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聯匯
新徽商企業家深度社交平臺
我們有一些朋友,他們或者是你幼兒園、小學最貼心的同學,或是小時候和你同住一個大院,一起捕蜻蜓,一起捉迷藏、一起下河遊泳、一起招貓逗狗的玩伴兒......
有的髮小,走著走著就散了;但是有的髮小,走著走著成了合作夥伴!
張明禮,蘇州榮亦信淨化設備有限公司,從事空氣淨化系統工程設計、施工、安裝和淨化設備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
01
把平淡的人生歸結為「順遂」
抵達蘇州榮亦信淨化設備有限公司,剛落座還未開始採訪,張總就說,今天我們上門來採訪讓他很是吃驚,沒想到徽聯匯把這項工作看的這麼重,工作做的這麼到位,從上海到蘇州親自上門採訪。
可能是因為這份真誠,也可能是因為大家都是安徽人,所以整個採訪氛圍很是隨意,更像是好久未見的老友聊一聊近況。
張總出生於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西湖鎮白行村,因為父親在上班,母親在家務農,家庭條件一般,能解決溫飽。
但也正因為父親在上班,因工作原因不能兩邊兼顧,張總作為家裡的「小小男子漢」早早的就有了幫助家庭減輕負擔的意識,所以也就理所當然的成了家裡的勞動力,經常幫助母親做一些農活。
因為張總在很小的時候就有了為家庭分擔壓力的意識,在上高中後這種意識更強烈,張總覺得上學好像看不到未來的方向,便放棄學業開始謀劃新人生。
踏入社會做過廚師學徒,裝潢,製藥廠上班,由於在老家看到希望,同齡出外打工都能掙到錢,自己也想出去看看,2004年,張總一個人去了深圳。
那時候,張總對於未來,對於生活,對於工作其實並沒有什麼方向,但是家鄉有句老話,也是張總姑姑常跟張總說的一句話:作為男人要學一門技術才能在社會立足,才能在社會有口飯吃。所以,張總一到深圳就去做了份電焊工學徒的工作,先從一門技術開始,先從能養活自己開始。
通過三年多的學習,張總已經完全掌握了電焊工的技術,這份工作沒有了繼續提升的方向。07年,張總毅然決然的從電焊行業這個「舒適的安全區」跳出來,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進入淨化行業。這次的跳槽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貴人,是他成長、蛻變的開始,也是後來出來創業,跟發小一起創辦企業的鋪墊。
張總說,他一直覺得自己的工作生活是有很多人幫助的,所以無論是剛開始一個人闖職場的時候,還是後來跟發小一起創業的時候都很「順遂」。
之前聽過一句話: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這句話在張總這裡有另一種理解方式。沒有關係、沒有學歷,沒有技術,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闖蕩,又哪裡少得了心酸和艱辛?但是張總卻用一個「順遂」來形容之前的人生經歷,這一方面依賴一種好的心態,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跟生活,跟人生自我和解的過程。
02
在「順遂」的環境中成長蛻變!
07年,張總進入到淨化行業,因為沒有技術又什麼都不懂,所以那時候沒有固定工資。因為是學徒,第一個月只有300元工資,後來變成600元,再後來變成800元,等張總技術慢慢學的不錯的時候,工資才相對高了一些。
張總一直記得姑姑常對自己說的話,所以藉助廠子裡的資源的優勢,自己先後學會了折彎、數控衝、、裝配及基礎電路應用等技術。也許是張總的對工作的這份熱忱,也許是老鄉間割捨不斷的情誼,張總得到了老鄉老闆的青睞。
張總說,那段時間,老闆像對待對自己接班人一樣毫無保留的教自己一些東西,重點培養自己。自己也跟著老闆學了很多做人,做事的經驗和道理。老闆還讓自己看翟鴻燊《國學》視頻,裡面的一些東西自己現在都在收益。
8年時間,一萬多平的工廠,一百多號在職員工,張總從一個學徒做到了廠長的位置,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出於好奇心,我們問張總,在這8年的「升職記」中有沒有什麼特別困難或者曲折的事。
張總說困難是很多的,曲折也是有的,畢竟「廠長」這個位置是很多人都會競爭的職位,自己也遇到了很多競爭和排擠,但這都是一個過程,人在成長和蛻變的過程中一個必經之路。
張總說自己那時候沒有別的想法,就想把工作做好,做的更好。每天晚上睡覺之前自己都會想一下今天做了哪些工作,還有哪些工作沒有做好,哪些工作沒有安排妥當,明天要做什麼工作,哪些工作需要加強……就連晚上睡覺做夢都是關於工作的事。
雖然有了紮實的技術,但是經營廠子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還特意請了專業的職場經理人來教自己一些企業管理、運營操作之類的知識。特別是13年的時候,自己不會操作電腦,連QQ都不會用,便找公司從事文職工作同事手把手教自己。自己一直堅信無論什麼事,只要用心,只要多學作用,孰能生巧。
03
性格迥異的三兄弟卻在一起創業!
