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大土炕
作者:尹燕忠
當下,老百姓都住上樓房了,布置的臥室不是席夢思就是優質木料床,但我還是想起那些年的大土炕。
大土坑寬有三四米,長有四米,全用土坯砌壘而成,中間留有火道,直通牆角煙筒。
那時沒有煤炭,都先在炕門臉裡頭塞上葛搔,就是柴禾,有碎玉米稭,麥糠,玉米錘,也就玉米芯,燒的炕上熱乎乎的;還有在炕中間燒明火的,把紅大被子掀起,用簸箕往被窩裡扇暖氣兒,俗稱「打火簸萁兒」;還有用「烘籠」取暖的,那是用白臘條編的半圓形的長一米寬四十公分的取暖工具,底平,下邊放一木板,放上火爐子,裡邊放上碎柴禾玉米芯木柴類,用麥糠壓住,別讓起了明火,也是一種挺好的取暖方式。在放火爐子之前,有先把火爐放地下或八仙桌上爆玉米花兒的,啪啪啪的爆出一個個白花兒,大人小孩都樂了,火勢下去了再放「烘籠裡」蓋上被子。有生小孩的就讓他睡土垃布袋子,上河崖灘拉來細沙土,用備好的黑鐵鍋炒溫乎了,裝進黑粗布袋裡,小嬰兒睡進去舒服的直撒歡兒。這種細土既吸溼又保暖還祛火,五六十年代以前的人都是睡土垃布袋子長大的。那時天奇冷,大人小孩坐熱炕頭上啦閒呱兒,很溫暖!
支這種大土炕要用一百五十多塊坯。專制的石頭杵子,大約四五十斤重。用五十公分見方的石頭,厚三十公分左右,在中間打十公分的石眼,用八十公分棗木棍裹上溼布砸進去,上邊有橫木把,大約四十公分長,下邊有八十公分長五十公分寬的長方形模子,厚度七八公分,把稍溼的土再摻上麥秸拌勻。如果土太幹了就潑上些水翻勻實了,用杵頭狠狠往下砸去,先砸好邊楞和四個角成形後再摞起來晾乾就能使用了。過去支鍋頭蓋飯屋全用這個坯砌牆,可結實了,冬暖夏涼。
我很想念過去的老土炕,想那些老故事,想深秋裡的蛐蛐兒叫,那個老貓趴在土炕角上打呼嚕。
土炕用上幾年就要打掉全換新坯砌壘的,鍋頭也是這樣,用這砸碎的土上北瓜,結出來很綿很好吃,上在玉米地裡,趕上下一場大雨,晴天太陽一曬,「咔咔咔啪啪啪」的拔節兒,玉米杆葉黑磷磷地長,棒子長好大喲!
想念老鍋頭老炕,但畢竟久遠了,呵,去吧,這些農村老符號!
尹燕忠,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西部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青年文學家》雜誌社作家理事、桑田詩文社副社長。曾在《濟南日報》《濟南時報》、中國西部散文選刊、《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洛陽晚報》《泰山文化》《大汶河》《楚風》、作家出版社《國慶徵文選》等發表作品,在中國文化精英專刊上發表傳記,小說《方河的婚事》在「魯王工坊杯」首屆小小說大賽中獲得濟南日報報業集團、萊蕪魯王工坊錫雕藝術研究院三等獎,報告文學《美麗的畢莊脫貧記》被濟南市文學藝術聯合會評為優秀獎,小說《梅花》被評為玫瑰文學獎,並多次獲獎。
2020、11、23曰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