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如練,橘林似錦。
正是柑橘豐收時。
別具特色的遊步道。
【核心閱讀】
「澄江為帶月為鉤,神女舒袖鳳起舞。」
這裡是黃巖澄江,名滿天下的「黃巖蜜橘」就發源於此。兩千多年前,智慧勤勞的黃巖先民培育出了一顆黃澄澄的果實。如今,它成了當地群眾發家致富的「金果果」。
祭橘神、放橘燈、打生……千百年來,橘農們通過這些習俗紀念先人,祈佑橘子年年豐收、民眾祥和安康。這,成了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
近年來,澄江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大力發展柑橘產業,並以橘為媒,舉辦橘花節、柑橘採摘節,為民謀利、為民增福。這不僅是傳承歷史之舉,更是面向未來之道。
橘鄉自古流傳一句俗話,「講功飯店嫂,吃功本地早」。黃巖蜜橘品種繁多,本地早在當地群眾心目中地位特殊。
胡才謙,黃巖橘都柑橘植保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去年,他們生產的「奧味」牌本地早柑橘氣候品質,還被省農業氣象中心評定為「優」。這也是黃巖蜜橘首次獲氣候品質認證。「柑橘品質優劣與果實生長期內氣象條件密切相關。」黃巖區氣象局副局長林治新說。
在鳳洋村,本地早成了當地農戶致富的「金果果」。
楊新炎,鳳洋村一名普通的老農民,與黃巖蜜橘打了40多年交道,現有橘園近20畝。兩年前,楊新炎和其他人一起搞了個合作社,「目的就是打出自己的品牌,讓橘子更好賣些。」
「在以前,槾橘不好賣,最低的才幾分錢一斤。如今品相好的本地早起碼5塊錢一斤。」楊新炎說。
橘子難賣時,政府就掏腰包送橘子給在當地工作的外來人員,還給經銷大戶補貼,鼓勵他們賣當地橘子。陪同採訪的當地辦事處工作人員說,那是當時的權宜之舉。
為提升柑橘品質和檔次,黃巖區及時出臺了蜜橘(名果)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對符合要求的,給予三年資金補助。如今,經過實施幾輪名果提升工程後,在澄江街道近一萬畝柑橘種植面積中,種植本地早的超過八成。
「現在鳳洋的本地早種植面積起碼佔95%以上,種植結構調整了,難賣的問題自然解決了。」村民彭富民說,今年路橋一家企業早早給他下了一萬斤的訂單。
作為佔街道農業產值三成的柑橘產業,當地自發形成了一批「農產品經紀人」,彭德通就是其中一個。
53歲的彭德通從事水果批發生意二十多年。「家鄉橘子那麼好,這樣的生意肯定不會錯過。」老彭一般從澄江及周邊鄉鎮收購橘子,然後運往杭嘉湖及江蘇等地,高峰期時,一天得運五六十噸。
在澄江街道,如今類似彭德通這樣的「農產品經紀人」已有數十人。「這支隊伍比較穩定,他們也是黃巖蜜橘對外宣傳的一個中介。」澄江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立宏介紹,如今,以柑橘博覽園為中心的澄江街道柑橘產區已成為「黃巖蜜橘」最重要的生產、銷售基地和對外宣傳窗口。
柑橘產業的興盛,催生了一批產業工人。在柑橘園平坦的園間小道,一名中年男子挑著兩筐橘子迎面走來。他叫包祖森,頭陀鎮新界村人,平時以打零工為業,橘園老闆給他開出了180元每天的工錢。澄江街道儀江村的葉美芹也是一名小工。在家門口打短工,這位平日在家含飴弄孫的農家大媽坐不住了。「100塊錢一天呢,我就是賺點零花錢,這個把月時間把到幼兒園接送外孫的任務還給女兒了。」
黃巖澄江鳳洋:紅正是景美時
業精於勤,打造精品黃巖蜜橘基地
「蒼山平疇江河,有草木之勝,野生柑橘品種星落其間;人民勤勞智慧,有造化之功,出黃巖者終成天下之奇。歲月悠悠,可以上溯千年;皇天后土,可以問土尋根……問羅浮洞庭,九州佳果,誰為第一?看澄江鳳洋,黃巖蜜橘,天下無雙。」
這是鐫刻在中國柑橘博覽園內橘神雕像基座的一段話。它道出了黃巖蜜橘的悠久歷史和上好品質。
改革開放以來,澄江得風氣之先,秉持開明開放、創業創新、勇於爭先、敢創一流的理念,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以柑橘為龍頭的效益農業品牌在黃巖全區獨樹一幟。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10月30日,我們走進中國蜜橘始祖地、柑橘文化起源地——黃巖澄江街道鳳洋村,探尋天下無雙的黃巖蜜橘。
皇天后土,千年橘文化一脈相承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緣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偉大詩人屈原的《橘頌》,繪就了一幅美麗圖景。桔者,橘之俗字,古稱「吉也」,意為吉祥之物。位居東海之濱的黃巖,因橘名動天下。2300多年的種植歷史,各類典章多有記載。
古時,東南沿海的越族,就以橘柚為祥物,作為供奉天神祖宗的祭品。三國·吳·沈瑩所寫的《臨海水土異物志》記載:「王罈子,如棗大,其味甘。其形小於龍眼,越王祭壇有此果」。在唐代,黃巖蜜橘已被列為朝廷貢品。明永樂年間,日本僧人智惠來臺攜籽播種日本九州,名滿東瀛,日本人稱之為「唐蜜橘」。
