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鄭成功化」到「去中國化」,臺灣在文化臺獨上走了多遠

2021-02-07 軍武大本營


冷風來襲,

軍武優選重磅防寒裝備到貨

從頭到腳裝備齊全,

99即可包郵,最高立減100元,

無懼寒冷,讓2019年更強勢!





「去鄭成功化」


秦暉在2011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寫了題為《「演員」越來越清晰,「劇本」越來越模糊》的文章紀念辛亥革命,其中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即鄭成功是兩岸各個陣營共同稱頌的為數不多的兩個人物之一(另一位是孫中山)。

「大陸方面認為他驅逐荷蘭『收復』臺灣,是中華民族的大英雄;臺灣兩蔣時代稱讚他堅持反清復明,『退守』臺灣延續明祚,並希望『光復大陸』,而後來的『綠營』又視他為與海峽對岸分庭抗禮的『臺灣政權』開創者。」

 

不過這flag一立就出事了,終究還是有人會搞事情。幾年之後蔡英文上臺,開啟了一系列「去鄭成功化」,抹黑鄭成功的動作。比如2016 年8 月1 日臺灣地區所謂「原住民族日」,蔡英文並代表臺灣當局向島內原住民進行道歉,是這樣提到鄭成功的:


「荷蘭及鄭成功政權對平埔族群的屠殺和經濟剝削,清朝時代重大的流血衝突及鎮壓,日本統治時期全面而深入的『理番政策』,一直到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施行的山地平地化政策。四百年來,每一個曾經來到臺灣的政權,透過武力徵伐、土地掠奪,強烈侵害了『原住民族』既有的權利。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後來還有裝神弄鬼,假託鬼神顯靈讓鄭成功向原住民道歉的鬧劇,這件事在「地球知識局」的《臺灣土著也曾建立強大政權!大肚王國今何在?》中就有一番描述:


「2016年8月7號,臺南地方有一座名為鎮門宮的廟宇曾有顯靈。該廟供奉著國姓爺鄭成功的神像,顯靈時廟內主事接連夢到國姓爺,要主事代國姓爺向原住民道歉。

 

巧合的是,國姓爺的生日就在8月,沒幾天廟內就要為他舉行祝壽法會。主事非常認真的執行了國姓爺的這一生日願望,在祝壽大典前,擺上原住民常用的米酒,檳榔,菸草,魚乾等祭品,為三百年前死於鄭軍手中的各族原住民英靈超度。

 

祭靈大典上,祭官請神上身,據說請來的數萬冤靈借其口舌來哭泣怒罵了好幾個小時……」

 

此外,每年4 月29 日,臺南市延平郡王祠都會舉行「鄭成功中樞祭典」,所謂「中樞祭典」,規格很高,由臺灣當局指派島內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主祭,然而,2017年的「鄭成功祭典」則被降級,不再由島內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擔任主祭官,而是改為時任臺南市長的賴清德主祭。2018年的「鄭成功祭典」依舊沒有恢復規格。


蔡英文當局淡化鄭成功在島內影響力,並把鄭成功作為迫害原住民的象徵,這與其一貫以來的文化臺獨做法是一脈相承的。然而鄭成功怎麼就成了蔡英文當局搞文化臺獨的犧牲品了呢?

鄭成功複雜的一生


 

其父鄭芝龍早年在日本經商,之後在明朝朝廷與在臺灣的荷蘭殖民者之間周旋,在海上亦商亦盜。鄭成功即鄭芝龍與其日本妻子所生,在日本度過了六年時光才接到鄭芝龍身邊撫養。

 

鄭芝龍受明朝招安之後,鄭成功還考取過秀才,娶了禮部侍郎的侄女,並赴南京國子監師從錢謙益學習,這一步步走得很穩,眼看他家族離徹底洗白走到上流社會只差一次中舉了。可惜,那一年是1644年,清軍入關,第二年南京就被清軍攻佔了。

 

