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
金庸先生的大作,
《鹿鼎記》
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已經有多個版本,
可以說各具特色。
而在
11月15日晚
央視8套播出了第7版《鹿鼎記》,
口碑卻碎了一地。
一開始聽說張一山要演新版《鹿鼎記》的韋小寶時,大家都是很認可的,覺得他的形象痞痞的能夠駕馭得了韋小寶這個角色,但該劇從開機以來一直都很低調,前期沒有任何的宣傳,連張正式的海報都沒有,突然上線開播,本來大家都對該劇抱有很高的期待,但看完之後網上卻是一片吐槽聲,稱這是最差的一版《鹿鼎記》也毫不為過!
目前從該劇的反饋來看,評價相當不好,幾乎是清一色的一星差評,三大雷區
感覺要撲的節奏。
張一山演技浮誇像只猴
不少網友吐槽張一山用力過猛,表演浮誇,看得令人十分尷尬,有一種「不是太監勝似太監」的感覺,根本不是韋爵爺。
從韋小寶頂著一個環保色的瓜皮小帽出場開始,這部劇就開啟了尷尬浮誇的走向。
在劇集中,張一山飾演的韋小寶各種浮誇的臺詞和動作,平時說句話又陰陽怪氣、拿腔拿調的極其不正常,有網友直接評價,張一山這韋小寶,雖然不是公公卻勝似公公。
很多時候,張一山的表情總是有點用力太猛,表演痕跡太重,讓人只覺得太浮誇,甚至也因為張一山當時拍戲時的狀態太瘦弱,結合各種誇張的肢體表情,完全就是一隻「瘦猴子」。
金庸先生筆下的韋小寶,生性機靈、城府頗深,卻又滿身俠氣、義薄雲天,堪稱奸雄。有點好色,有點貪財。
這裡不得不說陳小春版本韋小寶之所以一直被稱為標杆,一方面是製作過關,另一方面是陳小春在韋小寶這個人物的揣摩上要更加細緻,
陳小春雖然是伴舞出身,卻把韋小寶身上的特質詮釋得非常貼切到位。
同樣出身草根,混跡於茫茫江湖,見識過世間冷暖,也體會過人間真情。
一路上,有兄弟、有女人,有顛簸、有道義,從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到風生水起的大哥,陳小春就是韋小寶!
反觀張一山這版韋小寶,真是一言難盡……
劇情稀碎不連貫
從劇情節奏來說,進展過於迅猛,五分鐘不到,韋小寶就被茅十八帶進京城,15分鐘海公公眼瞎,25分鐘小寶和康熙相識,
如果不是因為前期對《鹿鼎記》的記憶,估計有些情節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一切急匆匆,但是人物情節還沒交代清楚,讓觀眾感覺剪輯雜亂,甚至劇情都接不上。
據說這部《鹿鼎記》拍了60集,可如今刪減到45集,這種大規模的刪減造成了很多地方轉換很不自然,有的換場很突兀,讓沒有讀過原著的人感到很吃力。
刪減過多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打亂了劇集的節奏,導致有的地方節奏過快,感覺劇情很趕,可是到了未刪減的地方又覺得劇情跟拖沓,容易造成觀看上的撕裂感。
這部劇目前看來,進度神速,但是神速過頭了。
過分喜劇化
新版《鹿鼎記》過分喜劇化的處理方式,讓這部電視劇平添了大量的鬧劇元素。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以往的版本當中,都會注意一個編劇創作上的重要問題,那就是韋小寶、建寧公主等少數角色是喜劇化的角色處理,但其他人物,一定要秉持一種嚴肅性,也只有這樣,才能用這種嚴肅性襯託出喜劇元素的重要性來。
比如,首播劇情當中,對於茅十八的處理,
無論是韋小寶,還是茅十八,都是喜劇化的人設性格特點,這不僅是不和原著相符,更是戲劇創作上的問題。兩個人物的性格雷同了,在一起的戲份又那麼多,必然造成人設重疊,劇情的張力就相對不足了。
再比如,把海公公以喜劇化的性格處理,削減了人物身上的那種老太監的恐怖戾氣,反倒是不利於呈現更好的劇情張力。
新版《鹿鼎記》當中,差不多實現了全部角色都是喜劇面孔。這種創作處理方式,造成男主角本身的喜劇性嚴重削減。喜劇是對嚴肅生活的有效對比。沒有這種嚴肅生活的有效對比了,也就談不上人物的喜劇性了。大家都喜劇人設,就是鬧劇,是皇宮版的「鄉村愛情故事」了。
總而言之,《鹿鼎記》作為金庸的IP作品,就目前新版表現出來的水準而論,完完全全沒有達標,加上改編太多,估計從開篇就已經勸退了大部分金庸劇迷。
當然,新版
《鹿鼎記》
畢竟剛剛開播,若是各種不連貫的劇情到後來有了更合理的解釋,或者說改編後更加出彩的劇情,說不定還是可以重新逆轉口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