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寫了一個話題,大家的關注度還是很高的。
「在上海,有多少錢才能算中產階級」。
今天,想要把這個話題跟大家聊的再深入些。
1
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梳理下概念。
我們先看下中產階級這個提法,最初是從哪來的。
"中產階級"這一概念的最初提法見於1919年2月李大釗在《新青年》第6卷2號上發表的《戰後之婦女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他認為婦女解放運動不是一般的男女平等問題,應分為"中產階級的"和"勞動階級的"兩種不同性質的婦女解放運動。
而"中產階級的婦人"解放運動與勞動階級的"全不相干",因此,"中產階級婦人的利害,不能說是婦人全體的利害,中產階級婦人的權力申張,不能說是婦人全體的解放"。
可能說的有點繞口,簡單的說,李大釗其實把中產階級當成了當時社會一個有錢的階層,而整個社會其實就兩個階層,就是中產階級和勞動階級。
1919年4月,《每周評論》第16期刊登了摘譯的《共產黨宣言》的部分內容,也提到了「中產階級」的概念,在這裡把資產階級稱為中產階級。
在舊社會的知識分子眼中,社會其實就是由兩個階層組成的,一類是資產階級,另一類就是普通人(無產階級)。
後來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率先發展起來,於是出現了很多原先的普通人開始住著獨棟的別墅,家庭有著1-2輛車,可以享受良好的教育和醫療,每年還能旅遊1-3次。
很顯然,如果按照原先粗暴定義的標準,他們還是很普通很普通的普通人,但卻可以享受到前期只有前5%的權貴階層才能有的生活。
這個時候,中產階級這個概念,就慢慢開始流行起來。
對於階層和財富頗有研究的胡潤,前幾年也給中產下了一個定義。
擁有600萬元人民幣淨資產的家庭,才能被稱為中產階級。
如果這樣一刀切的話,各個主要城市的中產階級規模大概是這樣的。
北京約70萬(約前10%的家庭),上海約60萬(約前8%的家庭),香港約55萬戶(約前22%的家庭),深圳約17萬戶(約前4%的家庭)。
本文來源:魔都財觀 作者: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