亂世到來,鄭芝龍還有另一手打算,即擁立唐王朱聿鍵稱帝,是為隆武政權。鄭成功也是被唐王賜「國姓」朱,賜名「成功」的。所以其實這位國姓爺應該叫「朱成功」,不然也稱不上是「國姓」了。而我們熟悉的「鄭成功」一名不倫不類,是清朝收臺後對他的稱呼。

 

就鄭芝龍早年經歷來看,他是一個投機分子,而非為明朝復興奮鬥的堅定戰士,於是在清朝利誘之下就投降了。反倒是鄭成功力勸父親不成,跑去孔廟焚燒儒服,向孔子痛哭發誓,說:「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僅謝儒衣,祈先師昭鑑!」書倒真是沒有白讀。

 

那一年他才22歲,在精神意義上完成了弒父,掀開了人生的新篇章。縱觀其在大陸生活的32年,前十六年他在成長為一個儒生,後十六年他成為了鄭氏海盜集團的領袖和忠於明朝的鬥士,可以說是史上最成功的斜槓青年之一。

 

鄭成功將鄭家內部親戚領有的兵權逐步收歸自己一人之手,在東南沿海多次與清軍爆發戰鬥,其中最有希望逆轉形勢的一次是1658年與張煌言聯合北伐攻入長江圍困南京,卻中了清軍緩兵之計沒有下決心攻城,反被清軍突襲,不得不退回福建沿海。

 

北伐失敗後,鄭成功為取得一塊穩定的根據地,動起了臺灣的腦筋,準備驅趕在臺灣殖民的荷蘭人。1661年鄭軍渡過臺灣海峽,先後迫使荷蘭在臺灣的兩大據點赤嵌城和熱蘭遮城投降。1662年,盤踞臺灣南部長達38年(正是鄭成功出生那年荷蘭人入侵臺灣島)的荷蘭人最終被趕出臺灣。他在臺灣建立穩定政權後,還因為在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者屠殺當地華人,準備徵伐馬尼拉。

不過新政權也總是有自己的問題,比如國庫緊張。所以鄭成功到達臺灣後,下令屯墾,正是此時與臺灣當地原住民爆發了衝突。坦率地說,為了加強屯墾鄭家軍確實對原住民採取了暴力手段,但政治撫慰還是主導。雙邊關係也不是就緊張到一觸即發。

 

有民間傳說稱鄭成功尋訪高山族部落,部落首領拿出金、銀、草、土獻給鄭成功任其挑選。鄭成功選擇了草和土,退還了金銀,說自己是來臺灣收復土地而不是貪圖金銀的,因此讓高山族心悅誠服(以這一傳說為原型的故事《四盤禮品》還入選了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外閱讀題)。

 

當然真實歷史上鄭成功與原住民的關係可能也並沒有故事裡描寫得如此和諧,但鄭成功在臺灣島上停留也不過一年多一點,建立穩定政權不到三個月即撒手人寰,對原住民的暴行肯定到不了民進黨渲染的那樣惡劣。反倒是他兒子鄭經繼位後,「1670年,原住民和漢人移民衝突擴大到延平郡王鄭經都要『親徵』,派部將劉國軒掃蕩了數個部落,其中反抗最強的巴澤海族,其男女老幼盡遭屠殺,幾乎滅族 」 。

 

從鄭成功一生來看,他捲入明清鼎革的大漩渦,又處在西方殖民時代的衝突前線,最終趕走西方殖民者建立奉前朝正朔的地方政權,其生平之複雜,很容易被各方政治勢力任意打扮。


臺灣各路統治者對鄭成功的解讀


鄭成功逝後,各路勢力果不其然對其生平進行了符合自己利益的解讀。

 

清政府收臺後,康熙表面上讚賞鄭成功,提贈輓聯「四鎮多貳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實際上並沒有放鬆對鄭家的警惕。鄭克塽一家被遷往北京,臺南延平郡王祠的前身也因清政府的忌憚,長期只能使用「開山王廟」之名。民間則多有流傳鄭成功創立了天地會等秘密結社組織反抗清朝。

