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李安最新作品《雙子殺手》來了,帶著4天才入帳1.48億的票房來了。在此之前,北美的開局不利就已經讓人捏了把汗,爛番茄新鮮度25%,IMDb只有5.7分。擁有李安+威爾·史密斯這樣的雙保險,票房口碑還能雙雙淪陷至此,《雙手殺手》做到了。
有人說,李安變了,從一個對故事精雕細琢的人,到現在在技術上執迷不悟。
還有人說,《雙子殺手》的「原罪「在於劇本,而編劇之一的大衛·貝尼奧夫(David Benioff),還被發現是《權力的遊戲》系列(包括第八季)的編劇。這下,一切似乎可以解釋通了……
克隆是新主題嗎?
雖然前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全球票房表現不佳,卻也沒有阻擋李安對於電影新技術的探索。
在《雙子殺手》中,李安繼續選擇用120幀速度和4K畫質拍攝3D電影,並採用一種新的技術手段創造虛擬人物角色。
該片講述了政府特工亨利(威爾·史密斯飾)正準備退休,卻發現自己被一個年輕殺手追殺,而這個人竟是比現在的自己年輕25歲的克隆體(威爾·史密斯飾)的故事。
為了宣傳電影,威爾·史密斯甚至開通了自己的微博帳號,來向中國觀眾問好。
讓史皇一人分飾兩角,並與年輕25歲的自己在同一場景中打鬥,這是《雙子殺手》做出的最大革新之一,電影生成了一個完全數位化的角色——年輕版的威爾·史密斯,一個真正的「假人」。
為此,李安請到了奧斯卡級別的維塔特效團隊(曾製作過《阿凡達》《指環王》)。
在觀看了史皇年輕時候的作品和影像資料後,李安和特效團隊搜集了他在《絕地戰警》、《ID4星際終結者》的照片作為參考,他們把史皇的臉放大了6000倍,從肌肉、眼睛、紋理來觀察每一個細節,成功複製出年輕版的威爾·史密斯。
逼真的效果,就連兩人在地下室裡激烈打鬥時,觀眾隔著屏幕都難辨真假。
可是,在被以假亂真的視覺效果震撼以後,《雙子殺手》帶給人們的新鮮感卻又慢慢褪去。
電影裡有一句臺詞讓人印象深刻,在發現自己被克隆以後,50歲的威爾史密斯說:「1996年克隆了多利,而1995年,我就是那隻羊。」
讓人不禁想說,2019年有了《雙子殺手》,而2019年之前,有《丈夫一籮筐》《逃出克隆島》《複製人》《子宮》……
除此之外,複製人還一直是科幻電影中長盛不衰的元素之一,許多經典科幻電影中都有活躍的「複製人」角色,比如:《星球大戰》中的複製人軍隊、《生化危機》中的愛麗絲克隆體大軍以及大反派艾薩克斯博士的各種克隆體等等。
所以,在體驗了兩個威爾·史密斯同框的驚豔剎那後,《雙子殺手》帶給觀眾的創新感並不深刻,因為,討論複製人和其相關的倫理問題,李安並不是首創。
高幀技術觀眾買單嗎?
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一樣,李安做好了承受一切批評和市場不買單的準備。
而且,他真的不怕賠錢。
二十多年的導演生涯裡,三座奧斯卡小金人、四座金球獎、兩座威尼斯金獅獎、兩座柏林金熊獎,使李安成為了最有影響力的華人導演之一。
從《少年派》第一次被3D技術深深吸引開始,這位今年65歲的導演似乎在尋求電影技術突破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比利·林恩》成了2016年五大最賠電影之一後,李安也成了好萊塢出了名的不怕燒錢也不怕賠錢的導演。
「打擊是一定有的,但我實在太好奇了,之前沒有做到的東西,我想繼續往下試,試到沒有人出錢為止。」 李安承認,在拍電影這件事上,自己是一個蠻貪心的人。
做新電影,的確需要勇氣。
2009年,3D電影《阿凡達》全球熱映,人們為電影的視覺特效拍手稱讚,但很多人認為形式大過內容,並沒看出使用3D的必要性。
2012年,彼得·傑克遜率先倡議要將3D電影提高幀率,然而48幀的《霍比特人》並未引起多少波瀾。
直到2016年,李安將自己的新片《比利·林恩》一口氣提升至120幀,並且還搭配上4K的解析度與3D效果。
彼時,響應高幀率放映的影院少之又少,真正看到120幀的觀眾並不多。加上《比利·林恩》裡的生活場景居多,許多人反映,並沒感受到高幀率有什麼特別之處。
這回,李安乾脆用120幀拍了一部動作大片——《雙子殺手》。
派拉蒙影業決心給李安「第二次的冒險機會」。據臺灣媒體報導,早在今年3月,派拉蒙就已發信給美國的連鎖影院,要求測試設備。
而且,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部影片,除了120幀/3D的放映版本之外,還有60幀的版本,據貓眼電影報導,中國5000家影院中將有一半的影院提供放映60幀/3D版的《雙子殺手》,佔據票房市場的80%以上。這意味著,幾乎想看的人都有機會看到高幀版的李安新片。
《雙子殺手》一開頭,就用高幀率和3D技術,展現了新時代的「火車進站」。
而威爾史密斯和年輕版自己的摩託車追逐戲,也十分精彩,扣人心弦。
