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著前三季的浪漫情調,《如果愛》第四季也已歸來,本季《如果愛》全新升級改版為《如果愛·為愛同行》,這一季節目再次暖心集結四位明星,突出公益幫扶主題,轉向關注人間「大愛」。
然而,這檔「大愛」節目首播的收視率實在慘澹,低至0.160%,第二期收視率0.390%,市場份額1.42%。雖然節目到了第四季,容易陷入「綜N代」的桎梏,但《如果愛》第四季收視差這個鍋不歸「綜N代」背。
畫風呈現出「鄉土氣息」,節目氣質flop
《如果愛》第四季將從12個不同主題的中國關愛故事出發,以大情懷和正能量為主導傳遞真善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愛同行,共同獻上治癒系大愛首秀。
按照以往戀愛節目的畫風,一般都是陽光、沙灘、海浪的style。但這一季的《如果愛》搭上了公益這個話題,於是乎,節目氣質大變樣,一下子從齁甜的偶像劇轉為了「下鄉慰問」公益行,畫風的轉變讓觀眾有些猝不及防。
在筆者看來,《如果愛》第四季節目前期拍攝的鏡頭的設計感太弱,畫面呈現出的質感一般。節目播出第一期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劉憲華在田埂上表演了天旋地轉般的「我是誰,我在哪」的迷茫。殊不知這撲面而來的鄉土風,觀眾與之一樣迷茫。
當然,這樣的呈現並非是所選地點問題,主要問題出在前期拍攝和後期剪輯上。就比如《變形計》《舌尖上的中國》節目內容有很大比例都是在偏遠山區拍攝,但是可以看出攝像的用心,環境空鏡、局部特寫拍得精良。
對比之下,同樣是在鄉村拍攝的《如果愛》第四季的拍攝手法過於寫實,構圖、畫面比例、角度都不太考究,讓電視機前的觀眾難享這份精神糧食。而後期在節目敘事過程中,不知是否因為前期素材拍攝不足,轉場畫面也都十分生硬。在攝像們「赤裸裸」的記錄下,「接地氣」的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美感有所欠缺,或多或少敗了些好感和口碑,也丟了些路人緣。
節目敘事邏輯感弱,難以自圓其說
在真人秀節目中,講「好故事」和「講好」故事是節目最終能否打動觀眾的重要因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講」才是更加重要的元素。從節目內容來看,《如果愛》第四季節目內容敘事邏輯過於粗暴,甚至某些內容有「侮辱」觀眾智商之嫌。
就拿第二期節目劉憲華、陳都靈這一組為例,他們主要任務是要去拜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苗春生為師。這一任務乍一看很有意義,既能創造條件讓兩人情感升溫,又能宣傳傳統的泥塑文化,但沒想到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所發生的故事,卻讓人有一種無法言表的怪異之感。
他們拜師的故事是這樣的:
兩人一路問路終於找到了苗春生老師家裡,而苗春生的夫人卻告知二人,老師最近忙不收徒了。然而故事並沒有因此而結束——苗春生的夫人提出要陳都靈、劉憲華幫忙做飯去討老師歡心。隨後,苗春生的夫人將他們做好的飯給老師送去,老師隨即傳見他倆。為了順利拜師,二人給「老師」來了一段「尬萌」的表演,但最後尷尬發現此「老師」非彼老師,而是老師的徒弟。徒弟又出難題,讓二人去做泥巴,經過做飯、砸泥等考驗之後,二人終於見到老師。
而接下來就有趣了,師父展示了一堆看戲的泥人,說還缺個戲臺,帶著劉憲華和陳都靈做起了戲臺,二人做完之後,師父便展示了自己做的戲臺與之對比。說好的還缺個戲臺呢?相信不少觀眾跟筆者一樣看的一臉懵逼。
接下來到了節目的高潮,「傲嬌」的師父說只能在兩位中選擇一位來當徒弟,讓劉憲華、陳都靈按照對方的樣子捏泥人,最後兩人捏成了一個幼兒園級別的作品。而大師看過之後,樂呵呵地毫無原則地將兩位都收為徒弟。說好的只收一個呢?大師有才就是任性?其實,真正任性的是節目組吧!