雖然,之前廠子老闆是張總的貴人,但是人生總有分分合合。18年,張總因為跟老闆的一些經營觀念不同,為了不影響兩人多年時間建立起來的情誼,張總決定出來創業。
童年結下的髮小之誼,往往少些功利,多些關愛;少些拘謹,多些放鬆;少些客套,多些隨意。知道張總要出來創業,村子裡的兩個發小跟張總一合計,三人一拍即合,從一個人的創業想法變成了三個人的創業隊伍,創業路有了發小的陪伴,仿佛如虎添翼。
張總作為三兄弟中的領路人,可能是長久在職場打拼、磨練出來的性格,在三個人中相對比較強勢。老二張客松為人比較和善,也比較健談,總是笑眯眯的。老三張鐵壘比較內斂,是鐵三角中的「悶葫蘆」。
張總說,可能是因為三兄弟從小就是一個村裡的,從小玩到大,跟家人一樣,幾十年培養出來的情感、信任和默契,不是用言語可以講出來的,三個人創業根本不需要磨合;也可能是三兄弟的脾氣性格各有特點,卻能互相包容、互補,所以很多事情做起來反而很輕鬆。
談起創業的這段路程,張總很是激動。三兄弟剛開始創業選擇的是在江蘇建廠,因為張總之前工作的時候來過江蘇做調研,覺著這這裡很不錯,所以就把建廠的目標定在了江蘇。從找廠房、建廠、招工、投入生產、跑業務,一步步拉開創業之路。
依託工作積攢的江蘇客戶資源,在加上建廠初期為了拓展業務資源,三兄弟挨家挨戶地毯式的找客戶,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客戶資源,現在廠子已經有很很多合作很好的新老客戶。廠子第一年營業額達700多萬,第二年營業額達900多萬,預計今年營業額將達到一千多萬。
雖然,三兄弟性格迥異,各有特點,但是在公司服務客戶上卻出奇的一致。三兄弟說:我們跟客戶的合作方式是「合則成,不合則散」,大家合作都是一個互相信任和認可的過程,因為我們行業不同於其他行業,把產品賣出去只是合作的開始,最重要的還是後期的服務。
說起服務,張總給我們講了一個案例,之前有一個東北客戶,他們需要兩個很小的部件,特別著急,在順豐不能保證收貨時間的情況下,張總親自駕車從江蘇到輾轉兩千多公裡到東北遼寧把小部件送到客戶手上,解了客戶之急。可能也正是這種急客戶所急的服務態度,才讓這三兄弟在創業的道路上收到很多客戶的信任和認可。
談及老家,談及新徽商,三兄弟說他們很希望給這個社會做一些貢獻,傳遞一些正能量。但是現在創業之初,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還不高,希望以後有機會、有能量的時候能實現。
張總說,如今的社會,在權勢地位的誘惑和經濟利益的衝擊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越來越複雜了,也變得越來越世故和功利化了。
接觸到徽聯匯覺得徽聯匯這個平臺很不同,是真的為企業交流服務,沒有摻雜其他太多別的東西,所以很希望能通過這個平臺,跟安徽老鄉多多接觸,交流,大家一起做一些事,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
歲月是一個很可怕的東西,很多人在歲月裡慢慢淡出了你的人生。歲月也是一個很長情的東西,讓很多情誼歷久彌新,越釀越醇,越來越有味道。奮鬥的安徽人,說出的的故事,以家鄉之名冠你之名。
— END —
出品 | 徽聯匯
編輯 | 卉卉 審稿 | 劉梵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