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評】民進黨「去中國化」圖謀終將是黃粱一夢

2020-12-27 中國網

中國網評論員 唐華

蔡英文當局多年來企圖通過一系列「去中國化」操作,推進「漸進式臺獨」,這一次似乎惦記上了臺北故宮。

此前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12月1日,臺「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又跳出來闢謠稱絕無此事,「請外界勿再以訛傳訛」。不過,傳言未必就是空穴來風。民進黨在出臺爭議政策前,有先向媒體放風試探輿論水溫的傳統。這一次恐是因為反對聲浪鼎沸,民進黨試水溫被燙回。實際上,人為切斷兩岸歷史文化聯結,進而切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血脈聯繫,用歷史文化的虛無主義洗腦臺灣年輕世代,企圖實現臺灣事實獨立的政治目的,是蔡英文當局多年來的一貫伎倆。

今年9月,臺灣新學期開學伊始,便有臺灣歷史老師指出,新版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有關中國歷史的內容又進行了大幅刪減,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僅用1600多字進行概括性論述,並將原來「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部分,改為「臺灣、東亞及世界」,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項目下。再聯想到過去幾年中,拆除蔣介石、孫中山銅像,拆除「故宮南院」十二生肖獸首,不紀念「光復節」,清明節取消遙祭黃帝陵等行徑,似乎只要能和中華歷史文化扯上關係的事物,蔡英文當局都要除之後快。

曾有臺灣媒體評論道,傳統中華文化思想的凝聚力其實是超乎經濟利益與政治力量的,而民進黨最懼怕的也正是這種文化認同的凝聚力。所以民進黨當局才會刻意將執政重點放在「去中國化」與「文化臺獨」上。應該說,這番評價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臺獨」分子沒有信心面對大陸的懦弱心態。

歷史就像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它會經歷蜿蜒曲折,但不會改變奔流入海的大勢。蔡英文當局篡改、操弄歷史,可能在某段時間內欺騙臺灣民眾,但在整個中華文明的歷史標尺上,不過是一小段不和諧的雜音插曲,一朵轉瞬即逝的浪花,無法改變兩岸同源同根、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

每逢中華傳統節日,兩岸節慶形式大同小異。端午節期間,不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都保留著吃粽子、賽龍舟、取午時水、立蛋祈福、懸掛艾草等文化習俗;與臺灣鹿港隔海相望的福建省石獅市還會舉辦當地獨特的端午活動——海上潑水,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狂歡的舞臺。從2014年開始,每年6月22日,海峽兩岸會共同舉行公祭伏羲大典,典禮逐漸成為兩岸情感新紐帶,飽含著兩岸人民希望祖國統一、同胞相聚的深情寄託。兩岸共慶佳節、緬懷先祖,展現出的是臺灣與大陸無法割捨的文化聯結,植根於血脈之中的骨肉親情。

歷史存在於課本之間,但更鐫刻在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裡。雖然蔡英文當局企圖篡改歷史,人為割裂臺灣與大陸的血脈聯繫,但逃不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靈魂追問。刪去中華文化,臺灣的文化根基必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在民間,「生為華夏人,冠以炎黃姓」的民族認同感也會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在臺灣人民的心中留下烙印。

逆歷史潮流而動者,終將被歷史拋棄;操弄篡改歷史者,終將被歷史撥亂反正。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用「去中國化」推動「文化臺獨」,進而實現事實獨立的企圖,註定是黃粱一夢,也必將遭到兩岸人民的譴責和歷史的懲罰。(責任編輯:李小華 蔡曉娟)


