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亞文化……Netflix的殘酷「青春物語」

2021-01-13 毒眸

文| 武怡楠

編輯| 何潤萱

Netflix做青春劇越來越拿手了。

從2016年一炮打響的《怪奇物語》,到關注青少年心理的《性愛自修室》《去他*的世界》《十三個原因》《難以置信》《這樣不OK》,再到青少年犯罪題材韓劇《人間課堂》、西班牙劇《名校風暴》,這幾年不少頗有名氣的青春劇集都出自Netflix之手。

這些作品所涉及的題材也非常廣泛,「怪力」少女Eleven、青少年對性的探索、校園暴力事件、原生家庭問題、同學階級差異等等,基本覆蓋了青少年群體可能出現的所有面相。

更重要的是,它們不再是過去美式青春片常見的啦啦隊長式的明亮故事,而充滿著血腥、死亡和灰敗的人性思考。

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發現,這一連串的青春題材作品背後,是Netflix在內容選擇上一個明顯的趨勢——在穩住了成人題材的基本盤之後,慣來不走尋常路的Netflix正不斷向青少年靠攏。

關注Z世代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了,無論是正在國外走紅的TikTok,還是國內正俏的B站,都是因為抓住了年輕人的注意力。而對於正在尋找增量的Netflix來說,這一塊市場同樣非常重要。

確實,TikTok的強勁增長主要來自於青少年——據稜鏡報導,TikTok一季度全球新增了3億用戶,而TikTok粉絲最多的二十個網紅,三分之二的年紀不超過20歲。與此同時,2020 年第一季度Netflix新增訂閱用戶 1577 萬,目前Netflix全球用戶數接近1.83億。

但Netflix在美國本體用戶規模已經接近飽和,仍需要靠全球化戰略獲得新鮮血液,而青少年就是非常具有潛力的一部分未來增量。

Statista 2020年5月關於Netflix在美國訂閱的人群統計

慣來腥羶色的Netflix,是如何做到了今天的青少年布局的?跟其他巨頭崛起一樣,這不會是一種偶然。

青少年,到Netflix去

在網際網路浸泡下成長起來的Z世代,在看劇這個消遣上,不再喜歡手握電視遙控器,而習慣在電子產品上消費,2007年就開始深耕網際網路視頻的Netflix自然也觀察到了這一趨勢。

2012年時,只有32%的青少年說會拋棄電視(ditch cable),而到了2015年,58%的青少年已經開始在Netflix上看劇,這還是Netflix未在青少年領域發力的情況下。與此同時,一直主打青少年牌的MTV頻道,2015年第二季度的收視率卻同比下降了17%。

老年人越來越喜歡看電視了,但青少年不再手握電視遙控器

時至2018年,70%的青少年視頻消費已經不再由傳統電視提供。根據2018年7月的尼爾森報告,比起五年前,青少年觀看傳統電視的時間足足減少了49%。電視的熱門劇集總是吸引著年齡更大的觀眾——

比如《良醫》的平均收視年齡是58.6歲,哪怕CW電視臺中觀眾群最年輕的電視劇《河谷鎮》,年齡也有37.2歲。

「老齡化」的傳統電視臺劇集受眾

相比之下,2012年Netflix的用戶有40%是18到34歲的用戶,超過50歲的人僅佔17%;到了2017年,使用Netflix的大學生高達92%;而2019年初的一項調查顯示,59%的16-34歲的美國人認為Netflix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對於59%的34歲以下的人來說,Netflix是最不可或缺的

青少年們用腳投票,是Netflix願意加碼青春內容的根本動因。

要知道,Netflix 幾乎所有頁面都是推薦算法驅動的,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內容支撐,算法再精準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Netflix來說,製作更多的青少年定製內容,可以在Z世代瀏覽時為他們推薦更多個性化內容,提升他們的使用體驗和用戶粘性。

在培養忠實的訂閱者之餘,青少年的偏好甚至可以影響他們父母的訂閱選擇。根據資料庫Cassandra報告,大約四分之一的7至17歲的父母說,他們的孩子對他們決定使用哪個流媒體訂閱服務的意見「非常重要」。

