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動物有發情期,人類卻……

2021-02-14 大健康生活圈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動物們又到了交配的季節,空氣中瀰漫著荷爾蒙的氣息。」趙忠祥先生所配音的那部動物世界承載著這代人童年的回憶。

而默默翻著朋友圈,看著各種花式秀恩愛、360°無死角虐狗的「好朋友們」,孤身一人的小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為什麼一年會有12個情人節?為什麼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全都是情人節?為什麼我們一年365.25天全都處於發情期?

在一堆粉紅色的甜蜜泡泡中,小圈點開了下一集動物世界,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大自然中絕大部分雄性根本不會撫育後代:

有的是交配結束便一走了之;

有的是交配完也懶得活了,給雌性吃掉算了;

有的是交配結束寄宿到雌性的身上,退化成一個器官;

還有的為了提高自己後代的存活率,會殺死雌性所有的幼崽的,好讓她專心為自己生育。

在大家怒上心頭趕快滑到評論區回復一句「氣抖冷」之前,還是需要為這些「渣男」辯解幾句。

現代生活中的「渣男」行徑,在生物圈中確實是提高基因留存率的不二法門。

換句話來說,並不是動物界沒有好男人,而是動物界偶爾突變出的好男人基本上都被「隔壁老王」帶了帽子,或者是被高產量的「花花公子」擠兌掉絕大多數生存資源死掉了。

女性追求質,男性追求量,是經過百萬年的進化,牢牢刻在我們DNA裡的東西。

然而為什麼我們這麼特殊?是因為人類養育幼崽實在是太太太太太難了,難到了單獨依靠母方,完全無法應對的地步。

為了把浪蕩的遊子鎖在自己身邊,女性的發情期也演變的越來越長。並且為了預防男人在自己發情期結束出去偷腥,女人們把發情的表徵隱蔽起來,從而讓男人們完全失去判斷對方是否發情的能力。

要知道,如果沒有發情期,可能男人巴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和另一個男人黏在一起。在現代社會,也會有「男人更愛和男人玩,女生只會問你愛不愛我的說法。」

嚴格來說,人類女性並沒有明顯的發情期。

一方面女性在排卵期和非排卵期,都會產生性慾和發生性行為,不會產生明顯的性慾波動。

另外,上文也提過,別說是明顯的性器官或氣味的變化等能讓男性覺察的發情特徵了,就是人類女性自己,也很少感受到自身欲望的明顯變化。

由於競爭壓力小,花枝招展的屬性也從男人轉移到女人身上,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愛美就是女孩們與動物界雄性們的天性,並不是為了自己開心而存在的舉動,並且牢牢的被激素所控制著。

那些為了美,為了瘦,為了他人評價而抑鬱、自殘的人雖然很難感同身受,但卻無比的「符合基因」。

相較於漂漂亮亮的女人,男人們漸漸把生活重心轉移到夫妻恩愛的生活中,更是創造了諸多戀愛激素促使自己分泌多巴胺。

於是,人類逐漸走向一夫一妻,共同撫養,甜甜的戀愛與感人的父愛就產生了。

同時,能夠確認親生的媽媽和外婆,也成了撫養的主力軍,共同撫養帶來的好處也大於競爭食物帶來壓力。

現代人類也因此受益,在完成生育,孩子長大成人之後還擁有悠久的生命,而不像其他動物,絕經或者交配結束後就會死去。

直立行走奠定了人類頂級掠食者身份基礎的同時帶來了生育困境。

生育困境誕生了脆弱的早產兒,但牢牢把女性鎖死在嬰兒身邊,從而產生了母愛。

為了抵禦生育風險,女性隱藏了發情期的表徵,並全年處於發情期從而牢牢鎖死男人,於是產生了愛情。

在恰當的生存壓力下,男性們放棄內卷,專心補給家庭、撫育後代,隨著產生了父愛。

在男性的偷腥本能還沒有完全篩除的時間段進入了更富裕的文明,讓父輩們的撫養變得更有意義,於是產生了家庭,進而產生了社會。

把目光放回現代社會,由於進入現代社會中醫學高度發達,自然選擇幾近停滯。

人們終於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基因的控制,在獸性之外誕生了人性的概念。

但是,在一些原始的地區,強姦行為依舊頻發,「我那時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獸慾驅使」之類的理由確實存在,但這與需要把它送進監獄接受懲罰並不矛盾。