 

1874年,日本悍然挑起侵略臺灣的「牡丹社事件」,清政府才重視起臺灣治理,次年在沈葆楨的提議下,才重修臺南延平郡王祠,成為官方正式祭祀鄭成功的場所。此時的延平郡王祠為福州風格建築。

 

民間對鄭成功的祭拜從未停止,根據2016年的統計,全臺主祀鄭成功的廟宇有450多家,祭拜者中也不乏太魯閣族和阿美族等原住民。

 

日本佔領臺灣後,利用鄭成功有日本血統,為自己佔領臺灣增加合法性,於是把臺南延平郡王祠改建成「開山神社」,增加了日式建築。這也是日本在臺灣設立的第一座神社。

 

國民黨退入臺灣後,鄭成功則成了立足臺灣反攻大陸的代表人物,1949年臺灣省主席吳國楨在答覆「臺灣地位問題」的詢問,評價鄭成功是「熱愛自由、冒險、忠貞、捨己為人、隨時隨地懷抱滅清復明、收復大陸的志願 」。1963年國民黨當局開始舉行「鄭成功中樞祭典」,直到2017年降格為止。臺南延平郡王祠福州式與日式建築也被拆除,改建為鋼筋水泥的仿中國北方建築。

後來隨著臺灣本土意識的覺醒,特別是民進黨這樣的臺獨政黨上臺之後,民進黨有意把鄭成功解讀為臺灣獨立建國的先行者。2002年,陳水扁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時候的「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就講過:


「中國大陸也在同時慶祝鄭成功來臺紀念日,但卻是扭曲鄭成功開台歷史。三百四十一年前,鄭成功因不願接受清朝統治而來到臺灣,開國立家,並建立『延平王國』,這些歷史真相必須還原與清楚呈現,對於先人奮鬥過程我們更應該了解。」

 

說起來,民進黨的基本盤是以閩南人為主的本省人,陳水扁和姚嘉文兩個閩南人這樣解讀祖籍閩南的鄭成功,倒也有其歪理在的。那麼為什麼蔡英文又會換一種說辭,搞「去鄭成功化」呢?


從「去鄭成功化」到「去中國化」


蔡英文上臺以來,「去中國化」越來越激進,風評被害的可不止鄭成功一個人。

 

今年八月,新修訂的臺灣十二年教育新課綱草案通過,高中歷史將不再分為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而是分成臺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三個領域,將過去的中國史內容大幅刪減,從原本的1.5冊內容縮減為1冊,並放入「東亞史」的框架下。中國史不再單獨存在。

 

故意切斷與大陸聯繫的時候,倒黴的還有秦暉提到的另一位廣受兩岸各陣營讚譽的人物孫中山。遙祭南京中山陵是歷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職後的例行儀式,而蔡英文也取消了這一儀式,還淡化了中山誕辰150 周年紀念日。

 

在2017年降格「鄭成功祭典」的同年,蔡英文當局還取消了「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

 

至於廢除「蒙藏委員會」等明裡暗裡切斷與大陸聯繫的大小動作,蔡英文當局也沒少做,就不多提了。

 

然而正如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王曉波的話說:「既然把鄭成功、清朝和國民黨政權都視為外來政權,那民進黨當局算不算外來政權?蔡英文執政的正當性又在哪裡?」蔡英文當局從哪裡解釋自身合法性?

某種程度上蔡英文選擇了原住民的視角,她以「轉型正義」為名,代表當局對原住民道歉,提到的是「我們只會用強勢族群的角度來書寫歷史」、「歷來的『政府』,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維護不夠積極」、「『政府』在雅美族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核廢料存置在蘭嶼」以及鄭成功等「曾經來到臺灣的政權,透過武力徵伐、土地掠奪,強烈侵害了『原住民族』既有的權利」等等。


