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青年二胡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楊雪的藝術成績、教學成果,業內外人士多有評論。若再深層評論,還需從「本」而談。何為「本」?近代大學者王國維曾講:「有境界,本也」。楊雪在談及「器樂演奏事業」的藝術觀時,曾說:「琴隨人意,意源於境」。這裡所說的「境」,首先是指「意境」,即:文藝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音樂藝術中的器樂演奏,是運用嫻熟精湛的技法,創造出令人感動的意境。楊雪在努力掌握技法的同時,一直不懈追求、著力創造藝術境界。
在創造「意境」的過程中,楊雪是個「有心人」。
近年來,她演奏二胡名曲《賽馬》時,採用了該曲原版的曲譜。她的藝術用心是,從「意境」理論為出發點,力求更加完整地展現曲作者最初創造的意境。既渲染奔騰熱烈的賽馬場面,又還原了原曲歌唱性旋律中的「有我意境」以及那段撩撥聽眾心弦的蒙古長調華彩。她對藝術表演的多元化以及其它文化現象,多的是全面觀察、深層思考,保持著「反聽內視、自審外察」的文化心態。2007年,楊雪首演了二胡協奏曲《圖騰》(李濱揚曲)。《圖騰》是極具哲理性的民族器樂作品。對於演奏者而言,高難的演奏技法是個極大的挑戰,而「能否表達意境」則更是個嚴峻的考驗。此曲不僅描繪了遠古人類群體仰望高天、膜拜大地和祭祀圖騰的神秘景象和原始氣氛,還展示著他們的感知、信仰與敬畏等精神活動,並喻世:「自古就代表著信仰的『圖騰文化』,將以不同的形式永存於人類文明的發展之中」。楊雪以「琴內琴外」的功力,將該作品內在的思想、哲理、意境在弓弦上展現得淋漓盡致,令聽眾大有震撼心靈之感。她運用各種技法,展示著「朦朧、空靈和遙遠」的意境,把聽眾帶到了遠古時代,感受著古老的「圖騰文化」。這一年夏季,楊雪赴新疆演出,往返選乘火車。沿著河西走廊長途跋涉,感受了歷史的久遠與厚重,體會到了「似聞羌管吹楊柳,一脈祁連古道行」的文學意境:被古人描繪成「羌笛吹怨、春風不度」的隴西山野,既幽暗又明媚;既雄勁又嬌美;既神秘又坦露。另外,她還欣賞了天山風情、參觀了敦煌壁畫。一路西行,猶如沿著歷史長河溯流而上,每行一步,就像離代遠年湮的過往接近一程。她此行的經歷以及對此的聯想、思考,為日後演奏具有歷史厚重感、蘊含深刻哲理性的樂曲,奠定了「展現意境」的基礎。「一曲《圖騰》難盡意,絲綢路上悟人生」。對這類作品的研習、演奏,會影響著演繹者的事業理想與人生境界。近期,楊雪成功演繹了《太陽祭》一曲,更證明她對此的體會和感悟。
楊雪在器樂演奏中注重並實踐著「意境」理論的同時,也在她的音樂活動、藝術行為中追求著一種境界:中國大傳統中的「上位文化」——雅境。
她認為:對這種意境的追求,曉喻著審美取向、宣示著文化層次。自2009年始,楊雪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先後舉辦了三場二胡音樂會和四次二胡講座。這一系列的音樂活動均以「聽雪」冠名。從舞臺色彩、背景畫面、服裝配飾,到曲目選擇、演奏風採,以及楊雪的主持和講述,都在「聽雪」這一極富雅韻的主題命名下展現著「雅美學」的境界。在我國歷史上,雅美學否定世俗純感官的愉悅,追求一種使人獲得「心靈淨化與升華」的「物我一體、主客合一」的審美體驗。說起來,這些充滿雅趣的音樂活動,可謂名副其實。「聽雪」二字,寓意雙重:
其一,自然是隱喻「賞聽楊雪的二胡藝術」;
其二,「聽雪」又是雅致之舉。
