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連橫文化研究院,了解臺灣文化第一人的平生事跡

2021-02-19 浣花山房

庚子深秋,步韻雅堂先生鷺江秋感四首,時值《臺灣通史》出版100周年

渾茫海色一天秋,迥眺煙波萬裡舟。

覽古讀碑猶負氣,登高舒嘯且銷愁。

先生昔日心徒切,大國今時計未周。

浩蕩風來雲漠漠,憑誰指問菊開不?

萬頃波濤滄海東,憑欄極目送飛鴻。

歲當庚子乾坤異,秋入煙雲氣象雄。

隔岸新城連嶺碧,遙天落照半江紅。

山川飽看真無恙,自信吾曹道未窮。

當時煙水證存亡,獨抱微軀泛海航。

破碎詩箋餘感慨,縱橫史筆有篇章。

秋心落落悲衰世,巨著煌煌記國殤。

此日鷺江風景異,應教遊子早還鄉。

餘暉脈脈暮雲斜,剪影滄波泛海槎。

兩岸陰晴嗟世事,百年憂樂入琵琶。

吟秋自見丹心照,著史更添雙鬢華。

今我遲來同指顧,無邊光景送飛鴉。

附:鷺江秋感四首   連橫

其一

西風落木鷺門秋,漂泊人如不繫舟。

家國事多難穩臥,英雄氣壯豈長愁?

霸才無主傷王粲,奇相伊人識馬周。

潦倒且傾村店酒,菊花開到故園不?

其二

登樓遙望海門東,萬派商聲失斷鴻。

漂泊風塵看劍老,浮沈身世笑詩雄。

連天雨腳翻濤白,極浦雲根射日紅。

最是悲秋嘗作客,傷今弔古恨無窮。

其三

延平霸業久銷亡,兩島難將一葦航。

西北妖氛傳露布,東南大局失雲章。

滿城風雨思鄉淚,匝地幹戈吊國殤。

入夜笳聲吹到枕,夢魂無定賦歸鄉。

其四

天河萬裡水橫斜,泛海難浮博望槎。

邊塞徵夫彈劍鋏,隔江商婦奏琵琶。

琴樽寄興消豪氣,松菊驚秋感歲華。

咄咄書空題雁字,倚欄信手數歸鴉。

10月17日,應邀參觀福建省連橫文化研究院。研究院成立於2014年12月,院址設於廈門市集美區日新路2號。設有分支機構福建省連橫書畫院,兩院合署辦公。

連橫(1878.2.17-1936.6.28)幼名允斌,譜名重送,字雅堂,又作雅棠,號武公、劍花。臺灣省臺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連橫是連戰的祖父,著有《臺灣通史》、《雅言》、《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等,是臺灣著名的史學家和愛國詩人,被譽為「臺灣的太史公」和「臺灣文化界第一人」。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20歲的連橫與沈鴻傑之女沈璈結婚,先後共育三女一男:長女夏甸(嫁給林伯奏,其女林文月為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青山青史——連雅堂傳》)、次女春臺、長子震東、三女秋漢。

1936年春,連橫在滬患肝病,6月28日病逝,享年59歲。彌留之際,囑咐兒子連震東:「今寇焰逼人,中日終必有一戰。克復臺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後不到二月,震東誕子,因名「戰」。

連橫長期在報社工作,利用公餘之暇持續《臺灣通史》的著述工作。歷經十年時間,終於1918年完成這部臺灣史的重要著作。章太炎為之作序。《臺灣通史》全書共36卷,略仿司馬遷《史記》體例,分為4紀、24志、60傳,總計約60萬字。起自隋大業元年,迄光緒二十一年,凡約1290年的歷史。憑藉這部通史,連橫成為當之無愧的史學家。連橫一生作詩近數千首,主要收錄在《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中。臺灣文化界第一人,實至名歸。

福建省連橫文化研究院收藏和展出了連橫生平著作的諸多版本,圖文並茂,生動詳實介紹了雅堂先生平生事跡及社會活動,館藏豐富,展館雅致,亦是一個充滿文化符號的清雅場館。

研究院大門

連橫平生事跡展及家族圖譜

《臺灣通史》各版本及社會評價

連橫詩文展示

研究院人員講解介紹

往期回顧:

