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作品分析 | 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色彩分析

2021-03-01 傳媒藝考攻略

本文電影資源《大紅燈籠高高掛》請在公眾號菜單欄回覆:【喬家大院】,按自動回復獲取。


在電影作品的創作中, 色彩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元素, 不僅積極地參與到造型、氛圍的營造中, 還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時代氣息的還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有效提升了電影作品的藝術魅力和審美性, 特別是有力推動了電影情節的發展, 增強了主題內涵的表達以及寄予觀眾展開深層的思考。

 

張藝謀是一個敢於突破傳統色彩、尋求色彩的視覺衝擊力的創作型導演, 在他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就凸顯出強烈的畫面色彩感, 營造了唯美、濃烈的色彩藝術。

 

影片是根據蘇童的作品《妻妾成群》改編而來, 張藝謀通過巧妙的視覺藝術充分地展現出大膽的色彩藝術, 色彩在影片中不僅僅發揮了渲染的作用, 還是劇中的主要元素, 影片人物的命運跟隨著色彩綠與白、紅與黑、黃與紫的轉換而經歷了一次次的心靈洗滌, 從而掌握了全新的生命力量,

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於1991年由張藝謀創作的影片, 影片故事緊緊地圍繞我國封建禮教而展開了敘述, 展現了處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女人們由於妒賢嫉能而上演了一出出的鬧劇。原著小說《妻妾成群》於1989年出版, 也是蘇童的成名作, 小說旨在展現我國封建社會下的「一夫多妻制」而導致家庭內部的激烈矛盾,並揭露出相應的社會生存法則。小說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頌蓮是一個接受過教育的知識女性, 當她的父親不幸離世後, 她獨處生活了五年才委身嫁給別人做四姨太太, 自此以後她的生活就發生了巨大的轉換。從她踏入到豪門大院後就預示著她開始陷入了一個充滿昏暗恐怖而又處處工於心計的環境中, 為了能夠在大家庭中佔有自己的地位, 頌蓮的思想個性在這種環境中得到了鮮明的展現, 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充滿了諸多的無可奈何。

 

改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對我國的封建家庭結構展開了嚴厲的批判, 影片中包含了深刻的象徵意味, 張藝謀大膽採用了色彩藝術, 生動展現了特定時代下的人們心理, 再加上冷色調和暖色調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色彩反差而給觀眾營造了視覺上的震撼感。影片中運用了紅、白等色彩都分別帶有其獨特的意涵, 再配以相對應的音效使故事的節奏更加激烈, 這一電影創作手法則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中國傳統的現實社會以及反映出深刻的主題內涵。封建勢力無疑具有巨大的殺傷力, 但被張藝謀植入到令人窒息的封閉庭院中, 在難以掙脫的生活空間凸顯出意味深長的寓意。

 

大紅燈籠作為我國傳統的象徵物, 它在影片中並不指代生活的西方, 而是暗喻被無形力量而牽制住的人性和權力。在影片的結尾部分展現出頌蓮空洞的眼神、灰色密閉的大院、鮮亮的大紅燈籠深刻地印在觀眾的腦海中。

 

二、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色彩意境

 

(一) 綠和白的意境

綠色往往作為紅色的補色, 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並不頻繁出現, 而綠色在影片中則寓意著時代處在環境的變化中逐漸消失, 影片中只有在開始部分去夫家的路途中, 在一大堆人歡快的吹打背影中出現了少許的綠色, 雖然在紅黑字幕中顯現為「夏」, 但也是女主人公頌蓮心中的些許希望, 隨著她的接親隊伍一步步靠近, 她也愈加接近生命中毫無綠意的歸宿。及至後來在大太太擺設在焚香案上的灰綠以及二太太不時常穿戴的暗綠衣服, 但這些對於她來說不過是表面逢迎、內心虛偽人際交往罷了。

 

