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財:堅決反對「去中國化」的歷史新課綱

2021-01-10 中國臺灣網

民進黨不顧歷史專家的諄諄告誡,全面通過歷史新課綱,準備讓臺灣未來的學子接受既不專業、更缺乏教育理念的教科書。為挽救下一代免遭這種違反史學與教育原則的毒害,臺灣嘉義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在《觀察》雜誌發表文章表示反對到底,更希望民進黨迷途知返。

吳昆財表示,臺灣當局「教育部」甫通過的歷史新課綱有以下問題。

一、這是捨本逐末,擾民的課綱。這份課綱其實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歷史教育最重視透過時序、理解其因果關係,進而培養學子理解及判斷力。若學生連基本歷史事實的時序都欠缺,又如何期待他們能清楚掌握各種歷史主題,進而討論?這無異於緣木求魚,更是對歷史教育本質的嚴重斲傷。當這份新課綱通過,坊間已經盛傳,補習班準備摩拳擦掌,大賺一筆歷史補習財,這不是勞民傷財,什麼才是勞民傷財?

二、這是一份徹徹底底「去中國化」與「媚日」的課綱。審視這份課綱設計的初心與發想,無非就是要斬斷臺灣與中國歷史、文化與民族的關係,它企圖從量變到質變,有計劃地清除中國史在臺灣學子中的集體記憶。所謂量變即從最早的歷史教育,臺灣史僅納入中國史中的一節;其後在杜正勝擔任臺當局「教育部長」時期,臺灣史突然成為單獨一冊;最後,臺灣史份量再凌駕中國史,這是量變。

質變上,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一則讓「臺灣國」偷天換日成為與東亞各國並駕齊驅。再則,徹底讓中國與東亞其他各國如日本、韓國、朝鮮等,都成為「外國」。至此,臺灣與中國成為國與國的關係,臺灣不再直接承接中國文化、歷史與民族,而是「多元的傳承」,臺灣人再也不是中國人,而是東亞人。

不過,少了中國,根本上,臺灣在東亞是沒有角色的,更是沒有臉孔的。也唯有臺灣入了中國的版圖,才能讓臺灣真正在東亞區域裡,頭角崢嶸,出人頭地。換言之,臺灣與中國是共榮共存,兩者缺一不可;透過中國,是臺灣進入東亞與世界的最佳途徑。

三、這是一份急就章的課綱。因為充滿政治算計,所以匆促,故而造成其後的教科書必定都將是粗糙不堪。如此的惡性循環,如何期待歷史教學現場的老師與學子們,產生良好的歷史情境?

試想,這份8、9月才能定案的課綱,接著必須由出版社製作教科書,再由臺灣的「國教院」進行多次審查,最後在2019年審查完畢,方能取得版權,如此出版時間的緊迫,就算由司馬遷來編寫,恐怕也是力有未逮。尤其是所謂的主題式課綱,根本是個包山包海的課綱,即便孔子再世,也將不知如何下手撰寫。所以,教科書日後問世,其質量真令人捏把冷汗,更擔心下一代的孩子又將遭受荼害。

基於希望臺灣學子們能接受一種可大可久的歷史教育,而不是受宰制於意識形態如此濃厚的一份課綱,完全忘卻自己文化、歷史的根源,與歷史教育的本質,我們堅決要求臺當局「教育部」收回成命,懸崖勒馬,不可害人害己,遺禍子孫;我們更要呼籲所有熱愛與關心歷史教育的朋友們,一起拒絕這份課綱。

最後,我們要在此呼籲大陸當局,歷史教育的推動必須包含四個面向:課綱制定、教科書製作、教科書審查,以及各級入學考試。由於中國人向來是考試領導教學,所以為了兼顧人才的質量及國際潮流,建議對於赴大陸逐漸增多的臺灣年青人,當他們到大陸求學與就業時,大陸教育當局應該規定加考中國史地與文化基本教材,進行必要人才質量的把關,理由如下。

一、必須了解中國。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既然要前往大陸,就必須了解基本的中國,否則連張飛與嶽飛皆無法分別,則這些人與外國人究竟有何差別?大陸與臺灣雖然血脈相連,但也不能飢不擇食,總要篩選適當的人才,以為己用。

二、檢驗史地知識符合國際潮流。即便外國人想成為美國人,也須進行必要的英文與美國歷史考試,否則不能取得公民身分。所以,大陸對臺灣民眾的史地知識檢驗,也不過是從善如流,符合國際潮流。