摩託車疾馳而過,廣場上的鴿子四散飛逃。
每一個動作畫面,都在極速和激烈的碰撞下讓屏幕前的觀眾,都感受到了真實。
可是,有網友看完後發出疑問:「天吶李安為什麼會拍一部科幻版007?」
的確,高幀率電影帶來了視覺享受,可仔細一想,這和看《007》系列和《速度與激情》系列有很大觀感差別嗎,只看了60幀的人們是否,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來。
而且,即使是120幀率的細節,也都是體現在很生活化的場景中,所以相比傳統意義的科幻影片,《雙子殺手》似乎並沒有完成觀眾對科幻類題材的期許,在高清畫面裡全力呈現的真實場景,給觀眾帶來的卻是「電影感」的缺失。
有影評人說,他更喜歡觀看24幀電影的感受。24幀電影就像是透過玻璃去觀看畫面,這種模糊效果所帶來的不真實感,才符合他所期待的看電影所帶來的某種程度的超脫現實。
而120幀,還是本片最大的賣點之一,沒有足夠的劇情和充滿想像力的場景做支撐,人們會為了追求自己不一定能感受到的高幀率,花高價走進電影院嗎?答案,也許是否定的。
技術革新難掩單薄劇情
上映首周,《雙子殺手》的爛番茄新鮮度就降至25%,IMDb也只得到了5.7分。爛番茄網站對這部影片的評價是:「強大的熒幕效果呈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體驗,但令人沮喪的低水平故事是這部科幻驚悚片的致命缺點。」
口碑不好,票房也並不如意,北美開畫首周,票房僅有2000萬美元出頭,遠遠低於預期。
而國內,票房也遭遇低谷。
據貓眼數據,截至21日11時51分,內地上映四天的《雙子殺手》入帳票房僅1.51億,敗給隔壁迪士尼的《沉睡魔咒2》,對於最終票房,貓眼數據預測為2.52億。
一部導演和主演雙保險的好萊塢大片,卻遭遇這樣的票房窘境,實屬難看。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劇情的單薄。
有人把這怪罪於編劇,還有人發現,編劇之一的大衛·貝尼奧夫(David Benioff),也是《權力的遊戲》系列(包括第八季)的編劇之一。背了《權遊》的鍋就算了,但《雙子殺手》的鍋,真不該扣給大衛·貝尼奧夫。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雙子殺手》劇本早在1997年就已經寫完,正是在克隆羊多莉誕生的之後一年,可以說是一個為了蹭新聞熱點而趕製出來的劇本。只是因為技術原因擱置了。流暢性合格,但平庸的故事、單薄的人物和乏味的單詞,用如今的標準來看,幾乎是不過關的。
上世紀90年代,好萊塢一度很流行這種通體流暢,看完很爽,但卻留不下什麼東西的爆米花片。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成長於網際網路時代、接受過信息化時代薰陶的觀眾,自然會對電影提出新的要求。這時候再重拍當年的本子,難免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一個百發百中、能在幾公裡以外射中飛馳火車中目標的出色殺手,因為天賦異稟被作為克隆樣本,25年後,他準備退休,卻發現自己的上司竟然想要殺自己,而且還派來了自己的克隆體……
這種劇情,無論怎麼發展都在觀眾的意料之中,少了很多懸念,大家似乎就是在等待,那個已經想到的劇情被自己沒看過的清晰效果呈現出來。
在豆瓣7.1的評分中,評論兩極分化,除了好評,還有41.1%的人給了3星,5.8%的人給了2星。
有網友說:「如果從技術角度,影像探索,電影語言說,這確實是想要往前再走一步的新電影。但是,從劇情本身,這就是一個無趣、老套、甚至被有意弱化了劇情的常規動作片。」
但其實,這些,李安是知道的,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李安強調:《雙子殺手》是一部很貴的片子。為了達到想要的視覺效果,為了在社會上推動這部高幀率電影,故事性就必須減去很多,「這也是我在製作這個片子裡面需要適應很多的一個地方。請大家擔待一下。」
可是,觀眾走進電影院的目的,更多是想看一個好故事。
李安,的確在對於電影技術的探索上越走越遠,但他追求的無限逼近於真實世界的影像,對於以大眾消費為導向的電影行業來說,不一定是成功的嘗試。
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電影發展的每個階段,似乎和技術都緊密相關,卻又並非完全為技術所牽引。
脫離了故事的電影,就像脫離了靈魂的骨架,是不鮮活的,難以深入人心的。而《雙子殺手》這一次的嘗試,讓觀眾越來越懷念,那個拍出《推手》《喜宴》《飲食男女》《斷背山》的李安,那個對故事精雕細琢的李安。
在看的你正在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