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悅讀 | 電影賞析:賞析電影《飛越瘋人院》——以觸目驚心的畫面揭露資本文明社會的弊病

2021-02-21 滄州圖書館

這是一個不易看到的故事,它的口碑已經完全具備了社會學的研究價值。

出品:1975年 美國聯美影片公司、幻想影片公司

編劇:勞倫斯·豪本、勃·高德曼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主演:傑克·尼科爾森、路易斯·弗萊斯、布雷德·杜裡夫

1963年秋,主人公麥克·墨菲在美國被抓,送入勞動教養院。為逃避監獄苦役,墨菲裝病賣傻,因此被送到一家精神病醫院進行觀察。該醫院自稱採用先進的藥物與精神治療方法,實則把人當成動物,剝奪了病人的興趣和愛好。

在精神病醫院,麥克·墨菲顯得與眾不同,他剛到醫院就向護士長挑戰。護士長因此懷恨在心,以時間有限為由,拒絕了熱愛棒球的墨菲想要看棒球比賽的要求。

一天,一輛接送非隔離病人的車剛剛停下來,墨菲便翻過隔離網奔上汽車,其他病友見狀,也紛紛擠上了車。墨菲開車帶著大家來到一個海邊港口,上了一條漁船,欣賞美麗海景、釣魚,大家開心極了。可當眾人返回港口時,醫院的人早已在碼頭嚴陣以待,墨菲和眾人被強行帶回了精神病院,院方強行給墨菲等人實行電擊療法。一個偶然的機會,墨菲發現印第安酋長在裝聾作啞,目的是逃避院方迫害。為此,墨菲悄悄地找酋長商量,他們準備聯手逃出這個人間地獄。醫護人員都下班了,墨菲用電話叫來了女友凱蒂和她的朋友露絲,她倆給墨菲帶了許多啤酒,墨菲在擴音器裡宣揚自己要逃離精神病醫院,並邀請其他病友參加告別會。大家盡情歡樂,不知不覺已到深夜。墨菲十分喜歡年輕的比利,勸他與自己一道離開,但膽小怕事的比利不敢答應。在眾人的勸說下,比利才來到墨菲的房間。天亮以後,醫護人員發現醫院一片狼藉,非常生氣,便報告了護士長拉奇德。拉奇德威脅比利要將他的所作所為告訴其父母。比利在哀求無用後割腕自殺。

醫院加強了對墨菲的迫害,他被強行做了腦葉切除手術,變成了一個真正的白痴。印第安酋長看著自己的好友成了白痴,無法接受這一現實,一天晚上,他親自結束了墨菲的生命,趁著黑夜逃出了精神病醫院。

 《飛越瘋人院》是美國歷史上最經典的電影之一。這部影片,表面上看,是一出發生在精神病醫院的鬧劇,甚至有點滑稽可笑。可是仔細一看,你就會發現:這些所謂的「瘋子」都不是真正的瘋子和精神病患者。墨菲進精神病院是被強行押送來的。他的病歷上寫著此人有「妄想症」「胡亂說話」「課堂搗亂」。然而,他的上述「病症」,沒有一條能和精神病扯上關係。再如別的病人,都是因為一些家庭、個人等事或被家人,或被社會強制送到精神病院的。

這家醫院名為「精神病醫院」,其實就是對這些人進行懲罰的監獄。治療手段非常不人道,不是用抑制人行為和思維的藥,就是用電擊、武力制止。甚至還切割人的腦葉,人工製造白痴,這哪裡是醫院,簡直就是人間地獄。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醫院所謂獨特的「心理治療」方法:要每個人當眾講自己「入病」的原因,讓其自揭隱私,將人的最後一點尊嚴和人格都蕩滌乾淨。在日常管理中醫院高舉「民主」旗幟,可是,醫院的管理者卻不允許病人對醫院的規定有所冒犯。

影片名為「瘋人院」,它實際上是一個比喻,它是打著「民主」旗號而實行專制的病態社會現實的生動寫照。在一個專制而又十分自戀的社會中,統治者將反對派押進瘋人院,既使自己丟掉了「獨裁」「暴政」的惡名,又成功地壓制了反對派,可謂一箭雙鵰。

影片還充滿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氣氛,尤其是最後,影片沒有表現墨菲被「治療的過程,而是將「治療」的結果展現在觀眾面前,使人看後不寒而慄。這不禁使人發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的生存權利究竟在哪裡?

