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挑戰」,最早起源於爬樓攝影。那時,攝影師為了更好地記錄城市風貌,不得不登上高樓頂部,尋找最佳拍攝位置。後來,一些普通人也加入了爬高樓的行列,他們不僅是為了看風景,還想擁有刺激的人生。
吳詠寧的攀爬夠刺激——樓很高,動作夠大,還不用保護措施。他的同伴都看不下去了,曾勸他使用專業裝備保證安全,但被吳詠寧拒絕,結果幾天之後慘劇發生。
在吳詠寧墜亡背後,是全球「自拍死」(selfie deaths)人數不斷增加的現實。2016年,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赫曼克·拉姆巴博士的一項研究發現,2014年有15人死於自拍,2015年是39人,2016年前8個月就有高達73人死於自拍,而「自拍死」的一個常見原因就是從高處墜落。
為何人們會站到極高處,冒著生命危險自拍?心理學家認為,這些人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成就,向世界證明自己邁進了一段無人或很少有人進入的歷程。在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越危險的自拍越容易引起轟動,獲得更多的點讚和關注。
2015年,俄羅斯「蜘蛛俠」吉利爾·奧勒什金在一處高樓自拍時,不慎墜亡。他生前也不願戴任何保護措施——「戴著保護措施,沒人覺得你是在用生命冒險」。
除了心理上的滿足,國內火爆的直播APP也推著吳詠寧往前走。據報導,吳詠寧家境不好,「十多歲就出來工作,在劇組做武替演員受盡磨難,工資還少得可憐」,現在他有了女朋友,成家需要錢,還還要給母親治病,而國內的直播平臺會給「優質短視頻」補貼,成了達人還有粉絲的打賞,這一切都讓吳詠寧願意鋌而走險。
真正的極限運動,沒想像的那麼危險在不少網友看眼中,號稱「國內極限高空運動挑戰第一人」的吳詠寧都出事了,說明極限運動太危險,普通人參與就是對生命不負責任,政府也應限制極限運動開展。
這種觀點就有些因噎廢食了。極限運動於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開始興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歐美國家早已成為兼具文化、精神、運動屬性的一類體育運動。2004年成立的中國極限運動協會,是經官方批准成立的民間極限運動組織,在其網站列出極限運動如下:
這些項目才是極限運動的主流,隨著極限運動普及度的提高,攀巖、衝浪、滑板、小輪車四個項目還成了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新增項目。
2014年,時任中國極限運動協會秘書長的魏星曾表示,極限運動看似危險,實則不然。據國際組織調查,一些項目的危險係數排在田徑之後,「只要佩戴好護具,經過系統訓練,在標準場地上進行訓練和比賽,危險性是很小的。這項運動還可以考驗青少年勇敢、無畏,不斷挑戰自己的精神。」
這位秘書長的話並不算誇張。以新晉奧運會項目攀巖為例,現代攀巖,是在預先設有固定保護設備的石壁或人工牆壁上進行,使用的裝備皆經過安全測試,加上有教練指導,除非攀巖者自己操作失誤,不然攀巖的危險係數幾近於零。
德國運動醫學博士福爾克爾曾做過一項統計,在室內人工巖壁攀爬的515337人中,2007-2011年間總共發生30起事故,且基本上是以輕微受傷為主,無一起致命事故。
攀巖安全性好,又能鍛鍊身心,中國的很多大學都開設了攀巖課,而在歐美國家,攀巖課早已在中小學普及。截止2015年,全世界的攀巖運動愛好者達到3500萬。
不「玩命」的極限運動,還算極限運動嗎?當然算。全球知名極限運動賽事FISE場地設計師、加拿大滑輪愛好者帕斯卡即表示,極限運動不是為了故意放大風險,恰恰相反,是為了降低風險。「對我來說,極限運動是控制身體的藝術,通過這種控制和訓練,最終使人跌倒、受傷的風險變得更小。」
從這個角度看,吳詠寧攀爬高樓的行為,反而很難稱得上是真正的極限運動。
極限運動的危險可控,但吳詠寧們的問題難解在吳詠寧墜亡後,有網友認為,物業公司應承擔管理疏忽的責任,畢竟是他們疏於管理才讓爬樓者有機可乘。
爬樓造成事故各方該如何擔責?北京某律師事務所副主任趙佔領曾對此作過解答,如果物業公司禁止爬樓,並作出明確標識,還有人爬樓並造成損害,則應當由爬樓者自己承擔責任;如果爬樓經過物業公司同意,則物業公司具有盡職提醒義務,如果沒有提醒,則應當對傷亡後果承擔相應責任。但這只是次要責任,不是主要責任。
如果爬樓者在爬樓過程中,對大樓造成損害,或者物品墜落使他人受傷,爬樓者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還有專家認為,吳詠寧的墜亡是個警鐘,應儘快為戶外攀爬立法,如列一個負面清單,明確哪些地方禁止攀爬;找到一些適合攀爬的地方,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對攀爬者開放;高樓管理方通過安全告示等方式,加強安全管理等。
這類建議聽起來有理,卻很難實施;即使實施了,可能也沒啥用:
1、中國的高樓太多了,列了負面清單,爬樓者也能發現新的冒險之地,執法成本也太高;
2、即使有大廈願意開放,也會要求爬樓者戴保護措施,不願戴保護措施的爬樓者,不會爬這類大廈;
3、2007年,法國「蜘蛛俠」阿蘭·羅伯特便因從外立面徒手攀爬金茂大廈,被上海警方被處以拘留5天的處罰並被遣送出境,同時被限制入境5年。拘留這種處罰,恐怕很難讓國內的爬樓者打消爬樓的念頭。
4、爬樓這種主要危害自身,沒什麼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總不能當成犯罪來打擊吧。
極限運動雖有危險,但有專業的指導,參與者循序漸進的練習,危險就可降低,但要想降低爬高樓自拍者的風險,他們轉變觀念,自願戴上保護設施,才是最有效的辦法。
當然,看視頻的圍觀群眾也可以做點事——給那些戴著保護措施的攀爬者更多的關注和讚賞,讓他們知道在觀眾心中,生命比表演更重要,這或許能讓更多的攀爬者戴上保護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