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黃金時代》:消費完林徽因、張愛玲,輪到蕭紅了

2021-02-21 魔都晨曦來臨

作者 唐山@豆瓣

編輯關小奇按:因電影《黃金時代》,蕭紅熱捲土重來。想起當初那部《蕭紅》雖差評無數,卻還是引起一番街談巷議。撇開電影藝術不談,讓我們只看作家本身:命運坎坷,情路艱辛,與蕭軍的糾葛,與魯迅的關係……蕭紅顛沛流離的一生裡,還是留下了不容忽視的作品。一起讀讀《呼蘭河傳》吧。

因《黃金時代》,「蕭紅熱」果然又來了。

在這個過度現實的時代中,民國女文青算是不錯的補品:一是風乾得足夠久,因濃縮而養分集中;二是陌生化,能給剛開始閱讀的人以發現新大陸的快感。


熱,往往離不開淺。畢竟有太多「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青春需要發洩的藉口。他們並不關心文本,他們更關心說點什麼,以使自己看上去與眾不同。

女文青的妙處是槽點足夠多,比如相貌,比如婚姻,比如緋聞。

還好,蕭紅是真正的作家,至少比入門級的林徽因好得多。蕭紅也寫詩,但質量不敢恭維:

這其實就是汪國真體了。寫詩的蕭紅喜歡摧殘大自然,多是「紅紅的楓葉」、「這邊樹葉綠了」、「初放芽的綠」、「樹條是因風而搖的」之類,農耕民族一抒情,往往要拿植物做藉口,不如此,就顯得心靈不敏感,不詩意。目之所及,只有這麼一點點公共空間,徵用了幾千年,自然翻不出新花樣。

蕭紅詩中沒有上帝,沒有永恆,沒有遼闊,沒有絕望,因為她從沒看到過那些,也不知道它們也能感動心靈,所以談到愛,已是極致的拔高,已是所能想像到的最遙遠的烏託邦。她一生都在嘆窮,窮使人敏感,也使人屈服,因為容納了太多時代特色。蕭紅在詩歌中沒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因為詩的空間太小,需要純粹。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此論其實未妥,因為忽略了詩歌與小說的區別,這兩者需要的創作者並不相同,有的人這輩子只能做詩人,有的人只能當小說家。

顯然,蕭紅屬於後者。她的雜糅、含混與模糊,在詩歌是混沌,在小說則是多彩。她其實是不大分得清散文與小說區別的,可恰恰如此,才能用極短的篇幅納入極豐富的內容。她的故事編織得簡單,彈性卻很巨大。

蕭紅寫詩的缺點在點不透,而她寫小說的優點在不點透。

蕭紅所處的時代,人人都想寫出清晰的文本,以成為「匕首與投槍」。寫作者先定主題,再定寫法,以斧鑿為榮,作品固然更「有力」了,卻也驚人地單調。《呼蘭河傳》之所以偉大,因為它是豐富的,反封建者從中看到了黑暗,革命者看到了壓迫,文人看到了地方文化特色,女性看到了悲哀……難得的是,這種豐富絕非駁雜。不論你看到了什麼,蕭紅都站在那裡,你無法繞過。

在居高臨下、大聲吼叫之外,寫作者也可以是呻吟著的弱者,也可以不跳出來教訓一番,也可以對這世界束手無策。所以蕭紅是民國時期最優秀的女作家,她會一直被人們記住。但只有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理解蕭紅,才能真正明白她的價值,否則就會產生誤讀。畢竟蕭紅並不是為今天的讀者而寫作,她不熟悉城市生活,不知道每天有班上有月薪拿的人的痛苦,她寫小說成名,實在也是為了能當上教授,能安定下來,可惜時代掀翻了她的書桌。

蕭紅沒有後現代情感,她不知道女性解放之路如此漫長,她所需要的幸福並不太大,如果處在一個尚能吃上飯、尚能當穩奴才的時代,她也許不會去寫作。現代人喜歡蕭紅,因為我們集體患有「傳奇匱乏症」,生活太平庸,太無聊,所以需要一次驚悚,哪怕是悲劇也行。讓人們流淚的,是蕭紅的履歷,並非她的小說。

應該說,在小說的世界裡,蕭紅是幸運者。

現代小說的傳統是從西方舶來的。打個未必恰當的比方,這有點像外國人寫唐詩,古代日本人、朝鮮人仿得比較像樣子,比如「奈良歌聖」山部赤人的「河灘清且澈,上植楸木林。夜深萬籟寂,驚聞千鳥鳴」,放在王維的集中,能分辨出來的讀者恐怕不多。但仔細玩味,「清且澈」多少顯得不倫不類,看似從容,實則侷促,同樣是虛字,「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中的「竟」和「也」就顯得從容許多。

