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半年全市音樂劇演出共292場,吸引觀眾28.7萬人次,票房收入6152.63萬元,同比增長51.9% 歐美大戲與中文原創齊飛,上海領跑全國音樂劇市場
「相比五年前帶《伊莉莎白》第一次來到上海,這裡的音樂劇市場正在飛速成長。觀眾的熱情歡呼讓我在上半場還沒演完,就連連鞠躬激動得以為已經謝幕了。」《德語音樂劇明星音樂會》周日於上汽·上海文化廣場收官,首輪開票20分鐘即售罄,不僅場場座無虛席,而且場內觀眾之年輕、對德語歌曲的同步跟唱,都讓作曲家西爾維斯特·裡維極為驚喜。
這只是今年滬上音樂劇市場迎來井噴、成績亮眼的一斑。據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統計,上半年全市音樂劇演出共292場,吸引觀眾28.7萬人次,票房收入6152.63萬元,同比增長51.9%。而繼安德魯·韋伯巨作《貝隆夫人》和《德語音樂劇明星音樂會》後,下半年演出市場還將輪番獻演法語原版音樂劇《搖滾紅與黑》、託尼獎最佳音樂劇《鐵達尼號》、倫敦西區原版音樂劇《瑪蒂爾達》等重磅大戲。
與此同時,本土音樂劇也帶來驚喜,上半年有三部中文版音樂劇進入票房榜前十。不少中文音樂劇從上海走出去、輻射長三角,讓上海成為了帶動全國音樂劇市場增長的排頭兵。
經典劇目一再光臨,市場縱深化發展
對於大多數海外經典音樂劇來說,上海是其「落地」打開中國市場認知和口碑的首選。2003年,原版音樂劇《貓》首次來到中國,在上海大劇院創造連演53場、場場爆滿的紀錄。《貓》從上海出發,於2004年、2008年、2009年又先後來華,成為許多音樂劇觀眾的啟蒙之作。2018年重啟巡演時,更創下了巡演159場、票房過億的中國音樂劇市場最長巡演紀錄。今年6月,該劇又從上海開啟了新一輪巡演。
一般來說,大體量的巡演需要市場相隔幾年來給觀眾時間消化,重新獲得新鮮感。但隨著上海音樂劇市場不斷向年輕群體縱深化發展,其不斷增強的競爭力打破了這一規律。「相比日韓市場和百老匯,中國音樂劇觀眾平均年齡是最低的,百老匯製作人都認為,這裡才代表了音樂劇的未來。」從業者分析,年輕消費者「去往劇場二刷三刷」的偏好,給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上半年滬上迎來了七部連演14場以上的大體量音樂劇,未來還將有更多重磅大戲密集光臨這座海納百川的戲碼頭。
從上海「突圍」打破小眾圈層傳播,開拓音樂劇潛在觀眾,是許多劇目爭取中國市場的成功經驗。上海觀眾不僅將走進劇場視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也在網絡社區中建立了包容多元的文化審美,以發表劇評、合唱、繪畫、演奏等二度創作進行互動,對劇目傳播形成不可小覷的推動作用,吸引更多群體的關注。
不久前在文化廣場結束30場演出的《巴黎聖母院》,曾是在上海首次展演的法國大型音樂劇,讓觀眾見識到了法國音樂劇的浪漫魅力。此後,《羅密歐與朱麗葉》《搖滾莫扎特》等法語音樂劇紛紛來滬試水,相繼成為音樂劇市場的現象級「爆紅」演出,並在全國掀起「法劇」熱。
行業高歌猛進的趨勢下,上海各大劇院也在用心經營文化品牌,打造融演出、展出、製作、美育於一體的演藝空間。剛剛迎來重建開業八周年的文化廣場,從最初負債經營、僅有1100名會員,到年營收過億、今年9月會員人數超過23萬人,正是因為始終走在轉型的風口浪尖。其運營的第八年,共計演出66臺339場(含自製項目各地巡演),平均每天1.1場,吸引了44萬人次觀眾,平均上座率達78%;定期舉辦的劇院開放日、新媒體沙龍、攝影展、音樂劇金曲夜唱、舞臺藝術分享會、志願者交流活動和小白工作坊等活動也備受追捧。「與百老匯、西區相比,中國音樂劇有不同的受眾和審美方式,我們要不斷挖掘新的市場,找到觀眾是誰。」文化廣場總經理張潔表示,未來還將繼續用新的理念尋找與觀眾的聯結,聚攏行業資源,擴大文化影響力。
聚集孵化未來人才,中文音樂劇製作由此起航
在從業者眼中,上海的音樂劇市場也站到了一個新的起點。音樂劇大師韋伯的「御用音樂總監」菲茲·沙普爾在短短幾年間,已經是第四度參與中文音樂劇的製作:「中文音樂劇幾年前真正從上海起步,演員和製作水平的方方面面,行業發展日新月異,進步有目共睹。」
「未來我們希望能加快百老匯音樂劇的引進,讓上海不僅是演出兩三周的巡演一站,更成為音樂劇能夠長期駐演的地方。」聚橙音樂劇副總經理俞心悅透露,上海首座小型音樂劇駐演孵化劇場橙劇場·可當地藝術中心已於上月正式投入運營,其不僅將立足上海探索音樂劇駐場演出模式,也計劃孵化更多中文音樂劇作品,助力上海成為文化創意生根開花的「源頭」。製作方已在上海周邊成立基地作為製作工廠,明年落地後將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努力孵化孕育在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產生文化影響力的音樂劇作品和音樂劇人。
今年,文化廣場自製中文版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拉赫瑪尼諾夫》首次開啟了全國26個城市75場演出,將上海音樂劇產業的影響力輻射至二三線城市,在全國巡演中打響了知名度。「上海製造」的原創華語音樂劇《繁花盡落的青春》《馬不停蹄的憂傷》更作為大邱國際音樂劇節官方正式邀請作品,斬獲多個提名和獎項,讓海外觀眾體驗到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2019首屆演藝大世界—上海國際音樂劇節的六部原創華語音樂劇19場演出,吸引了近2萬人次觀演;百餘位海內外專家在音樂劇發展論壇上共聚一堂;「2019音樂劇歌唱大賽」「華語原創音樂劇孵化計劃」等群文活動吸引72位創作人的77份投稿作品、400餘份參賽音視頻,線上線下逾15萬觀看人次……通過國際視野的藝文盛事,上海搭建起文化產業鏈各環節對話交流、打造優秀音樂劇作品的平臺,見證了中國音樂劇最有潛力的導演、製作人、創作者聚集於此,共同培育一片文化創意蓬勃發展的熱土。
這座藝術氛圍濃厚的「文化大碼頭」,讓無數優秀人才流連忘返。《德語音樂劇明星音樂會》周末演出中場休息時,第三度攜作品來滬的裡維收到一枚觀眾精心製作的音符形狀袖扣,他珍而重之地將其別上了西裝。「上海觀眾對德語音樂劇的歌詞都非常熟悉,甚至不用看字幕,他們專注地沉浸在樂隊和歌手的表現中,讓我非常感動。」隨著音樂劇行業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更多海內外藝術家也有望將把上海作為開放共享的會客廳和作品的首發平臺,助力「亞洲演藝之都」的建設。(記者 吳鈺)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