並且由於全年處在發情期,淫穢成癮的現象也偶有發生,對於人類來說,控制性慾實屬必修課。

如果割完包皮性慾旺盛,醫生常常會給我們開雌激素來控制性慾。

對於性犯罪常客來說,還會輔以抗雄性激素來進行化學去勢,學不會控制的全年發情期,反而是一種負擔。

因此,別被「沒控制住自己」忽悠了,碰到這種情況,你要做的就是用道德或者法律讓ta「控制」住。

想到這裡,小圈也不再抱怨朋友圈的燈紅酒綠了,有了他們,才有了這更好的世界。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何沒有固定的發情期
    ,也無論他們是在怎樣危險的情況下,只要他們四目相對,馬上就會燃起愛情的烈火,然後會在冰天雪地裡或懸崖峭壁上ML,讓人嘆為觀止,並感嘆自己的無能。  空格動物們一年也只有一次或數次發情期。動物們進行性行為,一為生育,二為調節自己的身體。人不一樣,人可以隨時發生性行為,儘管人的生育時間是固定的。我們至今不知道人為什麼會如此。沒有固定發情期的性的特徵給人類帶來了快樂,也帶來了無窮的煩惱。若是有固定的發情期,男人也不必三妻四妾後還要像西門大官人一樣到處逛窯子,也不必像皇帝那樣將天下的美女霸佔下來卻無能為力。更沒
  • 同是哺乳動物,為什麼唯有人類365天都是發情期?
    人類同樣需要將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在其他生物選擇了發情期來確保種族延續時,人類卻在進化中拋棄了發情期,這是為何呢?人類已經獲得了進化發展的優勢,發情期的存在只會阻礙人類的生存,拋棄的發情期正是人類智慧的表現。那麼同是哺乳動物,為什麼唯有人類365天都是發情期呢?
  • 為什麼人類隨時都可以有性行為,而動物卻要等到發情期才能交配?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發情期?發情其實就是動物的一種生理表現,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就好比野貓來說,一般到了春季就會發出一種叫聲,其實就是在吸引異性,當過了這個時間以後就會拒絕。動物的發情期,是有相對較為固定的時期的。不光是哺乳動物,禽類和鳥類也是一樣,都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其中孔雀開屏也是在發情期才會有的。
  • 為什麼貓交配時,叫聲這麼悽慘?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何不同?
    第一:為什麼貓交配時,叫聲非常悽慘?貓在交配時,叫聲非常的慘烈,它們的性行為在人類看來,如此怪異,但其實,如果從貓科動物的角度來看人類的話,人類的性行為才是這個世界上最怪異的。公貓的丁丁上帶有很多鉤子一樣的刺,使得母貓在經受痛苦之後排卵,其實,就是為了節省能量,提高母貓的受孕率,貓科動物不會為了交配而浪費任何的能量。因此,貓科動物都有發情期,集中在某一個時間點交配,而交配的時候,就要實現排卵、受孕。第二:人類為什麼最怪異的動物?
  • 為什麼母貓在交配時,叫聲悽慘?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什麼不同?
    世界之大,生命多樣,有色彩繽紛的花草綠植,有上天入地的飛禽走獸,有嬉笑怒罵的人類。形態各異的大小生命共同構成了物競天擇、和諧平衡的生物鏈,用它們的色彩描繪了美麗的大自然,用熱情賦予了這個世界生機。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的意義,無論是生物學上的生態平衡,哲學上的唯物主義,還是人類學的人際交往。
  • 為什麼處於發情期的貓,叫聲那麼悽慘?
    不過,有時趕來的並不是只有一隻公貓,而是有好幾隻,此時公貓之間會發生爭鬥,它們之中力量最強,最大的個體才能夠獲得母貓的歡心,並與它一起繁衍後代。這種方法不只是貓咪會採用,許多動物都會使用,比如:狗狗。對於家庭養寵物的人而言,如果不打算讓自己的貓咪繁衍後代,可以考慮為它們絕育。這是因為公貓在發情期間會隨處撒尿,以留下自己的氣味。而且此時的它們脾氣比較暴躁,有時會誤傷人。
  • 大部分動物,都是雄性比雌性漂亮,但為什麼人類卻恰恰相反呢?
    而且,大部分動物中的,或者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動物,都是雄性比雌性漂亮。因為就生殖能力而言,雄性的性能力總是嚴重過剩的,而雌性的性能力總是相對不足的。這個性能力的標準,往往要落到交配而生殖這個複雜鏈條上。所有發情期的雄孔雀,還在四處找異性交配,大把的時間、大把的精力,叫囂著:我能行、我還能行、我最能行。但是,雌孔雀呢?
  • 人類為何沒「發情期」?動物卻很有規律,是為提升後代存活率嗎?
    除非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出現了「跨物種」的生物繁殖,這樣才會出現破壞原始基因的情況。這算是一種雜交模式了吧。而在生物進化之後,對於大部分的生物而言,可以說都具有一個穩定繁衍時期。也就是我們說的動物「發情期」。這個可能針對大多數動物都是存在的,但是對於人類而言,這是不可能存在的。動物發情期是具有規律性的?
  • 相近的黑猩猩都有「丁丁骨」,為什麼人類卻沒有;人類虧了嗎?