下:江戶末期浮世繪畫師歌川國芳所作《百人一首之內·山邊赤人》,山邊赤人即山部赤人。

這種具體而微的感受,並非天然得來,而是不斷閱讀沉澱的產物,任何一種文體傳統,創造者都擁有天然優勢,因為好壞的標準已經固定,則創造的方向自明。作為跟隨者,最大的煩惱在於模仿之路是走不通的,山部已經仿得這麼像了,在中國卻寂寂無聞。後發者的宿命是創新,可麻煩的是,他們往往不知道創新的方向與邊界在哪裡。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小說進入中國後,會形成兩大迷信:故事迷信和寫實主義迷信。

故事是小說的原始形態,小說越發展,故事的地位就越下降,小說不僅要創造時間序列,更要創造價值序列,否則就無法超越「說書」的層面。可問題是現代小說之所以在中國引起巨大反響,恰恰源於它在故事方面的巨大優勢,世界名著的早期漢譯本無一例外略去了心理描寫、背景描寫等「冗餘」,譯者甚至會在原有故事的枝幹上任意添加創造(比如林琴南、蘇曼殊之流)。「好小說等於好故事」,這在我們的閱讀心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既然小說沒有自性,不過是故事的載體而已,小說家變成了「段子手」、「故事會」,那麼,「怎麼寫」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寫什麼」。有了這個前提,則小說被現實收編成宣傳的工具,不過是早晚的事,所以我們眼中的批判現實主義不再是審美範式,而是立場。

在這兩重迷信束縛下,魯迅是最可惜的犧牲品。魯迅寫作帶有鮮明的明清小品文色彩,以犀利、幽默見長,寫實則是其短板,他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遠沒有「我情願大闢——就是殺頭呀,你懂了沒有」那麼傳神。其實,藏在鳥頭先生、小丈夫、烏鴉炸醬麵、咯吱咯吱背後的,才是真魯迅。沿著《故事新編》的路走下去,未必不會寫出巨著來。可遺憾的是,魯迅始終自卑於「油滑」。

在小說藝術的殿堂中,「油滑」也是缺點嗎?如果小說都沒有權力「油滑」,當我們陷入理性主義迷狂時,誰來將我們喚醒呢?貢布羅維奇、哈謝克都因「油滑」而成功。只是在西學東漸的道路上,東歐更靠近中心,所以作家會有更多自信。魯迅的才華是足夠的,可除了現實條件不允許之外,也有自身不敢為的因素。

蕭紅的幸運在於她沒有這層恐懼與羈絆,她不需要顧忌自身的定位,也不需要站在世界文學的角度來思考,她只需將直覺全力發揮出來,所以《呼蘭河傳》的流暢與自然大大超越了時代,而更「幸運」的是死得又足夠早,她無需以「提高」、「完整」之名去損害才華。相比之下,《青春之歌》、《子夜》、《駱駝祥子》就沒有這樣的幸運。

少時了了,老來平平,這大概是中國現當代小說作家的通例了。越積累越退步,越沉澱越弱智,恰好說明,我們與世界小說藝術的主潮是背反的,少接受現實的影響,反而更加接近小說的本質。不長大,不老去,如一杯水免於塵埃的汙染,也是幸福的。

年輕時對這個世界總有太多憤懣、太多不滿。年齡大了,就會選擇媾和。把有的小說扔向人生,甚至聽不到回聲,而蕭紅則不一樣,她有一種乾脆、明澈、清晰的疼痛。爛泥總是堅硬而長久的,玻璃總是明亮而易碎的,可你永遠無法阻擋爛泥們心中對玻璃的嚮往,正如你永遠不要期待爛泥成為玻璃一樣。

