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請安」是由何而來?男女行禮各有什麼不同?

2021-01-16 手機鳳凰網

跪拜禮是清朝最隆重的禮儀之一,從臣子拜謁到晚輩請安,大多都是行跪拜禮。若遇重大節日還要行三叩九拜大禮儀。甚至別國使臣覲見皇帝,也要行跪拜禮。

清朝初年,有外國使臣遠渡重洋來到京城,因敬畏清朝富強國力,使臣行跪拜禮。到了乾隆年間,使臣卻頻繁藉口其國家並無跪拜禮儀,最終乾隆帝讓步,免去使臣的跪拜禮,只需行單腿屈膝禮,並對朝中百官說:「西方蠻夷,不知禮數。既然禮數不足,其他自然免談。」

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腐朽昏庸,西方國家雖依然保持著和清政府的經濟合作,但卻時刻準備挑戰清皇帝的權威。關於到底跪不跪這個問題,清王朝和西方使臣進行了長時間的拉鋸,最後雙方各退一步,使臣覲見皇帝的禮儀由單腿屈膝禮改為鞠躬禮。從清之初的跪拜大禮到清朝末年的鞠躬禮,雖然只是小小几個動作的變化,卻暗示當時清朝已有衰敗之態。

使臣覲見

見面禮有階級

清朝最常見的禮儀當屬打拱作揖之禮。無論是在街邊、茶館、戲園子,還是在朝堂之上,平級官員或同輩人見面打招呼都是用此禮儀。雙方一見面,即雙手打拱,彎腰低頭,有時為了表示恭敬,甚至要一揖到地。在朝堂之上,官員之間若是有什麼辯證,也會先朝對方行打拱作揖之禮,再開口論述。

雖說和後來的鞠躬、握手相比,這項禮儀有些繁瑣,但卻已是那時最簡單的禮數了。

晚晴時期,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開始融入我國,鞠躬、握手這種能體現雙方人格平等的禮儀逐漸被少部分思想進步人士接受。但直至辛亥革命結束之後,清人才逐漸完成從跪拜之禮到鞠躬、握手之禮的轉變,這個過程艱辛而漫長。

習慣跪拜的國人

請安原是明朝軍禮中的一項,到了清朝,明朝遺留下來的綠營和清朝八旗仍然沿襲此禮。

原本,兵士參見上級軍官,將軍覲見皇帝都需要行跪拜禮,但因其身穿鎧甲,不便行動,就只需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時也以屈一膝為禮,並和跪拜、打躬作揖一樣,含有問候請安的意思。

清朝,無論是八旗人家還是部分漢族官宦人家,晚輩見長輩、同輩中幼見長、奴僕見主人,都是先行此禮請安問候,故而將屈一膝又叫「請安」。

清朝請安姿勢,男女略有不同。

男子請安,行禮者先在被行禮者面前端正站好,而後左腿向前邁出,左手隨之扶膝,右腿原地半跪,右手自然下垂,這個動作停頓幾秒後,站立起身。男子請安需要注意,請安過程中雙目保持平視,腰部挺直,雙腿間距不可太大。

行禮

女子請安姿態與男子大概相同,只是兩腿間距更小,行動中幅度極小,雙手扶左膝,右手並不下垂。請安過程中,女子上身同樣保持挺直不動,整個動作行雲流水,卻又只見裙裾微動。

在民間,尋常百姓家中,若有客至,則由奴役將其引入正廳。主客相見座次也頗為講究,若是同輩或是平級相見,兩人在下首左右兩側面對面而坐,若是地位不平等者,則身份高者入主座,另一人在其左下首入座。即便賓客較多,座次排放同樣遵循此理。

乾隆年間,滿族久別重逢,或是即將遠行時,均會行抱見禮,這種禮儀有隻限於親人之間。清朝中葉之後,滿族文化大融合,滿族漸覺此禮不夠雅觀,漸漸改行漢族執手禮。

一言:《歷史的風尚·清朝》

編輯: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研究生 蕭宸軒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相關焦點

