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何患無辭? 連橫《臺灣通史序》被臺當局剔出教科書,理由竟是……

2021-02-08 今日海峽


臺當局「教育部」29日召開課審大會,續審高中文言文推薦選文,最終選出15篇文言文。


入選的15篇推薦選文包括先秦:《燭之武退秦師》《諫逐客書》《大同與小康》;漢魏六朝:《鴻門宴》《出師表》《桃花源記》;唐宋:《師說》《赤壁賦》《虯髯客傳》;明清:《項脊軒志》《晚遊六橋待月記》《勞山道士》;臺灣題材:《勸和論》《鹿港乘桴記》《畫菊自序》。而此前一直收錄在教科書中的《臺灣通史序》則被剔除。


15篇推薦選文。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此前在10月15日的「課審大會」中,研修小組提出15篇推薦選文,「課審委員」對其中的《臺灣通史序》、《諫逐客書》及《鴻門宴》等多篇文章均有意見,因此決定29日再討論一次,最後僅《臺灣通史序》被捨棄。



《臺灣通史》為有關臺灣歷史的一部通史著作,作者連橫是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祖父。全書體裁仿效司馬遷《史記》體例而成,分為紀4篇、志24篇、傳60篇,共88篇36卷,約有60萬字,另附表目101項,記敘了臺灣起自隋代終於1895年因《馬關條約》被迫割讓的歷史,盡錄上下千年臺灣之事,是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有關臺灣的史書。《臺灣通史序》是這本書的序文。


據記載,連橫13歲時,其父連永昌購買了一部餘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給他,並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就是這樣一部充滿對臺灣鄉土摯愛的史書,為什麼會遭到自詡「愛臺灣」的民進黨當局的刪除呢?


臺當局29日召開「課審大會」。


據報導,對於《臺灣通史序》被刪除,「課審大會委員」陳張培倫給出的理由是,《臺灣通史序》內容提及「開山撫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等語句,「片面美化移墾者的土地開發行為」,「毫無尊重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觀」;至於「番」字,則「帶有明顯歧視含義」,「恐使下一代對原住民產生不當的刻板印象」。


《臺灣通史》作者連橫的曾孫連勝文表示,拿現在的標準去評斷百年前臺灣的狀況是「莫須有的罪名」,他質疑這是蔡英文當局想要「去中國化」的做法,連強調臺灣本土史料的文章,只因為用大中華史觀就要被剔除,那很令人遺憾。



《中國時報》發文指出,日據時代,普遍以漢人觀點來看待少數民族,這是歷史事實,不會因為教科書不教就消失。如果將那個時代漢人稱呼少數民族為「番」的文章全部抹掉,不僅是臺灣歷史的損失,也不利於少數民族了解他們的過去。文章指出,現在是民進黨執政,連橫是連戰的爺爺,教科書拿掉《臺灣通史序》,外界難免產生「政治清算」的疑慮,若進一步衍生社會對立,非臺灣之福。





連戰辦公室主任丁遠超質疑,「課審委員」不夠了解連橫在撰寫《臺灣通史》時的心志。當時是日據時期,連橫是為了民族精神而寫的,這本書也替臺灣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絕對不是要去污衊少數民族。丁遠超表示,《臺灣通史》代表著臺灣的歷史,「教育部」作為當政者,考證要有依據,如果是為了「去中國化」拿《臺灣通史》開刀,不僅令人無法接受也感到可恥。 




《臺灣通史序》被替換也引起島內教師的反對。據《中國時報》報導,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語文教師歐陽宜璋表示,《臺灣通史序》開頭用12個字就概括臺灣歷史,不只講歷史,文學性更高,極受歡迎的雲門舞集《薪傳》,和胡德夫的《美麗島》,就是以《臺灣通史序》的原文展現舞蹈音樂之美。她認為,選文不該以政治考量,讓臺灣最經典的歷史文學被消音。


臺灣退休老師手拿標語抗議,指刪減文言文比率是教育自宮、自殘。 


臺灣師範大學語文系教授徐國能則認為,時代在進步,不能因為某個時代的文章,不符合現代的想法,就把眼睛蒙起來不去看。拿掉此篇,假裝歷史不存在,簡直不可思議。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連橫的《臺灣通史》能夠增強臺灣學生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臺當局此舉是明顯的「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的標誌,這對未來臺灣年輕人的教育非常不利,會使他們對歷史更加模糊,對兩岸關係的真實認知更加扭曲,政治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也認為,這是又一個「去中國化」的「文化臺獨」動作,想要用切香腸的方式來推動「漸進臺獨」。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唐永紅教授表示,臺灣當局從文化交流方面推動「去中國化」,欲以臺灣為中心,重樹臺灣歷史和臺灣歷史觀。去掉《臺灣通史序》就是通過教育的手段來協助,在文化教育方面,以柔性的方式施行「臺獨」,這是臺當局長期推進的一件事情。