歷史上臺灣統治者和所謂的「外來移民」確實對原住民虧欠很多,但是究竟誰該道歉呢?蔡英文輕描淡寫提到的日據時期「理番政策」,導致臺灣少數民族有八分之一人口被殺。除此之外,正是移民進臺灣的閩南人和客家人與原住民爭奪土地,才使原住民生存空間大大縮小。

 

以前「福佬沙文主義」不對,現在蔡英文的道歉就做好了嗎?核廢料仍然堆在蘭嶼坑害原住民,民進黨在《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中排除原住民,設立在「總統府」下的「原住民轉型正義委員會」也不具備調查權。蔡英文對原住民的道歉,不過是作秀而已,落實最快的反倒是抹黑鄭成功。

 

原住民中的有識之士也批評蔡英文行消費原住民之實,但也有政治投機分子藉機搞事情。阿美族民進黨「立法委員」Kolas Yotaka,在地方上還頗有建樹,但成了「立法委員」後,多次提出切斷文化聯繫的提案,比如廢止蒙藏委員會(提出此提案的「立法委員」還有陳其邁等)。後來她提出「鄭成功來臺對西拉雅平埔族及原住民而言,造成許多平埔大社消失滅絕,族人顛沛流離逃至山區,就像蔣介石在二二八殺害臺灣人一樣,主祭鄭成功不應由中央政府執行」,「內政部」即應要求取消遙祭黃帝陵儀式並降格「鄭成功祭典」。

 

Kolas Yotaka所作所為,似乎是偏要與大陸對著幹,搞原住民獨立建國那一套。她去過達蘭薩拉見大和尚,還搞過「紐西蘭毛利族來臺溯源之旅」,並訪問過帛琉,可是臺灣原住民和毛利人、南太平洋諸民族的聯繫已經很微弱了,這麼搞豈不是很荒謬嗎?


世間已無鄭成功


 蔡英文當局的「去鄭成功化」,不過是其「去中國化」的一個小部分。而「去中國化」又彰顯了蔡英文當局的文化焦慮——如果把臺灣人中的中國文化去除,臺灣人究竟是什麼人呢?


原住民確實與南島民族有著血統上的聯繫,但是他們分家也都已經幾千年了。而自從以顏思齊和鄭芝龍為代表的大陸移民開發臺灣,特別是鄭成功徹底驅逐了西方殖民者勢力之後,臺灣歷史就是從大陸來的閩南人、客家人等民系與原住民互相融合共同形成的。目前原住民只佔臺灣人口的2%,那剩下98%的大陸移民後裔難道還得統統趕回大陸嗎?

 

原住民確實命運多舛,無論是荷蘭殖民者、鄭氏政權、清政府、日本殖民者還是國民黨統治時期,都遭受過壓迫,但民進黨藉此搞「去中國化」,構建臺獨歷史觀,只是在消費原住民的苦難而已。原住民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補償而不是被臺獨當槍使。

 

說回鄭成功,他本人原本不該承擔這麼多歷史意義的,他對臺灣島的主要貢獻還是徹底驅逐了荷蘭殖民者。他在臺灣島也就生活了一年多,而大陸移民臺灣的浪潮則在明清兩代持續了幾百年之久,他也沒參與多少對原住民的迫害。

 

某種程度上,英年早逝是他的幸運,既不用承擔鎮壓原住民的責任,也不需要作為事實上的分裂臺灣負責人(鄭經和鄭克塽多多少少成了分裂臺灣的反面人物)。民進黨在他身上下文章,不過是令人不齒的臺獨動作而已。

當然,估計他本人是不會認同「英年早逝是他的幸運」這種觀點的,畢竟壯志未酬身先死。如果他活得長些,完全可能走上另一條道路。


設想這樣一條世界線:鄭成功在處理原住民的問題上比他兒子鄭經老練,以安撫為主,沒有造成大的流血事件,同時很好地開發臺灣,根據地得以鞏固;等到三藩之亂爆發,養精蓄銳多年的鄭成功完全可以趁機反攻,以其軍事才華深入長江截斷運河,清朝入關二世而亡不是沒有可能,至少也能把康熙爺嚇出一身冷汗,他所驕傲的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彈壓葛爾丹等功業可能都要等一等了。