而白色則是頌蓮經常穿著的顏色, 一開始的白色意味著清冷孤寂, 後來更多表達的是一種落寞的意思。影片中出現的學生裝上衣、睡衣等大多數都是白色的, 甚至是白色的幔帳以及埋藏罪惡的雪花, 都是以白色為主。在大少爺趁著頌蓮酒醉的時候送出的信件以及他當時脖頸上的白色圍巾都在訴說著僅有的真誠和樸質, 但隨著大少爺的離開, 剩下的屋子裡都是紅與黑的色彩。就好像是影片在第一個鏡頭中出現了頌蓮站在白窗紙下的背景表明她要嫁給他人做妾的決定, 從她眼中滑落的淚水也正是暗示著這個身穿素衣的女子即將面臨的沒有希望的生活命運。受到封建禮教鉗制下的女人只能在黑白的世界中存活,無法掙脫,垂死掙扎。

 

也猶如在影片的結尾部分,一直都是以豔麗逼人的三太太被人捉姦的場景,她被黑衣僕人死死攔住, 在鏡頭中顯現出兩條在奮力掙扎、意圖逃脫的白褲腿,她被抬進了死人屋, 生命的最後也只剩下黑暗。頌蓮如死屍般地目睹這一切,她的心智也別折磨至瘋狂,她只能不斷地拿起自己白衣的學生裝在僅有的紅燈光中照亮, 茫然地來回踱走,但始終都無法走出漆黑的枷鎖,主人公的內心情感正是藉助色彩的配置來加以說明。影片中還涉及幾場反抗無力的場景, 在碎花的白色旗袍以及暗花的夾襖中凸顯出頌蓮內心的寂寥和落寞;在裝著封建規矩的鐵盒中傾訴自己的無助和無奈, 而她所做出的蒼白努力都將消逝在代表命運歸宿的暗紅中。

 

(二) 紅和黑的意境

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 紅色和黑色總是相互襯託的, 每一個標題都採用了黑底紅字的形式;每當夜幕即將來臨的時候, 外面的黑色磚瓦和房間內的紅燈籠形成了相互的對比;房屋內的每一個擺設都轉換為虛化的鏡頭語言, 而呈現出來的則是黑與紅的爭奪, 就好像是命運與封建陋習之間的激烈搏殺。可以說, 在影片中紅色是作為主角出場的, 紅代表歲月洗刷的古樸, 紅象徵節日裡的喜慶;紅同樣也代表了殘酷和鮮血, 每個人在紅色的世界中充滿了諸多的無奈。從影片的整體部分到細節處, 展現出來的是一大片的紅燈籠, 它就好像是特定的符號一樣宣示著封建禮教的漫長歷史和不可避免的殘酷。

 

影片中描寫到走進宅院中就看到每一個窗欞中都張貼了如同燈籠形狀的紅色窗紙, 雖然這一處的鏡頭描寫並沒有如同武俠影片一樣的激烈, 但是細微的描寫仍然能真切地感知到張藝謀的美術技巧, 一種簡單的顏色, 一個細微的場景刻畫, 一份情感上的共鳴, 都包含在這大紅燈籠中, 它不僅作為視覺的審美載體, 也是張藝謀獨特的創作道具。緊接著的是一場婚禮, 丈夫叫頌蓮拿著紅燈照亮四姨太的臉龐, 她後面又有另外一盞燈在照亮著, 而呈現給觀眾的則是這個清秀的女人極其後面的兩盞紅燈, 整個畫面的顏色就成為黑與紅兩色, 在頌蓮背後的大紅燈籠則正預示著她今後的命運。

 

影片中還多處運用了相類似的色彩場景, 例如在「二院點燈」等都是採用紅色的燈籠掛起, 並用黑色的布條封住。於是點燈、滅燈, 紅黑之間就在相互交替, 這其實就預示著封建禮教下的女人或明或暗的人生命運。紅燈籠不僅映射出大院內的女人們的悲歡生活, 更是深刻地折射出在「一夫多妻」制度下發生在女人身上的種種悽涼感, 它代表的是人類命運無法躲避的處境。

 

黑色則是影片中的另一個主角, 除卻在影片的開頭部分出現了些許的暖意,後面的場景幾乎都被黑色籠罩在一片陰冷的世界中, 而陽光再也沒有投射進入這個講究封建規矩的大宅之中。它則代表了難以撼動的封建禮教以及無力掙脫的命運, 所以黑色也有效烘託了意境, 表達了深層的情感內涵。影片中大多數都是呈現出黑色調, 黑暗也一直籠罩在院子裡的每一個女人身上。影片是以著名的喬家大院作為故事的背景, 但這座房子其實全部都是用灰色的磚瓦構建而成的, 呈現在眼前的都是一片黑色和紅色, 通過黑色的指引作用, 不僅給觀眾的心理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還引領觀眾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反思, 從而加深對影片主題內涵的理解。

