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小學牆上的四個大字,誰會記得?能當真嗎?

2021-02-14 悅讀悅成長

(臺灣陽明山,圖片來自IC photo)

小學校門外,人生道路如何的崎嶇,時代翻滾又如何的詭譎,而小學牆上的四個大字,誰會記得?能當真嗎?

一個懶懶的星期天下午,摯友YP來電話,三句話以後她那頭就開始嘆氣,沉重地說,「臺灣這樣下去怎麼辦?」

YP的電話永遠是沉重的,她舉出臺灣「沉淪」的種種實證:媒體依附政府、政府收買媒體、政治人物囂張、知識分子無力、年輕人膚淺而狹隘、高等教育短視而功利、金融制度向富人傾斜、自我封閉使臺灣經濟邊緣化……

「你看大陸進步多快,十年前我們完全瞧不起他們任何媒體,現在他們的媒體有深度,有高度,文化版動輒上萬字。他們的大學生,有國際視野,也更拼命。他們的政策,有魄力,更有延續性,我們這邊不知道都在幹什麼。」她嚴肅地問:「你覺得,我們可以做什麼?」她的「我們」指的是我們兩個。

「親愛的YP,」我認真地說,「一個社會的上升還是沉淪是有它的『共業』的。你我都一直在做我們能做的,持之以恆,盡心盡力,大的歷史命運不在我們掌握之內,不是嗎?」她很不甘:「是啊,是有共業,只是覺得該做點更有效、更積極的事……」

這真是一通「救亡圖存」的電話。

YP和我,在臺灣都是被稱為「外省第二代」的人。我們的父母,在自己都還是將滿或剛滿二十歲的「大孩子」的時候,顛沛流離,死去活來,被戰爭的颶風颳到一個萬裡外的海島上,人生從零開始。

外省人,沒田產遺產可依靠,沒家族網絡可救難,沒祖蔭和社會地位可壯膽,沒在地的語言和知識可運轉,一無所有。一無所有的人,就會孤注一擲,投資下一代的教育。他們知道,只有教育能讓人突圍,突圍階級的、經濟的、社會的甚至政治的種種封鎖和捆綁。

於是,YP和我都考上不錯的大學,都申請到美國留學,雖然她和我都來自難民家庭,都是女孩。

本省的女孩——我們的小學同學們,在傳統的文化網絡裡,很容易就出嫁了,可能嫁給鄰村有遠親關係的「表哥」;中學的同學,很容易就被送到工廠去作女工了,賺錢補貼家用,買來黃金鐲子一圈一圈套在手臂上,累積體面的嫁妝;大學的同學們,很容易一畢業就去村子裡做中學老師,結婚生育,被納入大家族,成為任勞任怨的媳婦。

而一無所有的我們,因為被拋離了土地,拋離了附著於土地的傳統網絡,遂和男孩子們一樣讀書,一樣考試,一樣留學,甚至和男孩子一樣,被期待去贏得美國的碩士博士學位,再回到自己的土地報效國家。

一路回想YP的電話,不禁莞爾:這都什麼時候了,怎麼我們還在「救亡圖存」?我努力投入社會改造的同時,還常常自我懷疑:烈士的鮮血一定比甲蟲殼上的花彩有價值嗎?這種懷疑,使得我對自己的儒家式的努力常發出道家式的嘲諷。

YP比我「嚴重」得多。YP在社會改革的路上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在她的人生辭典裡,「嘲諷」或者「獨善其身」的詞彙,根本不列項。

我在鄉下讀初中一年級時,國文老師教到《論語•泰伯》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這是我們要熟記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但十三歲的我們嘰嘰咕咕笑成一團,彷佛要用一種誇大的瘋癲來表達自己和同夥之間的聯盟情感。

國文老師的名字就叫「林弘毅」。林弘毅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他解釋,「弘,就是宏大,毅,就是堅毅。」我們又笑開了。大學剛畢業的老師故作鎮定,繼續用閩南音很重的國語講解,「就是說,知識分子要志氣宏大,品格堅毅,以國家的前途為重任,雖然路途遙遠,負擔沉重,還是要一路走下去……」

國文老師叫林弘毅,還有一個生物老師叫陳弘毅。什麼時代啊,怎麼那麼多人叫「弘毅」呢?老師,「那你弘毅不弘毅呢?」十三歲的我們只是在幼稚地笑鬧,然而在那幼稚笑鬧之際,「士不可以不弘毅」已經悄悄開始了我們價值的建構工程。

