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第10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李安導演大師班在雁棲湖畔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為「東方表達與數位技術」。本場活動中,主辦方邀請到導演楊子和顧曉剛作為特邀嘉賓,而李安導演則以遠程視頻連線的方式,和大家進行雲交流。
縱觀電影的發展歷史,每一次升級均與技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2D電影到3D電影再到VR電影,抑或是放映端已研發升級出IMAX、杜比、中國巨幕等多種技術,以上改變均在當時引發電影的新一輪快速發展,並激發觀眾的觀影欲望,包括當下正在放映的電影《八佰》,也因是全球第三部、國內第一部全程採用數字IMAX攝影機拍攝而受到關注。
近幾年中,李安先後推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和《雙子殺手》兩部高幀率的電影,在國際影壇上,先後掀起過一波技術浪潮。
有人稱讚這是「未來電影」,有人則並不看好。但不管外界的聲音是如何,他仍舊在堅持對高幀率電影的探索,並不止一次在公開場所坦言,如果資金沒問題,下一部還是希望能拍高幀率影片。
因為這兩部作品,不少人將「技術控」冠在李安身上,他卻表示,自己並非技術控,手機只會打電話,其他都不會。在李安看來,「其實不管是什麼樣的藝術形式,技術就是一種媒介,最關鍵的仍在於表達,要跟大家分享什麼。比如我突然想拍電影《少年派》,當時在哲學思考上,我不知道怎樣去突破,並想要用多加一個視角的空間來突破我想表達的題材,所以我就開始對3D和數碼進行新的探索。」
技術的提升在對電影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的同時,由於展現方式與效果發生了改變,因此也會對電影的創作、語言的表達產生影響。如何才能藉助技術更好地完成內心的表達,是從業者在技術升級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的領域。
「我第一次拍數碼電影,第一次接觸到立體,拍到一半感覺很糟糕,表達的信仰突然瓦解,不知道該怎麼拍電影了,3D是我不熟悉的。我像『少年派』一樣,跟一隻老虎在太平洋漂流,很惶恐,我相信的東西都在幻滅中。所以每次我必須找到一塊新的浮木,必須找到跟觀眾溝通的方法。3D跟數碼,人的眼睛在解析這些影像的時候心理會跟之前不太一樣,我們熟悉的是膠片時代的表達,突然之間到了新的環境,是摸著石頭過河。我覺得我還在學習階段。希望大家跟我一樣,在新的媒體裡找新的表達方式。」
他表示,新的技術出現,必然會對電影語言產生新的影響,對於技術和電影要有新的結合和創新。他表示,「高幀率」並不「高」,這才是「正常幀率」。
雖然他內心是這樣認為的,但他也坦言,這個轉變對於整個電影行業也是一種衝擊。「胳膊扭不過大腿,創新不是光藝術和科技的東西,是要跟整個業界和觀影文化的扭鬥,非常困難。」因此,他也略顯憂傷地感慨,在他開始嘗試高幀率電影之後,其實受到了很多打擊,但沒辦法,「因為現在在我腦子裡電影已經是那樣子了。」
拋開他這兩部近作,不少影迷依舊對他的《臥虎藏龍》念念不忘。他表示自己在看完小說之後,被玉嬌龍深深吸引,進而促使他完成這個項目的創作,「後來覺得李慕白很像我,俞秀蓮像我太太,玉嬌龍像我想做不敢做的事情。我從小就對武俠有幻想,又抓到很動人的主角,就很想拍它。」
現場,李安也談及了自己如何選擇小說進行改編。他坦言,小說和電影的篇幅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自己在看書的時候,會想著如何做一部電影,而不是單純地進行「翻譯」。在這個過程中,他會憑藉直覺找到那個最能打動他的點,這個點才有可能支撐起他未來的劇本創作。
如今,這部經典之作《臥虎藏龍》已經過去了20年,關於李慕白前傳也成為了他心動的題材。但他表示,「希望能夠重現新的東西,我還想拍武俠片。李慕白前傳我斷斷續續想過十年,但還是想開發新的題材,自由度更大。」
至於關於他新作的後續,他再次表示,現在有兩部作品在準備。「一部華語片和一部英語片,一個在寫劇本,另一個在構思。」
如今,面對當下全球環境,觀眾越來越習慣在家看電影。李安表示,「電影人必須想到新的拍片方法,做一個革命性的改革。」
李安認為,「你不能逼著觀眾進影院,這誰也做不到,你只能給他誘因,讓觀眾覺得值得進影院,所以要做觀眾在家裡看不到的內容。如果你做的內容和在家裡看的一樣,甚至還沒有在家裡看的好,那不能怪觀眾宅在家裡,我們要接受挑戰,努力創造新的影像、新的故事。同時,希望今後電影表達能夠更加自由,因為眼睛可以接受的訊息,還有人們的心裡活動會有很多,要求會比較高,但過去的表達已不太能夠滿足觀眾的需求,甚至已經相當僵化。所以不管是影片的長短,還是表達形式,各種方面可以更自由化一些。」
當然,他在最後還是強調「電影院的優勢是集體感、儀式感,要發揮優勢,接受挑戰,創作出新的東西,我是相信電影院的。」
綜合自1905電影網;北京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