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移民的生活中都離不開一個熱門的話題,那就是如何可以找到一份理想的好工作,所以坊間流傳著關於在加拿大找工作這件事兒的各式各樣的傳言,有些還是有些道理的,可也有不少根本就不靠譜的說法也流傳甚廣。
為了避免很多人繼續循著那些不合時宜的找工作套路入坑,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寫篇文章給大家扒一扒在加拿大找工作的那些傳言究竟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誤導人的。
首先一條就是「華人新移民來了加拿大就都是要從打體力工開始,要沉心靜氣,接受到了異國他鄉就要從頭開始的現實,不要試圖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西人公司沒那麼容易進的,看我們大家都是做體力工作開始的。」
很多人信誓旦旦的說加拿大有太多的國內博士,專家,高管移民落地之後都只能在華人超市賣菜,切肉,或者去餐館裡刷盤子,做服務生。客觀的說這樣的人的確在現實中是有的,但毫無疑問的是有這種情況的人都有自身很嚴重的意識問題,那就是對於自己的移民後職業生涯沒有做到成功規劃和嘗試。
一個人的才能如果可以在國內達到一定的水平,沒有任何理由到了更加公平競爭的加拿大後他反而英雄無用武之地。一個曾經的高端人才如果淪落到要靠體力工為生,這既是對自己過去的努力的一種浪費,也會給自己的自信建設加以摧毀性的打擊。
具體應該怎麼發揮自己的優勢,順應職業市場需求我們後面可以談談。但關於這第一點的誤導性進行分析,以我的觀察主要是因為這些人登陸加拿大之後缺少對就業市場的了解,自己不了解這裡就業需要掌握的東西,反而聽信了太多來自本身發展的不好的那些老移民的負面言論影響,以至於還沒開始戰鬥就已經繳械投降,自認為在這片土地上不可能達到甚至超越自己之前在國內的高度,所以直接就從體力工作開始做起,以至於荒廢了自己的專業技能,在低收入的小時工圈層裡越待越久,直至徹底失去了重回專業職場的機會。
要知道在職場生涯中邁出的每一步都很重要,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就像走樓梯一樣,不能邁上更高的下一屆臺階的步子就是錯誤的。專業人才走回頭路都是不可取的,何況還要放棄專業工作去做不需要任何教育背景的體力工作,那麼多年讀書考試的辛苦白費不說,一旦開始做體力工,絕大部分情況就相當於宣告這輩子和體面的專業工作告別了,因為你一旦好幾年都離開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就會出現知識和技能的斷層,而僱主也會無法理解你為什麼不願意繼續做自己的領域而跑去做體力工作,會認為你肯定是故意隱藏一些很大的問題,也不敢再把機會交給你了,可謂是一步錯,步步錯。
我們要知道加拿大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移民湧入這個國家,引入新移民也是加拿大吸引世界各地高端人才的一個途徑,這個國家希望看到這些新移民可以在這裡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從而貢獻更多的價值回饋這個社會,而不是希望這些人淪落到拿最低時薪度日的境地。
所以有特別多政府補貼的新移民輔助機構在幫助這些新移民了解加拿大的求職技巧,提供各種免費的語言和技能過渡培訓,只要自己肯用心,回歸自己專業領域並不見得是什麼困難的事情,事實證明大把的華人移民都做的很好。
所以奉勸所有的新移民,如果你到了加拿大,在開始找工作的時候有人給你不停的潑冷水,不停的洗腦說類似於加拿大找工作難,找好工作更難,你不如去打體力工吧,你看我們都是這樣子的,你就要趁早離這樣的負能量源遠一些。
