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蜀中歌飛
李時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為了重修《本草綱目》,他翻山越嶺,食風飲露,足跡遍布大江南北。
今天,本著對傳統中醫藥文化的熱愛,給大家介紹一部關於李時珍的老電影,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於1956年。
該影片製作精良,用心程度蓋過了今天的很多古裝片。
影片的時間跨度很大,主演趙丹塑造了李時珍從青年到老年不同年齡段的形象,演技爐火純青,出神入化。
李時珍歷時近三十年編修本草,不畏艱險,不畏權貴。
為了理想,鍥而不捨,勇往直前。
影片一開始,片頭字幕乃清一色的繁體字,可見在那個時候,繁體字還沒完全廢除。
影片在服飾、裝束上的嚴謹樸實,是其製作精良的一個顯著體現,這一點值得現在很多古裝片學習。除了這些外在的優點,該影片也向人們傳遞了許多正面的精神意義。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
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
既然選定了目標與理想,即便再艱難的道路,也要毫不動搖地走完。
一群船夫拉著船,船在江面上逆流而行。
李父:「我們李家,幾代給別人做醫生,到處給人家看不起,我教你去考(科舉),還不是為了你。」
李時珍:「爸爸,我實在對不住你,可八股文,我實在是讀不進去。」
李父:「如果你非要學醫不可,你就要像這船一樣,一生都在逆流裡前行。」
李時珍望向遠處那艘逆流而上的船,他固然也很清楚,選擇做醫生會面臨何種考驗。
但,這對於想成就一番理想的人而言,又算什麼呢?
人生貴在有追求,哪怕腳下路悠悠!
醫者仁心,李時珍救人苦難,濟困扶危。
無本行醫數年,卻也並非毫無所獲,雖是民間醫師,他的名聲卻越來越大。
終於有一天,楚王聘用他為私人醫師。
李時珍治好了世子的病,且醫術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但這些並不是他的追求。
他進楚王府的初衷,不是為了錢財官位,而是希望楚王上奏皇上重修「本草」。
李時珍的這些想法以及做法擺在今天,很多人都是無法理解的。
但真正有理想的人,早就把幹事業和賺錢分開了。
本片拍攝於1956年,在建國初期,古裝電影的數目並不多。
李時珍之所以能成為那個年代的電影選材,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是一個接地氣的民間人物,身上具有很多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儘管他生活在封建時期。
儒家社會不尊重科學,在該影片中得到了很大的展現。不過,那個年代對儒家存在負面評價也並不奇怪。
從通過一個醫師和書生的爭吵,批判了封建科舉制,並強調了「大家需要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學問」的實用主義觀,到李時珍進入太醫院得不到重用,辭職回鄉,決定自己修正「本草」等,都是對鍥而不捨,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的推崇。
或許是由於對科學的推崇,影片對道教形象的刻畫表現得不是那么正面。
在楚王府的日子,王爺因為長期服用仙丹,身體每況愈下。
以及後來李時珍等人上山採藥,遇到惡道刁難,珍貴的藥物札記被燒毀,追隨他的老魏也為搶救札記不幸摔摔死。
不得不說,這種對道教的意識形態上的偏見是顯而易見的,但這也是那個時代的一種思想展現。
老魏犧牲了,札記也丟了。
但李時珍並沒有放棄,他重新搜集草藥,補寫筆記,筆耕不輟,孜孜不倦……
終於將筆記整理成書,名為《本草綱目》。
但此書幾經波折均未能面世。
李時珍去世後三年,《本草綱目》終於被刻版印出,流傳萬世,造福於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