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教育部」29日召開課審大會,續審高中文言文推薦選文,最終選出15篇文言文。
入選的15篇推薦選文包括先秦:《燭之武退秦師》《諫逐客書》《大同與小康》;漢魏六朝:《鴻門宴》《出師表》《桃花源記》;唐宋:《師說》《赤壁賦》《虯髯客傳》;明清:《項脊軒志》《晚遊六橋待月記》《勞山道士》;臺灣題材:《勸和論》《鹿港乘桴記》《畫菊自序》。而此前一直收錄在教科書中的《臺灣通史序》則被剔除。
15篇推薦選文。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此前在10月15日的「課審大會」中,研修小組提出15篇推薦選文,「課審委員」對其中的《臺灣通史序》、《諫逐客書》及《鴻門宴》等多篇文章均有意見,因此決定29日再討論一次,最後僅《臺灣通史序》被捨棄。
《臺灣通史》為有關臺灣歷史的一部通史著作,作者連橫是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全書體裁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而成,分為紀4篇、志24篇、傳60篇,共88篇36卷,約有60萬字,另附表目101項,記敘了臺灣起自隋代終於1895年因《馬關條約》被迫割讓的歷史,盡錄上下千年臺灣之事,是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有關臺灣的史書。《臺灣通史序》是這本書的序文。
據記載,連橫13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了一部餘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給他,並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就是這樣一部充滿對臺灣鄉土摯愛的史書,為什麼會遭到自詡「愛臺灣」的民進黨當局的刪除呢?
臺當局29日召開「課審大會」。
據報導,對於《臺灣通史序》被刪除,「課審大會委員」陳張培倫給出的理由是,《臺灣通史序》內容提及「開山撫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等語句,「片面美化移墾者的土地開發行為」,「毫無尊重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觀」;至於「番」字,則「帶有明顯歧視含義」,「恐使下一代對原住民產生不當的刻板印象」。
《臺灣通史》作者連橫的曾孫連勝文表示,拿現在的標準去評斷百年前臺灣的狀況是「莫須有的罪名」,他質疑這是蔡英文當局想要「去中國化」的做法,連強調臺灣本土史料的文章,只因為用大中華史觀就要被剔除,那很令人遺憾。
《中國時報》發文指出,日據時代,普遍以漢人觀點來看待少數民族,這是歷史事實,不會因為教科書不教就消失。如果將那個時代漢人稱呼少數民族為「番」的文章全部抹掉,不僅是臺灣歷史的損失,也不利於少數民族了解他們的過去。文章指出,現在是民進黨執政,連橫是連戰的爺爺,教科書拿掉《臺灣通史序》,外界難免產生「政治清算」的疑慮,若進一步衍生社會對立,非臺灣之福。
連戰辦公室主任丁遠超質疑,「課審委員」不夠了解連橫在撰寫《臺灣通史》時的心志。當時是日據時期,連橫是為了民族精神而寫的,這本書也替臺灣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絕對不是要去污衊少數民族。丁遠超表示,《臺灣通史》代表著臺灣的歷史,「教育部」作為當政者,考證要有依據,如果是為了「去中國化」拿《臺灣通史》開刀,不僅令人無法接受也感到可恥。
《臺灣通史序》被替換也引起島內教師的反對。據《中國時報》報導,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語文教師歐陽宜璋表示,《臺灣通史序》開頭用12個字就概括臺灣歷史,不只講歷史,文學性更高,極受歡迎的雲門舞集《薪傳》,和胡德夫的《美麗島》,就是以《臺灣通史序》的原文展現舞蹈音樂之美。她認為,選文不該以政治考量,讓臺灣最經典的歷史文學被消音。
臺灣退休老師手拿標語抗議,指刪減文言文比率是教育自宮、自殘。
臺灣師範大學語文系教授徐國能則認為,時代在進步,不能因為某個時代的文章,不符合現代的想法,就把眼睛蒙起來不去看。拿掉此篇,假裝歷史不存在,簡直不可思議。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連橫的《臺灣通史》能夠增強臺灣學生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臺當局此舉是明顯的「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的標誌,這對未來臺灣年輕人的教育非常不利,會使他們對歷史更加模糊,對兩岸關係的真實認知更加扭曲,政治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也認為,這是又一個「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動作,想要用切香腸的方式來推動「漸進臺獨」。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教授表示,臺灣當局從文化交流方面推動「去中國化」,欲以臺灣為中心,重樹臺灣歷史和臺灣歷史觀。去掉《臺灣通史序》就是通過教育的手段來協助,在文化教育方面,以柔性的方式施行「臺獨」,這是臺當局長期推進的一件事情。
此前,在9月13日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安峰山針對「文言文比例爭議」一事表示,島內的多數輿論都認為,這實際上並不是一場單純的「文白之爭」,而是島上的一些勢力在文化和教育領域又一次「去中國化」的動作。其實質就是要「滅其文」、「滅其史」,最終來一點一滴的去磨滅深刻在臺灣社會,特別是臺灣年輕人心中的中華文化的痕跡,讓臺灣的年輕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搞「去中國化」,圖謀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繫,只會傷害臺灣社會,荼毒臺灣的年輕一代,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
(圖片出處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網絡,轉載誠請註明出處「今日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