Netflix也確實心想事成,根據美國投行的青少年調查報告,2018年時,青少年每天觀看視頻的37.6%的時間都花在Netflix上,Netflix佔據了他們最多的注意力。

雖然現在Netflix的青少年劇集順風順水,但它也經歷過自製青少年內容的曲折發展。

2015年,Netflix就敏銳地察覺到了青少年內容的稀缺。Netflix全球獨立內容副總裁埃裡克·巴馬克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當時針對青少年的視頻內容很少,「在隨需應變的世界中,卻沒有一個平臺在試圖滿足他們的需求。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除此之外,2014年Netflix一整年在金融市場表現的低迷或許也可能是其決心轉型的原因之一。2013年的時候,Netflix的股票由年初的13塊一路漲到52美元,足足有300%的增長,而到了2014年年尾,股價則回落到48.8美元每股。資本的壓力驅使Netflix不斷向外尋找新增量。

Netflix尋找新增量的一大努力,是繼續增加內容投入:2015年Netflix原創和購買版權的費用高達109億美元,和2012年的56億美元相比幾乎翻了一倍。而引入青少年影視作品,以討好他們的娛樂口味,就是新增內容投入中重要的一極。

2015年,Netflix以YouTube的知名網紅為素材,製作了《Smosh 大電影》(Smosh:The Movie)和《糟糕的夜晚》(Bad Night),可惜口碑慘敗,IMDb評分都在3-4分——

這也是Netflix做青春劇的第一筆學費:YouTube網紅的人氣並不一定會轉化為電影、劇集的成功。

隨後的一兩年,Netflix自製了一批劇集——關於一群年輕音樂家的《失物招領音樂室》(Lost & Found Music Studios);關於青少年恐同、種族主義、藥物濫用等問題的《迪格拉絲中學:下一課》(Degrassi: Next Class)和90年代人氣情景喜劇《歡樂滿屋》的續集《歡樂再滿屋》。這些關注青少年真實生活的作品的口碑有了明顯的進步,在IMDb的評分達到了6-7分的水平。Netflix乘勝追擊,購買了備受年輕人喜愛的經典劇集《緋聞女孩》《老友記》《吉爾摩女孩》系列,進一步吸引了青少年。

就如一位知乎網友所說,初高中女生才是《緋聞女孩》的觀眾群,畢竟那就是個做可愛的白日夢的年紀。

終於,Netflix等到了它的爆款之作——《怪奇物語》,自此,Netflix的青春題材開始進入主流視野。《怪奇物語》系列在IMDb上收穫了75萬人投出的8.8的高分,第一季在爛番茄獲得96%的新鮮度。如今該劇雖已開播四年,但仍在數據分析公司Parrot Analytics製作的美國流媒體劇集熱度榜的前列。

對29歲以下的人來說,有近70%的人多多少少都對《怪奇物語》感興趣

外媒有評論家寫道:「《怪奇物語》令人興奮、心碎、有時又很恐怖,它是個向史匹柏電影與80年代經典電視劇致敬、讓人相當著迷的作品。」

爆款青春,有方法論嗎

《怪奇物語》四年之後,Netflix的最新作品《真心半解》又再次成為美式青春片裡的難得佳作。在IMDb上有近兩萬人為其打分,Metacritic 評分也有 74,並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豆瓣口碑榜的前三。有人評價它是近年來少有的純正美式青春片。

《真心半解》中的經典一幕

僅僅花了五年時間,Netflix就從敗北到找到青少年的命脈,中間都發生了什麼?