 

(三) 黃和紫的意境

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 如果沒有劇烈的矛盾或者是交代情節畫面,就常常會出現橙黃色, 這一色彩代表了少有的安靜氛圍。影片中的橙黃色經常出現在夕陽來臨的時候, 一片橙黃的光色直接灑落在宅院的屋頂上, 映襯著瓦片的線條;或者是落在大院的牆角上, 襯託著大少爺晃動的身影和頌蓮擺動的衣裙, 在飄揚的笛聲中, 是隨著微風飄動的心緒也是眉眼中夾雜著充滿愛意的深情;突然中止的笛聲, 混合著大太太匆忙而又緊蹙的呼喊聲, 真切地打破了這難以舒緩的感情。影片鏡頭轉眼就投向了宅院的暗處, 呼喊聲仍然持續不斷, 但卻沒有看到人影, 仿佛都陷入到黑暗的世界中以及無可奈何的命運漩渦中。

 

影片中還描寫到頌蓮假裝懷孕的黃緞綢子隨著猛力的一扯就掉下來了, 這就預示著所有關於未來的希望和理想都在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中消失殆盡。而紫色本是作為黃色的補色, 它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尊貴而又神秘的色彩, 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也代表了輝煌的一面。當影片中的大太太等人在隆重出廠的時候都是穿著紫色的衣服, 特別是二太太在剪頭髮之前意味深長地看了一眼頌蓮的時候, 問她是因為生病了還是在生氣, 在這個院子中有四個戰士, 他們僅僅是因為昨天晚上的「二院點燈」, 所以心中掩藏了強烈的殺氣。紫色在這一處中反而增添了些許的虛偽之意以及神秘的氣息。因此, 紫色在影片中不僅有效說明了人物的身份地位, 還蘊含著一股讓人難以捉摸的神秘感。

 

三、結語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呈現出來的喬家大院是陰冷而又悽涼的, 張藝謀則利用兩排的大紅燈籠來襯託出這片黑暗的世界, 把原本一種單調的色彩創設出來了一種強烈的力量支撐。影片中的多處情節都在詮釋色彩的意義,色彩不僅充當了主角的作用, 還有利於烘託情感氛圍、塑造人物形象以及進一步地解讀故事的主題內涵, 色彩背後隱藏的美學價值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對於電影創作者來說的確是一種有效的傳情達意的手法。

 

這種敘事手法在視覺上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 並且深化了影片中所要展現給觀眾的主題思想, 代表的是一種不能被磨滅的核心思想, 它引領觀眾去反思去對比, 從而賦予了影片更加深遠的歷史文化意義, 在提升影片視覺審美性的同時還經歷了一場盛大的心靈盛宴。