相關焦點

  • 臺學者:民進黨「去中國化」新動作
    [新聞頁-臺海網] 民進黨當局禁止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陸資網際網路視聽服務在臺灣落地,從9月3日起已經生效。對此,臺灣中華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接受了總臺記者採訪,談了他對此事的觀察和分析。
  • 真是民進黨臥底?林為洲拋國民黨黨名「去中國化」
    中國國民黨年初在「大選」慘敗,有人竟稱「中國」因素被認為是關鍵,圖謀改黨名「去中國化」。今天適逢雙十節,國民黨團總召林為洲發文稱,國民黨常被罵「親中賣臺」,黨名的「中國」也容易和對岸混淆,自己沒有特定立場,但希望開放討論。林為洲在臉書發文詢問「中國國民黨要不要去掉『中國』?」
  •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日月談)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給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能給臺灣帶來好處嗎?答案是,除了民進黨能從中收割政治利益,臺北故宮和臺灣民眾都將是妥妥的受害者。
  • 民進黨妄想「去中國化」?金門馬祖仍隸屬於「福建省政府」!
    撰文:小埋自蔡英文上任以來,便致力於推動「去中國化」的行為,對蔡當局來說這些可謂「老把戲」,諸如篡改歷史教科書、「華航改名」等等。近期又有消息稱,民進黨當局再次挑起「去中國化」,計劃將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隸屬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甚至是改名。
  • 「陸劇」也成雷 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喪心病狂
    然而民進黨當局卻強制將大陸影音平臺下架,逆文化交流之勢而動,他們到底在怕什麼?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吳舒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民進黨當局封殺愛奇藝,阻斷兩岸文化交流,阻礙臺灣民眾自由接受大陸文化,必將不得人心。此舉是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及「文化臺獨」的一種策略,必然走不下去。
  • 金門馬祖仍隸屬於「福建省政府」,民進黨「去中國化」的罩門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可能降格隸屬臺「文化部」,甚至改名,再次挑動「去中國化」敏感神經。然而,就算政治風向、國族認同可以靠執政者有意引導而改變,但臺灣與大陸存在的連結,卻如鐵證般無法磨滅,如文化上對臺北故宮的態度,地緣上金門馬祖特殊的行政地位,可說是民進黨推動「去中國化」工程的兩大罩門。
  • 民進黨「立委」要求臺軍艦「去中國化」:兩岸同名會奇怪
    據臺媒報導,臺海軍首艘沱江級艦「塔江艦」15日下水,民進黨「立委」借題發揮要搞「去中國化」,主張臺當局以後造軍艦都要像這艘艦艇一樣,用臺灣相關名稱命名,不要再使用和大陸相關的地名或中國古代名將姓名。民進黨「立委」羅致政(臺媒圖)羅致政聲稱,現在臺軍有些軍備的命名「仍不太適宜」,例如成功級巡防艦以中國古代名將命名,但漢朝將領班超是徵服西域,南宋名將嶽飛、戰國時代齊國名將田單,「
  • 民進黨「去中國化」花樣又翻新,這次盯上臺灣華航
    新塗裝華航機身,民進黨又搞「去中國化」把戲 「臺獨政客」對華航新塗裝洋洋得意,殊不知卻在國際社會上又鬧了一個大笑話。 此次網友在美機場拍攝到的華航新塗裝正是臺灣華航最新的波音777F貨機,不難看出這又是「臺獨政客」的慣用伎倆,那就是通過「去中國化」達到「獨立」的目的。
  • 民進黨推馬祖「去中國化」?不太可能,居民對大陸認同比臺灣高
    但是馬祖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居民對大陸的認同度較高,民進黨想在馬祖推動「去中國化」,試圖獲得民眾的支持幾乎是不可能的。馬祖民眾多為國民黨支持者馬祖由於其地理位置靠近大陸,與大陸的關係比較好,居民對於大陸的認同度較高。
  • 臺灣名嘴黃智賢:民進黨要滅「中國姓」 背祖棄宗陷入瘋狂
    繼去中國史、刪文言文之後,臺當局又被曝要滅臺灣人的「中國姓」,臺灣名嘴怒斥這根本是「背祖棄宗」。 據「中時電子報」10月18日報導,臺灣政治評論人兼名嘴黃智賢18日在臉書表示,有觀眾寄了一封附了「內政部」公文的信到「夜問打權」節目給她。 公文內容為「內政部」詢問各機關單位,「以後民眾的姓名不再使用中文,僅登記羅馬拼音,會對業務造成影響嗎?」
  • 民進黨推馬祖「去中國化」,難獲當地民眾支持
    民進黨馬祖黨部24日揭牌,這是民進黨22個縣市黨部最後一塊拼圖,身兼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透過影片致意,表示「臺澎金馬是命運共同體」,執政團隊將持續動外島建設與發展。馬祖、金門因地理區域靠近中國大陸,居民對大陸認同比臺灣高,民進黨沒做好兩岸和平,想在這兩個縣市積極開拓票源幾乎不可能。
