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德銘:秋收起義鑄豐碑

2021-02-13 新華書薈

       在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仲權鎮竹元村,修林密竹中掩映著一座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小青瓦、樁板牆,透過歷史的煙塵,無聲地訴說著一段塵封的往事。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烈士當年就出生在這裡,至今仍有不少人前來尋覓英雄的足跡。

       盧德銘,字邦鼎,又名繼雄,1905年6月9日出生。少年時期受五四運動影響,閱讀了《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4年2月,盧德銘持李筱亭(同盟會會員,孫中山秘書)的信函拜見孫中山,經孫中山面試、推薦,被黃埔軍校破格錄取。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2月,盧德銘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徵戰役,任學生軍偵察隊長。同年6月畢業留校,在政治部組織科當科員。1925年11月,調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任第二營第四連連長。1926年5月,獨立團擔任北伐軍先鋒,從廣東省肇慶出發,挺進湖南。6月初,盧德銘率部堅守安仁縣城以北的淥田鎮,不僅打垮了進攻之敵,還主動發起反擊,全殲殘敵,受到葉挺的稱讚。在平江、汀駟橋、賀勝橋等戰鬥中,盧德銘指揮果斷,身先士卒,屢建戰功,晉升為第一營營長。攻克武昌後,獨立團改編為第73團,盧德銘任參謀長。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盧德銘受中國共產黨的委派擔任團長。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2日,他率部開赴江西,未趕上南昌起義,遂轉移到江西修水與平江、瀏陽農軍會合。

       9月,盧德銘率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總指揮、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委員。起義受挫後,在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會議上,毛澤東主張放棄攻打長沙,把起義軍轉移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認為再攻長沙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這一意見,對於會議統一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最後通過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決定部隊沿羅霄山脈向南轉移。

       9月25日拂曉,起義軍從蘆溪出發南進。當行進到山口巖時,後衛第3團遭到敵軍伏擊。在這危急時刻,盧德銘挺身而出,率領一個連的兵力前往增援。他指揮部隊搶佔制高點,用猛烈的火力還擊敵人,同時指揮被打散的第3團官兵迅速向前衛部隊靠攏。在這場惡戰中,盧德銘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對盧德銘深為賞識的毛澤東聽到噩耗時,痛惜不已,他悲憤地大呼:「還我盧德銘!」

       盧德銘已經犧牲90餘年,歷史和人民不會忘記這位為中國革命和軍隊建立發展做出過貢獻的革命英烈。如今,烈士家鄉仲權鎮建有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盧德銘烈士事跡陳列室和盧德銘烈士紀念館,原貌保護盧德銘故居的部分房屋。全區還集中實施了徵集德銘精神表述語和詩文原創歌詞、重走革命路等「九個一」系列活動,「德行兼備、銘記使命」的盧德銘精神在自流井大地得以弘揚和傳承。(本文節選自《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40位英雄烈士的壯麗人生》)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40位英雄烈士的壯麗人生》

ISBN:978-7-5166-4241-2

新華出版社 2018年7月

定價:36.00元

 