在霧氣燻燻的溫泉裡,我閉眼思索那一路的價值建構過程。

小學任何一個教室和禮堂裡,一定有四個大字:禮義廉恥。七歲的我們,開始這樣理解:「禮」是規規矩矩的態度,「義」是正正噹噹的行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別,「恥」是切切實實的覺悟。

淺白的文字朗朗上口,容易背誦。我們當然不知道這是蔣在1934年為了「救國」而推出「新生活運動」的核心概念,更不知道這是統治者「糅合中國傳統禮教、服從惟一領袖的法西斯觀念、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國家利益為重、以至基督教價值觀的元素」,用來「愚民」的哲學。

我們更不知道,「禮義廉恥」這小學生的知識其實來自深邃的遠古經典:管仲在牧民篇中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五代史•馮道傳》進一步作評:「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顧炎武對「廉恥」二字,感觸更深:「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小學校門外,人生的道路如何崎嶇,時代的翻滾又如何的詭譎,小學牆上的四個大字,誰會記得?能當真嗎?

所以,在2006年,當一百萬人上了臺北街頭要求領導下臺的時候,打出「禮義廉恥」四個大字,把很多人給看傻了:這是開所有人民的小學同學會嗎?多久沒見過、沒想過的字眼,竟活生生具現面前。彷佛千山萬水之後,又回到起點。原來,再怎麼「後殖民」再怎麼「後現代」,人們倒過頭來還是要求你實踐小學老師教過你的公民倫理。

YP和我都是臺南成功大學的畢業生。成功大學的校訓是「窮理致知」。畢業後我的第一個工作,是到新竹交通大學擔任助教。交通大學的校訓是「知新致遠,崇實篤行」。從美國回到臺灣之後在臺灣中央大學任教,中央大學的校訓是「誠樸」。這兩年成為臺灣清華大學的教授,清華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弟弟是臺大的博士,臺大的校訓是「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哥哥是東吳大學的畢業生,東吳大學的校訓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弟弟的中學是臺南一中,臺南一中的校訓是「止於至善」。

窮理致知,知新致遠,重實篤行,誠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敦品勵學,愛國愛人,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止於至善……

是的,我也仍記得校門口、禮堂裡、梁柱上的各種標語: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倫理、民主、科學,以倫理實現民族主義,以民主實現民權主義,以科學實現民生主義.

是的,我仍背得出李密的《陳情表》,諸葛亮的《出師表》,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還有柳宗元,韓愈,蘇軾,歐陽修,賈誼。

YP和我,以及我們的同代人,都是在這樣的價值架構裡長大的。

走了多少人生歧路之後回頭,才明白這個孕育了我們的價值結構是多麼深地被儒家思想所滲透。顛覆道統的莊子《盜蹠篇》不會被我們讀到,天馬行空的《山海經》、唯物辯證的韓非、「不尚賢,使民不爭」的老子,都不在我們的主要價值結構中。要認識?你自己去找。

和西方的主要價值對比時,儒家的「道德」特質就更顯鮮明。我是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的畢業生,堪大的校訓是:「謹守大自然的法則。」而每受邀到一個大學演講或訪問,我就好玩地先去找出那個學校的校訓,發現哈佛的校訓是:「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斯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耶魯的校訓是:「光明,真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校訓是:「真理使你自由」;史丹福大學:「自由之風飄蕩」;西北大學:「凡事求真」;柏林自由大學:「真理,正義,自由」。

在這些著名歐美大學裡,突出的有兩個字,一是「真理」,一是「自由」。強調「真理」與「自由」,和強調「厚德載物」、「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存在著根本的差異。

我不認為儒家可以被簡單地解釋為只有道德而沒有真理追求的哲學。「窮理致知」難道不是一種對於終極真理的探索?「慎思明辨」又何嘗不是一種對於獨立思想的宣示?但可以確定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薰陶,給了我們這一代人一種深刻的責任感,責任感推動著社會進步。

頭髮沒吹乾,我就離開溫泉上路了。車窗打開,陽明山的風帶著樹的清香。陽明山,原名草山,蔣以王陽明的名字取代,同時把這條主要的山道命名為「仰德大道」。我,原來一直在「仰德大道」上成長。

轉入山坡小道時,我想:如果YP和我是在「自由」和「真理」的校訓而不是「禮義廉恥」的校訓下培養出來的人,我們這通電話的內容和基調,會是什麼樣的呢?