相關焦點

  • 《延禧攻略》在臺紅了,臺媒:精緻歷史劇成「去中國化」解藥
    臺當局日前在新課綱中將「中國史」併入「東亞史」,在島內被批「去中國化」。對此,臺灣《旺報》報導稱,當局「去中國化」行徑也存在「解藥」,即大陸歷史劇。這名臺生認為,大家需要對歷史有所了解或認同才會有興趣追劇,一些學過中國史的人會比較能理解那些古裝劇的劇情或發展。但如果從一開始就是「去中國化」脈絡,則不一定會有興趣。另有臺生向環環(ID:huanqiu-com)表示,大陸電視劇對臺灣人的影響不淺。
  • 強行「去中國化」,臺灣歷史課本大幅刪減中國古代史,從商周到隋唐...
    有島內歷史教師向臺媒反映,由於新課綱把「中國史」改為「東亞史」,臺灣初中二年級學生拿到的新歷史課本中,中國古代史被大量刪減,「三國鼎立」時期的內容甚至完全消失。臺媒查證後發現,新課本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歷史被刪到僅剩4頁,2000多年歷史僅用1600字就講完了,課程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 台歷史學者批新版歷史教科書為臺獨鋪路
    臺灣新課綱在新學期投入使用,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等歷史學者30日召開記者會,質疑新歷史課本中存在大量違反史實的「去中國化」內容,未來10年會有400萬學子受影響,他們呼籲高雄市長韓國瑜等2020參選人表態,若當選是否會廢除新課綱。
  • 臺灣初二歷史教材大幅刪減中國古代史
    為了推動「去中國化」主張,淡化中國歷史,培養所謂的「世界公民」,民進黨當局對初中歷史教科書下手了。臺灣初中二年級所用的新課綱歷史教材中,中國古代史部分被大幅刪除,課程被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從商周到唐朝2400年的歷史「僅用1600字講完」,三國等歷史時期隻字未提。
  • 學者批「臺獨」教育惡意更改歷史 臺青要找回中國心
    臺灣教育界的「媚日」問題被島內民眾詬病已久,甚至出現在歷史課本中直接稱日本為「母國」的情形。島內眾多學者批評臺當局實施「媚日」、「去中國化」教材,炮製最「獨」教科書,切斷兩岸的歷史聯結,向臺灣青少年灌輸「臺獨」思想。
  • 臺灣歷史教材簡化惹議
    臺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統計,60頁、6個章節講述商周至晚清3600年,每章正文僅1500字卻要講600年。「凌亂、不知所云、沒有時序、沒有前因後果。」吳昆財說:「只能說『破碎』是民進黨當局歷史教育最大特色。」
  • 「臺獨」新課綱欲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
    這份草案聲稱,要減少歷史內容、略古詳今,不只將社會領域普通高中課程從8學分減為6學分,歷史課也將大減資料性內容,「扭轉以漢人為主軸的史觀,強調臺灣近500年的歷史脈絡」,並且「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世界史則更著重臺灣與世界的互動」,期望「更以臺灣為主體去建構下一代的史觀」。
  • 臺學者吳昆財痛罵:這種伎倆連民國軍閥都不屑為之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作者:吳生林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披露後任何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會竭盡全力呵護這些屬於中國人的國寶,以突顯中國文明對人類歷史的貢獻。豈有如喪心病狂者,在『去中國化』虛幻目的驅策下,選擇降低博物館位階,還想更名,這種行為恐怕連民國軍閥都不屑為之。」吳昆財呼籲民進黨當局立即停止更名的荒誕行徑。
  • 民進黨「立委」要求臺軍艦「去中國化」:兩岸同名會奇怪
    據臺媒報導,臺海軍首艘沱江級艦「塔江艦」15日下水,民進黨「立委」借題發揮要搞「去中國化」,主張臺當局以後造軍艦都要像這艘艦艇一樣,用臺灣相關名稱命名,不要再使用和大陸相關的地名或中國古代名將姓名。有沒有到海上去,我們都不知道」。
