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李安導演的電影作品,武俠片《臥虎藏龍》、愛情片《斷背山》、冒險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劇情片《色戒》、戰爭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等膾炙人口的電影,可謂類型豐富、題材多樣,李安在電影事業上的成就舉世矚目,在電影上他可謂是成功的。
2019年10月18日,中國電影市場迎來了又一場「熱議」,因為李安導演的第十四部電影——《雙子殺手》正式在國內上映。李安是一個豐富多彩、敢於挑戰、富有創造性的傑出導演,這部影片雖沒有為他帶來超高的票房成績,但卻引發了國內乃至世界電影文化產業的廣泛關注與思考。
一、技術革新:推動電影畫面「真實」化
《雙子殺手》是李安導演時隔三年之久的新作,是一部典型的CINITY電影,什麼是CINITY電影?除了4K+120幀之外,它還擁有HDR、廣色域和高亮度的3D,搭配上沉浸式音頻。通俗來講就是超級清晰的電影畫面,這樣的電影畫面能夠給觀眾帶來極致的視覺審美體驗。傳統意義上的電影都是選擇24幀(表示每秒顯示的畫幅張數為24張),這是自電影膠片時代就沿用下來的規範,但是120幀的電影畫面比24幀的電影畫面每秒增加了96張畫幅,因此增加了更多的細節和內容,提高了畫面的清晰可見度,使得觀眾能夠接受更多來自於畫面的信息。4K解析度是指水平方向每行像素值達到或者接近4096個(不考慮畫幅比),在此解析度下,觀眾可以看清畫面中的每一個細枝末節,使得畫面呈現出細膩感、逼真感。獨特的美學風格。
在3D+4K+120幀的革命性拍攝嘗試中,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來源於「真實」所激發的震撼,這種「真實」渺小到一隻蚊子、細化到一粒毛孔、精確到一個表情、微妙到一組動作,仿佛身臨其境、置身其中,這種「真實」造就了此部電影獨特的美學風格。這種「真實」韻味也許是對電影美學家安德烈·巴贊先生所提出的「真實美學」的另一種詮釋與解讀。「由於特技的大量使用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影響了電影的真實性。數字影像必須將技術本身作為真實的內涵,從而展現高於生活的藝術真實感,流露出比生活中更真實的真實。」①在電影《雙子殺手》中,兩個「我」的激烈追逐打鬥那場戲,在技術革新的支持下,我們能夠清晰地看見每一個微小的動作在畫面上形成一套完整而又連貫的體系,細節的精彩展示以及放大帶給觀眾巨大的感官震撼,每一根神經都被畫面牽連著,仿佛自己在親身體驗著故事中所發生的一切,此種「真實」是電影更進一步向前發展的標誌。
二、情節設計:探討何謂「真實」自我
《雙子殺手》是一部關涉「自我懷疑」主題的類型片,雖然有著特工故事或英雄主義的外在框架,但是影片所蘊含的還是傳統中國式的文化意味。影片的主人公亨利是美國國防情報局的一名特工,且是一位十分優秀的特工,能夠圓滿出色地完成每一次任務。但是卻在退休之際完成職業生涯最後一次任務時,面臨著謊言與陰謀,他所擊殺的「恐怖分子」其實是一名傑出的有偉大貢獻的科學家,對於亨利來說這是無法接受的事實。因為他一直以來都是自己是正義的使者,維護了國家的安全、人民的幸福,減少了恐怖襲擊與戰爭。
這個時候亨利開始對自我產生懷疑,究竟他這麼多年來所做的事情、所殺害的人、所完成的任務,是對或是錯?同時他也對自己退休之後,個人存在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產生了嚴重的自我懷疑,曾經以特工任務為全部人生的我,在退休之後該何去何從?我的價值感體現在哪裡?我接下來的人生意義是什麼?當然這還沒有完全被爆發出來,只是隱藏於他的內心深處,開始逐漸萌芽。當他面對小亨利(比自己年輕20歲的自己)出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根本無法正視眼前這個年輕的自己,這個時候掩藏於內心深處關於自我的懷疑、恐懼、慌亂、脆弱等全部爆發出來,他的神情與內心處於極度慌亂、崩潰的邊緣,這是對他自我的一次徹底的挑戰與抨擊,這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同樣折射著李安導演現在的處境,是導演關於自我的「真實」表達。
而影片中的另一位人物,美國國防情報局的長官克雷,展現出的是成功、優秀、追求完美、正義、爺們,他與亨利之間的關係就好像中國古代的「陰陽太極圖」,亨利為「陰」,克雷為「陽」,亨利為「黑」,克雷為「白」,兩者相互交織、相互融合、相互對抗、相互消失,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最終達成目標創造出獨立的個人。這種獨立的個人,在導演看來,應該是時刻擁有著對自我的懷疑,具有極強的批判性,但是卻不斷前進著、積極向上的個人,此種人物形象才是生活中「真實」的存在。因此亨利才會希望二十年前的我,能正視內心的懷疑、脆弱與不安,從而成長為一個具有批判精神、脆弱情感和共情能力之人。
三、導演意圖:「理想」自我的「真實」展現
眾所周知,李安導演今年已滿65歲,即將迎來「七十古來稀」。李安在採訪中曾說過「失敗是我的本質」,就像電影中的亨利一樣,雖然在特工工作上是成功出色的,但是在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卻是失敗的。中國有句古話「失敗乃成功之母」,所以即使是失敗,李安導演卻敢於嘗試創新、敢於突破傳統、敢於迎接挑戰,這不得不令人稱讚。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他能成為世界一代「電影大師」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李安導演通過技術革新促進電影行業發展,他究竟想表達或者他想探索的是什麼?
我想也許在李安導演的心中,也編織著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神話夢——這個夢就是關於「完整電影」的神話。被稱為「電影新浪潮之父」的安德烈·巴贊先生曾在1946年法國《評論》雜誌上發表《「完整電影」的神話》一文,其中談及「在起步尚難的物質條件下,大多數電影事業的先驅者便超越了各個階段,直接瞄準較高的目標。在他們的想像中,電影這個概念與完整無缺地再現現實是等同的;他們所想像的就是再現一個聲音、色彩、立體感等一應俱全的外部世界的幻景。
我試想,李安導演就是安德烈·巴贊先生所提及的「電影事業的先驅者」。電影是人類追求逼真的復現現實的心理產物,而李安導演試圖通過技術革新手段來復現一個逼真的現實世界,此種嘗試無關個人名聲威望、無關票房經濟利益、無關一時之得與失,李安導演思想中追求的是一個堪稱完美的「完整電影」的神話。作為一名「電影事業的先驅者」,他身上背負的是世界電影事業的發展重任,是時代思想理念的革新重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進步重任,即使是失敗或是名聲掃地也在所不惜,此種導演思想的「真實」是值得學習的,也許正是因為李安思想的一小步,才成就了電影發展的一大步。
安德烈·巴贊先生說「電影是一種幻想的現象。」李安導演心中也幻想著一個像古希臘偉大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一樣的「理想國」。所以,閒暇之餘,你大可以約上兩三個親密的朋友去電影院看看120幀版本的《雙子殺手》,無關乎金錢,不涉及利益,只有關於「完整電影」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