風險投資家David B. Pakman曾經主要研究青少年消費內容產品的習慣,以預測行業趨勢。2015年時他說:「我相信內容行業的大佬們,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了青少年如何消費內容產品。」

Netflix的關鍵秘笈之一,正是社交媒體。眾所周知,青少年們熱愛社交媒體,《2018美國青少年社交媒體習慣調查》顯示,77%的青少年經常會花時間在網上群組和論壇上。

該調查還指出,擁有智慧型手機的美國青少年,從2012年的41%上升到2018年的89%。超過一半使用社交媒體的青少年表示,他們正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甚至分散了他們做作業的注意力、減少了他們與朋友面對面交流的時間。

雖然社交媒體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卻很少有人將其當做分析內容偏好的窗口,而Netflix正是此間高手。

一直以來Netflix頻繁舉辦各種以社交媒體為導向的活動,在《十三個原因》第二季的首映式上,Netflix宣布為青少年面臨的自殺、強姦和欺凌等敏感話題提供電話熱線服務,這一舉動在社交媒體上頗為出圈。

而對寫青春題材的編劇來說,使用社交媒體了解青少年更是家常便飯。他們有時候會瀏覽演員的社交帳號,看這些年輕演員如何說話,然後儘可能的通過模仿他們的說話方式來寫作。如《十三個原因》的卡司基本都不超過20歲,這些年輕人都很喜歡發推特,給編劇提供了不少靈感。

同時,《怪奇物語》的成功,除了因為其對80年代元素的精準還原和引人入勝的故事邏輯,也少不了社交媒體的助推——這部劇最初火起來,就是靠大家在社交媒體上的「口口相傳」。社交媒體上不斷發酵的影響力,使得該劇第三季放出的前四天的播放量就達到4070萬,打破了Netflix的記錄。

瑞茜·威瑟斯彭(《律政俏佳人》《大小謊言》)曾在看完第一季後興奮地在社交媒體上發言:「好喜歡這些小演員,《怪奇物語》很棒。」 2018年11月1號,隨之第三季預告片的放出,當天成為「怪奇物語日」,推特粉絲紛紛使用#StrangerThingsDay#這一Tag來討論自己最喜歡的《怪奇物語》片段,並一起預測下一季的劇情。

瑞茜·威瑟斯彭和《怪奇物語》小11、Will的扮演者合影

當然,社交媒體只是打開青少年世界的一把鑰匙,要想吸引他們不在眼花繚亂的選擇中把屏幕划走,Netflix還是靠內容說話。在內容上,Netflix的策略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點:關注真實的青少年生活、不再刻板化人物形象。

例如2019年播出的《難以置信》,根據一篇獲得普利茲新聞獎的真實報導改編,關注的是年輕女孩瑪麗被性侵之後的生活。據美國最大的反性暴力組織RAINN的數據,美國1/9的女孩和1/53的男孩曾在未成年時遭到成人性侵或性騷擾,而該劇也契合現實,引發美國民眾對於性侵問題的再度審視。

《十三個原因》則關注了校園欺凌,這同樣是美國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問題。據統計,美國大約有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長期受到校園霸凌的侵害,該劇也加強了大家對霸凌現象的關注,在第一季播出後,關注精神健康的非營利性組織危機熱線(Crisis Text Line)收到了更多的來電。

《十三個原因》

而對於《性愛自修室》,Netflix則選擇用帶著關愛和幽默的態度來探討性這個話題,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紐約時報》《綜藝》認為,通過觀看該劇,青少年可以明白性探索其實是在探究真正的自己,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如何與他人產生連接。

Netflix對青少年生活真切的關注,讓青少年演員本身也感同身受。「如果一個國家的青年人沉默了,那麼這個國家也正在衰落。只有年輕人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展露自己的真實情感,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 Netflix劇集《諸事不順》演員賈西·迪阿洛·溫斯頓(Jahi Di』allo Winston)最近對外媒IndieWire說。

2004年出生的佩頓·甘迺迪(《實習醫生格蕾》《諸事不順》)也提到:「我認為Netflix之所以能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在為青少年製作內容,還因為這些作品有教育意義,能幫助我們成長。」 「Netflix真的是在幫助解決青少年的許多問題。」

不管是出於利益考慮還是藝術追求,Netflix確實反映了很多社會問題。而在激蕩的社會思潮的當下,Netflix還試圖塑造新的青少年形象——

《怪奇物語》中塑造了一個擁有超能力的小女孩小11,從實驗室逃到人類社會後,她從「試管一樣透明的狀態」慢慢完善自己的人格;而《真心半解》中運動細胞發達、喜歡漂亮女生的「傻白橄欖球隊員」Paul,也從假裝成別人喜歡的樣子,明白了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愛人,人物弧光非常可愛。