每次講座開始,楊雪款步上臺後都會說道:「每當我走進北京大學的校園,就讓我想起明代文人(高濂)所說,『飛雪有聲,唯在竹間最雅。-聲韻悠然,逸我清聽』。竹,被稱為『有節雅士』。北大百年講堂內,如同綠圍翠繞的竹園,學子雅士,靜坐其間,賞樂聽『雪』,大雅之至」。正如觀眾中有人談及對此的感受時所說:雅境、雅致、雅韻,領略了中國大傳統中的「上位文化」。說到「雅」,必定涉及到「俗」(這裡指的是「通俗範疇」的文化,與粗、鄙、庸、低等「俗」毫無關聯)。中國歷來雖然有「雅俗之分」的觀念,但蘊含著二者不相隔絕的趨向,以期融合雅俗文化的精華,達到「雅俗共賞」的境地。楊雪經過長期思考,認識到:努力尋求雅俗相融的最佳結合點,並向之靠攏。比如:高雅的境界可以用通俗的語言敘述(清初戲劇家洪昇所言);通俗大眾的思想感情可以用高雅的藝術表達。她希冀自己選定並追求的這一境界,能被更多的音樂民眾所接受。
著名胡琴演奏家餘其偉說:「音樂的全部手段和崇高目標不就是不斷地去發覺人生境界的奧秘嗎」?楊雪所說「意源於境」的「境」,指的又是「事業人生境界」。她在音樂藝術上對意境的追求,源於她對「事業人生境界」的選擇。楊雪長期以來,不斷充盈文化底蘊,著力於琴內琴外之功,且深層次、多方位思考。每經過一段時期的「充盈」、「著力」與「思考」之後,她都會對藝術境界及事業人生境界有更新的標定和更高的追求。她將藝術的「意境」理論、人生境界的追求放在本職工作之首,長期以來保持著穩重踏實、積極進取的職業狀態。楊雪經常思考二胡藝術的前景,深知二胡藝術存在於發展之中。
為推進二胡事業、拓展教學領域,她遵循「行成於思」的治學從藝之本,根據自己的從教環境、教學條件,成立「弓弦舞」二胡重奏組,由她及其所教的在校學生組成,並擔任學校設立的該研習項目的負責人。「重奏組」自2009年成立以來,曾在北京、廣州、南京、天津、香港、臺灣、日本等地舉辦了多場重奏音樂會(也包括高胡、中胡等其它胡琴)。重奏組的演出,使各具韻致的民族弦音融於同一色彩基調之中,作天趣自然之響,被聽眾譽為「和聲畫卷、多彩弦音」。正如《中國藝術時空》雜誌中《雙弦上的舞蹈》(作者:趙倩)一文所寫:重奏組演奏的樂曲,以「幾乎全新的音色」,「把一個多重意義的想像空間呈現在了觀眾的眼前、耳旁」。該文進一步評論:「這對傳統音樂模式的解構,正是對二胡音響的重構。它更豐富了二胡的表現空間,適應了時代的審美訴求」。該文最後寫道:「楊雪帶領的『弓弦舞』已不僅僅是二胡重奏組的名字,更是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符號,一個有資格在21世紀胡琴藝術發展史上『青史留名』的符號」。
二胡藝術如何發展,業內外人士發表過多種見解,提出過許多重要條件:樂器製作的改良,曲目創作的多樣,技法空間的拓展,理論研究的縱深,演奏形式的增新等等。楊雪通過長期社會藝術實踐認識到,上述條件都是發展和推動二胡藝術的「動力」,而真正的、最根本的「原」動力則是:更多的民眾對民族音樂的瑰寶——二胡藝術的關注和熱愛。
二胡藝術若有了更廣泛的普及,熱愛者眾多,就會日益增長對二胡藝術的高質量要求,就會產生強大的「勢能」和「無形的壓力」,「鞭策」民族音樂的從業者在「貼近民眾、提高質量」等方面激發更大的前進動力。
民樂之本在於「民」。
如果熱愛二胡藝術的人數日漸減少,那些推進二胡藝術發展的條件就會日漸衰減,那麼二胡的前景將無從談起。基於這樣的認識,楊雪長期堅持走進民眾,巡演、講座、開展普及活動,為增加「推進二胡藝術事業發展的原動力」而努力著。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二胡伴奏和二胡視頻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