最後要說明的是,本片的另一個成功之處在於:眾演員成功的表演,由一群正常的人來演「瘋子」,他們不慍不火的演出毫不誇張的表現,與導演和觀眾的要求十分一致。

米洛斯·福爾曼(1932-)生於捷克的卡斯拉夫,畢業於布拉格影藝學院,被譽為捷克的新潮電影奇才。1968年,他來到好萊塢,法國新電影運動給了他相當深的影響,他取此派之長,融合自己的手法,形成了用鏡率直及尖銳敏感的喜劇觀察等特點。

《飛越瘋人院》證實了他不凡的才華,因此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和導演獎。 他導演的《月亮上的男人》(1999年)獲得了第50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本期編輯:許澤昭

相關焦點

  • 電影賞析:《飛越瘋人院》瘋子也有尊嚴
    一種挑釁體制的訴求冥冥中催生出下賤的移情作用,當McMurphy被瘋人院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時候,大家忽然又成了它的親密戰友,稱他為英雄,與他一同企盼起「自由」,勾劃著一次完美的越獄。電影中的瘋人院裡,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
  • 《楚門的世界》《飛越瘋人院》好萊塢的「社會良心電影」政治片
    而社會政治片的初衷和目的卻與之背道而馳,它通常通過對現實社會殘酷的揭露來喚醒人們對現實中壓抑和不合理制度的意識甚至挑起觀眾的反抗心理,完全違背了好萊塢電影的商業娛樂宗旨。但社會政治片又的確具備相當的共同特徵,使得許多專家不得不將它作為一種類型加以研究和探討。其中也存在著許多成為既定模式的共同特徵。
  • 【市民開放日】慈谿大劇院帶你穿越時空,共賞奧斯卡經典影片《飛越瘋人院》
    —奧斯卡經典影片《飛越瘋人院》電影賞析活動來了!活動主題:慈谿大劇院市民開放日—奧斯卡經典影片《飛越瘋人院》電影賞析活動報名方式:「1元購票」,即刻起通過微信搜索「慈谿大劇院」公眾號,選擇下方「購票通道-演出購票-奧斯卡經典影片《飛越瘋人院》電影賞析」進行座位選擇1元購票。
  • 電影| 飛越瘋人院
    ·弗萊徹    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改編劇本   Lawrence Hauben、博·古德曼    第48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      米洛斯·福爾曼        第3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傑克·尼科爾森   第3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路易絲·弗萊徹    第3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    《飛越瘋人院
  • 《飛越瘋人院》導演去世,而你可能依舊誤解這部電影
    當我們提到瘋癲與文明、反叛與逃離,總是避不開米洛斯·福爾曼的《飛越瘋人院》,美國評論界稱它是「一個具有自由精神的人與不能容忍他的社會之間展開的一場巨大鬥爭」。而好萊塢經典電影的編碼方式,無疑是美國社會的現存秩序及權力話語的同構體。《飛越瘋人院》一舉摘去了五項奧斯卡獎的事實,正是它在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美國、西方觀眾中成功銷售的有力佐證。《飛越瘋人院》無疑是一部寓言,但它並非關於反叛的寓言,倒是更接近一部福柯寓言的改寫本。
  • 爾魚說|《飛越瘋人院》——心理電影鑑賞
    《飛越瘋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CUCKOO』S NEST杜鵑窩(杜鵑的另一個意思即「瘋子」)】。影片中所描繪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國病態、壓抑的社會縮影,一個人們不易看到的故事——一所普通精神病院人被迫反抗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美國社會的種種弊端。電影中的瘋人院裡,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平靜的表面下,有一種瘋狂欲待爆發。裡面的醫護人員打著人道主義的幌子,實際上是把病人當成了醫護人員的實驗品,由此病人成了非人制度的犧牲品,這種醫院是一所真正的「人間地獄」。
  • 飛越愛與夢想-電影賞析《飛越老人院》
    《飛越老人院》陽光、積極不少,感動卻又不至錐心,充盈著有中國特色的人文關懷!飛越老人院劇照而電影的演員陣容可謂「眾星雲集」,都是老一輩藝術家,能讓這些老演員們重新聚首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這種行為本身意義就很只能重大。老演員們的演繹細膩不失水準,沒有可以煽情,卻足以讓人動容,同樣作為老年人,從他們嘴中說出的話信服力是無與倫的。
  • 十個:《飛越瘋人院》要飛越的其實是我們的心
    另一部想看的冒險題材《絕命海拔》,評分略高,但拍片少的可憐,所以今晚還是推薦一部經典老片《飛越瘋人院》。院方為了懲處麥克膽大妄為、屢犯院規,決定將他永遠留在瘋人院。生性自由的麥克再也無法忍受瘋人院的生活,他聯合病友,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長」,開始自己的計劃:飛越瘋人院。   本片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導演和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主人公「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在當今社會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 《飛越瘋人院》45年後,「瘋人院」依然無處不在
