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問
又一家零售巨頭扛不住了?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今年以來,Zara、GAP等快時尚品牌關閉門店、裁員,而這仿佛是一個打不破的魔咒附在了這些實體店身上,日本零售巨頭MUJI無印良品也難逃此劫,遭受重創。
7月10日, 據外媒報導,因疫情加重租金與銷售壓力,無印良品美國分公司申請了破產保護,成為了今年因新冠疫情而在美國申請破產的110家公司之一。
儘管無印良品強調在美申請破產不影響全球其它市場的正常運營,但這家零售巨頭在現實裡的困境卻是實實在在。事實上,無印良品不僅在美國的業務已經連續三個財年虧損,在中國大陸和日本本土的情況也不樂觀。
2016年以來,無印良品在華的業績連年下跌,甚至在2017年實現了負增長,公司只能通過頻頻對產品降價挽回頹勢;而在日本,截止到今年3月,無印良品的銷售額較去年同期也同比下降14.6%。同店客流量與客單價亦較上年同期出現下降,降幅分別為1.8%與7.8%,幾項數據均為自2011年度來最大跌幅。
從物有所值到質量危機
1980年,美國、法國、英國等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經濟危機,世界經濟增長陷入低迷,日本也經歷了嚴重的能源危機。
物美價廉一直是眾多消費者的追求,對於當時正在遭遇能源危機的日本民眾來說,當然希望能用最便宜的價格買到最高質量的商品。
於是,創始人木內正夫利用這種市場環境和消費者們的心理,創辦了「無印良品」公司,「無品牌」概念(源自英文:no brand goods)在日本誕生了,第一批無品牌產品也應運而生。這些產品包裝簡潔,降低了成本,所使用的口號是「物有所值」。本意就是「沒有商標與優質」,這是口號,也是它最初的優勢。
通過簡化包裝、減少綑紮材料等措施,這家零售小公司成功使自己的雜貨用品成本降低了30%之外,而當時日本國民餐桌上最主要的食物:鮭魚,也引起了木內正夫的注意。
木內正夫發現,日本的海鮮交易還沒有擺脫經濟騰飛時的習慣,一條鮭魚通常只有中間50%的部分被拿來販賣,剩下的一半則遭丟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決定把這些沒人要的部分進行回收利用,開發出了當時的明星產品:MUJI鮭魚罐頭。
罐頭價格的低廉,配上「鮭魚的全身都是鮭魚」的一句式文案,讓泡沫經濟之後貧窮的日本家庭既能享受鮭魚的美味,又不至於失了「面子」,堪稱是營銷史上的神來一筆!
也就是這樣一批「廉價」的產品,幫助無印良品站穩了腳跟,走出了世界。
沒有品牌就是最好的品牌,「無印良品」一直極力淡化品牌意識,它所倡導的自然、簡約、質樸的生活方式也大受品位人士推崇。
那個時候的無印良品自始至終追求的,都是「如何保證質量,併合理拉低產品成本」。
1983年,無印良品第一家旗艦店在東京青山開設。其深受消費者的肯定和喜愛,於是,一家店變多家店,短短的幾年內在日本就有了上百家專賣店,事業蒸蒸日上。
1991年,無印良品將市場轉移國外,在倫敦開設了它的第一家海外專賣店,此後陸續進入法國、瑞典、義大利、挪威、愛爾蘭等國家。
2005年,無印良品在上海開出第一家店,雖然在此後的七年時間裡,無印良品都處於一段沉寂期,發展速度較慢,但2012年後,無印良品開始以每年新開30-50間店鋪的速度在中國擴張,2019年底,其在中國的門店數量達到256家店,超過全球門店數量的一半。回首來看,在初期發展階段,無印良品確實開創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並證明了自己在中國市場的生存空間。
但是,好景不長,這樣一個設計力能夠代表日本的品牌,一個產品足夠優秀的品牌,卻在開始頻頻出現質量問題,一系列的產品事件接踵而至。
2017年3月15日,央視3·15晚會曝光,在無印良品超市,一些日本食品的外包裝上都被貼上了產地為日本的中文標籤,但是當揭開中文標籤後,露出了這些產品的真實產地為東京都,名列禁止進口名單。隨後,無印良品發出官方聲明並澄清,稱被曝光的食品日文標識上所標示的地址是該公司在日本的註冊所在地,而不是食品生產地址,並出具了原產地證明書和入境檢疫檢驗證明。上海國檢局隨後也確認,「經核查無印良品(上海)商業有限公司的進口記錄,未發現有來自於日本核輻射地區的產品」。
2019年1月15日,中國香港消費者委員會發布的檢測報告稱,其於2018年8月至10月從香港多地購買了58款餅乾類食品,部分檢測樣品中發現了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環氧丙醇和丙烯醯胺,其中無印良品的一款產地為馬來西亞的榛子燕麥餅乾,在檢測的非預先包裝或豁免營養標籤的預先包裝樣品中,其環氧丙醇和丙烯醯胺含量均為最高。
2019年2月,因位於富山縣黑部市的工廠生產的瓶裝飲用水「天然水」被檢測出了疑似致癌物溴酸,日本日用品百貨店「無印良品」的運營公司良品計劃22日宣布,將召回包括「碳酸水」在內的約58萬8000瓶瓶裝飲用水。以上產品已經停止銷售,公司還呼籲已經購買的顧客不要飲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9年7月17日,北京市場監管局發布近期流通領域家具類商品質量抽檢結果公示。其中,多款無印良品家具不合格,標稱材質與實際材質不符合。
作為主打平價和極簡主義出身的無印良品,「有理由的便宜」與「高品質的基本商品」是其奉行的核心理念,但現實裡無印良品在中國等海外市場中的定價卻要比日本國內高上40%到80%,同一款拉杆箱,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的定價為1500元左右,但在日本售價不過千元,這就分外讓人詬病其涉嫌收取國人智商稅的定價策略。再加上頻頻翻車的質量問題,更讓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形象大打折扣,越來越引發消費者們的質疑。
昔日零售巨頭如何再創輝煌?
如今,在國內市場,本土同類品牌的崛起正在迅速蠶食無印良品的生存空間。2016年,網易嚴選成立,產品類別為服裝、家居、廚具、食品、文具,幾乎與無印良品無異,緊隨其後的小米有品、淘寶心選、京東京造等也接連問世。
同樣的工廠,相似的產品,但更為實惠的價格,消費者似乎並不難做出選擇。而在低價方面,強勢擴張的「新十元店」名創優品也在一步步擊穿無印良品的防線。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這兩年我們也看到無印良品做出了很多改變:做餐堂、開酒店、玩農場、搞超商、做家裝,試圖通過各種努力,傳達出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是,無論是價格不菲的MUJI餐堂,還是950元一晚的MUJI酒店,多數人給出的評價依然是:性價比較低。
《艾問人物》認為,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可能一切花裡胡哨的手法反而會引起人們的反感,更多的人追求的是內心的平靜。尤其人們在新冠疫情這樣經濟消退的時候,追求的並不是各種奢侈與無謂的享樂,而是切切實實的質量過硬、價格優良的產品。
其實擺在無印良品面前的挑戰,或許並沒有那麼複雜,也許他們只需要回歸初心,問一問自己:我們還是那個以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為主旨的企業嗎?放下自己的傲慢與固執,真正站在中國市場的大環境裡去思考,做出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才是扭轉命運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