《怪奇物語》第三季

佩頓·甘迺迪說:「(之前)成人對青少年總有種虛假的認識。他們總認為青少年沒有什麼可說的,他們只需要去上學、做一個孩子即可。」

而Netflix並不是這樣,正如有媒體所說,Netflix正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小眾爆款,針對部分觀眾打造「喪爽劇」。「喪爽劇」對青少年角色進行了重新塑造,他們不再是誰的孩子,而是有著獨立人格、看遍人生百態的複雜人物。

反觀主打「合家歡」牌的迪士尼,雖然招攬了大量的青少年明星,如後來大紅大紫的賽琳娜·戈麥斯和麥莉·賽勒斯,但當時她們兩位在迪士尼電視劇中扮演的還是「甜心」「公主」這樣的青少年形象,有對青少年「幼化」、扁平化之嫌。

而在越來越需要表達自我的現在,年輕人可能更喜歡被塑造成真實而不被定義的樣子。

當下,Z世代掌握著更多的注意力資源,而在搭上青少年這趟車上,Netflix已經先行一步,它的北美其他對手能否趕上?或許,追趕不及的話,青少年留給他們的目光已經不多了。

相關焦點

  • 性教育、亞文化,Netflix的殘酷「青春物語」
    Netflix做青春劇越來越拿手了。從2016年一炮打響的《怪奇物語》,到關注青少年心理的《性愛自修室》《去他*的世界》《十三個原因》《難以置信》《這樣不OK》,再到青少年犯罪題材韓劇《人間課堂》、西班牙劇《名校風暴》,這幾年不少頗有名氣的青春劇集都出自Netflix之手。
  • 一場4小時的青春殘酷物語
    當時的美國總統詹森擁有對這個發明的專有權,人們關於青春的想像也由此整體地改變。 此前的青春是美好浪漫、花季雨季的想像,英國作家康拉德的《青春陰影線》將青春劃定在將臨30歲的時候。而60年代所發明的青春,將青春的概念整體下移,成了13歲,或許18歲、20歲這樣一個生命如同「化凍的沼澤」般的時期。
  • 賈樟柯亮相坎城 推介4K修復《青春殘酷物語》
    賈樟柯與《末代皇帝》製片傑瑞米-託馬斯  搜狐娛樂訊 第6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進入第二天,擔任主競賽單元評委的中國導演賈樟柯應邀前往經典修復單元,與《末代皇帝》的製片人傑瑞米-託馬斯,坎城電影節藝術總監福爾茂一起登臺,隆重介紹日本大師級導大島渚的代表作《青春殘酷物語
  • ——《青春殘酷物語》
    ——《青春殘酷物語》2001年1月21日11:2:37 網易社區 sarah51(琴嶼飄燈)  1968年的巴黎「五月學潮」有一句著名的口號「我們什麼都要,現在就要。」  之所以翻出這些舊聞,想說的第一個意思就是拍攝於1960年的《青春殘酷物語》不是一部能夠脫離開時代背景和大島渚人生經歷的電影。實際上,這是大島渚能夠真實地描繪那個反叛時代中年輕人的心態並作出冷酷批判的底蘊。   且不說整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這個畫面相信看過影片的人都不會忘記:藤井清把新莊真琴一把推進水中,把她扒上岸的手踢開,反覆問著同樣的問題:是否同意作愛。
  •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殘酷的青春物語
    最近一部沒法一口氣看完的影片,一部關於殘酷的青春物語,沒有絕對的弱者和強者,每個青春的孩子都有痛楚,星野的世界是灰色的,可能是因為家庭,也可能是因為學校的環境,在經歷一場生死後,性情突變,開始還是懲惡揚善,後來只為了惡念,善良的星野已死,利用諸多惡行來悼念那個曾經善良的自己,他似乎討厭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久野,又比如津田詩織,蓮見,一直都是懦弱的,受欺負不敢出聲,喜歡的女孩子被強暴也只能默默哭泣
  • 《河畔》一出重口味青春殘酷物語