相關焦點

  • 年輕將才 盧德銘 (永遠的豐碑)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建軍大業」裡一個帥氣英勇的年輕人,他就是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在北伐戰爭中,由於作戰勇敢,盧德銘先後升任獨立團第一營營長、第七十三團參謀長、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即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1927年9月率部隊參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委員(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並任起義部隊總指揮。
  • 秋收起義時警衛團七位高級指揮官,後來的結局如何
    秋收起義的部隊主力,是隸屬於粵軍張發奎部的武漢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由盧德銘擔任。盧德銘出身於葉挺獨立團,是周士第的部下,當初組建警衛團時,抽調了葉挺獨立團不少骨幹,盧德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南昌起義前,盧德銘在黃埔第二期的同學周逸群給盧德銘發電,要求盧德銘率警衛團前往南昌參加起義。餘灑度帶走了兩個營,又調來了黨員陳浩率領的一個營,重新整合了一支三個營的隊伍。這支隊伍全部由黨員掌控,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我黨領導下的武裝。盧德銘帶領的這支隊伍,雖然沒有趕上南昌起義,在日後卻成為秋收起義的主力。
  • 秋收起義90周年,我們都該記得那些歲月的故事
    這一年發生了一起中共黨史軍史上重要的事件——秋收起義。秋收起義在中國的近現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第一支工農軍隊隨之正式創建,同時我們黨的第一面旗幟也正式誕生,是中國共產黨保存信仰火種、播撒信仰火種的一次重要行動。同時,秋收起義是我們黨在危險境地中保存革命實力、以星星之火醞釀燎原的重要轉折。
  • 領航劇訊 |《秋收起義》八一登陸湖南衛視 廣東出品獻禮建軍90周年
    8月1日19:30《秋收起義》將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聚焦秋收起義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用全新的視角、青春的陣容再現了毛澤東、朱德、盧德銘等革命先驅組建軍隊、武裝奪取政權的崢嶸歲月。《秋收起義》由嘉娜·沙哈提導演。
  • 秋收起義時,師長餘灑度一錯再錯,最終脫離了革命隊伍,自甘墮落
    餘灑度是湖南省平江縣人,出生於1898年,秋收起義這一年,還不足三十歲。但是,電視劇裡卻安排了一個四十歲上下的演員來飾演餘灑度。好吧,年齡的差距可以忽略。但只要查考一下餘灑度的真人相片,就可以發現,人家長得清瘦俊秀,是很有文人氣質的。
  • 情系桑梓終不悔 芳華永存鑄豐碑 ——寫給張小娟同志
    情系桑梓終不悔 芳華永存鑄豐碑 ——寫給張小娟同志 2020-12-30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他曾是秋收起義副總指揮,後成國軍中將軍長,因「跑不動了」被俘
    他叫韓浚,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在黃埔軍校時期就入了黨,隨後參加了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當時是盧德銘任總指揮,韓浚則是副總指揮。但在這裡,命運卻陡然急轉。韓浚返回江西的途中,遭遇民團經過激戰後負傷被捕,然後就轉投了國民黨。但無論怎樣,韓浚是位愛國將領。
  • 【黨員教育】《見證初心和使命的「十一書」》第五集:盧德銘的...
    盧德銘,1905年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黃埔軍校二期畢業,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東徵和北伐中衝鋒陷陣、屢建奇功,是葉挺麾下的著名戰將,參加了著名的汀泗橋戰鬥。 戎馬倥傯之際,他沒有忘記給家人寫信,將行軍途中的見聞,戰鬥所遭遇的損傷,一一告訴家人。 「這場戰役殲滅了很多敵人,但是我們的傷亡也不少。
  • 油畫:《秋收起義》
    油畫鑑賞:油畫《秋收起義》歷史地再現一代偉人毛澤東面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毅然高舉革命旗幟,率領工農革命軍,義無返顧地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堅決鬥爭的戰鬥英姿。作品用寫實與象徵相結合的藝術手法,表現了偉大的歷史事件。在造型和色彩的運用上充滿了時代氣息。場面恢弘、氣勢雄偉、主題人物高大突出、畫面明亮,具有時代的典型特徵。
  • 1927年秋收起義,打出第一面軍旗,你知道軍旗的設計者是誰嗎?
    從偉人這首《西江月 秋收起義》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1927年秋收起義的部隊,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而第一面軍旗,是繡有鐮刀和斧頭的。那麼我軍這第一面軍旗究竟是誰設計和製作的呢?後來參加湘鄂贛秋收起義。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原名叫「何坤」,何長工這個名字,還是為了躲避反動派的追捕,偉人給他起的名字。寓意是要他為了革命事業,心甘情願地做一名人民的「長工」。後來何長工確實沒有辜負偉人的期望,上井岡山後,獨身一人去做「山大王」王佐的工作。後來又下井岡山,聯繫南昌起義的部隊,促成了朱毛井岡山會師,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重工業部代部長。當然這是後話。
  • 秋收起義在萍鄉|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究竟是如何組建的——與萬振凡先生商榷
    >緬懷先烈功勳 傳承紅色基因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兩省邊界發動和領導了震撼全國的秋收起義,組建了第一支以共產黨的旗幟相號召所組成的、由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軍隊——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我認為,何長工等人製作軍旗的史實是真實可信的,但時間有誤,不可能是1927年8月下旬,而是在9月8日秋收起義爆發前夕。有一則史料可為佐證,那就是國民黨當局1934年出版的《現代史資料》第三集記載:「毛澤東一來(指到銅鼓——引者注),餘師長(指餘灑度——引者注)便接到了偽中央的重要通告,要他們援助湖南大暴動。
  • 苗鄉豐碑——那段不能忘卻的血色記憶
    苗鄉豐碑——那段不能忘卻的血色記憶肖丁勤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櫛風沐雨,70年奮鬥追夢,70年春華秋實,70年砥礪奮進,中華大地發生滄桑巨變在全面建設小康城步的今天,重溫黨史,仰望豐碑,更有利於激勵廣大黨員永葆先進性,增強歷史責任感;有利於提高廣大領導幹部執政為民意識,增強拒腐防變能力。標題名為「苗鄉豐碑」,取「永遠的豐碑」之意。豐碑者,精神的凝聚,思想的旗幟。苗鄉豐碑,亦是一部紅色的記憶,展示了城步民主革命的光輝歷程。在這段歷史進程中,他們勇立時代潮頭,為革命勝利奠基添力,在苗鄉大地矗立起一座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