 

以鄭成功的年齡,未必不能做到——吳三桂造反那年61歲,如果鄭成功還活著,也就只有49歲而已。

 

既然思維都發散到這裡了,不如腦洞再大一點。假如未來的某一天,世界形成了類似《1984》裡的局勢,即有一個大洋國,依託海洋經略世界;有一個歐亞國,橫跨歐亞大陸;還有一個東亞合為一體的東亞國,與書中不同的是中國主導這個東亞國。那麼這個位面的東亞國說不定會比現在還要推崇鄭成功,畢竟他是抵抗北方民族入侵(暗指「歐亞國」)、驅逐海上殖民勢力(暗指「大洋國」)的人物,又兼具中日兩國血統,是東亞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鄭成功的複雜性,使其具備了遠超現實的被解讀的可能,所以在未來幾百年,說不定他的定位還會繼續發生變化並被長久銘記——願他的魂靈得到安息罷。


END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非凡油條—


-作者簡介-

作者:非凡油條 ID:diqiuzhengshiju 簡介:經濟是政治的基礎,也受到政治的反作用,深度解讀全球政治財經動向的前因後果



相關焦點

  •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伸向臺北故宮(日月談)
    民進黨「去中國化」黑手正伸向臺北故宮。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臺北故宮之名,實有歷史和文化的雙重指向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給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能給臺灣帶來好處嗎?答案是,除了民進黨能從中收割政治利益,臺北故宮和臺灣民眾都將是妥妥的受害者。
  • 故宮不是中國的?臺獨分子竟想讓故宮臺灣化
    陳其南聲稱,他認為近代歷史上對東方、尤其是中國文化精隨保存最好、發揚最傑出的是日本,而既然中華文物在臺灣,臺灣就有責任維護、發揚。他公然揚言,「即使我主張『臺獨』,我都對中華文物非常尊崇。」此外,大陸旅客赴臺參觀臺北故宮的人數從2015年的300萬人次逐年下滑到去年只剩下140萬人次,減少超過一半。陳其南對此聲稱,陸客不是他們能掌握的。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這些來自中國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家庭,霎時間聚合,在臺灣各地形成一個個「小中國」。他們帶來了各省的風土人情和文化,不僅在眷村內部互相融合,還傳遞到了眷村之外。等到民進黨執政以後,歷史課本中的「去中國化」力度更大,將「大陸」改稱「中國」,採用「兩國」取代「海峽兩岸」,將「古人」改為「古漢人」,將「秦始皇並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一刪了之,將漢朝「徵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特別是在談及「慰安婦」來源時,居然說「除了風塵女子外,也有自願到海外去從事慰安的婦女
  • 去中國化「適得其反」:臺中學採用兩岸合編教材,綠營遍地哀嚎...
    正所謂「魔鬼都藏在細節裡」,蔡•死性不改•英文在不知不覺中就把臺灣拖到一條「絕路」上了...「空心菜」嘴上是常常念叨要「維持兩岸現狀」,行動上卻是從「去孫(中山)化」、「去蔣(介石)化」到調整課綱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從未停止偷偷摸摸搞
  • 民進黨「去中國化」花樣又翻新,這次盯上臺灣華航
    近期有網友在美華盛頓佩恩機場拍攝到一架新塗裝的臺灣華航飛機,引人注目的是莫過於華航固有的「鬥大」的「CHINA AIRLINES」英文字樣被大幅縮小並移到了機尾處。 新塗裝華航機身,民進黨又搞「去中國化」把戲 「臺獨政客」對華航新塗裝洋洋得意,殊不知卻在國際社會上又鬧了一個大笑話。