  • 消失的眷村 —— 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眷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為人大方、有禮、努力上進、樂於助人,對故鄉的憧憬始終不變,對中國的認同至死不渝,堅決反對「臺獨」。 在臺灣,「眷村」永遠代表著一種堅定的政治態度:反「臺獨」。等到民進黨執政以後,歷史課本中的「去中國化」力度更大,將「大陸」改稱「中國」,採用「兩國」取代「海峽兩岸」,將「古人」改為「古漢人」,將「秦始皇並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一刪了之,將漢朝「徵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特別是在談及「慰安婦」來源時,居然說「除了風塵女子外,也有自願到海外去從事慰安的婦女
  • 林泉忠:看臺灣高中的歷史課如何「去中國化」
    無需贅言,掌握現在的,自然是時下的當權者,為了進一步合理化與正當化其現有的權力,每每試圖牢牢掌握對歷史的詮釋權。而依附於權力的御用學者們,則熱衷於「重修歷史」或「重構史觀」,為當今權力者正在上演的一切護航,並使現在進行式的「新時代」與久遠的歷史之間,建構出一套彰顯「一脈相承」的合理性與必然性的話語。
  • 又「去中國化」?臺灣陸委會新聞中心背板改版,「大陸」不見了
    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又添小動作。臺媒今日(24日)發現,陸委會新聞中心背板再次更新,顏色依舊是綠色基調,原背板上原印有的幾何型大陸地圖也被刪除,此外,原來印有「和平善意 以民為先」的字樣,現在則換成 「和平、對等、民主、對話」。
  • 愛我中華 | 消失的眷村,警惕臺灣「去中國化」
    眷村的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為人大方、有禮、努力上進、樂於助人,對故鄉的憧憬始終不變,對中國的認同至死不渝,堅決反對「臺獨」。 在臺灣,「眷村」永遠代表著一種堅定的政治態度:反「臺獨」。等到民進黨執政以後,歷史課本中的「去中國化」力度更大,將「大陸」改稱「中國」,採用「兩國」取代「海峽兩岸」,將「古人」改為「古漢人」,將「秦始皇並滅六國,統一天下」中的「統一天下」一刪了之,將漢朝「徵討」匈奴改為「攻擊」匈奴……特別是在談及「慰安婦」來源時,居然說「除了風塵女子外,也有自願到海外去從事慰安的婦女
  • 臺灣學者吳昆財:珍惜中華文化+維持臺海和平,臺灣方可安身立命
    對此,臺灣嘉義大學歷史系吳昆財教授認為,這種盲目「去中」「反中」的作為,其實突顯了臺灣方面在發揚中華文化上漸失自信與野心,對大陸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進步也缺乏與時俱進、客觀評價的眼光與肚量。臺灣島內綠營政治人物操弄「反陸」民粹沒完沒了。
  • 金門馬祖仍隸屬於「福建省政府」,民進黨「去中國化」的罩門
    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可能降格隸屬臺「文化部」,甚至改名,再次挑動「去中國化」敏感神經。然而,就算政治風向、國族認同可以靠執政者有意引導而改變,但臺灣與大陸存在的連結,卻如鐵證般無法磨滅,如文化上對臺北故宮的態度,地緣上金門馬祖特殊的行政地位,可說是民進黨推動「去中國化」工程的兩大罩門。
  • 高雄市議員稱屈原 「不是中國人」,還勸人多讀書,網友:你才要多讀書
    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高閔琳聲稱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還勸別人要「多讀書」,島內網友反問她:你去外面問問,有沒有任何一個臺灣人會認為孔子、關公與媽祖是外國人?網友還勸她應該多讀點書。新學年開學以來,根據新課綱編寫的新版《臺灣史》教科書進入高一、初一課堂。這些教科書裡充斥「去中國化」及「媚日」內容,被島內有識之士斥為完全淪為民進黨「臺獨」思想宣傳品。二年級歷史教科書雖未面市,但已確知的是,「中國史」將根據課綱併入「東亞史」並採取專題形式編寫。
  • 蔡英文政府灌輸「臺獨史」犯眾怒 臺教育界奮力搶救中國歷史
    民進黨當局自2016年5月上臺以來大搞「文化臺獨」,在教育領域「去中國化」,灌輸「臺獨史」,最近更大幅刪減初二歷史教科書中國歷史的內容。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6年的臺北市內湖區中學老師曹若梅,多年來每次課綱改革,都用標記記錄其中的變化。她說,「新課綱撕裂兩岸,表明『臺獨』勢力要從根上刨斷兩岸歷史連結。」 曹若梅向大公報表示,她在7月底接觸到新的歷史課本時已相當震撼,「當時以為自己眼花了:唐朝之前的2400年竟以1600字講完。臺當局辯稱『略古詳今』,但其實連太平天國等一系列內容也被刪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