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獨家獲悉,此前報導的實習僧已於日前完成數千萬元 A+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 SIG 領投,上輪投資方翊翎資本繼續跟投。
實習僧早期從實習招聘切入,發展至今,其業務線已經擴充為面向在校生和企業的實習招聘服務、面向應屆生和企業的校招與線上宣講服務、面向海歸留學生的海外業務以及貫穿這些過程中的職業前教育、諮詢服務等。
聯合創始人、COO 陳俊宇告訴36氪,實習僧最大的壁壘主要在於規模和技術。平臺型企業是個「資源依賴」的生意,中國 4000 萬在校大學生,實習僧覆蓋的用戶數達 500 萬人,這其中,每月活躍人數達到 100 萬人次。不過,找工作更多是一個「一錘子買賣」,如何保證用戶黏性是個問題。陳俊宇認為,實習僧的業務變化其實本質是在把靠近前端的招聘往後端沉澱,滿足用戶從在校實習(大二、大三)、畢業校招(大四),到步入職場這樣有層次的需求。換言之,他認為「從大二年級第一次找實習到畢業後 3 年內」都會是平臺的潛在用戶,用戶生命周期平均為 5~6 年。從實際數據來看,陳俊宇告訴36氪,目前其平臺上用戶兩年留存率超過 30%。
技術層面上則是指 AI 技術在其服務中的落地。實習僧通過自建技術團隊、與雲腦科技(資方翊翎資本曾經的 portfolio 公司)深度合作的方式,藉助自然語言理解、知識圖譜和搜索等多種 AI 技術,開發了招聘、培訓、風控等環節的功能模塊。
陳俊宇表示,AI 的一大要素是數據,而實習僧自創立以來積累的簡歷、崗位等自有信息數據構成了其壁壘所在。具體來說,用戶的職業畫像是從其接觸實習開始形成的,而實習僧相當於從他「白紙時期」就開始積累他的職業成長數據,不僅包括學生的學校、專業、學科成績、四六級成績、競賽、論文、社會實踐等在校維度的信息,還包括其實習階段的職業偏好、表現等維度的信息。企業端用戶關注的核心在於人員的輸送效率和精準程度,陳俊宇透露,在加入大數據和 AI 服務後,學生推薦的成功率達到了 80%。
盈利模式上,其在原有招聘的服務基礎外,擴充了諸如前輩學院等職業培訓、諮詢的教育服務,達到了 B 端和 C 端都收費的理想狀態(不過由於 C 端業務才落地幾個月,目前只貢獻營收的 10%·15%),加上兩端數量有提升,陳俊宇稱,今年的收入相比去年增長了 20 倍。
具體而言,to B 的業務上,一是實習:按 B 端資源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騰訊、阿里為代表的大公司,這類業務會按照項目制進行個性化定製,每個項目的收入在 15-25 萬之間,單個項目的毛利在 65% 以上;另一類就是具有成長性的創業公司,實習僧對這部分公司提供標準化的產品服務,比如精準廣告位推薦、微信頭條微信、社群運營等;二是企業的入校級產品「校園招」,該業務也已經累計了 300+ 家企業資源,每個企業每年能產生 2 萬左右的服務收入。
to C 的業務主打產品「前輩學院」,主要包括軟技能培訓(職業規劃、簡歷修改、面試等)和硬技能培訓(運營、產品、IT 編程等)。該業務在今年落地幾個月後,目前累計營收幾百萬。
實習僧目前規模已達到 90 多人,得益於本輪融資,團隊後續將主要進行技術的升級(包括核心算法的完善、產品迭代)和業務拓展。A+ 輪融資之前,實習僧曾拿到翊翎資本獨家投資的 1000 萬元 A 輪融資; 100 萬元人民幣的天使輪投資,投資方為英飛尼迪; Pre-A 輪的 500 萬人民幣投資來自中科招商、口袋兼職等機構。
拓展閱讀
36氪首發 | 實習僧完成 1000 萬元 A 輪融資,如何同時為 B 和 C 提供精準數據服務?
不只是找實習的「實習僧」,還要提供大學生職業成長的閉環服務
36氪新風向 | 市場太小?模式同質?職業前教育的下一站其實是招聘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