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5元硬幣要來了~這枚讓不少人等待已久的硬幣長啥樣?一起來看看吧。(文章來源於錢江晚報 ID:qianjiangwanbao))
從2009年首枚和字幣開始發行,一套五枚,最後一枚和字紀念幣(「和五」)卻遲遲未發行,這讓很多藏友和硬幣愛好者都感覺「等到花兒都謝了」。
終於,央行官網傳來了好消息!
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消息,中國人民銀行定於2017年12月13日發行「和」字書法——楷書普通紀念幣一枚。面額5元,直徑為30毫米,材質為黃色銅合金,發行數量為2.5億枚。
喏~這就是它的廬山真面目↓
▲正面圖案
▲背面圖案
「和」字書法——楷書普通紀念幣正面主景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內緣上方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下方刊面額「伍圓」及年份「2017」;背面主景圖案為「和」字的楷書書法,襯景圖案為書法的飛白,內緣右上方刊「和」字五種書法體。
這麼好看的紀念幣
各地分配數量是多少呢?
重點是!怎樣才可以搶到?!
小編一一為你解答!
分配數量
地區
分配數量(萬枚)
北京市
1600
天津市
500
河北省
1200
山西省
960
內蒙古自治區
690
遼寧省
1489
吉林省
950
黑龍江省
1070
上海市
1500
江蘇省
1650
浙江省
1200
安徽省
680
福建省
500
江西省
490
山東省
1700
河南省
920
湖北省
700
湖南省
520
廣東省注1
2200
深圳市
200
廣西壯族自治區
450
海南省
150
四川省
850
貴州省
210
雲南省
320
西藏自治區
50
重慶市
260
陝西省
500
甘肅省
260
青海省
150
寧夏回族自治區
30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450
留存歷史貨幣檔案
1
裝幀銷售
330
合計
25000
註:1.表中廣東省數量不包含深圳市數量。
2.中國人民銀行在每次發行新幣時,均在發行庫中留存一定數量,作為實物檔案,供未來貨幣研究使用,這部分貨幣歸為留存歷史貨幣檔案。
3.中國人民銀行可能根據各地預約情況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分配數量進行調整,調整結果將另行公布。
預約流程
預約時間: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於2017年12月7日至12月11日辦理和字幣預約,公眾可通過上述四家商業銀行官方網站或前往其營業網點進行預約登記。
兌換時間:和字幣於2017年12月13日至12月22日辦理預約兌換,公眾可按照約定的時間,持在預約系統中登記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前往約定的營業網點辦理預約兌換業務。
預約情況公布:在預約、兌換期內,中國人民銀行每個工作日,在官方網站公布截至前一日全國各地區網上預約、現場預約情況及兌換進度。(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各分行、營業管理部、省會(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每個工作日通過官方網站公布轄區各地市預約、兌換工作進展情況;承擔預約發行工作的商業銀行每個工作日公布預約、兌換工作進展情況。歡迎公眾查詢並監督。)
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分別承擔「和」字書法——楷書普通紀念幣(以下簡稱和字幣)在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預約發行工作。
中國工商銀行負責上海、內蒙古、遼寧、吉林、廣東(含深圳)、四川等地區;
中國農業銀行負責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海南、貴州、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區;
中國銀行負責天津、山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重慶、陝西等地區;
中國建設銀行負責北京、河北、黑龍江、浙江、河南、雲南、甘肅、寧夏等地區。
注意事項
1、和字幣預約、兌換的有效身份證件必須為第二代居民身份證,在網上或是線下進行預約;
2、預約成功後,持身份證原件到預約網點辦理兌換。
3、可以代領,公眾如代他人領取和字幣,需持被代領人在預約系統中登記的有效身份證件原件辦理,且代領人數不超過5人。
4、和字幣每人預約、兌換限額為40枚。
一、直全齒間隔半齒:硬幣邊緣分布有交替排列的全齒與半齒。
二、隱形圖文:位於硬幣背面飛白的左上方,傾斜適當角度,可觀察到 「和」字。
「和」字書法普通紀念幣,由不同寫法的五個書法「和」字為主題。2009、2010、2013、2014年已經分別發行了第一組「篆書」和、第二組「隸書」和、第三組「行書」和、第四組「草書」和。
這一套紀念幣不僅體現了中國獨有書法文化,更表達了中國人的人文精神,中華民族的高深哲學思想。
下面就帶大家分別回顧一下「和一」、「和二」、「和三」、「和四」。
2009年和字幣第一組▼
面額為1元,直徑為25毫米,材質為黃銅合金,發行數量為1000萬。
2010年和字幣第二組▼
面額均為1元,直徑均為25毫米,材質均為黃銅合金,發行數量為1000萬枚。
2013年和字幣第三組▼
面額為5元,直徑為30毫米,材質為黃銅合金,發行數量為5000萬枚。
2014年和字幣第四組▼
面額為5元,直徑為30毫米,材質為黃銅合金,發行數量7000萬枚。
內容綜合自人民日報、四川日報、浙江新聞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