相關焦點

  • 影片分析 | 《大紅燈籠高高掛》色彩意境分析
    張藝謀是一個敢於突破傳統色彩、尋求色彩的視覺衝擊力的創作型導演, 在他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就凸顯出強烈的畫面色彩感, 營造了唯美、濃烈的色彩藝術。影片是根據蘇童的作品《妻妾成群》改編而來, 張藝謀通過巧妙的視覺藝術充分地展現出大膽的色彩藝術, 色彩在影片中不僅僅發揮了渲染的作用, 還是劇中的主要元素, 影片人物的命運跟隨著色彩綠與白、紅與黑、黃與紫的轉換而經歷了一次次的心靈洗滌, 從而掌握了全新的生命力量,一、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 拉片︱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及視聽語言分析
    你可能還想看:影片作品分析 | 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色彩分析獲取《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資源請在菜單欄回復關鍵詞: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張藝謀導演的代表作品,這部作品在國內外獲得多項大獎。電影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在繼承和發揚原著的主旨和風格上,又貫穿了張藝謀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片名卻叫《大紅燈籠高高掛》,很顯然從片名我們就能看出色彩的衝擊,通過色彩來表達情緒,一部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電影在鑼鼓聲音中漸漸淡出片名,中國傳統的樂器,交代了此片中國背景。女主人公頌蓮是該影片的核心人物。
  •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片中的色彩美學,講述了舊社會女人的命運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張藝謀導演的一部電影,直到現在這一部影片依然可以稱得上經典。具有濃厚的個人風格,他使用了張藝謀最擅長的色彩美學和象徵手法。這部電影中的燈籠,代表的意義自然不與非凡,老爺過夜就要掛燈籠,太太懷孕了也要掛燈籠。燈籠在這一部電影當中不是一個普通的物件,是這些女人受到寵愛的象徵,有了燈籠才可以在第2天的飯桌上點菜,才會在大院裡面拿到一點權力。時間長了府上的女人對燈籠都有了渴望,而燈籠也代表了這些女人的欲望。
  • 《大紅燈籠高高掛》:隱秘在紅彤彤之中的掙扎,張藝謀的經典之作
    但影片沒有以男主人公如何周旋在四個女人中的視角出發,而是以四個女人是如何把她們一齊拴在男主人的視角為展開,描繪一場避無可避,無比悲哀的絞殺。】張藝謀曾說」我認為在電影視覺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喚起人情緒波動的因素。」
  • 張藝謀在30年前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其藝術美學至今仍屬典範
    在當時張藝謀雖然已三四十歲,然而步入壯年的他卻對電影藝術有了遠遠領先同時代電影人的思考和探索,這也有了《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等一系列藝術精品問世。《紅高粱》《菊豆》大玩色彩美學,《大紅燈籠高高掛》注入獨特的構圖美學,《秋菊打官司》追求現實主義紀實美學,《活著》則拋棄形式,追求人文的深度,這些作品也讓張藝謀走在時代前沿,將中國電影帶入了新的世界格局。
  • 《大紅燈籠高高掛》影評賞析
    在〈〈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影視作品中,張藝謀導演更有清晰的讓人看到了所謂的規矩。古人言"無規矩不成方圓",可我認為有規矩不一定成方圓。       在整部影視作品中,張藝謀安排了化入化出的鏡頭切換方式把整部作品分為幾大段。
  • 關於《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影評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張藝謀導演1991年的作品,這部作品在國內外獲得很多獎項,影片確實有很多獨到之處。比如,在刻畫人物上, 畫面上都是顯而易見的,影片是根據蘇童的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在繼承和發揚原著的主旨和風格上,又貫穿了張藝謀那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 影評 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視聽語言分析
    《大紅燈籠高高掛》上映於1991年,根據蘇童小說《妻妾成群》改編而成,由張藝謀執導。影片在公映後在國內外獲得多次大獎,有著良好的成績與巨大的反響。      看完整部影片,給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壓抑,那種人性的壓抑,故事在夏天開始,又止於夏天,這是一個沒有春天,沒有希望的故事。下面,我將分別從主題,鏡頭,色彩等方面談一談對影片的一些看法。
  • 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的紅色是封建倫理象徵
    紅色在張藝謀電影中還是封建倫理的象徵。《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紅燈籠,在一定意義上是陳佐千的化身,成為封建倫理道德的標籤。「夫為妻綱」的傳統百姓生活規範,在影片中表現為四個女人圍著「紅燈籠」轉的銀幕「遊戲規則」:點燈——恩寵,吹燈——冷落,封燈——懲罰。這一套純形式的儀式,是亙古不變的封建倫理秩序的再現。
  • 因為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我愛上鞏俐!
