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最火熱的話題,我說是「金鷹節」不為過吧?
一眼望去,朋友圈裡、微博熱搜上全是金鷹節動態,明星們的生圖一批一批來,大家都關心明星們的顏值battle、禮服比美,以及各大獎項最終會花落誰家。
毫無意外,我也是吃瓜群眾之一。
但,我跟大家還是有點不一樣哈——你們在網上舔屏,我在現場追星!(炫耀臉)。
先給大家看下完整獲獎名單。
接下來給大家講講當晚的璀璨星光。
我在開幕式見到宋威龍本人的第一反應是——別人的五官和我的五官真的都是五官嗎?
雖然他在鏡頭裡的皮膚狀態上了熱搜,但請相信戴著300度高清眼鏡的我,他本人一出場,就像言情小說裡描寫般男主角一樣。
至於譚松韻,就是可愛的化身,身材超瘦,笑起來眼睛彎彎,像個好脾氣的老朋友,很容易讓人感到溫暖。
趙麗穎呢,完全是眼前一亮。如果說以前是萌萌的包子,現在渾身散發成熟的韻味:冷靜、得體、克制。
尤其是健身之後的身材——優越天鵝頸和直角肩,線條利落的手臂,直接給我美傻了。
最後,就是我們最受觀眾喜愛的男演員王一博。
說實話,我雖然對他關注不太多,但王一博出場的時候,花邊外套配領花,也太像王子了吧?這誰頂得住?
這裡插一嘴,整個晚會主辦方真的可以給王一博粉絲頒個獎——最佳氣氛製造團。
哪裡需要熱烈的歡呼吶喊聲,哪裡就有她們的存在,Respect!
有一說一,當晚的藝人不僅男帥女美,他們還是笑梗製造者、5G衝浪達人、表情管理大師。
開幕式記者採訪張萌,問她這次遇見羅晉從演戲搭檔轉為主持人,有啥想對他說的沒?
張萌笑著說:「主持得特別好,但我好想叫他一聲哥哥。」
畫面有那味了,我滿腦子羅晉在《安家》裡面對出軌前妻苦大仇深,一臉無奈的表情。
頒獎晚會李易峰cue陶虹老師,說自己和她是小學同學。我驚呆了,馬上啟動大腦計算兩人相差多少歲,什麼時候讀的書,結果李易峰一組轉口——「我們在電影裡當過同學。」
就你戲多李易峰???
不過李易峰皮雖然皮,但情商還是蠻高的。說如果今天陶虹老師拿了最佳女演員獎,自己和她就有了最好的合作。
說到情商再提一下我的神仙姐姐童瑤。
童瑤獲得最佳女演員後接受媒體採訪,記者問她獲獎感受,她非常真誠地說:
「非常謝謝大家的認可,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比我優秀的女演員,希望她們被看見。」
何炅也是愛玩,考驗劉濤十月份最受歡迎的藝人是誰?
劉濤猜了幾個都不對,結果何老師提醒「十月份啊,你想想,節假日啊。」
劉濤沒猜對,答案是「戲精」本人蔡國慶老師。
我可能是老了,就這個冷段子,我在場笑到鵝叫。
然後是周筆暢,作為演唱嘉賓一襲華麗白裙出場。因為裙子太重走路像個失靈的機器人,但一臉正經的表情真的超逗趣。
滿臉寫著:OK,我很好。
宋茜也很有亮點了。前一秒還憋嘴沉浸在魔術的神奇時,後一秒鏡頭掃到自己馬上含羞一笑。
當然,整場金鷹節除開顏值和笑梗,也有榮光和感動。作為一個電視劇迷,我在現場眼框紅了好幾次。
一開場,主持人何炅乘坐一部「時光穿梭電梯」,帶著我們觀眾一起回憶了將近40年的電視劇發展歷程,以及30屆金鷹獎中眾多經典電視人物。例如張國立扮演的「康熙」、李幼斌扮演的「李雲龍」、葛優扮演的「李東寶」。
說實話,那些經典角色一出來,我立刻頭皮發麻——就是這些電視人物,陪伴我們父輩以及我們走過了青春;就是這些優秀演員,豐富了我們的螢屏故事。
李保田、劉效禮、陳鐸三位老電影藝術家在榮獲「中國文聯終身成就電視藝術家」的名譽後,各自發表了感言。
當李保田老師說「我永遠為大眾服務」時,我看到一個演員的職業追求;
當劉效禮老師說「電視紀錄片不是個人作品,是集體智慧結晶」時,我感受到一個導演的胸襟;
當陳鐸老師聲音洪亮說出那句「我驕傲,我是中國電視人」時,不誇張,我直接哭了。
三位七十多歲高領的老前輩還堅守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立志為我們觀眾創造出更好的電視作品,這份拳拳之心,很難讓人不動容。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我有些誇張,但這也確實是我此次參加金鷹節最大的感受,現場氛圍的感染會比隔著屏幕觀看的感覺更強烈一些。
除此之外,我觸動最大的,是本屆金鷹節在電視藝術傳承的基礎上,強調了創新與求變,肯定了年輕一代的力量。
回顧整場金鷹盛宴,細心的觀眾可能已經發現,無論是主持串詞、舞美設計、節目創意等方面,主辦方都力求更年輕的表達。
比如樂器表演《琵哩琶吶》,將古典國風和炫潮電音結合,重新演繹了《西遊記》《濟公》等膾炙人口的老歌,時尚又有趣。
這個節目掀起了現場一波小高潮,同事群裡大家也對著電視在群裡挨個打出「臥槽!」
再比如譚松韻、王凱、陶虹的《三十而礪》音樂講演秀。
30歲的譚松韻代表了質疑和拼搏,隨時準備好新的開始:
38歲的王凱代表了更多的可能性,在演員的道路力求改變:
48歲的陶虹則代表了收穫,通過閱歷得到了一份時間的厚禮——坦蕩:
坦白講,老戲骨什麼都好,但一部戲裡全是老戲骨,不給年輕人機會,不信任年輕人的實力,也會令觀眾審美疲倦。
好的電視劇,有歲月厚度的同時,也應該有年輕風華。「前浪」+「後浪」的組合,才能使得電視藝術蔚然成林。
倪萍老師給宣布最受觀眾喜愛的男女演員時,講述了自己第一次榮獲金鷹獎的故事,她最大的收穫是——自信。
因為觀眾和評委的兩方肯定,她堅定了演員這條路,用紮實的演技為觀眾創造一部又一部好作品。
我想今年金鷹節的內容向年輕一代靠近的目的也在於此。
真正能讓一個行業不朽的,永遠不是個體的輝煌,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求變與突破。
而真正能讓一群同路人繼續前行的,永遠也不會是單純的自我激勵,更不會是無情的鞭撻與否定,而是掌聲。
金鷹三十正當潮,見證了中國電視史的顛簸與壯闊,看到老中青三代人同臺,我除了感慨時光流逝之迅猛與無聲,也由衷地感受到,當所有人都紮根做一件事時,所產生的能量之巨大。
那能量直到今天,都仍然能讓年過70的老前輩,依然屹立在臺上,說出:「我驕傲,我是中國電視人。」
——值得驕傲的故事一直在持續,值得驕傲的人也依舊會出現,而作為觀眾,我們也理應為擁有中國電視和為之努力的人們,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