個不經意的小動作,讓他們銘記永遠。
即便沒有更大的改變,只是希望能給他們注入美好,投入關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共性化的培養和統一的課程,與真正的個性化相去甚遠。
教育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探索其內心喜好的自由,讓孩子成就他自己。
而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在未來找到自己擅長又喜愛的事情,幸福健康地生活下去。
面對已經沉睡的孩子,我們相約守護他的世界,讓他的內心永遠沉靜淡然。
不讓他的天賦潛能埋沒,不讓短板成為他人生道路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