1949年12月,毛主席第一次出訪蘇聯請史達林品嘗黃巖蜜橘。
史達林品嘗後說:「黃巖蜜橘是橘中之王」。這是今天珍藏在台州市圖書館裡的《台州文史資料第三輯·黃巖柑橘史話》中,一段關於史達林評價「橘中之王」的記述。
久遠的積澱和不凡的身世,讓「黃巖」幾乎成了蜜橘的代名詞。
走進坐落在澄江街道鳳洋村的中國柑橘博物館,序廳、橘之源、橘之屬、橘之文、橘之事、橘之緣六大展廳,讓黃巖蜜橘的悠久歷史,在此一覽無餘。此館是我國第一座以柑橘和橘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柑橘產業的文物史料收藏、展示、保護、研究和教育中心,是中國柑橘文化的展示窗口。
而在中國柑橘博覽園柑橘品種園裡,100多個品種的柑橘掛果纍纍,令人垂涎。經過三四年精心培育,目前,園內已育成118個品種的柑橘,簡直就是個世界柑橘品種展示園。這裡既有國內的重要柑橘品種,也有來自美國、日本的「舶來品」。一些瀕臨消失的黃巖特色柑橘品種如「乳桔」和「滿頭紅」桔等,經選育得以很好地繁衍和保護。
「這個『滿頭紅』品種,在黃巖基本上沒了,我們把它恢復起來,嫁接到椪柑上,產量高、品質好。我們還挖掘保留了其它很多黃巖傳統優良品種。」王立宏介紹,園內所有桔子都由效益較低的槾橘和椪柑嫁接而成,這對於加快當地柑橘品種結構調整,提升柑橘種植效益,保護和發揚「黃巖蜜桔」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兩千多年的種植歷史,派生出了祭橘神、放橘燈、打生等一系列民俗活動,形成了橘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退休的小學老師彭建祖近些年來一直在挖掘整理鳳洋村村史,橘文化成了他主要的搜尋目標。在黃巖澄江第四屆柑橘採摘節上,他還作為祭橘神的主祭人之一,全程參與了活動。「弘揚優秀橘文化,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以橘為媒,「吃飯農業」變身「觀光農業」
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澄江街道,實際人均土地不足0.5畝,用地矛盾突出,如何讓農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得最大的收益?在近些年實踐探索中,當地領導逐漸認識到:以橘為媒,發展休閒、觀光、生態農業,讓農民從「觀光農業」中「樂」起來,是一條十分有效的路子。
於是,從1998年開始,街道率先在鳳洋村建起了「黃巖蜜橘起源地紀念碑」,逐步把目光轉向2300多年歷史的黃巖橘文化,澄江現代休閒農業觀光園區大踏步興起。之後,藉助中國柑橘博覽園的平臺,街道通過舉辦「橘花節」、「柑橘採摘節」等活動,使橘文化產業鏈不斷延伸。
「舉辦採摘節,擴大澄江柑橘知名度,這也是提升黃巖蜜橘品質與品牌的一個舉措。今年11月5日至12月30日是黃巖澄江第五屆柑橘採摘節,我們已做好充分準備,熱忱歡迎四方賓朋的到來。」澄江街道黨工委書記朱江說。
發展旅遊產業,整潔的環境必不可少。近年來,澄江街道按照「三宜四美」的要求,以「清潔家園」、村鎮綠化、「三改一拆」、「多城同創」、「五水共治」等行動為載體,切實改善生態環境。
環境好了,以橘為媒,賓客紛至。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來自五大洲的五十多位上海世博會參展方代表來到黃巖中國柑橘博覽園,觀橘、採橘、品橘,各國代表們品嘗後連聲稱讚「HuangYan sweet orange,good!」。
產業鏈的延伸,讓當地不少村民看到了新商機。
今年81歲的彭仙林已養蜂50多年。「啥蜜都嘗過,感覺最好的還是咱家鄉出產的『橘花蜜』,有特別的味道。」如今年事已高的彭仙林已不再大規模養蜂了,每年出產的少量蜂蜜,常被慕名而來的遊客上門買走。
「烏樊」麻餈、番薯慶糕、食餅筒這些當地傳統小吃讓美食家們流連忘返。村支部委員周文榮的愛人會做當地的一種小吃「洋糕鼓」。「現做現賣最好,這得趁熱吃,涼了口感就差一些。」周文榮介紹,每當橘花節、柑橘採摘節時,他愛人就給遊客現做,光「洋糕鼓」一天就能賣好幾百個。
家門前是大片的橘園,屋後不遠是澄江,優越的地理位置讓43歲的鳳洋村村民鍾冬梅嘗試開辦農家樂,店就辦在家裡。「店名就叫『橘之緣』農家樂。前兩天做了一桌菜讓專業人士試吃,反響挺好。」如今,她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新一屆採摘節做準備。
澄江不止有蜜橘的傳奇,還有「橘鄉小雁蕩」之稱的奇險幽雅的松巖山景區,奇峰靈巖,古洞清泉,綠枝金果,澄江染碧……此情此景,旅遊達人們能不怦然心動?
實地踏勘過的玩咖旅遊同業平臺總經理餘雯說,他們以組團為主,希望藉此次採摘節東風,開拓新業務。「現在來接洽的江浙滬意向旅行社不少,最終能談到什麼程度還不好說。一條線路、一個品牌的打造,是一個累積的過程。」
台州日報記者朱小兵文 牟永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