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深秋,步韻雅堂先生鷺江秋感四首,時值《臺灣通史》出版100周年
渾茫海色一天秋,迥眺煙波萬裡舟。
覽古讀碑猶負氣,登高舒嘯且銷愁。
先生昔日心徒切,大國今時計未周。
浩蕩風來雲漠漠,憑誰指問菊開不?
萬頃波濤滄海東,憑欄極目送飛鴻。
歲當庚子乾坤異,秋入煙雲氣象雄。
隔岸新城連嶺碧,遙天落照半江紅。
山川飽看真無恙,自信吾曹道未窮。
當時煙水證存亡,獨抱微軀泛海航。
破碎詩箋餘感慨,縱橫史筆有篇章。
秋心落落悲衰世,巨著煌煌記國殤。
此日鷺江風景異,應教遊子早還鄉。
餘暉脈脈暮雲斜,剪影滄波泛海槎。
兩岸陰晴嗟世事,百年憂樂入琵琶。
吟秋自見丹心照,著史更添雙鬢華。
今我遲來同指顧,無邊光景送飛鴉。
附:鷺江秋感四首 連橫
其一
西風落木鷺門秋,漂泊人如不繫舟。
家國事多難穩臥,英雄氣壯豈長愁?
霸才無主傷王粲,奇相伊人識馬周。
潦倒且傾村店酒,菊花開到故園不?
其二
登樓遙望海門東,萬派商聲失斷鴻。
漂泊風塵看劍老,浮沈身世笑詩雄。
連天雨腳翻濤白,極浦雲根射日紅。
最是悲秋嘗作客,傷今弔古恨無窮。
其三
延平霸業久銷亡,兩島難將一葦航。
西北妖氛傳露布,東南大局失雲章。
滿城風雨思鄉淚,匝地幹戈吊國殤。
入夜笳聲吹到枕,夢魂無定賦歸鄉。
其四
天河萬裡水橫斜,泛海難浮博望槎。
邊塞徵夫彈劍鋏,隔江商婦奏琵琶。
琴樽寄興消豪氣,松菊驚秋感歲華。
咄咄書空題雁字,倚欄信手數歸鴉。
10月17日,應邀參觀福建省連橫文化研究院。研究院成立於2014年12月,院址設於廈門市集美區日新路2號。設有分支機構福建省連橫書畫院,兩院合署辦公。
連橫(1878.2.17-1936.6.28)幼名允斌,譜名重送,字雅堂,又作雅棠,號武公、劍花。臺灣省臺南人,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連橫是連戰的祖父,著有《臺灣通史》、《雅言》、《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等,是臺灣著名的史學家和愛國詩人,被譽為「臺灣的太史公」和「臺灣文化界第一人」。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20歲的連橫與沈鴻傑之女沈璈結婚,先後共育三女一男:長女夏甸(嫁給林伯奏,其女林文月為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青山青史——連雅堂傳》)、次女春臺、長子震東、三女秋漢。
1936年春,連橫在滬患肝病,6月28日病逝,享年59歲。彌留之際,囑咐兒子連震東:「今寇焰逼人,中日終必有一戰。克復臺灣即其時也,汝其勉之。」後不到二月,震東誕子,因名「戰」。
連橫長期在報社工作,利用公餘之暇持續《臺灣通史》的著述工作。歷經十年時間,終於1918年完成這部臺灣史的重要著作。章太炎為之作序。《臺灣通史》全書共36卷,略仿司馬遷《史記》體例,分為4紀、24志、60傳,總計約60萬字。起自隋大業元年,迄光緒二十一年,凡約1290年的歷史。憑藉這部通史,連橫成為當之無愧的史學家。連橫一生作詩近數千首,主要收錄在《臺灣詩乘》、《劍花室詩集》中。臺灣文化界第一人,實至名歸。
福建省連橫文化研究院收藏和展出了連橫生平著作的諸多版本,圖文並茂,生動詳實介紹了雅堂先生平生事跡及社會活動,館藏豐富,展館雅致,亦是一個充滿文化符號的清雅場館。
研究院大門
連橫平生事跡展及家族圖譜
《臺灣通史》各版本及社會評價
連橫詩文展示
研究院人員講解介紹
往期回顧:
親歷閩臺「送王船」信俗
玉沙晴雨 俎豆馨香
石能開口笑,風自倚花吟丨廈門名景
興福寺聽雨
東京趕考記
鼓浪詩聲 菽莊花氣
嚶鳴落落出銀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您的鼓勵,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