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萍鄉市史志辦"↑做高品味閱讀者
紀念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九十周年專欄
緬懷先烈功勳 傳承紅色基因
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兩省邊界發動和領導了震撼全國的秋收起義,組建了第一支以共產黨的旗幟相號召所組成的、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軍隊——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但是,長期以來,史學界對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究竟是如何組建的問題眾說紛紜。《南昌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刊載了署名萬振凡的文章《「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組建問題考辯》(以下簡稱「萬振凡文」)。2010年,萬振凡文作為「江西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1998年的代表作,被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改革開放三十年江西學術研究文叢·中共黨史卷》全文轉載。該文寫道:「在(1927年)9月初召開的安源張家灣會議上毛澤東並未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警衛團負責人餘灑度等、平江農軍負責人餘賁民等、瀏陽農軍負責人蘇先俊等三方面一起,經過(1927年)8月底的修水山口會議組建起來的。」這些觀點筆者未敢苟同。為了實事求是地宣傳秋收起義的光輝歷史,特提出如下異議與萬振凡先生商榷,並求教於史學界各位專家學者。
一、山口會議沒有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萬振凡文宣稱:「修水山口會議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他引用了蘇先俊、餘灑度、潘心源三個歷史報告的相關內容,說是「三條直接證明材料」。為了尊重史實,現將萬振凡文引用的三個歷史報告的原文照抄如下:
1.1927年9月17日蘇先俊在《關於瀏陽、平江、嶽陽作戰經過報告書》中提到「八月二十日,開抵銅鼓休養,平江部隊在修水與警衛團合編為江西省防軍第一師第一團,餘灑度任師長,鍾文璋任團長,先俊所部則改名為第三團。」
2.1927年10月19日,餘灑度向中共中央所作的《警衛團及平瀏自衛軍合併原委參加此次兩湖戰役報告略書》中寫道:「乃繞道至修水,適逢平江之餘賁民部,即相約在修水整理。到修水即召集兩部負責同志會議,商統一事,諸同志均以軍事統一不可緩,乃決議將警衛團改為第一團,瀏陽蘇先俊部改為第三團,餘賁民部分補兩團。為灰色態度起見,改用江西省防軍第一師名義,度即被指為師長,賁民為副師長,內部負責為師委會……」
3.潘心源1929年7月2日向中共中央所作的《秋收暴動之始末》的報告中說:「餘灑度在毛澤東未到銅鼓以前,便收容邱某一團土匪軍隊,再把瀏陽義勇隊編一團,他與平江義勇隊合編一團,共三團,自稱師長。」
上述內容除了敘述當時駐修水、銅鼓的革命武裝「為灰色態度起見」改編為「江西省防軍第一師」外,有哪一句提到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絲毫沒有提到。
倒是曾任江西省防軍第一師第三團團長的蘇先俊的報告記載了改編工農革命軍的內容,可萬振凡文卻視而不見,有意迴避。請看蘇先俊報告的相關記載:「第二期:一、名稱: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獨立團……八月二十日開抵銅鼓休養,平江部隊在修水與警衛團合編為江西省防軍第一師第一團,餘灑度任師長,鍾文璋任團長,先俊所部則改名為第三團」;「第三期:一、名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二、實力:步槍一千三百支,駁殼槍二十支。三、作戰經過:九月七日接安源同志通告知湖南革命委員會已組織成立,並決調各處軍隊進攻長沙……十一日修水第一團及新編之第四團向平江進攻,第三團向瀏陽前進,安源、醴陵部隊向老關進攻」。由此可見,蘇先俊的部隊8月20日到銅鼓後,首先是改為江西省防軍第一師;「九月七日接安源同志通告」後,才改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
萬振凡文引用曾任江西省防軍第一師師部幹事的何長工回憶來證明山口會議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這個師不僅叫『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而且他還親自設計製作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軍旗。『旗子的圖案還是當時師部副官楊立三同志和我在修水設計,並請人製作的,於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便在內部正式成立了』。」我認為,何長工等人製作軍旗的史實是真實可信的,但時間有誤,不可能是1927年8月下旬,而是在9月8日秋收起義爆發前夕。有一則史料可為佐證,那就是國民黨當局1934年出版的《現代史資料》第三集記載:「毛澤東一來(指到銅鼓——引者注),餘師長(指餘灑度——引者注)便接到了偽中央的重要通告,要他們援助湖南大暴動。……所以我們的餘師長,一面催制軍服,一面趕製工農革命軍紅旗,中間鑲一五角星,星上飾鐮刀斧頭。」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毛澤東到銅鼓後,餘灑度才開始命令手下「趕製工農革命軍紅旗」。筆者研究認定,毛澤東到銅鼓的時間是1927年9月8日。餘灑度正好是「九月八日得先俊兄轉來萍鄉舉動決議」。如果餘灑度的部隊在1927年8月下旬山口會議時就改成了工農革命軍,當時為什麼不製作軍旗,還要等到毛澤東到銅鼓後才匆匆忙忙「趕製工農革命軍紅旗」呢?