  • 愛我中華 | 消失的眷村,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這些來自中國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家庭,霎時間聚合,在臺灣各地形成一個個「小中國」。他們帶來了各省的風土人情和文化,不僅在眷村內部互相融合,還傳遞到了眷村之外。等到民進黨執政以後,歷史課本中的「去中國化」力度更大,將「大陸」改稱「中國」,採用「兩國」取代「海峽兩岸」,將「古人」改為「古漢人」,將「秦始皇並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一刪了之,將漢朝「徵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特別是在談及「慰安婦」來源時,居然說「除了風塵女子外,也有自願到海外去從事慰安的婦女
  • 皇民化「臺獨」不是「臺灣價值」
    臺灣光復後,1946年,林獻堂率「臺灣光復致敬團」赴南京晉見蔣介石和到西安謁黃帝陵,發表談話稱:「應知臺胞在過去50年中不斷向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壯烈犧性,前僕後繼,所為何來?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李登輝以來,以皇民化冒充「本土化」,以殖民母國日本為祖國,以武士道為臺灣精神,以皇民史觀為歷史教科書,以「去中國化」為能事。另一方面,肯定日本殖民為「最有良心的統治」,修復日據時期各地的神社。
  • 【中國網評】民進黨「去中國化」圖謀終將是黃粱一夢
    中國網評論員 唐華蔡英文當局多年來企圖通過一系列「去中國化」操作,推進「漸進式臺獨」,這一次似乎惦記上了臺北故宮。今年9月,臺灣新學期開學伊始,便有臺灣歷史老師指出,新版臺灣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對有關中國歷史的內容又進行了大幅刪減,3000年的中華文明史,僅用1600多字進行概括性論述,並將原來「臺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三部分,改為「臺灣、東亞及世界」,將中國史放在東亞史項目下。
  • 「陸劇」也成雷 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喪心病狂
    目前,追大陸劇成為臺灣網友中很普遍的現象,從陸劇到動漫電影,再到綜藝節目,大陸節目在臺灣備受熱捧。然而民進黨當局卻強制將大陸影音平臺下架,逆文化交流之勢而動,他們到底在怕什麼?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吳舒潔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民進黨當局封殺愛奇藝,阻斷兩岸文化交流,阻礙臺灣民眾自由接受大陸文化,必將不得人心。此舉是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及「文化臺獨」的一種策略,必然走不下去。
  • 「去中國化」何患無辭? 連橫《臺灣通史序》被臺當局剔出教科書,理由竟是……
    丁遠超表示,《臺灣通史》代表著臺灣的歷史,「教育部」作為當政者,考證要有依據,如果是為了「去中國化」拿《臺灣通史》開刀,不僅令人無法接受也感到可恥。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連橫的《臺灣通史》能夠增強臺灣學生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臺當局此舉是明顯的「去中國化」和「文化臺獨」的標誌,這對未來臺灣年輕人的教育非常不利,會使他們對歷史更加模糊,對兩岸關係的真實認知更加扭曲,政治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 又「去中國化」?臺灣陸委會新聞中心背板改版,「大陸」不見了
    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又添小動作。臺媒今日(24日)發現,陸委會新聞中心背板再次更新,顏色依舊是綠色基調,原背板上原印有的幾何型大陸地圖也被刪除,此外,原來印有「和平善意 以民為先」的字樣,現在則換成 「和平、對等、民主、對話」。
  • 臺灣端午4天連假,蔡英文被打臉:不是要「文化臺獨」嗎?為何要放「中國假」?
    大陸端午節放三天連假,臺灣以擇日補班、補課的方式,讓民眾從今天起到周日(12日)都能放假,享受到4天的端午假期。如此小確幸的做法遭到臺灣資深主播李豔秋質疑,她認為蔡英文當局要喊著「文化臺獨」,卻留著「中國假」打臉自己,這番言論引起網友熱議。