    最可怕的是冷漠,父母的冷漠導致孩子的迷茫,迷茫又帶來冷漠,這倒給演員帶來了方便,全程冷漠臉;青春殘酷物語雖不是新題材,但影片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不錯,因此想給更好的評價
  •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21世紀青春殘酷物語
    1960年,大島渚執導的《青春殘酷物語即便時代背景不同,講述風格有異,但核心主題卻與《青春殘酷物語》一模一樣,青少年們在成長的躁動、迷茫、及對社會的不適應中逐漸異化,在他們可悲的青春背後隱藏著現代社會的頹廢與非人性。當然所不同的是,《青春殘酷物語》突出了年輕人因對社會制度不滿而進行的反抗與掙扎,然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中的孩子們則只有在校園暴力中自我沉淪,是屬於新世紀的殘酷篇章。
  • 《馬丁·伊登》青春殘酷物語
    好端端的奮鬥、幻滅的青春殘酷物語,楞被整成了苦大仇深的白左樣板戲,歐洲自由派被自己的亂編感動得一塌糊塗:
  • 青春的殘酷物語
    本文從電影題材選擇與社會思辨、電影敘事與視聽分析來討論青春的殘酷和校園電影的社會內涵。一、題材選擇與社會思辨「青春片,廣義上來說,是一種電影題材,一種對於青年生活、青春歲月、成長主題的或樂觀、或悲觀、或寫實、或戲劇化的表達;而狹義上來說,則是一種類型,一種基於一系列具有共性的能指符號對青年人成長過程中的衝動、叛逆、錯失、莽撞和迷誤的馴服、救贖和引導。」
  • 午夜造夢機|青春殘酷物語|島國新浪潮之欲
    「有青春的人對待世界好殘酷,世界對待青春的人亦都好殘酷」@已註銷:新浪潮是存在主義的孽子。@劉小黛:siff重看,大島渚能把醜女人拍出放大的美感,戰後創傷,愛情彌補。完整版賞析獲取非在線版電影資源,請回覆:青春殘酷物語電影是藝術的最後一口氣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青春的殘酷物語
    七、八兩個月,就有近九十部影片相繼上映,喜劇、愛情、動作、冒險、動畫、青春,琳琅滿目、異彩紛呈,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態勢。而即將上映的《夏有喬木雅望天堂》,則是一部相對另類的愛情片,沒有甜蜜的主線,也沒有暖心的結局,是一部主打虐心、虐戀牌的青春殘酷物語。《夏有喬木雅望天堂》改編自籽月的人氣暢銷小說,在90後群體中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
  • 《白線流》白線流 —— 屬於每個人的青春殘酷物語
    白線流 屬於每個人的青春殘酷物語放白線——將男生學生帽的白線與女生水手服的領巾結成一條線靜靜地被流放到河水中,從小河流向大海,代表著每個畢業生踏上旅程,這樣的畢業儀式似乎是為了紀念曾經有這樣一個人或是那樣一個人存在過,陪著你度過了整個青春。 七顆性格迥異的星星在各自分離的地方出生,逐漸變大 ,相互吸引,有時不理睬,有時碰撞 ,儘管如此一直在附近 。
  • 單非跨境女學童的硬核青春殘酷物語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感受上是這部電影,是很特別的青春片。但是看多了幾次之後,卻覺得這部電影更傾向於講述的是一個像大島渚導演的《青春殘酷物語》一樣的故事,是女主角佩佩在生活的迷茫中走向自我毀滅的過程。相較於影片將自己歸類為青春片,個人認為其中講述的故事在犯罪片所佔據的比例更甚。
  • 《聲之形》:耳目一新的殘酷青春物語
