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直到現在這一部影片依然可以稱得上經典。具有濃厚的個人風格,他使用了張藝謀最擅長的色彩美學和象徵手法。
故事構架
電影的背景是民國時期,女學生頌蓮到了陳府,做了陳老爺的四姨太。按照陳府的規矩,晚上老爺去哪個姨太太屋裡,那么姨太太屋前就會掛上紅色的燈籠。頌蓮慢慢習慣了府上的生活。
為了爭寵她假裝懷孕,結果被想要當姨太太的丫環雁兒告發遭到了封燈懲罰。而這時候頌蓮也發現雁兒偷偷藏起了燈籠,倔強的雁兒不願意認錯,凍死在雪地裡。頌蓮一直借酒消愁,在一次喝醉之後,她將三太太偷情的事情說給了二太太,導致三太太被吊死,至此頌蓮的精神有一些不正常。
這部電影中的燈籠,代表的意義自然不與非凡,老爺過夜就要掛燈籠,太太懷孕了也要掛燈籠。燈籠在這一部電影當中不是一個普通的物件,是這些女人受到寵愛的象徵,有了燈籠才可以在第2天的飯桌上點菜,才會在大院裡面拿到一點權力。時間長了府上的女人對燈籠都有了渴望,而燈籠也代表了這些女人的欲望。
電影的取景是喬家大院,這一個冷冰冰的四合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院裡的一切都是方方正正,這也是導演最喜歡的意象化手法。大院的方正就像是一個「口」字,頌蓮在走到這個「口」中時就成了「囚」。
這樣封閉的城府就是封建家族的縮影,所以在這樣的院落裡面也代表著府中的規矩,這個場景完美的切合故事的發展。
細節分析
這部電影對於男主陳老爺並沒有什麼描述,甚至都沒有正面的戲。這也是導演的匠心獨具,在電影當中他老爺並不是鮮明的人,而是一個符號,他代表了掌權者。他原本在故事當中是重要的參考者,卻冷漠地用旁觀者的身份看著這些女人的生活。
電影字幕表示的夏秋冬季節不僅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女主頌蓮的變化。在嫁入陳府的時候是夏天,那個時候,她有著生命力,無法融入城府,最重要的是他厭惡城府裡的規矩,更像是一個反叛者。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被大院女人同化,到秋天的時候他已經習慣了府上的生活。冬天來臨的時候,她和府裡其他的女人已經沒有了區別,她也期待自己門前的燈籠會被點亮,見到別的太太被錘腳時她也有了煩惱。
後來老爺又娶來了五姨太,春天卻從來沒有降臨到這個壓抑的院子,春天代表了希望,導演用這種方式告訴觀眾,大院裡的女人沒有任何希望,他們未來都已經註定好了,那就是寒冷的冬天。
顏色構造
張藝謀的電影總是躲不過色彩美學,這一個片子也是他運用色彩美學最完美的一部電影,昏黃的色調以及鮮豔的紅色讓人感覺很壓抑,在電影當中運用色彩最多的就是紅色,這是導演最擅長的一個顏色。
紅色原本是喜慶吉祥的顏色,張藝謀卻將它變成了欲望和恐懼的顏色,就像是紅色的燈籠被灰色的圍牆包圍,大院裡的生命也被封建制度悄悄吞噬。
電影當中紅色棕色和黑色一起出現,就連喜字也是這兩種顏色,紅色和黑色的戰場也是個人和命運的撕扯。紅色的燈籠,黑色的布條都決定了這些女人的命運。
黑灰色為底突出了紅色,表現的是封建制度上女人如燭火般的可悲命運,用這樣簡單的顏色進行了人性解讀,這也是張藝謀最擅長的美學理念。
除了黑色和紅色在裡面還有大量的白色,白色也是頌蓮剛開始習慣的顏色,最開始白色意味著頌蓮的孤傲,後來這個顏色卻成為一種落寞。三太太被吊死的時候也有很多白色,這裡的白色是在訴說三太太的冤屈和她無奈的命運。
影片當中很多色彩都顯示了主人公的命運,這對於電影工作來說是一種特別值得借鑑和參考的手法,在色彩運用上面,張藝謀絕對是翹楚。
不管是敘事方式還是對色彩的應用,該影片都是張藝謀影片史中裡程碑的存在。作品的色彩渲染和音樂結合起來,將舊社會女人的狀態完美體現出來。張藝謀對原本的劇本進行了很多改動,反而提升了整個電影的高度。看上去只是幾個女人發生的故事,但卻是那個時代女人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