  • 「去中國化」何患無辭? 連橫《臺灣通史序》被臺當局剔出教科書,理由竟是……
    《臺灣通史》作者連橫的曾孫連勝文表示,拿現在的標準去評斷百年前臺灣的狀況是「莫須有的罪名」,他質疑這是蔡英文當局想要「去中國化」的做法,連強調臺灣本土史料的文章,只因為用大中華史觀就要被剔除,那很令人遺憾。
  • 謊言與算計終將是歷史泡沫——評民進黨當局領導人「5·20」講話
    新華社北京5月20日電  題:謊言與算計終將是歷史泡沫——評民進黨當局領導人「5·20」講話  新華社記者  蔡英文20日發表續任「就職演說」,但是,無論其如何經營文藻、自我粉飾,都掩蓋不了過去四年民進黨當局一手造成兩岸關係持續陷入僵局的事實,反倒充分暴露其執迷不悟之深、一意孤行之戾。未來四年,此人及其所掌控的民進黨當局將把臺灣引向何處,臺灣經濟、民生又將因此繼續承受怎樣的悶與苦,兩岸億萬同胞都深感憂慮。  檢視一個人所言,應該對照其所行。
  • 民進黨當局操作「去中國化」無底線
    追溯歷史,故宮博物院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中國綜合性博物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先後運送至上海、南京、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等地。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後,文物於1947年運回南京。
  • 從「去鄭成功化」到「去中國化」,臺灣在文化臺獨上走了多遠
    臺南延平郡王祠福州式與日式建築也被拆除,改建為鋼筋水泥的仿中國北方建築。後來隨著臺灣本土意識的覺醒,特別是民進黨這樣的臺獨政黨上臺之後,民進黨有意把鄭成功解讀為臺灣獨立建國的先行者。2002年,陳水扁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候的「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就講過:「中國大陸也在同時慶祝鄭成功來臺紀念日,但卻是扭曲鄭成功開台歷史。
  • 韓國瑜:民進黨「去中國化」如小刀鋸大樹,當選一定改回課綱
    (觀察者網訊) 剛剛在採訪中對參選「鬆口」的韓國瑜,形容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做法是「小刀鋸大樹」,承諾自己當選的話,定會調回課綱,「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絕對不能斷!」 韓國瑜17日接受中時採訪 圖自:中時電子報 周四(17日),高雄市長韓國瑜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兩岸都是在中華民族的大架構下,文化血脈相通,「民進黨『執政』三年以為外人看不出來
  • 又「去中國化」?臺灣陸委會新聞中心背板改版,「大陸」不見了
    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又添小動作。臺媒今日(24日)發現,陸委會新聞中心背板再次更新,顏色依舊是綠色基調,原背板上原印有的幾何型大陸地圖也被刪除,此外,原來印有「和平善意 以民為先」的字樣,現在則換成 「和平、對等、民主、對話」。
  • 批民進黨「去中國化」國民黨紀念臺灣光復,馬英九吳敦義等人將獻歌
    中國國民黨今舉行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活動記者會,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表示,臺灣光復節是國民黨與臺灣重要的歷史連結,今年特別擴大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期望帶領民眾憶起臺灣光復的歷史價值與意義。
  • 黃盈新國劇《黃粱一夢》本周重啟
    當走出劇場的時候,亦可感嘆:黃粱一夢。 作為導演的黃盈,一直希望能做出一部真正具有『中國味』的戲劇作品,所以他不僅選擇了這個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作為創作素材,在演出的時候也充分運用了京腔道白、蘇州評彈、崑曲、秦腔、太極拳、水袖功、圓場功、刀槍把式、書法等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表現手法。
  • 繼「中華航空」之後,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又盯上「中華職棒」
    蘇貞昌昨在「立法院」備詢時被問到,中華職棒英文名字「Chines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已讓外媒誤解為中國大陸,這個名稱是否該改掉?蘇貞昌答覆,如何讓全世界看到臺灣與中國(大陸)不一樣,確實非常有必要。但是中職表示,改名需要各球團討論通過後,再開大會通過,況且國際對中職品牌熟悉度高,很清楚是在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