    今天(11月19日)是《飛越瘋人院》上映45周年,或許無需贅述它的成功,IMDb Top 18,5座奧斯卡獎盃,著名影評人羅傑·伊伯特也說:「幾乎每個人最愛的電影清單上都會有《飛越瘋人院》」。一如片名所寫,《飛越瘋人院》的故事和內核都非常簡單直接,麥克·墨菲(傑克·尼科爾森 飾)試圖領導全院精神病人反抗,飛越瘋人院的高牆。
  • 不容錯過的五十部經典電影——飛越瘋人院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經典電影是《飛越瘋人院》。在1975年的奧斯卡上,作為同名電影的《飛越瘋人院》一舉摘取了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和男女主角等在內的五項大獎,而傑克·尼克爾森飾演的麥克也成為了奔向自由生活而不屈抗爭的偉大象徵。
  • 轟動一時的高分電影《飛越瘋人院》看了只能叫人「無語凝噎」
    電影《飛越瘋人院》又叫《飛越杜鵑巢》,改編自美國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發表於1962年,是美國六十年代反傳統、反體制的發聲之作,這部小說與《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一同被稱作「美國垮掉一代」的文學聖經。
  • 【電影】《飛越瘋人院》不自由,毋寧死?
    《看見》第八章——我只是討厭屈服,配的插圖在136頁,電影《飛越瘋人院》麥克默菲在鐵絲網前仰頭、露齒而笑 —— grin and fight.
  • 推薦電影《飛越瘋人院》
    病人們受到了嚴格的管制,還不時的受到她的侮辱和折磨……選擇看這部電影,是因為戴錦華老師的電影網絡課廣告推送,她要講50部電影,我想陸續看完它們,想循著戴老師的講述,學習看電影。《飛越瘋人院》是其中之一。該片於1975年11月19在美國上映。1976年該片在第48屆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項獎項。
  • 學習《飛越瘋人院》,質疑阿波羅計劃,這部電影太敢了
    當然黑色幽默喜劇化的處理,並沒有去揭露莆田鞋生意的違法,而是在這個外表之下,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群小商人生存的艱難,以及在如此艱難處境之下,依然有人性的亮點和光輝。2、學習《飛越瘋人院》《飛越瘋人院》是一部美國老片子
  • 學習《飛越瘋人院》,質疑阿波羅計劃,這部電影太敢了
    但是這樣一部電影的確是被名字給耽誤了。咋看,《阿菠蘿計劃》難道不是模仿阿波羅登月計劃嗎?實則不然,沒有模仿,倒是有所關聯。影片開頭一輛大巴車,王梓塵飾演的司機,仿佛讓人回到了《失蹤人口》的劇場,劉頔的出現又讓人回到了《雙魚隕石》中。誰讓,這些影視作品都是前不久的作品,並且取得了不錯的口碑效果。
  • 戴錦華點評《飛越瘋人院》:一部顛覆性的社會寓言 | 電影課更新至第3部!
    本期戴錦華老師講授的影片是——《飛越瘋人院》,我們經常忘記了奧斯卡其實是美國的國別電影獎。作家阿城有一個非常精道的說法,他說奧斯卡金像獎是美國電影的家宴,而最佳外語片則是待客的一個特殊席位。但是《飛越瘋人院》在奧斯卡金像獎的序列當中非常特殊,它經常被人稱之為金像獎中的金像獎。
  • 【電影推薦(附資源)】:《飛越瘋人院》
    電影中的精神病院裡,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在醫院裡四處活動,打牌抽菸。表現良好的人,甚至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外出。麥克卻與這座精神病院不同,開始,他要求把音樂聲減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在音樂裡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藥片。而這樣的舉動對於秩序完整、封閉的瘋人院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
  • 梨棗&ColdMe | 小眾電影賞析.05《卡斯帕爾之謎》:一趟「哲學」文明之旅
    看完你會質疑我們所生存的文明社會是否真的文明?你所堅持的信仰與主義是否是一場笑話?「他站在人類經驗的距離之外,回望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他太孤獨了,這種無人理解的個人意識基調決定了他在人間的悲劇色彩。這部電影還有另外一個中文譯名,或許更有哲學意味—《人人為自己,上帝反大家》。這也是導演赫爾佐格個人哲學和電影意識最文學敘事化的一次呈現。
  • 飛越瘋人院,飛越命運的掌控
    >一部榮獲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的經典電影(奧斯卡歷史上只有三部電影獲此殊榮)。最近很榮幸的收到了《飛躍瘋人院》的最新樣刊。也讓我第一次有機會拜讀這一人類歷史上的思想著作。作為「電影文學館叢書」中的一冊,我希望自己能讀到更多的著名影片的原著小說。任何一部偉大的作品都有它根植的獨特的時代背景,《飛躍瘋人院》也不例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精神病學的聲名在美國人的想像力裡達到了巔峰[1]。
  • 回顧︱電影《小城之春》賞析
    5月31日下午,元培學堂與覓書店聯合主辦的生活美學系列講座第二場:「電影《小城之春》賞析講座」在覓書店如期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