  • 清朝時期滿族人是如何請安的?跪拜、跪安、蹲安等一應俱全
    請安是清朝宮廷的一項重要禮俗。包括問安、打千兒、半蹲兒、撫鬢兒、叩頭等禮節。問安是垂手站立問好,稱請小安。打千兒、半蹲兒是請大安。撫鬢兒是同輩婦女相見請安。叩頭則為大禮,多為新年請安的禮節。滿族請安有「定省」,即少輩對高齡長輩固定每天「請早安」、「請晚安」,這又稱為「晨昏定省」。過去小輩對長輩也有,三日一請安,五日一打千兒。男子請安禮,凡服箭衣者(即綴馬蹄袖口之袍)先彈袖放下「挖杭」(即袖頭),先左袖,後右袖,再將左腳略移前半步,左膝前屈,同時左手手心向下自然地垂在左膝蓋上;右足後引屈膝,至地不及寸,同時右手下垂,上身稍向前俯,似拾物狀。
  • 清朝的貝勒是什麼級別?為何總督見到貝勒都要行禮?
    ,口稱:「見過貝勒爺」,這裡的貝勒究竟是何級別的官員呢?為何連從一品的總督也要行禮?清朝作為古代發展到極致的中央集權專制王朝,它的官制也是古代封建王朝中,最為完善且最具代表性的,分為九品十八級,正一品往往虛設,從一品的總督基本上就已經是巔峰,那麼為何總督見到貝勒也要表現得很尊敬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九品十八級以外,還有著超脫於這官階之上的皇室爵位。
  • 嬪妃來給太后請安,太后:你有身孕了,後果生下千古一帝
    嬪妃來給太后請安,太后:你有身孕了,後果生下千古一帝古人是非常迷信的,封建社會帝王們總喜歡把自己的出生描述的非常神奇,用這樣的方式來渲染自己天子身份的尊貴,從而來維繫自己的統治,為了讓大家相信所謂的君權神授,所以在史書中,能看到許許多多精彩的故事,將帝王描繪的十分神奇,比如在《清史稿
  • 清朝皇帝溥儀在遠東國際法庭老照片:控訴日軍暴行,向中國行禮!
    圖為一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遠東國際法庭的老照片,於1946年5月,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親自前往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威嚴公正的法庭上,溥儀聲淚俱下的控訴著日軍侵華的暴行。
  • 林則徐的優越感從何而來
    更有一種鬼奴,謂之黑鬼,乃謨魯國人,皆供夷人使用者,其黑有過於漆,天生使然也。婦女頭髮或分梳兩道,或三道,皆無高鬢。衣則上面露胸,下面重裙。婚配皆由男女同擇,不避同姓,真夷俗也。」林則徐這段話,現代人多少有些難懂了,一是文字層面的,一是思想認識上的。
  • 清朝的太妃和皇后,誰的地位更高?或許,和你想的並不一樣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後宮制度在前朝歷代的基礎上,予以了充分發展和完善,在充分保證了後宮安穩的前提下,還有效地促進了皇帝對於外戚家族勢力的掌控和平衡。其中,對於前朝妃嬪的尊封規制,在清朝入關以後也逐步得以完善。太妃,即為清朝皇帝對前朝妃嬪最為常見的尊封位號。
  • 金寄水:清朝王府日常生活
    「請安」與「問安」原是同義詞,如舊時寫信結尾所寫的「敬請福安」、「即候臺安」等等,都是問候安好的意思。滿族風俗把「請安」動作化了,故有「打千」、「蹲兒安」區分男女請安的不同形式。宮廷和王公府第的男子要請跪安,僕眾亦然。這又區分為單腿安(打千)與雙腿安(跪安)之別。在王府裡,平日除男僕之間以「打千」為見面禮節,往往還有相互請對安的。
  • 清朝的封典制度與前朝相比有何不同?又產生了什麼影響?
    「典」,有規章、法則之意,封典,顧名思義,就是「分封(土地、爵位、錢財等)的規章法則」。但是清朝的「封典制度」和中國歷任封建王朝獎勵給臣子的「分封」還頗有不同——清朝作為封建專制制度發展歷程的最後一個王朝,封建專制制度走向了衰落。
  • 清朝不同等級的太監、宮女的服飾有什麼區別
    在封建社會,太監有等級之分,所以穿戴也是有區別的,就像職位不同的大臣所穿的朝服有區別一樣。那麼,太監穿的服飾是什麼顏色,不同級別的太監服飾又有什麼差別呢?一般來說,宮裡太監只能穿五種顏色的衣服,分別為灰色、藍色、絳紫色、茶色和駝色。
  • 看完《甄嬛傳》才知道,原來清朝後宮禮儀居然如此繁瑣
    至於嬪妃們,日常碰面行的禮就是扶鬢禮,然後點頭目視對方,同時問好請安。還記得《甄嬛傳》中,甄嬛回宮後第一次和端妃見面所行的禮嗎?她們雙手交疊,相互下蹲的行禮方式,也是眾多行禮方式中的一種,甄嬛與端妃時隔幾年沒見,所以行了比較特殊的禮儀,也是倆人關係交好的一種體現。