轉載  |  新校長傳媒

來源  |  新校長傳媒

聲明  |  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相關焦點

  • 花14000元做的背景牆,牆磚脫落,露出四個大字……
    這些大理石發生過兩次脫落,第二次掉下來最多,有十多塊,露出了原來牆上的四個大字:恭祝業主。裝修公司表示,貼在牆上的不是大理石,而是人造石,之所以沒有貼牢,是因為牆壁有灰。而且一年多,質保期也過了,可以幫忙維修背景牆,但拒絕賠償損失。目前,雙方仍在協商。沒想到做背景牆還另贈「刮刮樂」項目?!
  • 龍應臺:天長地久
    「有個墳,我們才可以收文青觀光客的錢,誰要來看作家的墓,收門票。」當現實的、正在眼前上演的歷史使我沮喪的時候,他們所走過的歷史闊度和個人生命的寬容,像沙漠困走時心裡記得的綠洲泉水。 下一代將來會怎麼對待我們?要看我們此刻正在如何對待上一代。社會的進程是不是繼續走向內在的潰散?要看我們正在怎麼磨鍊個人的功課。文字和思想失去領土了嗎?走在農村的市集裡,或是站在孤獨的大武山稜線上,我感覺到一種元氣的回流,初心的甦醒。
  • 天長地久 | 龍應臺與母親——生命從不等候 最親愛的人在不斷離開
    話劇《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裡,主人公米奇大學畢業16年後,在電視上看到大學恩師莫利教授身患絕症,他用了14個星期二的下午,去陪伴莫利教授。米奇與他的日漸虛弱的恩師討論衰老與死亡,討論人類道德與欲望,討論人生的價值,也討論婚姻愛情名利那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死亡最後來臨時,莫利教授坦然接受,而陪伴莫利教授度過14個星期二的下午的米奇,卻宛如新生。
  • 龍應臺的官場
    可彼岸的文化與此在的生活匹配嗎?在這個女性都會拖著長音嗲嗲說「是—」、開計程車的男性習慣被稱「先生」而非「師傅」的地方,路人忽遇邀舞是什麼反應?機要秘書鄧宗德告訴我,成人通常會害羞,若是一對小情侶,女的開跳,男的會跟隨。
  • 鳳陽府城正當中鼓樓萬世根本四個大字是誰寫的
    鳳陽府城正當中有座明代建的鼓樓,東西兩邊門頭上都嵌著平平正正的白玉石匾額,上面刻著「萬世根本」四個大字。這幾個字,有的說是朱元璋自己寫的,有的說是洪武朝中大書法家寫的,而當地傳說是一個賣燒餅小夥子寫的。
  • 「刷臉支付」真的安全嗎?用馬雲的照片測試,屏幕彈出四個大字
    「刷臉支付」真的安全嗎?用馬雲的照片測試,屏幕彈出四個大字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們對科技也是越來越重視,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就要說到行動支付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龍應臺:《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美君會下嫁給他的原因……我想是因為他帥(笑)。你看那照片,我覺得她就被爸爸的「美色」給迷住了。不過爸爸那時候也是憲兵連長,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一個會打仗的憲兵連長,在美君眼裡,應該就是她的白馬王子吧。我們都認為爸爸比媽媽漂亮,可是為什麼他們生了四個子女,沒有一個像爸爸,都像媽媽?可是幸好媽媽比爸爸聰明。
  • 【龍應臺】 目送
    ——《目送》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
  • 誰能把「果凍」釘在牆上?
    西方有句俗語,叫作「牆上釘果凍」,用來形容不可能完成的事。有人把這句話用到了中國身上,認為中國要想管理好網際網路,就像「把果凍釘在牆上」,完全是異想天開。
  • 龍應臺人生三書
    > 龍應臺,1952年生於臺灣。 她在書中寫道:「誰能告訴我做女人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
  • 專家進入古墓,牆上12個大字印入眼帘,驚嘆:知道我們會來?