何長工的另一個回憶清楚地表明:江西省防軍第一師與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不是同時成立的。他說:「(1927年)8月下旬,警衛團、平江、瀏陽農軍等單位的負責人在修水的山口鎮召開了一次會議,決定把這幾支武裝力量合組為一個師,由余灑度任師長,餘賁民同志任副師長。以警衛團為一團,瀏陽農軍為三團,平江農軍則分別補入這兩個團。一團團長是鍾文璋,三團團長是蘇先俊。到秋收起義時,就以這個師為基礎,編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一、三團編制未變,安源革命武裝編為第二團,團長是王新亞同志。」
與何長工的回憶相印證的還有曾任江西省防軍第一師軍需處長的範樹德和曾任瀏陽農軍黨支部組織委員的張啟龍回憶。
範樹德說:「為保存實力,麻痺敵人,團部派宛希先以師部秘書身份前往南昌,向第五路軍總指揮兼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要求將我部隊以江西省防軍暫編第一師名義收編。經宛希先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終於使他們答應了,等朱培德正式派副官處長來修水收編時,警衛團駐紮修水已達一月之久」。「秋收起義前夕,江西省防軍暫編第一師的番號改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仍由余灑度擔任,宣布起義後,部隊即向平江縣長壽街前進。」
張啟龍說:「瀏陽農軍從高安到銅鼓途中,接到江西省委的指示,要我們到蓮花去。但未等部隊到蓮花,江西省委又派仝仁同志來傳達指示。為了保存這支部隊,要我們暫時接受朱培德的改編,條件是『受編不受調』。經過談判,朱培德同意了,部隊被改編為江西省防軍暫編第一師的一個團。」「毛澤東同志是(1927年)9月初到銅鼓的,具體哪一天記不起來了。他到銅鼓後,……根據長沙會議和安源會議的決定,將三個部隊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的第一、三兩個團。任命餘灑度為師長,餘賁民為副師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1927年8月下旬在修水召開的山口會議,只是把駐修水、銅鼓的革命武裝改編為江西省防軍第一師,沒有組建工農革命軍。
二、安源會議確定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
萬振凡文稱:「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軍事問題,需要有關各方面武裝力量的負責人取得一致看法才能真正組建成。」「安源會議沒有討論組建第一師,我們還有兩條旁證材料,這兩條材料與潘心源關於安源會議的內容匯報是相吻合的。第一,從會議精神上傳情況來看,毛澤東在9月5日給省委的信中,主要是談安源何時發動、何時打長沙、各路部隊如何協作,講的是計劃。如果毛澤東在安源組建了一個師,為何不向省委匯報呢?第二,安源會議結束後,銅鼓、修水方面得到下達的會議精神,也沒有組建軍隊的內容。」安源會議究竟是否討論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組建問題?回答是肯定的。
毛澤東1927年9月初安源之行的任務就是組建軍隊。據潘心源報告記載,1927年「陰曆八月初(日子不記得了),毛澤東同志召集安源會議,到會者毛澤東、潘心源、蔡以忱、寧迪卿、王新亞、楊駿等。討論的問題是軍事及農民暴動的布置。」會議決定將駐修水、銅鼓、安源的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由毛澤東任師長,下轄三個團,首先在安源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三團。至少有兩個史料可為佐證:一是安源會議的參加者、中共瀏陽縣委書記潘心源1929年7月2日給中共中央的報告記載:「陰曆十日(陽曆為1927年9月5日,當天毛澤東還在安源,並給湖南省委寫過信——引者注)晚上,下令暴動,由王新亞指揮工人、農軍分頭捕敵反動長官,改編軍隊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三團,於是安源市便歸我們了。」