  • 親王與固倫公主的爵位同等,慶親王奕劻為何要給榮壽固倫公主行禮
    在清朝不僅男性的爵位之間有等級,就是男女爵位之間也有等級。皇后所生的女兒會被封為固倫公主,而固倫公主的爵位可與親王同等,又與後宮的四大妃子的等級一樣。而固倫額駙的爵位又和貝子的爵位是同一等級的。清朝二百六十八年,也才出現十二個鐵帽子親王。這一點和明朝就大不相同,明朝分封親王於各地,各代親王的世子仍是下一代親王。清朝除了鐵帽子親王,還有統治者特別規定世襲罔替的,像超勇親王策稜嫡系,僧格林沁嫡系以外,其他普通的親王都要世代降爵,直到鎮國公。
  • 清朝大臣為何都要佩戴一串佛珠?可別小看這串佛珠,作用極大
    那麼,清朝大臣為什麼要戴著那麼大串珠子呢?這些珠子到底有什麼作用?是不是所有大臣都必須佩戴?因為清朝是從馬背上打下來的,打仗又以男人為主,所以,男子的服飾都是長袍馬褂,這一點和清宮劇中所呈現出來的服飾基本相同。不過,清宮劇中女子所穿的衣服卻是經過改良的,清朝女子雖然穿旗袍,但是樣式並沒有影視劇中那麼好看,整體非常寬鬆,女子穿上以後完全看不到身形。不管在什麼朝代,身份越高的人,穿著越有講究,清朝亦是如此。
  • 花團錦簇的請安
    及至次日,魏翎心裡已經有主意,早早起身,因為提前通知過了,葉芙和葉薇姐妹倆也準時來了。三人一行去了世子院給程元娘請安,魏羽算是吳氏房裡,並不用給程元娘請安。至於年若蘭,本來就是打醬油的存在,魏翎才不會管她。
  • 商業插畫的創意從何而來?
    商業插畫的創意從何而來?商業插畫恐怕是許多零基礎學ui設計的小白設計師最想掌握的技能之一了吧,錯落別致的排版中,搭配上富有質感,符合情景,稍微帶一些藝術感、耐看的插畫,設計才會顯得更加完美,絲毫不誇張的比喻,每一幅層次豐富、細膩多彩的矢量插畫,都能夠讓你的ui設計更上一層,那麼如何才能將插畫設計做的有創意呢?
  • 清朝妃嬪戴的護甲套有何來歷?
    相信經常看清宮劇的朋友,會發現清朝後宮妃嬪都有戴著又長又尖的指甲套。剛開始觀眾可能覺得她們戴這麼長的指甲套,不會刮傷別人或者自己嗎?而現在出土最早的護甲套是吉林省老河深地區出土的漢代金護指,可想而知,護甲套這東西在漢代都有了,中國古代婦女蓄指及飾戴護甲套的傳統由來已久。到了清朝,護甲套才開始盛行起來,可是很遺憾地告訴大家,護甲套在清朝也是有歷史發展時期,並不是一開始就是清朝後宮妃嬪用的,甚至很少有女人用護甲套。
  • 滿族人的姓氏從何而來?清朝滅亡後,滿人分別都改成了哪些漢姓?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統治者為滿族人,因此其王朝也稱之為「滿清」。而滿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其姓氏有很多都是從滿族祖先的舊姓繼承下來的。此外,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列出的滿清三十五個姓氏中,其中金朝的舊姓就有二十七個,遼朝的舊姓有一個,元朝的舊姓有七個。
  • 清朝妃子脖子上的「白布條」,除了好看,還另有重用
    導語:對於古裝有很多人都非常熱衷,當然每個朝代的服飾,不管是從設計配色還是從整體造型上來說都會有一些差異出現,從秦朝的服裝到漢朝。再到唐朝的服裝,最後再到明清服裝,每一個都有不少的區別。當然有一些影視劇當中所展現的古裝並不是那麼全面。
  • 賈環「世襲的前程」從何而來
    賈環只不過是榮國府二房一個庶子,他的世襲前程從何而來呢?這個問題讓很多讀者困惑不已,筆者翻看一些資料,似乎可以解釋賈赦的話中含義,試分析如下:世襲,字典解釋是指某專權一代繼一代地保持在某個血緣家庭中的一種社會概念。其中可分為政治世襲和經濟世襲兩類。政治世襲,指的是古代爵位、官職的一種傳承制,而經濟世襲,指的是掌控經濟資本或者具體食物錢糧物帛的承襲。
  • 除了伺候皇帝,清朝後宮妃子的生活就只有宮鬥了嗎?
    想必大家都深有感觸,追劇一時爽,一直追劇一時爽;但是相信有不少宮鬥劇迷都會感到疑惑,清朝後宮妃子的日常生活,除了伺候皇上,就只有勾心鬥角了嗎?今天我就來為大家梳理一下清朝後宮妃子的日常生活。五更即起中國歷史延伸至清朝,各種制度已然趨於成熟、刻板。大臣們早在凌晨3點就會在午門外等候上朝,皇帝大概凌晨四點起床準備開會,妃子們作為枕邊人,自然也不敢、更不會想著睡到日上三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