避開負面情緒的傳播和幹涉,對自己對家人都是一件好事兒,因為就業這事兒本身就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能力都不同,千萬不要把別人的境遇想像成自己的故事,別人失敗了並不代表你也會失敗,你自己如果連去努力嘗試一下的勇氣都沒有,上帝想幫你找工作都沒有機會。無論在任何地方,職場的機會都是留給那些目標明確且行動力強的人們的。
另外一條就是流傳甚廣的傳言就是「在加拿大找工作要靠人介紹才行,因為加拿大的工作都是要靠內部推薦的,這裡沒有人脈就不能有好的工作機會。」
我想這種傳言大概來自幾種人的杜撰,第一類就是靠所謂內推職位賺錢的工作中介,他們通過推廣類似的說法來給求職者洗腦,而且這種洗腦的效果在新移民初期求職因為對市場不了解,對加拿大的求職套路不熟悉而導致屢屢失敗的時候往往奏效特別明顯。
通過摧毀他們的自信心來轉換這些人成為自己的付費客戶,所以他們需要強調離開自己的幫助是沒辦法在加拿大找到一份穩定工作的,除非你把真金白銀交到我的口袋裡來,我再找人幫你內部推薦一下,所謂的內部推薦也就是找個願意幫忙公司內部的員工幫著提交一下簡歷,剩下來所有的步驟依舊是和其他從網絡和其他公開途徑投簡歷的一摸一樣,該被淘汰的還是會被淘汰,能拿到面試的也依然能拿到面試,可以說在大公司找工作想藉助內推本身就非常不靠譜。
第二種人就是在華人小公司裡工作了特別久的那些老移民,他們的特點就是從來沒有進入過加拿大的主流大中型企業,長期混跡於十幾人或者幾十人規模的小華人公司。加拿大的華人本來就是少數族裔,真正的社交圈子也不大,他們跳槽的渠道基本也是靠熟人彼此介紹,或者說互挖對方公司的牆角。
時間久了就難免有種思維定式,找工作就是要靠熟人介紹才可以,所以他們也對言傳身教給新移民們說到了加拿大無論是找第一份工作還是將來跳槽,多認識人找人幫忙才是唯一的辦法。因為他們自己就是遵循著這個很特立獨行的方式在華人公司之間換工作的。
這種言論恰好迎合了很多國人朝內有人好辦事兒的習慣思維,覺得全世界不論哪裡都是人情社會,所以也就特別認同這個說法。於是開始盲目的四處出擊,到處聯繫覺得能幫上自己的人,花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去換取和別人相識的機會。
請別人吃飯,喝咖啡,送禮物甚至現金,期待自己能早日靠某位牛人的幫助找到工作,但往往要麼石沉大海,要麼換來的是一份低端的沒含金量的工作,和自己的期盼相差甚遠。這也很好理解,不是說別人不想幫忙,而是即便別人想幫忙也要考慮公司是不是出現了比較合適的職位空缺,也要考慮自己準備推薦的人是不是軟硬技能都過硬,畢竟自己還是要對推薦的人的質量負責任的。
以求職者還是要多花精力來研究如何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工作。太過於盯著自己想要的「魚」,卻忽略了去學習真正求職最需要的「漁」!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這些人之所以會陷入誤區就是因為他們選擇性忽視了加拿大和中國最大的文化差異,那就是加拿大是典型的規則社會而非人情社會,主流社會一切運行都是依照規則進行的,即便是找工作,領導最需要操心的也是這個人的能力怎麼樣。
如果把他招進來之後能否出色的完成這個崗位的工作,即便是他自己的朋友,照顧情面安排一個工作給他,將來出了問題自己是要負責的,所以越是正規的企業,越是職業的招聘經理,越是不可能搞什麼熟人推薦,最多也就是告訴你我們公司招聘了,你去投份簡歷試試看吧,然後和其他所有競爭者公平的進入招聘流程,能不能進入面試選拔,直到最後能不能拿到OFFER那就看你自己的實力了,而且一個流程下來,獵頭,HR,群面,終面,所有這些流程走下來絕對不是一個人就能操縱所有環節的事情,因為這是多部門的意見相互溝通,平衡的一個流程。
當然了,我們以上所說的工作是指那些正規的企業的正式工作,如果你只是打算靠體力混點最低工資的現金收入,那麼在小公司找份靠人推薦的工作倒是存在可能性的,因為那些工作本身也沒有專業準入門檻可言。
更多海外移民資訊、政策解讀,敬請關注遼寧聯合諮詢。
移民信息、方案定製、各國移民政策、相關費用等信息,歡迎評論、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