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晟道文化
看劉亦菲演的《花木蘭》了嗎?就算沒看過,那肯定也聽說過吧。
劇中,花木蘭的妝容引發熱議,微博話題#花木蘭妝容#也一度衝上熱搜,很多人直呼接受不了這樣的審美。
儘管現在,這樣的妝容讓很多人接受不了,但這確實還原了歷史,製片方的敬業精神還是值得表揚的。
根據《木蘭辭》中「天子」「可汗」等詞語,我們可以推測,花木蘭身處的時代背景為南北朝至唐朝時期。
今天,以花木蘭所處的時代背景為例,我們談談在中國古代,女子喜歡什麼樣的妝容。
壹
額黃
花木蘭的妝容裡,最吸引人的可能是額頭上那一大塊黃色的東西。
這被稱為額黃,即在額間塗上黃色。額黃起源於南北朝,在唐朝盛行。
據記載,這種妝飾的產生,與佛教的流行有一定關係。南北朝時,佛教在中國進入盛期,一些婦女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中的花黃便指額黃。
貳
花鈿
花木蘭額頭中間,那個像華為標誌的三片花瓣的裝飾,稱為花鈿(diàn)。花鈿,畫於女子眉心部位,流行於唐朝。
花鈿的樣式繁多,有紅、綠、黃三種顏色,其中,以紅色最多;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圓點、星星、月亮、幾何圖案等。
做花鈿的材料很多,可以直接塗上去,也可以用珍珠、金屬片、花瓣、小鳥羽毛、蜻蜓翅膀等黏上去。
關於花鈿的起源,普遍認為起源於南朝。一日,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去賞梅花,累了,在屋簷下打盹,梅花落在額頭間,形成一個五瓣花的印記,拂之不去,並且三天之後才洗掉。宮女感到驚異,竟然紛紛效仿。後來,便稱這種妝容為「梅花妝」。
然而,早在東晉明畫《女史箴圖》中,婦女額頭上就已經有花鈿裝飾了。
再向前推到秦始皇時期,《中華古今注》中提到「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其中,「五色花子」應該就是後世的梅花妝。
此外,出土的戰國時期的彩繪女俑臉上,已經有裝飾性的圓點。
因此,花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到了宋代,花鈿發生了變化。宋代的貴族喜歡將珍珠貼在臉上,稱為「珍珠花鈿妝」。
如果你看過以北宋為時代背景拍攝的電視劇《清平樂》,你可能還記得,劇中女性的臉上,以珍珠作為裝飾品。
直到元朝、明朝,花鈿仍然存在。
清朝之後,花鈿不再流行,只有小孩子才會在額頭上點紅點了。
叄
唐代紅妝
唐朝盛行紅妝,紅妝,即我們現在常說的腮紅。
在唐朝這樣一個盛世,婦女不論貴賤,均愛紅妝。當時紅妝也分很多種,有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等。
酒暈妝是最為濃烈的一種,在臉頰上塗上厚厚的一層胭脂,紅光滿面,像喝醉酒一般。
桃花妝顏色稍淡於酒暈妝,因色淺嬌豔如桃花得名。
飛霞妝最為柔和,這種面妝是先施紅粉,再以白粉輕輕罩之,有一種白裡透紅的含蓄美。
以上三種紅妝在唐宇文氏《妝檯記》中有明確記載:「美人妝面,既傅粉,復以胭脂調勻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灑暈妝,淺者為桃花妝。薄薄施朱,以粉罩之,為飛霞妝」。
肆
笑靨
笑靨( yè ),也稱面靨,既在臉頰的酒窩處,用胭脂點上兩個黃豆大小的圓點。
關於笑靨的起源,傳說這種化妝法起源於東吳。東吳孫和寵愛鄧夫人。孫和有一次喝醉了酒,揮舞如意,不小心傷著鄧夫人的臉頰。孫和命令太醫開藥,太醫說得用白獺的骨髓與玉和琥珀屑混合在一起,才能不留下疤痕。孫和於是命人用百金購得白獺,與玉和琥珀屑混合在一起做成藥膏。
由於琥珀屑添多了,等到傷口痊癒,疤痕雖然消失不見了,但在左頰上留下了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但卻使鄧夫人顯得更加嬌豔。因此,孫和那些想得到寵幸的妾,都往自己的臉頰上點上紅點。
盛唐之後,在臉上貼裝飾物的做法很流行,也逐漸複雜化,以至於滿臉都是。這時,笑靨和花鈿的區分不再明顯。
中國古代各種奇特的面部裝飾方法,如今雖已淡出歷史舞臺,但是代表了當時一整個時代的審美風尚。
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它們頻頻出現在文學與影視作品中,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芮櫻. 淺析唐代敦煌壁畫中的女性紅裝藝術[J]. 浙江音樂學院
【2】李華鋒. 中國古代女性奇特面妝研究[J]. 中州大學
【3】商春芳. 南北朝時期女子面妝小記[J]. 河南省洛陽市文物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