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不易看到的故事,它的口碑已經完全具備了社會學的研究價值。
出品:1975年 美國聯美影片公司、幻想影片公司
編劇:勞倫斯·豪本、勃·高德曼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主演:傑克·尼科爾森、路易斯·弗萊斯、布雷德·杜裡夫
1963年秋,主人公麥克·墨菲在美國被抓,送入勞動教養院。為逃避監獄苦役,墨菲裝病賣傻,因此被送到一家精神病醫院進行觀察。該醫院自稱採用先進的藥物與精神治療方法,實則把人當成動物,剝奪了病人的興趣和愛好。
在精神病醫院,麥克·墨菲顯得與眾不同,他剛到醫院就向護士長挑戰。護士長因此懷恨在心,以時間有限為由,拒絕了熱愛棒球的墨菲想要看棒球比賽的要求。
一天,一輛接送非隔離病人的車剛剛停下來,墨菲便翻過隔離網奔上汽車,其他病友見狀,也紛紛擠上了車。墨菲開車帶著大家來到一個海邊港口,上了一條漁船,欣賞美麗海景、釣魚,大家開心極了。可當眾人返回港口時,醫院的人早已在碼頭嚴陣以待,墨菲和眾人被強行帶回了精神病院,院方強行給墨菲等人實行電擊療法。一個偶然的機會,墨菲發現印第安酋長在裝聾作啞,目的是逃避院方迫害。為此,墨菲悄悄地找酋長商量,他們準備聯手逃出這個人間地獄。醫護人員都下班了,墨菲用電話叫來了女友凱蒂和她的朋友露絲,她倆給墨菲帶了許多啤酒,墨菲在擴音器裡宣揚自己要逃離精神病醫院,並邀請其他病友參加告別會。大家盡情歡樂,不知不覺已到深夜。墨菲十分喜歡年輕的比利,勸他與自己一道離開,但膽小怕事的比利不敢答應。在眾人的勸說下,比利才來到墨菲的房間。天亮以後,醫護人員發現醫院一片狼藉,非常生氣,便報告了護士長拉奇德。拉奇德威脅比利要將他的所作所為告訴其父母。比利在哀求無用後割腕自殺。
醫院加強了對墨菲的迫害,他被強行做了腦葉切除手術,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白痴。印第安酋長看著自己的好友成了白痴,無法接受這一現實,一天晚上,他親自結束了墨菲的生命,趁著黑夜逃出了精神病醫院。
《飛越瘋人院》是美國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這部影片,表面上看,是一出發生在精神病醫院的鬧劇,甚至有點滑稽可笑。可是仔細一看,你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瘋子」都不是真正的瘋子和精神病患者。墨菲進精神病院是被強行押送來的。他的病歷上寫著此人有「妄想症」「胡亂說話」「課堂搗亂」。然而,他的上述「病症」,沒有一條能和精神病扯上關係。再如別的病人,都是因為一些家庭、個人等事或被家人,或被社會強制送到精神病院的。
這家醫院名為「精神病醫院」,其實就是對這些人進行懲罰的監獄。治療手段非常不人道,不是用抑制人行為和思維的藥,就是用電擊、武力制止。甚至還切割人的腦葉,人工製造白痴,這哪裡是醫院,簡直就是人間地獄。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醫院所謂獨特的「心理治療」方法:要每個人當眾講自己「入病」的原因,讓其自揭隱私,將人的最後一點尊嚴和人格都蕩滌乾淨。在日常管理中醫院高舉「民主」旗幟,可是,醫院的管理者卻不允許病人對醫院的規定有所冒犯。
影片名為「瘋人院」,它實際上是一個比喻,它是打著「民主」旗號而實行專制的病態社會現實的生動寫照。在一個專制而又十分自戀的社會中,統治者將反對派押進瘋人院,既使自己丟掉了「獨裁」「暴政」的惡名,又成功地壓制了反對派,可謂一箭雙鵰。
影片還充滿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氣氛,尤其是最後,影片沒有表現墨菲被「治療的過程,而是將「治療」的結果展現在觀眾面前,使人看後不寒而慄。這不禁使人發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權利究竟在哪裡?
最後要說明的是,本片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在於:眾演員成功的表演,由一群正常的人來演「瘋子」,他們不慍不火的演出毫不誇張的表現,與導演和觀眾的要求十分一致。
米洛斯·福爾曼(1932-)生於捷克的卡斯拉夫,畢業於布拉格影藝學院,被譽為捷克的新潮電影奇才。1968年,他來到好萊塢,法國新電影運動給了他相當深的影響,他取此派之長,融合自己的手法,形成了用鏡率直及尖銳敏感的喜劇觀察等特點。
《飛越瘋人院》證實了他不凡的才華,因此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導演獎。 他導演的《月亮上的男人》(1999年)獲得了第50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本期編輯:許澤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