此前,在9月13日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安峰山針對「文言文比例爭議」一事表示,島內的多數輿論都認為,這實際上並不是一場單純的「文白之爭」,而是島上的一些勢力在文化和教育領域又一次「去中國化」的動作。其實質就是要「滅其文」、「滅其史」,最終來一點一滴的去磨滅深刻在臺灣社會,特別是臺灣年輕人心中的中華文化的痕跡,讓臺灣的年輕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在教育和文化領域搞「去中國化」,圖謀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的血脈聯繫,只會傷害臺灣社會,荼毒臺灣的年輕一代,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



(圖片出處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網絡,轉載誠請註明出處「今日海峽」)


相關焦點

  • 《延禧攻略》在臺紅了,臺媒:精緻歷史劇成「去中國化」解藥
    臺當局日前在新課綱中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在島內被批「去中國化」。對此,臺灣《旺報》報導稱,當局「去中國化」行徑也存在「解藥」,即大陸歷史劇。臺媒:精緻歷史劇成「去中國化」解藥所謂課綱「去中國化」是指,臺當局8月13日通過新課綱方案,擬將新課綱中的「中國史」併入到「東亞史」。對此,《旺報》援引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昆財說,臺當局想強行把教科書「去中國化」,造成父母只能把小孩送去補習班加強古文、中國史。
  • 民進黨「立委」要求臺軍艦「去中國化」:兩岸同名會奇怪
    據臺媒報導,臺海軍首艘沱江級艦「塔江艦」15日下水,民進黨「立委」借題發揮要搞「去中國化」,主張臺當局以後造軍艦都要像這艘艦艇一樣,用臺灣相關名稱命名,不要再使用和大陸相關的地名或中國古代名將姓名。民進黨「立委」羅致政16日在臺立法機構質詢時表示,「塔江艦」的命名、下水很成功,臺灣各界也普遍認可以臺灣相關名稱命名。
  • 吳昆財:堅決反對「去中國化」的歷史新課綱
    二、這是一份徹徹底底「去中國化」與「媚日」的課綱。審視這份課綱設計的初心與發想,無非就是要斬斷臺灣與中國歷史、文化與民族的關係,它企圖從量變到質變,有計劃地清除中國史在臺灣學子中的集體記憶。所謂量變即從最早的歷史教育,臺灣史僅納入中國史中的一節;其後在杜正勝擔任臺當局「教育部長」時期,臺灣史突然成為單獨一冊;最後,臺灣史份量再凌駕中國史,這是量變。
  • 「陸劇」也成雷 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喪心病狂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吳舒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民進黨當局封殺愛奇藝,阻斷兩岸文化交流,阻礙臺灣民眾自由接受大陸文化,必將不得人心。此舉是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及「文化臺獨」的一種策略,必然走不下去。
  • 臺當局將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換成一個日本人?
    為「去中國化」,蔡當局用盡各種手段,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
  • 民進黨妄想「去中國化」?金門馬祖仍隸屬於「福建省政府」!
    撰文:小埋自蔡英文上任以來,便致力於推動「去中國化」的行為,對蔡當局來說這些可謂「老把戲」,諸如篡改歷史教科書、「華航改名」等等。近期又有消息稱,民進黨當局再次挑起「去中國化」,計劃將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隸屬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甚至是改名。
  • 臺學者:民進黨「去中國化」新動作
    [新聞頁-臺海網] 民進黨當局禁止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陸資網際網路視聽服務在臺灣落地,從9月3日起已經生效。對此,臺灣中華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接受了總臺記者採訪,談了他對此事的觀察和分析。
  • 【中國網評】民進黨「去中國化」圖謀終將是黃粱一夢
    中國網評論員 唐華蔡英文當局多年來企圖通過一系列「去中國化」操作,推進「漸進式臺獨」,這一次似乎惦記上了臺北故宮。此前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12月1日,臺「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又跳出來闢謠稱絕無此事,「請外界勿再以訛傳訛」。不過,傳言未必就是空穴來風。民進黨在出臺爭議政策前,有先向媒體放風試探輿論水溫的傳統。這一次恐是因為反對聲浪鼎沸,民進黨試水溫被燙回。
  • 從「去鄭成功化」到「去中國化」,臺灣在文化臺獨上走了多遠
    「大陸方面認為他驅逐荷蘭『收復』臺灣,是中華民族的大英雄;臺灣兩蔣時代稱讚他堅持反清復明,『退守』臺灣延續明祚,並希望『光復大陸』,而後來的『綠營』又視他為與海峽對岸分庭抗禮的『臺灣政權』開創者。」 不過這flag一立就出事了,終究還是有人會搞事情。幾年之後蔡英文上臺,開啟了一系列「去鄭成功化」,抹黑鄭成功的動作。