    有讀者可能不知道什麼是丁丁骨,先解釋一下;丁丁骨的學名叫作:陰莖骨,一般指長在一些雄性哺乳動物私密處的一根骨頭,它不與動物身體上的其他骨頭相連接;長有丁丁骨的常見動物有黑猩猩、地鼠、豪豬等;遺憾的是現代人類身上並沒有。
  • 日本動物組織:發情期...
    日本動物組織:發情期正常現象 2020-05-10 18: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明顯)發情期,為何人類沒有?
    前幾天去看了話劇《戀愛的犀牛》,馬路說:「我有個朋友牙刷,他要我相信我只是處在發情期,像圖拉在非洲草原時那樣,但我知道不是。」(註:圖拉是馬路養的犀牛,馬路愛上了一個鄰居女子明明) 對,一般來說,動物都有發情期,而人類...是的,可以調侃說你是「發情」,然而人類其實是沒有明顯的發情期的。
  • 動物會不會有性冷淡?
    動物有沒有性冷淡?有,在非繁殖季節動物基本都是性冷淡。非繁殖季節動物基本都是性冷淡在討論這個羞羞的話題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動物為什麼要交配。然而對於有性繁殖的動物來說,不交配就意味著種族滅亡,因此,動物為了讓自身基因遺傳下去,它們選擇集體在某個時間交配,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發情期。由此可見,動物平時都在忙著尋找食物,不會額外浪費時間去交配,交配只是它們繁殖後代的手段而已。貓科動物老虎是出了名的「社交恐懼症患者」。
  • 為什麼動物大都有許多亞種,而人類只有一種?
    動物的所謂品種其實就是亞種,而亞種是人類定義的一個分類等級,也是最基礎的分類等級。就目前的生物學分類來看,只要是能夠細分到亞種的動物,必定不是一個亞種,而是有多個亞種,多個亞種共同組成了上一級分類「種」。比如花豹是貓科豹屬花豹種動物的總稱,而花豹種下又分為9個不同的亞種。
  • 為什麼動物有那麼多同性戀,同性之間才是真愛?
    據研究發現,有5%的人類是同性戀者,這麼說吧,中國有14億人口,按照這個比例計算,至少有7000萬人是同性戀者。如此看來同性戀者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是隨處可見的才對,但事實是這樣子嗎? 哪些動物有同性戀行為  在大自然中,同性戀行為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
  • 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什麼不同?
    同為哺乳動物,為何人卻沒有這種表現,人類與貓科動物究竟有什麼不同?關係與共同點人與貓的關係,說來簡單。由於雙方力量差距懸殊,體型也大相逕庭,貓遇上人只有當寵物的份兒,因此人與貓之間大部分都是「主人與寵物」的關係。即便有些人以主人自稱,但還是隱藏不了馴養寵物的實質。
  • 為什麼人類不吃食肉動物,卻很愛吃食草動物的肉?
    人類不愧是站在吃貨頂尖鏈上的生物,胃口好的很。只要是觸目所及的,沒有不能變為餐桌上的物品。天上飛的是正常操作,而水中遊的就是普通的,地上走的更是頓頓都有。可以說,只要味道到位,就沒有不能吃的。可就算是這樣,也有許多的動物並不在人類的餐桌上。比如說,獵殺者獅子、老虎、豹子等。
  • 人類為什麼要讓動物回交,有什麼好處?
    動物的生存和繁衍都是自身的本能,有些動物在繁衍時,會本能地避開近親繁殖以及回交繁殖。我們以遠古時期的人類為例,母系早期社會時,人類就已經開始群居生活,有些甚至還聚集在一起組成部落。
  • 人類權力的演化1:群居動物的權力
    這是一條新的思考進路,用演化論方法,從行為與觀念的生發原理入手,將權力的本質定義為一種群居動物的分工協作機制,只是在人類觀念尚未跟上行為模式的演進時,才出現了權力生發與運行的掠奪性異化——這種異化從農耕文明開始持續了近萬年,但作為分工協作的權力卻存在了上百萬年。人類權力還將如何演化?
  • 為什麼人類要違背自然規律,讓動物進行「回交」?原來有這好處
    而大自然這些年的發展,因為人類的介入也有了些許的改變。可能人類的一些行為,在自然界看來是很好的行為,能夠幫助他們,但是人類的一些行為對對於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破壞的表現。就像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不斷拓展自身的活動區域,也就造成了大量的森林不斷被砍伐,而人類還會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會讓動物回交。我們知道在動物界自交是一種很普遍的事情,但是在自然界一般就不會主動回交。
  • 為什麼大多數動物都是趴著睡覺,而人類則是仰著?
    如果你去過動物園、家中養過貓狗、或哪怕看過動物世界,你會發現大多數動物在睡覺的過程中,姿勢幾乎都出奇的一致的趴著睡覺,更準確來說,這些動物都是蜷縮著睡覺。反觀人類,雖然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縮成一團,但這樣的姿勢並不舒適,當然我們也可以隨心情擺出各種姿勢,其中就包括在動物身上極少看到的仰睡姿勢,不過為什麼大多數動物都是趴著睡覺,而人類則是仰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