在此,筆者大致總結一下拜師這一段內容所存在的問題:
1.節目內容導演痕跡太過嚴重,每一個小環節的設置都充斥著導演的「套路」。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做飯、和泥還是互捏泥人、拜師,這些環節設定都沒有問題。問題是在內容推進的過程中凸顯出來,每一個任務給出的由頭和結果都給人一種為任務而任務的觀感,而且自始至終無法自圓其說。
2.素人嘉賓表現平平。無論是苗春生還是其夫人、徒弟,都是在按照導演組既定腳本進行生硬的表演;導演臨場應變能力一般,並未在現場根據嘉賓表現進行臨時調整,只為完成前期腳本裡設定內容,導致後期呈現內容平淡如水。
3.節目內容最終沒有落點,立意未曾真正落地,總給人空中樓閣之感。節目雖與公益、文化掛鈎,但總有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甚至對本期節目的泥塑大師以及泥塑文化都未曾有過深入了解,更讓人費解的是,二人在拜師之後並未和泥塑大師有進一步的互動竟然直接離開了。所以,前面鋪墊做菜、賣萌、砸泥這一切到底是為了啥?看完之後聽一首薛之謙的《演員》真是應景。
真人秀必然是要講故事的,但不能也不應該是一種平鋪直敘的流水帳,否則再好的故事講出來也不見得能「讓人心動」。真人秀的內核是讓參與者處在一個既特別又有娛樂性的情境當中,以此產生有趣的情節。
無論是陳都靈、劉憲華千辛萬苦拜師還是李茂、弦子費盡心思為留守兒童準備驚喜,這兩部分的節目敘事邏輯過於牽強,敘事手法略顯拙劣,從而讓節目顯得無趣、乏味。選擇有效的敘事策略,把故事中「讓人心動」的內核充分發揮出來,在這一方面《如果愛》第四季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節目嘉賓略顯單薄,撐不起節目話題熱度
在往季節目中,鍾麗緹、張倫碩以及付辛博、穎兒兩對嘉賓,通過在《如果愛》中的相處、相知而相愛,最終喜結連理。因此,在觀眾眼中,這檔節目獨具特色的「紅娘體質」,更收穫了超高的話題度,被網友冠以「脫單神綜」的稱號。
而這一季節目嘉賓的數量和人氣相對之前都略顯單薄,從節目嘉賓的角度來看,嘉賓的圈粉能力有限。陳都靈主演《左耳》之後再無佳作,主演的翻拍劇《求婚大作戰》口碑平平;儘管劉憲華在綜藝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卻也還未成長至人氣擔當的位置;李茂、弦子夫婦的國民度也有待考量。因此,在節目播出之初,靠嘉賓引流導量、提升口碑、話題熱度上還有些困難。
當然,一檔節目當然不能全靠嘉賓,核心還是要靠內容。《如果愛》系列節目做到第四季,節目模式的創新升級勢在必行。平心而論,第四季搭上公益的主話題,在立意上站住了腳,但卻未給節目內容增色,這並非題材所致,是多方面因素決定的。
在一線衛視競爭激烈以及視頻網站崛起的今天,像湖北衛視這類二線衛視可謂是在夾縫中求生存,在節目製作經費方面更為緊張,但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也時有精品推出。湖北衛視另一檔節目《非正式會談》以「窮」著稱,但還是靠著精良的內容在業內贏得了很好的口碑。這或許對《如果愛》第四季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因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愛》第四季應在前三季的基礎之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與此同時,在節目內容製作上打開思路,提升「真人」的含量,減少「秀」的比例,同時,在公益行動、文化傳承內容深入淺出,提升內容品質,做出精品方顯業務能力。別輕易放飛,羽毛會掉,難以再生。基於前三季的好口碑,筆者對這一季節目內容品質提升還是心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