二是安源會議的參加者、中共安源市委宣傳部長楊駿在1955年寫的回憶錄中提到安源的起義部隊是「第三團」。楊駿的回憶是這樣記述的:1927年,我「奉令隨同蔡以忱(現狀不明)等改裝回湖南轉安源,重新將安源礦警編入由武漢王新亞部,組成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三團,王新亞任團長,蔡以忱任政委,我任秘書長」。既然安源是「第三團」,很可能修水、銅鼓是第一、二團。否則,「第三團」從何而來?再說,毛澤東此次安源之行,是奉中共湖南省委派遣「到瀏、平的農軍中去當師長,並組織前敵委員會」,發動和領導秋收起義的。在安源召開部署秋收起義的軍事會議時,距離秋收起義爆發的時間只差四五天了,而且毛澤東在會上聽取潘心源的軍隊情況匯報,已經了解到修水、銅鼓各有一支革命武裝。在這時間緊迫的關鍵時刻,難道他會僅僅收編安源的部隊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三團,而把修水、銅鼓的部隊撇在一邊不管嗎?絕對不會!據潘心源報告記載,安源會議經過討論,「大概結論是分三路:第一路以安源工人及礦警隊為主力」;「第二路是以平江農民及義勇隊為主力」;「第三路是以瀏陽農民及義勇隊及餘灑度之一團為主力」。這裡所說的「三路」實際上就是三個團。潘心源報告中為什麼沒有寫出工農革命軍下轄三個團的名稱呢?因為毛澤東在安源會議決定組建的工農革命軍三個團,在他到銅鼓後便發生了變動(下文還會提到),唯一組建成功的是1927年9月5日在安源成立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三團(不久改為第二團)。潘心源當時正在安源,所以他印象深刻。試想,在各團番號頻繁變動的情況下,如果潘心源的報告把秋收起義進軍的三路部隊用工農革命軍第一、二、三團來表示,誰能弄清他究竟指的是哪支部隊?毛澤東1936年在陝北接受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採訪時談到:「(1927年)九月間,我們通過湖南的農會成功地組織了一次廣泛的起義。工農紅軍的最早的部隊建立起來了。新戰士有三個主要來源:農民本身,漢冶萍礦工,起義的國民黨部隊。這支早期的革命軍事力量被稱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來自反叛了汪精衛的一部分武漢警備部隊。第二團由漢冶萍礦工等組成。第三團由瀏陽等縣的農民武裝組成。」安源會議上確定的「三路」,與毛澤東談到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三個團正好相吻合。
關於「如果毛澤東在安源組建了一個師,為何不向省委匯報」的問題。現在看到的毛澤東1927年9月5日在安源寫給湖南省委的信中,的確沒有提到關於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內容。但這不是信的原文,只是湖南省委書記彭公達1927年10月的工作報告中提到「當日(指1927年9月5日——引者注)澤東從安源來一封信(安行偉有封同樣的信)約定十一日安源發動,十八日進攻長沙。」因為當時湖南省委所關注的重中之重是秋收起義何時發動、何時攻打長沙的問題,所以彭公達在工作報告中只講到這兩點。安源會議確定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轄三個團)的問題,毛澤東在信中肯定向湖南省委作了匯報。否則,湖南省委在1927年9月8日發布的秋收起義進攻長沙的命令中不可能再組建一個第一師第四團,由朱少連任團長。
關於「安源會議結束後,銅鼓、修水方面得到下達的會議精神,也沒有組建軍隊的內容」的問題。1927年9月17日蘇先俊報告記載:「九月七日接安源同志通告,知湖南革命委員會已成立,並決調各處軍隊進攻長沙。」1927年10月19日餘灑度報告記載:「九月八日得先俊兄轉來萍鄉舉動決議,及告以俊部同志決議書云:第三團決即響應萍鄉,望兄即率部由平江直攻長沙,兩團應互相聯絡。又云:此系同志決議,未便拒絕等語。」這兩個報告中提到的「安源同志通告」和「萍鄉舉動決議」,同樣不是原文,怎麼能肯定其中「沒有組建軍隊的內容」呢?從餘灑度的部隊「趕製工農革命軍紅旗」的事實來分析推斷,「通告」和「決議」中絕對有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內容。沒有上級黨組織的指示,駐銅鼓和修水的革命武裝不可能改為工農革命軍。
