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電影中尋找拍攝靈感》之二
「電影用光如何運用到攝影當中的問答」

Q:為什麼電影用光值得平面攝影師去借鑑學習?
在攝影術剛剛誕生的時候,還沒有電影技術。有的攝影師嘗試借鑑繪畫、雕塑,有的則堅持尋找攝影獨到的藝術語言,當時就有討論,到底該不該去「模仿」。
而時光荏苒歲月如梭,這兩類中都出現了大師以及名作!留下的只有膜拜欣賞。我也聽過一件趣事,一位廚師在欣賞過畢卡索的名畫之後研製出了備受好評的美食。相近的或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務都可以彼此啟發,何況同根同源的「電影」和「攝影」。

其實電影用光和攝影用光是相通的,沒有本質區別。但電影在表現一個運動鏡頭和無數日常生活畫面過程中會涉及營造比平面攝影更複雜的光線變化;在連續不間斷的攝製期間,需要應對更多陰晴不定的太陽光給拍攝帶來的麻煩。
加之電影是一個團隊作業,導演對劇本進行再創作,告訴燈光老師他要的氛圍,燈光團隊再次細化照明的實現,攝影師則依據燈光以不同角度展開鏡頭語言。比較平面攝影中一切都依靠攝影師親自完成,很明顯電影擁有更大的投資、更多樣的設備、更多的人力……至少我相信他們的能量疊加在一起一定有值得學習的妙處。

Q:電影中的用光,平面攝影從何學起?
電影是動態的藝術,講述了某一個歷史時期,某一個人或一類人群,發生的故事,產生的情感;他們帶有明確的時代特徵、人物性格、情緒氛圍。所運用的燈光手法迥然不同!無論是其中單獨一個元素還是整體都可以被借鑑學習,以便我們用對的光線創作出有故事感的照片。
1.尋找時代感——電影都有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光線氛圍是營造時代感的第一要素。畫面展開立刻把觀者拉進那個時空,和主人公一起身臨其境。
例如:電影《霸王別姬》,用光不是那種單一、暗沉的冷色調,又不是盡然的暖色調。它介於兩者之間,一面可以表現舊中國時代的衰敗,一面對人物使用了足夠的暖色調,使人物看上去不單一,具有血色和情緒。


例如:早期的香港電影,為了營造古裝武俠片中的俠氣和浪漫,用光的時候常常會有明顯的煙霧痕跡。當光線通過門窗的遮擋在畫面中產生漂亮的光束,這仿佛把觀眾帶入了那神秘和神往的江湖。


例如:奧黛麗赫本時代的電影,豐富細膩的黑白層次中可以觀察到,有對頭髮和輪廓刻畫的修飾光,因此人物的面部會形成漂亮的立體反差。整體畫面營造出濃鬱的古典美感。


假如你也想要拍攝一組某個時代背景的作品,這些用光的細節將是非常好的參考範本。
2.人物情緒——故事的情節推動著人物的情緒,再進一步的話可以通過用光來暗示人物內心的變化。

例如:女主角在自己的臥室裡,慵懶地躺在床上聽著音樂或是在情人耳邊竊竊私語,此時現場的光線通常以柔和的照明,平和的過度來展現。
例如:深夜回家的小夥兒,清晨鬧鐘響起,勉強又無奈地睜開雙眼,燈光師會用較為硬朗的直射光線,模擬清晨刺眼的陽光以強調主角對起床這件事情的抗拒感。
3.對故事的推動性——用光線的變化,介入敘事和人物塑造。
例如:70年代以前的電影處於以演員為核心的打光,以唯美造型感為主流。直到電影《教父》的出現,光線開始全面介入敘事和塑造人物。電影中老教父從頭到尾使用了「曝光不足的頂光」,觀眾從來沒有看清楚過他的眼神,總是給人以神秘和看不透的印象。另一個人物麥可科裡昂,出場時以測光甚至順光為主,來塑造這個時期他單純和扁平的性格。

而隨著劇情的推進,家族裡的爛事接踵而至,人物的面部出現了大量的陰影和反差,刻畫了人物內心的矛盾和衝突。直到故事的最後他成為了新一代的「教父」,我們熟悉的「曝光不足的頂光」又一次出現在畫面中。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根據情節的遞進,進行有針對性的光線變化會有效提高整組作品的敘事性。
總而言之,從電影中再一次去理解,光線不是簡單的照明或者美化人物而已。如果你準備開始實踐,建議先從人物情緒作為突破點,逐步推進,再去追求用光表達內心的七情六慾。當然練這種用光的高度需要更深厚的藝術理解力和生活感悟。
學員作品案例
拍攝靈感來源於電影《音樂家》
攝影:鄭凱(高研班)
指導:張曦老師
模特:Ricardo(MM)
妝發:吳肉肉
服裝:JUNby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