親歷閩臺「送王船」信俗

玉沙晴雨  俎豆馨香

石能開口笑,風自倚花吟丨廈門名景

興福寺聽雨

東京趕考記

鼓浪詩聲 菽莊花氣

嚶鳴落落出銀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您的鼓勵,我的動力

相關焦點

  • 集美文藝講堂開講「臺灣文化第一人」
    品讀連橫詩詞 刻出愛國之心集美文藝講堂開講「臺灣文化第一人」舉辦連雅棠詩詞篆刻展9月5日,集美文藝講堂第89期舉行,活動邀請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副主任、廈門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連橫書畫院院長連明生,雅棠文化創始人、福建省連橫文化研究院和福建省連橫書畫院董事長連明富主講雅棠文化。
  • 連橫《臺灣通史序》被臺當局剔出教科書,理由竟是……
    據記載,連橫13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了一部餘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給他,並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就是這樣一部充滿對臺灣鄉土摯愛的史書,為什麼會遭到自詡「愛臺灣」的民進黨當局的刪除呢?如果將那個時代漢人稱呼少數民族為「番」的文章全部抹掉,不僅是臺灣歷史的損失,也不利於少數民族了解他們的過去。文章指出,現在是民進黨執政,連橫是連戰的爺爺,教科書拿掉《臺灣通史序》,外界難免產生「政治清算」的疑慮,若進一步衍生社會對立,非臺灣之福。
  • 連戰祖父連橫先生的西湖情結
    1914年冬天,連橫返回臺灣,繼續埋首撰寫《臺灣通史》。1918年,一部記錄隋朝初年至清朝光緒二十一年將近1300年歷史的《臺灣通史》終於完成。1920年至1921年,《臺灣通史》上冊、中冊、下冊相繼出版發行。當時,臺灣已陷於日寇鐵蹄多年,連橫就是希望通過自己所著的《臺灣通史》,提醒臺灣人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臺灣通史》問世後,在海峽兩岸產生強烈反響。
  • 臺灣寫真: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一行8日深入探訪臺灣歷史最為悠久,保持較完整的臺南孔廟以及他久已嚮往的臺灣文學館、赤崁樓等文化景觀。臺南市是蔡武訪臺之行最後一站。7日晚抵達此間,他即對前來表示歡迎的臺南市市長許添財及臺灣南部各縣市文化行政部門主管表示,臺南是臺灣知名的文化之都,文化之旅不到臺南就不完整;孔廟、臺灣文學館都是他久已嚮往之地。
  • 臺灣寫真: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圖)
    中新社臺南9月8日電 題: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路梅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一行8日深入探訪臺灣歷史最為悠久,保持較完整的臺南孔廟以及他久已嚮往的臺灣文學館、赤崁樓等文化景觀。  臺南市是蔡武訪臺之行最後一站。
  • 中華根臺灣民,有緣西湖昭後人
    這位長者名叫 連橫,是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的祖父,是著名愛國詩人和史學家,被譽為「臺灣文化第一人」。連橫寫的《臺灣通史》是第一部系統地研究臺灣歷史的開山之作,至今仍然是研究臺灣歷史的必讀參考書。這是一部學術著作,同時也充滿著愛國主義情懷。
  • 「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臺灣著名作家鍾理和生平事跡展在...
    鍾理和胞兄鍾和鳴(鍾浩東)長子鍾繼堅在揭幕現場動容地表示,「今天我大伯(鍾理和)的生平事跡展覽得以舉辦,我代表鍾家感謝長期以來大力支持並付出努力的所有人士。」鍾理和(1915年-1960年),筆名江流、裡禾,出生於臺灣屏東縣,籍貫廣東梅縣。中國臺灣作家、小說家,臺灣鄉土文學傑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夾竹桃》、《笠山農場》、《故鄉》、《雨》、《原鄉人》等。
  • 87.5%受訪青年表示「文化消費」升級了 | 夜讀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978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日常生活中,受訪青年最常觀看的表演是舞蹈和音樂會。87.5%的受訪青年感到,近些年年輕人的「文化消費」升級了。
  • 臺灣的「不好意思」文化
    臺灣人愛講「不好意思」,不只用於道歉,「不好意思」還可用在生活中大小事。
  • 鄭成功文武治臺灣 傳承中華文化