    憑藉細膩唯美的畫風以及浪漫感人的純愛物語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如今又有一部現象級日本動畫電影登陸內地影市並正在熱映中,這便是改編自日本著名漫畫家大今良時創作的同名漫畫的《聲之形》。提起大今良時創作的同名漫畫,在日本漫畫界可謂是赫赫有名。該作曾獲得第80屆「《周刊少年magazine》新人漫畫獎」、2014年度「ComicNatal大獎」第1名、「這本漫畫真厲害!
  • Priest專題|評《大哥》:青春殘酷物語
    然而,Priest的《大哥》,依然將「兄弟年下」模式的感情書寫——尤其是對身為幼弟的魏之遠如何認同自己萌發的情慾之過程的書寫——與兩名少年在社會底層的成長結合,書寫了別樣的青春殘酷物語。《大哥》中「血緣」提供的局限功能幾乎不存在。加之魏謙特殊的家庭環境,所謂「大逆不道」的「道」只意味著來自外部社會及傳統大家庭的綱常倫理格局。
  • 王小帥鏡頭下的殘酷青春物語
    導演在此片中用一種平視的、成熟的眼光去看待這些底層人物,像是把玩一件老古董,只為觀賞而非利用,而青春大抵也是用來懷念的,在成年後想起十七歲的故事,那個回不去的雨季,理想豐滿,愛情美滿,卻也只是夢幻泡影,轉瞬即逝。
  • 戴錦華評《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的殘酷心醉神迷
    《上甘嶺》(1956)與這種個人化的書寫方式同時呈現的是某些為「大話」所遮沒的細節,類似細節的浮現,同時成了某種為主流話語所壓抑的亞文化的顯露。諸如影片中對「文革」時代作為重要的亞文化的微妙階級意識與社群分布:那是一群「大院裡」的孩子,一群優越的紅色特權的享有者;那是為這群「紅色特權階級」的不肖子構成的眾多「頑主」幫派中的一支;那是他們的行為方式、生活內容與語言方式:所謂「拍婆子」「帶圈子」——頗為無知與「純潔」的色情文化;所謂約架和「碴架」(聚眾鬥毆)——「口(兒)裡口外,刀子板(兒)帶,大北窯豁子外」,是政治迫害與悲劇之外的另一種殘暴
  • 《觸網情深》曝傷痛版預告,徐海喬賴雨濛青春殘酷物語
    電影《觸網情深》再曝傷痛版預告, 以浪漫殘酷的青春物語全新定義熱血青春。本片是由顏景新執導,徐海喬、賴雨濛領銜主演,胡耘豪、王侃、雲蘭、何宜謙、王怡淳、丁芝天、楊依寒、孫天陽等演員傾情演繹,上海番薯影業和凱羿影視聯合製作,鉅鯨善影、廣東小象影業聯合出品的青春競技愛情電影。
  • 讀書 | 《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殘酷青春物語,一個屬於我們的青澀時代!
    隨著傾訴的話語愈加痛楚,他們互相安慰,彼此溫暖,約定在莉莉周演唱會上見面,那一晚,當莉莉周的音樂響起,在那個現實與虛幻的交叉點上,卻爆發成一個殘酷的青春物語……02作者簡介巖井俊二,著名導演、作家。其代表作還有《燕尾蝶》(1996年)、《四月物語》(1998年)、《關於莉莉周的一切》(2001年)、《花與愛麗絲》(2004)年等,都以影像清新獨特、感情細膩豐富著稱。《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公映時再破《情書》紀錄,轟動世界影壇。整部作品猶如德彪西的音樂,極富色彩感,被譽為「殘酷青春」代表之作。人類不會飛翔。人類就是在地上亂爬的螞蟻。都是任性自私的螞蟻。
  • 《少年的你》:「霸凌」語境下的青春殘酷物語
    曾國祥上一部《七月與安生》,讓金馬下了雙黃蛋影后,細算已是三年前的事情了,《少年的你》可謂好事多磨,沿襲了《七月與安生》的諸多——依舊在青春與懷舊的軌道上,依舊是關於成長與抉擇,依舊是兩位主人公命運的糾集。所不同的是,《少年的你》是輛雙層列車,除了繼續拿成長做文章,上面還壓著一層「反校園霸凌」的大主題,壓得片中的少年和片外的看客都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