    在這座墓中最具研究價值的可能就是牆上的這句話了,讓我們一起跟隨專家的腳步,進入古代的晉城去一探究竟吧。這座墓的發現時間跟專家來勘察的時間還是隔了挺久的,主要就是這座墓它完全沒有「墓」的感覺,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初老農發現它的時候,看上去就像是一個裝修精美的房間一樣,裡面也沒有什麼貴重的陪葬品,甚至連棺木都沒有,僅僅是在四周的牆壁上充斥著精美的壁畫而已。
  • 英語老教師:小學初中高中英語就考這3500個單詞,建議貼牆上背熟
    英語老教師:小學初中高中英語就考這3500個單詞,建議貼牆上背熟其他科目需要什麼樣的技巧和天賦我不知道,但是英語成績英語成績和智商天賦是完全沒有關係的。英語這一門科目告訴我們,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去背單詞,刷題,結果一定不會令你失望。
  • 龍應臺,你為什麼辭職
    12月1日上午10點,江宜樺舉行臨時會,率全體「閣員」總辭,為國民黨「九合一」選舉敗選負責。江宜樺致辭時勉勵官員,外界的評價讓大家傷心,但也希望大家不要太在意,做到「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盡心盡責就可以了。12月1日14時,澎湃新聞收到了來自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的辭職聲明。
  • 天長地久 | 龍應臺與母親——生命從不等候
    美君,是龍應臺93歲的的媽媽。龍應臺說:「她不知道我是誰,但是當我坐在她身邊、握她的手的時候,她至少會感受到我對她的溫暖。」就算一句簡單的對白「幫你熱一杯牛奶,好嗎?」就足夠讓龍應臺覺得踏實與幸福。此生唯一能給的
  • 龍應臺 | 我們的父母,到底是在哪一刻突然老了呢?
    她的木頭書包,沒有把警告語寫在箱子外面,反而寫在箱子裡面。為什麼?說明她不是寫給旁人,而是寫給一個已經偷偷打開的人。一定是她的爸爸媽媽,或者是她的兩個討厭的哥哥。最後一秒鐘,我警告你趕快關起來!那時候她才幾歲?真是一個非常非常聰慧的小孩。她性格裡有一種狂放不羈。我記得年輕的時候,她笑起來,不是那種掩嘴巧笑,她是豪放地大笑,拍著大腿,笑得簡直要在地上打滾。
  • 龍應臺:《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
    1975年到美國之後,龍應臺嘗試著向父親的老家湖南寄了一封信,沒想到收到了親哥哥的回信,從那之後,龍應臺每次寄信給哥哥的時候都會在信封內夾十美元。龍應臺說,「我們很早就打聽過父親老家的消息,但是四個兄弟姐妹從來沒有問過母親的家人在哪裡。所以我反思原先是不是太父系中心了,第二年我跟哥哥飛到南昌找母親的家人。」
  • 龍應臺:有些愛,不必追
    這是源於時間的情感磨礪嗎?還是源於無論多麼堅不可摧的外表下,龍應臺始終掩藏著一顆柔軟博大的母愛之心呢?龍應臺出生在高雄一個貧困閉塞的小漁村,她曾經對自己十八歲時候的認知,有一個比較真實的描述:「我不知道什麼叫高速公路。我不知道什麼叫下水道。小漁村裡唯一的電影院裡,永遠有股尿騷味兒。
  • 故鄉異鄉--龍應臺
    火車緩緩開動,她將臉貼著車窗,依依地看著那緊摟著奶奶脖子的孩子,孩子兩隻清亮的眼睛也正牢牢地望著她。她當然不知道,火車一開動,就將她和孩子拉開了四十年。四十年後她已老態龍鍾,再度來到這荒野中的小火車站,黃泥路依舊,那個奶聲奶氣的孩子已是個面貌黝黑的中年人,他赤著腳走在田埂上,扁擔的兩頭悠悠晃著滿盛的水。
  • 龍應臺寫給兒子的信:我為什麼要你用功讀書?無數家長看完醒悟!
    大家好,歡迎關注【內容匠人說教育】,記得右上角關注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中給兒子安德烈的一封信,內容是通過幾個簡單的生活細節,告訴孩子為什麼要用功讀書的道理。相信看完這封信各位家長會受益匪淺,如果您的孩子還找不到努力的理由,請把龍應臺這番話告訴他!
  • 目送——龍應臺
    這是作者人生中的兩次目送,也是很多人會經歷到的兩次目送。這篇散文與其說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回顧和反思,倒不如說它照出了龍應臺女士的心路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最珍貴的東西,文中沒有歇斯底裡的情緒,但讀完卻會體會到哽咽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