喜歡蕭紅,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做不到。■


支付寶捐贈

zhujisong@gmail.com


加入我們

請回覆:我愛魔刊

版權諮詢

請回覆:魔刊愛我


我們的微信公眾號

文冤閣大學士語言學問所

boarhead

BookWarm書友會

bookwarming

魔都晨曦來臨日報

shmorningherald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與蕭紅:兩位才女的相似與交集
    她倆的第一次交集,在1934的冬天,蕭紅隨蕭軍去上海拜見魯迅。那一年,蕭紅二十三歲——而十四歲的張愛玲正就讀於上海聖瑪麗亞女校,是個文藝少女,以天才自居,可是表面上很謙遜,不怎麼愛講話。她在繼母治下討生活,不快樂。這個時期同在上海的蕭紅,卻迎來了生命裡難得的「黃金時代」。
  • 男人如衣服:從林徽因到張愛玲
    胡適一生推廣美國式的文明與民主,金嶽霖從頭到腳都是西洋做派。對於西洋文明的愛慕,產生了某種審美上的移情,「洋氣」的女性,更受追捧。陸小曼被胡適稱作「北平不得不看的一道風景」,但她在林徽因面前也有自卑感:「我又哪兒有她那樣的媚人啊?
  • 發現蕭紅:致敬不應辜負的黃金時代丨鳳凰知道
    說她有名,比起名滿天下的張愛玲,她要低一頭。說她無名,她驚世駭俗的感情經歷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蕭紅是個作家,但她安靜寫作的時間並不多。她一生大都在顛沛流離中度過。因為求解放,求自由的天性,她做出了許多為世俗所不容的行為。時代也以殘酷回應她,讓她承受身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蕭紅故事的開始,正是始於「一切都是自由的」。她出生在東北小城呼蘭河,有一個冷漠孤僻的父親。
  • 才女作家張愛玲,蕭紅,三毛,我更喜歡蕭紅,你呢?
    喜歡旅行的都是三毛迷,幻想愛情的都是張愛玲迷,曾經我也是。只嘆時光荏苒,青春流逝,而我在不三不四的年紀裡,變心了,更喜歡蕭紅筆下呼蘭河的自然之美,也更喜歡蕭紅。為什麼呢?從3方面講,年少成長階段,愛情,經典流傳作品。
  • 黃金時代:許鞍華經典文藝電影,回顧作家蕭紅的一生,真是奇女子
    黃金時代:許鞍華經典文藝電影,回顧作家蕭紅的一生,真是奇女子 原標題:黃金時代:許鞍華經典文藝電影,回顧作家蕭紅的一生
  • 電影《黃金時代》:湯唯的四場「吃戲」精準詮釋蕭紅的個性
    電影黃金時代:湯唯的四場吃戲是對蕭紅個性的精準詮釋 許鞍華導演的《黃金時代》講述了作家蕭紅悲苦又短暫的人生經歷,這部劇的拍攝重點在於對蕭紅本人客觀深刻,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剖析,故事性不強,且在敘述時有意碎片化,多次運用倒敘插敘手法打亂時間順序,有意讓觀眾自己去拼湊還原心目中的蕭紅形象。
  • 民國的女子:蕭紅的坎坷,宋清如的嘆惋,張兆和的惆悵,林徽因的缺憾
    作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太過紅顏薄命,她的人生也過於複雜。 蕭紅寫道:「那個年代,把字印在紙上,紙頁翻動,震撼的是整代人。」 事實上,她不止震撼到世人,她還徹底火了。《生死場》和《呼蘭河傳》的問世,累積出她文學創作的佳績。 有人說讀懂蕭紅,就讀懂了民國的愛與哀愁。
  • 民國才女蕭紅:與張愛玲齊名,被魯迅盛讚,一生漂泊尋愛
    進入到了學校之後,蕭紅就參加了一系列的運動,並且還惹怒了校長,當時舅舅還說要打斷她的腿,而父親則是讓蕭紅儘快回來完婚。面對著這種壓迫,蕭紅並沒有屈服,而是與自己的表哥私奔到了北平,在當時,這就屬於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兩方家裡人知道之後,完全切斷他們的經濟來源。
  • 《黃金時代》來了,導演許鞍華眼裡也來了電影「黃金時代」
    演員中,最讓大陸觀眾期待的,可能既是主角蕭紅,也是蕭紅的扮演者,主演湯唯,因為湯唯借這部戲正式在大陸「復活」。導演許鞍華日前接受BBC中文網專訪時,也談起了華語電影自己的「黃金時代」到來:「現在電影行業形勢大好,導演不要再有抱怨,趕緊把自己的戲拍好。以前香港電影界是沒有錢的,沒有人願意投資電影。現在既有資金又有觀眾。」
  • 林徽因和張愛玲的一生,藏著女人幸福的終極密碼