    其實從第一眼看鞏俐在《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面的扮相來看,她並不算是特別像角色頌蓮的。因為頌蓮是大學只讀了一年的女學生,按照年紀算,不會超過20歲。所以,這樣年齡段的女孩子,帶著一種清瘦,怯懦和初昇陽光的清新。而在鞏俐的年紀裡,她已經回不去20歲的狀態了。
  • 影視評論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性別符號學解讀
    [4]此外,在中國知網輸入關鍵詞「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進行主題檢索,檢索結果也高達115條,研究視角涵蓋了性別政治與權力運作、文學文本與電影文本的相互轉換與對比分析、民族文化元素分析、影像造型語言分析,以及意象符號的隱喻意義闡釋,等等。而在受到高度關注的同時,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也引發了諸多爭議。部分國外學者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對該片加以曲解,刻意誇大該片的政治隱喻。
  • 重新審視一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究竟還隱藏著多少「禁秘」?
    《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取得巨大的成功,除了本身表達的主題意義深遠,其濃鬱的中國傳統審美特徵以及審美內涵同樣高深,尤其是在色彩和民俗方面,張藝謀更是展現的淋漓盡致,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幾千年來在封建制度下女人們的各種悲慘生活。
  • 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影評!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
    最近發現張藝謀導演又有新的電影了,《懸崖之上》以及《堅如磐石》這兩部,都是我喜歡的題材,我是非常期待張導的新作品啊!張藝謀導演的地位我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張導的電影作品非常有影響力,電影作品透露著強烈的現實主義的表達,讓人深思!
  • 《大紅燈籠高高掛》:當女學生成為姨太太,道德綁架還是還原人性
    《大紅燈籠高高掛》電影海報《大紅燈籠高高掛》是由張藝謀執導,於1991年上映的一部電影。一說到《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我們首先會想到的詞是「封建禮教」、「女性所遭受的摧殘」、「男權社會對女性的迫害」
  • 《大紅燈籠高高掛》和日本經典異曲同工
    作者:Roger Ebert譯者:Issac校對:易二三來源:rogerebert.com中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1991)和日本電影《砂之女》(1960)都是關於性奴役的。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以1920年的中國為背景,當時納妾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我懷疑陳氏家族一直住的那座宅子是獨一無二的。這部電影由鞏俐主演,她在張藝謀的《菊豆》和《活著》中出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該片使她成為中國的頭號明星。她容顏姣好,她的美是電影的主題之一,導演將其拍得充滿誘惑力。
  • 《大紅燈籠高高掛》女性主義的悲歌,一場深宅大院的故事
    有著細膩而真摯的感情,其中不乏對獨立意識的覺醒,才我的印象中,最深的是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縱觀,張藝謀90年代的電影,從《活著》《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再到《紅高粱》。聚焦的是舊中國時的社會容貌。一種對於個性的扭曲,對於尊嚴的踐踏,對於時代的畸形。在影片,通過女性的鏡頭一步步走向與這個時代潮流相反的一面。
  • 不用臺詞,只用鏡頭講故事《大紅燈籠高高掛》
    1990年,作家蘇童發表小說《妻妾成群》,同年在《收穫》刊物上看到該作品的張藝謀,立馬給蘇童打電話,表示想將他的小說《妻妾成群》搬上熒幕,於是就有了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先要明確指出,《大紅燈籠高高掛》對原著小說做了很多很大的改動,比如故事背景從江南水鄉搬到了北方大院,主要角色也從性格悲劇變成了命運悲劇,所以很多原著黨不喜歡該片。
  • 禁片|大紅燈籠高高掛 所有的性行為都是強姦?
    Raise the Red Lantern,19911991年的中國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和1964年的日本電影《砂之女》(Woman in the Dunes在《大紅燈籠高高掛》中,一個十九歲的大學女生在父親去世後被迫輟學,她的繼母不願再供養她,她被迫接受了嫁到大戶人家當小老婆的命運——做他的「四太太」。這四個太太都住在同一個大宅中,如同被軟禁。
  • 影視賞析:淺析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鏡頭的應用
    鏡頭作為組成電影的最基本單位,其本身餓運用程度將直接影響到整部影片的成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影片的鏡頭運用顯得猶為成功。下面,我就以下幾種鏡頭的運用,談一下:首先,影片中運用最多的就是遠景鏡頭。尤其是對陳府的房屋建築的描繪,大都採用遠景鏡頭。
  • 從爭寵鬥豔到間接殺人——淺論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
    張藝謀執導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講述了因父親去世家境貧困,而被迫輟學遠嫁給老爺子陳佐千做四太太的頌蓮在陳家大院裡發生的故事。影片在空間上場景只有陳家大院和高牆,在時間上有三個季節:夏、秋、冬、第二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