    鄭成功,這位西方人眼中的國姓爺,明室賜封的延平郡王,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奇才,更是臺灣發展史上不能被遺忘的人物。臺灣人對他一直充滿崇敬與懷念,他對臺灣經濟文化方面的貢獻永載史冊。幾經談判,荷蘭大員當局終於1662年陽曆2月9日(南明永曆15年12月20日)向鄭成功屈服,退出臺灣,結束了荷蘭38年的殖民統治。發展臺灣經濟並傳承中華文化
  • 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2020年迎新會順利召開
    伴隨著一段精彩的視頻,大家一同回顧了研究院輝煌的歷史,了解了研究院在學術研究上所取得的成就,及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所做的貢獻,也熟識了各位老師和同學。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張西平教授首先發表迎新致辭。張老師對今年入學的新生們表示歡迎,並送給全體學生三句話:第一,我們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文學科離不開時代,時代決定了我們的學術取向。
  • 島內散步,遇見文化自信的臺灣丨導賞資訊
    「島內散步」是從臺北大稻埕起家的文化導覽品牌,家族五代皆生活在大稻埕的創辦人邱翊,以徒步導覽的形式,帶領民眾走訪那些走過、路過卻未曾深入了解的街道巷弄與建築,不但說出城市角落的故事,也是一趟趟「認識自己」的旅程。
  • 【臺灣】美食文化之旅 | 10月20~26日
    如今成為一個全新的文化中心,除演出活動外,進駐多家常駐的文化創意店家,深受文藝青年人的歡迎。西門紅樓就位於喧囂熱鬧的西門町,如織的人潮在這座古建築前快速的往來穿梭,衝突感與美感並存。【臺北 101 大樓】是臺北最顯眼的地標性建築,曾絆六年蟬聯「世界第一高樓」稱號。
  • 湘商人物|臺灣湘商文化第一人:熊子傑
    我父親來自湖南岳陽縣,我在臺灣出生成長,從父親的口中了解了湖南老家。雖然從書本裡讀到湖南是「魚米之鄉」,當時在我心中裡頭卻是一個窮鄉僻壤。當我從臺灣到這邊來的時候,看法完全就改觀了,發覺湖南人在中國的各個階段上都做了卓越貢獻。雖然這些歷史,我們在臺灣都有學到,可是我們的湖湘文化還需要更多地被發掘。
  • 臺灣的機車文化,你了解多少?
    在臺灣你可以看到一輛輛機車(摩託車在臺灣也稱機車)魚躍般疾駛前行,場面蔚為壯觀。在臺灣電影裡也少不了機車的影子!在大陸人的心目當中,臺灣是日月潭,是阿里山,是羅大佑歌聲中揮之不去的鹿港小鎮,也是侯孝賢電影中白衣飄飄的年代。
  •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正式揭牌
    12月21日上午,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共建籤約暨揭牌儀式在福建省泉州師範學院舉行。該研究院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泉州師範學院和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合作共建。揭牌儀式上,泉州師範學院、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負責人共同籤署共建協議書。
  • 四川師範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入選首批四川省重點中華文化研究院
    四川師範大學中華傳統文化學院入選首批四川省重點中華文化研究院 2020年08月21日 15:5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華夏 曾江 鄧爽 字號 內容摘要: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
  • 「中華文化是我的生命」——訪臺灣文化學人林谷芳
    儘管當時傳統音樂在臺灣不流行,不容易找到好的老師,海峽兩岸又處於隔絕狀態,林谷芳還是找到從大陸翻版過來的傳統音樂和戲曲錄音唱片來自學,開啟了他作為琵琶演奏家和樂評人的職業生涯。「傳統音樂是我解讀中華文化的一把非常重要的鑰匙。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表達方式,直抵心靈,傳達的東西往往是語言不能做到的。」他說。
  • 臺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臺南市的孔廟,和它門額上所書的「全臺首學」一樣,是在臺灣最早建立的孔廟。1665年,鄭成功兒子鄭經採納諮議參軍陳永華的建議,在寧南坊修建儒學講學所「明倫堂」,第二年正月第一座孔廟落成。陳永華出任「學院」,也就是鄭氏政權的「教育部長」;葉亨為「國學助教」,在孔廟設立「太學」。以儒學為主幹的中華傳統文化自此開始全面、系統進入臺灣。陳永華在鄭氏政權推行漢文化過程中,起過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