三、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組建經過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組建,不是一次會議完成的,它經歷了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毛澤東召開安源會議,確定起義部隊的建制和名稱,亦即將駐修水、銅鼓、安源的部隊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由毛澤東任師長,下轄三個團,首先在安源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三團。由此可以推斷,毛澤東和安源會議的與會者當時都不知道平江、瀏陽的革命武裝已經改編為江西省防軍暫編第一師,下轄一、三團;如果知道這個情況,安源的起義部隊當時就不可能改編為第三團(因為一個師不可能同時設立兩個第三團)。
第二階段:前敵委員會在銅鼓變通安源會議決定,完成工農革命軍第三團的組建,並將駐安源的工農革命軍第三團改為第二團。瀏陽農軍負責人蘇先俊1927年「九月七日接安源同志通告」後,對毛澤東的通告和命令表示完全接受,並開始行動。但部隊具體如何改編,還有待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親臨指示。9月8日,毛澤東從安源抵達銅鼓,聽了蘇先俊等人的匯報,才知道修水、銅鼓的部隊已經改編為江西省防軍暫編第一師,餘灑度為師長,餘賁民為副師長,下轄第一、三兩個團,並配備了師、團幹部。本來安源會議計劃在銅鼓設立師部,並準備調警衛團來銅鼓,與瀏陽農軍一道作為主力。「毛澤東到(銅鼓)後,便去信調餘灑度一團人參加作戰,等了幾天餘沒有到」。此時,秋收起義已迫在眉睫。如果仍然按照安源會議的決定,要警衛團從修水向銅鼓方向運動,時間上來不及。這就使得銅鼓的部隊無法成為秋收起義的主力,在銅鼓設立師部的計劃就此落空。於是,毛澤東經與蘇先俊等商議,決定對安源會議決定加以變通:直接將駐修水、銅鼓的江西省防軍第一師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以江西省防軍第一師師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部,師部領導成員不變,仍以餘灑度為師長、餘賁民為副師長,毛澤東不再擔任師長職務,而以前委書記身份指揮部隊,正、副師長和各團團長為前委委員;修水、銅鼓的部隊改為工農革命軍後,仍分別為第一團和第三團,兩個團的領導成員亦照舊;將安源的工農革命軍第三團改為第二團。這一改變說明,毛澤東和蘇先俊當時都不知道餘灑度已經收編了黔軍王天培部邱國軒團為江西省防軍第一師第二團;如果知道這個情況,安源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三團肯定不會改為第二團,而很可能會改成第四團。
第三階段:餘灑度按照前敵委員會指示,完成工農革命軍第一、四團的組建。駐紮在修水的革命武裝負責人餘灑度1927年「九月八日得先俊兄(即蘇先俊——引者注)轉來萍鄉舉動決議」。根據「萍鄉舉動決議」精神,餘灑度將江西省防軍第一師及其所屬第一團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及其所屬第一團,並命令部隊立即「趕製工農革命軍紅旗,中間鑲一五角星,星上飾鐮刀斧頭。」鑑於安源的革命武裝已由工農革命軍第三團改為工農革命軍第二團,餘灑度與師部及第一團的幾位負責人研究決定:將江西省防軍第一師第二團(即邱國軒團)改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四團。正如張宗遜所言:「邱國軒部隊編為第四團,是起義前不幾天的事情。」至此,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組建工作全部完成。
作者單位:萍鄉市委黨校
— THE END —
☀未經授權不得發布。
萍鄉市史志工作辦公室
講那些過去的故事
聚合有穿透力的歷史典故
述說有愉悅感的文學作品
微信:pxsszb
文字審核:陳為真 首席編輯:易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