  • 強行「去中國化」,臺灣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古代史,從商周到隋唐...
    有島內歷史教師向臺媒反映,由於新課綱把「中國史」改為「東亞史」,臺灣初中二年級學生拿到的新歷史課本中,中國古代史被大量刪減,「三國鼎立」時期的內容甚至完全消失。延伸閱讀:強行「去中國化」,臺灣高中「東亞史」課本編不出來了還有兩個月就是下學期開學,但臺灣高中歷史第二冊至今沒有任何版本過關,而且正在送審的幾個版本內容80%都是中國史。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現在臺灣當局官方印製的地圖不再涵蓋中國大陸,僅限於實質統治的臺澎金馬,當年眷村人學習的包括外蒙古在內的「全國地圖」(俗稱「秋海棠」)早已不再發行。四、「去中國化」後的臺灣現在的臺灣,「去蔣化」運動搞得轟轟烈烈:中正國際機場改名為「臺灣桃園國際機場」,「中正紀念堂」改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正門牌樓上「大中至正」的匾額也改為「自由廣場
  • 從愛奇藝到「淘寶臺灣」,民進黨當局「封殺」陸資掂量過利弊嗎?
    [新聞頁-臺海網]繼「封殺」愛奇藝和騰訊後,臺經濟主管部門24日再對「淘寶臺灣」下重手,認定「淘寶臺灣」是陸資,裁罰新臺幣41萬元,並要求6個月內撤資或改正。英商克雷達投資的「淘寶臺灣」,其陸資佔比不到3成,符合現行「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投資許可辦法」,但臺經濟主管部門昨天還是認定其為陸資。
  • 臺海軍軍艦命名也要「去中國化」?
    1990年代,臺海軍引進二代兵力,不循原先範例,兩種新造的巡防艦,派裡(成功)級以歷史名將命名,拉法葉(康定)級以省會都市命名。●政黨輪替後 軍艦命名「去中國化」相較於早期的海軍艦名,許多是大陸地名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英雄,面對政黨輪替後的「去中國風」,就顯得十分尷尬。
  •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連歌唱祖國,都不行嗎?
    圖源:臺媒從昨(29日)晚到今天(30日)上午,臺灣多家綠媒對此大肆炒作,標題中不乏「林志玲也唱過」「被挖出」「身後黑板畫天安門」等字眼。臺灣「ETtoday新聞雲」臺灣《自由時報》報導截圖臺灣「三立新聞網」報導截圖對於林志玲在大陸唱《我和我和祖國》,有島內網友留言罵林志玲是「臺奸」,還有網友聲稱還不快對林志玲出徵(在網上集體去攻擊)。
  • 蔡英文鐵了心「去中國化」 抗日名將故居被撤下歷史建築名錄
    2015年9月,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將抗日名將、臺當局前防務部門負責人黃杰的故居正式列入歷史建築名錄。如今,受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行動波及,該建築恐被撤銷臺北市歷史建築資格。 此次「黃杰故居」被從歷史建築名錄中撤下,有網友表示,這又是臺當局一次「去中國化」的把戲。
  • 學者批「臺獨」教育惡意更改歷史 臺青要找回中國心
    臺灣教育界的「媚日」問題被島內民眾詬病已久,甚至出現在歷史課本中直接稱日本為「母國」的情形。島內眾多學者批評臺當局實施「媚日」、「去中國化」教材,炮製最「獨」教科書,切斷兩岸的歷史聯結,向臺灣青少年灌輸「臺獨」思想。
  • 美國聯邦快遞官網標「中國臺灣」 臺當局又氣炸了
    這本就是國際社會的共識,然而臺當局卻不滿跳腳,叫囂遭到了「矮化」。據臺灣「東森新聞雲」等臺媒報導,美國聯邦快遞標註「中國臺灣」後,於1月31日表示,此項變更是根據國際航空業的慣例。據此前報導,2018年,數十家外國航空公司已經改標「中國臺灣」。
  • 臺當局被爆要廢除中文姓名 已經喪心病狂到這種地步了?
    據悉,去中國化教育對臺青年已經造成明顯影響。自20世紀90年代起,李登輝、陳水扁和蔡英文等「臺獨」分子在臺灣執政期間,推行各種形式的「去中國化」運動。李登輝打著本土主義的幌子,開啟了島內的「去中國化」進程。1997年,《認識臺灣》教科書出臺就是一個重要標誌。
  • 臺當局與美方官員「眉來眼去」 誣衊大陸「壓迫」臺灣
    ,臺當局在社交媒體上對其連聲道謝,一番「眉來眼去」讓臺民眾直呼受不了。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近日大肆狠踩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還召集數十家國際媒體,面對它們再次攻擊「一國兩制」。蔡英文忽略甚至敵視島內統派人士的民意,還不斷呼籲國際社會幫助臺灣「抵抗」大陸。媒體評論稱,蔡英文此舉無異於投靠深綠自保,目的是打響延續個人政治生命的保衛戰,臺海的和平與穩定、臺灣民眾的福祉,她都不惜當做賭本押上去。
  • 臺當局停播"中廣"兩頻道
    「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人員下班後,持裁決書前往臺灣「中國廣播公司」(簡稱「中廣」)要求立即停播音樂網與寶島網兩頻道,引起島內熱議。「中廣」總部所在地臺當局:「遏制匪波」任務早已終止 寬限一月仁至義盡「中國廣播公司」1928年成立於南京丁家橋,當時稱為「中央廣播電臺」,後改名為「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1947年,再改組為「中國廣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廣」(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