  • 臺學者:民進黨「去中國化」新動作
    民進黨「去中國化」新動作 龐建國指出,臺當局把愛奇藝在臺業務下架的動作最主要的用意是「去中國化」。雖然,蔡英文自就任之後一直強調自己有誠意、有善意解決兩岸問題或維持兩岸現狀,但到目前為止,她卻一直在推動各種「去中國化」的小動作,如文化「臺獨」、柔性「臺獨」、間接「臺獨」等。
  • 柯文哲說鄭成功精神錯亂挨轟 挑起「臺灣認同」爭論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在臺灣被譽為「國姓爺」的鄭成功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臺北市長柯文哲日前在一個研討會上稱,臺灣從350年前就已經精神錯亂,鄭成功就是一個「臺灣精神錯亂」的代表。他對鄭成功的這番評判,很快遭到島內學者、媒體的撻伐。
  • 給鄭成功扣上「倭寇」帽子,它們到底想幹什麼?
    用「倭寇」攻擊民族英雄鄭成功的人,絕不是什麼意識形態分歧了,這是要從根子上挖斷中華民族精神,以所謂「歷史趣聞」來傳播歷史虛無主義,真正用意是在輿論上與「臺獨」勢力去中國化運動互相呼應。「臺獨」的惡夢民進黨一直在實施「去中國化」陰謀,凡是能喚起中國意識的人或事都要清除,先是在教科書裡切割歷史,然後在整個社會搞倒行逆行之舉。去黃帝,去炎帝,去孔子,去神農氏,去孫文,去蔣,甚至連古今中外都聽不得,得改為」古今臺外「,我以前說過,臺灣最好連麻將裡的紅中也改成綠臺,要瘋就瘋得徹底一點。
  • 起底蔡英文:其父被指是「皇民」,「去中國化」去到自家墓園
    事實上,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跟蘇貞昌有幾分相像,如她也出身屏東望族,父親在日據時期同樣幫過日本人做事。如今蔡、蘇成為島內政壇最有權勢的兩個人,他們狼狽為奸,在「臺獨抗中」的邪路上越走越遠。中國國民黨前「立委」邱毅曾爆料蔡潔生是「皇民」,為日本關東軍工作,負責零式戰鬥機維修,這些戰鬥機的主要用途是為日本侵華使用。
  • 嘴上說著「文化臺獨」,身體卻誠實地在過端午節
    一向挺藍的知名主播李豔秋昨天(9日)在社交媒體臉書發文,三問拒絕廢除「臺獨」黨綱、「天然獨」始作俑者、同時是現任政府領導人的蔡英文:為什麼為了2000多年前,一名中國失意政客自殺,我們要連放四天假?為什麼為了慶賀幾千年前,一批沒有被怪獸吃掉的中國人,我們要連放六天假?為什麼為了一名亂吃減肥藥,離家出走的中國女子,我們要放假一天,全家團圓?
  • 蔡英文鐵了心「去中國化」 抗日名將故居被撤下歷史建築名錄
    ,黃杰為黃埔軍校一期出身,抗戰期間於滇緬邊境屢建戰功,歷任臺灣「陸軍總司令」、臺灣「警備總司令」、臺灣省政府主席、「國防部長」等職,在軍事、政治史上具有一定地位。 此次「黃杰故居」被從歷史建築名錄中撤下,有網友表示,這又是臺當局一次「去中國化」的把戲。
  • 民進黨「立委」要求臺軍艦「去中國化」:兩岸同名會奇怪
    據臺媒報導,臺海軍首艘沱江級艦「塔江艦」15日下水,民進黨「立委」借題發揮要搞「去中國化」,主張臺當局以後造軍艦都要像這艘艦艇一樣,用臺灣相關名稱命名,不要再使用和大陸相關的地名或中國古代名將姓名。有沒有到海上去,我們都不知道」。
  • 劉和平:臺北故宮新掌門叫囂「臺灣化」 做賊心虛!
    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推動「故宮臺灣化」,讓故宮典藏的文物和臺灣文化產生連結,讓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而在推動「文化臺獨」的過程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尤其是博物院中陳列的那些浸透著中華文化的中國文物,便成了他們實施「文化臺獨」的最大障礙,甚至成為了「臺獨」分子必欲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肉中刺。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臺北故宮存在,這些文物就會以無聲的語言告訴那些前來參觀者,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