    兩人一起學建築,林徽因畫了一半草圖後撂挑子不幹,他會默默幫他畫完。後來林徽因在家裡辦沙龍,吸引眾多仰慕者到訪,梁思成絲毫不會反感,和大家一起聊得開心。他積極樂觀。戰亂中,林徽因和梁思成流亡到李莊,生活窘迫,林徽因在一次考察時得了風寒,肺病加劇,徹夜咳嗽。但她仍然堅持給一雙兒女讀詩,讀各種名著。林梁也堅持工作,寫出了11萬字的《中國建築史》。偶爾心情好,他們會去田埂上散步。儘管西裝不再挺括,但梁思成仍然保持紳士風度,挎著當地十分罕見的相機。林徽因穿素色旗袍,松挽頭髮。
  • 《黃金時代》:雙子和巨蟹,都被你們天秤座打敗了
    蕭紅在病危時,她還在想」如果我在重慶給他一個電報,他一定會來找我「。臨終時,她把《生死場》的版權留給了蕭軍。她愛他人,終究比他人愛她要多得多。這裡要說另一個民國文藝女青年林徽因,她也是雙子座,也是才華橫溢,但她和蕭紅命運那麼不一樣,只能說,因為她人是真的美,那麼多人又愛她。
  • 【電影】老女孩許鞍華,拍的是誰的《黃金時代》
    近日電影《黃金時代》陸續在威尼斯電影節和多倫多電影節亮相,為公映前夕繼續宣傳造勢。值得一提的是,該部電影的宣發模式頗具突破性,海報難得地做到了地域特色與設計美學的結合,片方還攜手法國知名品牌馬爹利名士,打造了一組《當代名士•黃金時代》系列微電影,通過演員們談論拍攝《黃金時代》的難忘經歷以及對於角色和時代的理解宣傳電影。
  • 再見,關於蕭紅的蜚短流長
    蕭軍蕭紅在青島櫻花公園蕭紅(1911—1942年),與呂碧城、石評梅、張愛玲並稱「民國四大才女」,又被稱為「文學洛神」,她的《呼蘭河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名作。不過,許多人提起蕭紅,首先想到的不是她的作品,而是她與多位男主角傳出的那些「緋聞」。  有意思的是,這一點蕭紅在生前就猜測到了。
  • 名人星圖解讀 | 雙子座的蕭紅:於黑夜中瞥見黃金時代
    ↑ 由許鞍華執導的蕭紅傳記電影《黃金時代》中,湯唯飾演的蕭紅
  • 《黃金時代》:一直流離卻從未失所
    ,想到另一個跟張愛玲一樣或者說比張愛玲更窮困,也靠寫小說連載活命的作家——蕭紅,我想起了《黃金時代》。編導甚至沒有給端木將蕭紅一個留在武漢的自己去重慶的理由,他們只陳述事實,蕭紅一個人到報社打地鋪,後來一個人挺著大肚子到重慶找端木,但生孩子的時候端木不在身邊。她生病祝願後他又經常外出,把她最後的時光交給駱賓基。
  • (內含福利)蕭紅:黃金時代,生死一場
    * 國內外許多文學評論家認為,蕭紅以自己的女性之軀跋涉過漫長的道路,以女性的目光一次次透視歷史,終於站到了與魯迅同一的高度,達到了同一種對歷史、
  •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蕭紅,也是一個悲劇人物,半生飄零是為何?
    後來才知道這二人準確來說是情人,沒有結婚,蕭軍出軌,蕭紅出走日本。而蕭紅走後,蕭軍也很苦惱,直到魯迅去世,蕭軍痛哭失聲,那時還以為這蕭軍,蕭紅是魯迅的學生,直到看電影《蕭紅》,才知道,蕭紅就是傳說中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原來她的命運比張愛玲還慘,前段時間賞析了四大才女之一《風流才女—石評梅傳》,現在,咱就賞析電影《蕭紅》。大家有機會也可看看電影《黃金時代》。
  • 林徽因和張愛玲:愛就是要問值不值得
    張愛玲跟母親沒有平常母女的親暱,始終保持著遠而冷的距離。所以,她小說裡的母親,也是一個比一個差勁:自私、虛偽、無情、變態。客觀看,張愛玲的家庭的確陰鬱,父母的確愛她不夠。只是也未必壞到令孩子心裡只有孤苦和絕望。其實林徽因的家庭也沒好到哪裡去。
  • 關於女作家蕭紅的兩部電影
    前些天在網上看了2014年的電影《黃金時代》,講的是女作家蕭紅的故事,演蕭紅的是湯唯,馮紹峰演蕭軍。雖然他們的演技都很好,可是整個電影看下來,還是覺得不如之前2012年宋佳和黃覺主演的電影《蕭紅》。《黃金時代》要講的好像太多了,顯得雜亂。而《蕭紅》的講述方式就清晰明了多了。
  • 蕭紅故事裡,一切都是自由的
    並且,這個答案不會教任何人失望:革命家看到了出走與自由,保守派看到了出走後並不美妙的結局,道學家看到禁忌,風俗家看到八卦,女權主義者看到了娜拉們不可救藥的性別依賴,男權主義者看到了女人被解放後的可怕後果……以是,雖然東北作家群因為種種歷史原因被遮蔽多年,蕭軍、蕭紅的故事卻從未黯淡,即使在眾聲喧囂的網絡時代,也是一個永恆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