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某一個時刻,也許是憤怒,也許是緊張,也許是恐懼——大腦一片空白,短暫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放任自己做出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
事情過後,又不得不去收拾這些爛攤子,為後果買單。
在這個時候,真的很想去學會「如何控制情緒」,總覺得「學會控制情緒」就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但是,這真的是答案嗎?
我們常常會陷入情緒的深沼,被一些複雜的情緒所左右,然而我們並沒有真正搞清楚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你是不是也會天真地認為感覺和情緒來自於發生在我們之外的事情:
和朋友相約逛街卻被臨時放了鴿子,是她害我一整天心情不好
剛買不久的新衣服質量很差,一下子破了洞,是這件衣服讓我產生憤怒
手機裡播放了一首悲傷的音樂,是這首歌讓我產生難過的情緒
我們習以為常將情緒的來源歸結於周遭的人、事、物。
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試圖去控制情緒,也會試圖避開那些讓我們產生某些負面情緒的人和事。
你不想和「有毒」的人在一起,也不想和「觸發」你負面情緒的事物在一起。
但,周圍的人和環境真的是我們產生感覺和情緒的原因嗎?
難道不是我們對環境和周圍人的感知和想法改變了我們每時每刻的感覺嗎?
試想一下,如果讓你和很多不認識的人同時在同一間屋子裡品嘗同樣的食物,你們的體驗會完全一樣嗎?當然不會。
沒錯,事實是,千人千味。
其他人的所作所為和每一刻我們周遭發生的事並不是引起我們各種感覺和情緒的原因。
這是因為我們「看」或「感知」的方式不同。
所以,情緒是我們對自己想法、對別人想法,對世界想法所引起的反應。更簡單地說,情緒都是「想出來的」。
需要明白的是,頭腦中這些來來往往的想法會隨時幹擾和改變我們的感覺,但是這些想法都只是暫時的,它並沒有那麼的堅不可摧。
想法來來往往,新舊更迭,新的感覺和情緒也會隨之而來。
你感到憤怒、受傷、氣得要命,這些感覺都是千真萬確。但那個讓你有這種感覺的,並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我們的內心之中,對自己以及外界事物總有一些固有的認知。
比如當我們想起老虎,就會心生恐懼,而這份恐懼並不是老虎帶來的,而是我們心中對「老虎很兇猛」的固有認知造成的。
這種根深蒂固的固有認知常常牽動著我們的情緒。
有這樣一個故事:
伊莉莎白因為工作原因急需聯繫她的合作夥伴莉麗,電話、郵件、簡訊...各種方式都無法聯繫成功。
她因此很擔心和焦慮:因為這件事情,她的工作會出現各種問題,她的生意是不是要黃了,她是不是要破產了。
伊莉莎白非常憤怒,覺得莉麗太不靠譜了,發誓之後再也不會和莉麗有任何工作上的合作。
一天之後,伊莉莎白收到了莉麗的來電,原來莉麗前一天進了手術室生下了可愛的孩子,一切發生得太過突然,所以錯過了伊莉莎白的聯繫。
那麼伊莉莎白的工作呢?其實並沒有因為這一個錯過的電話而出現多麼難以解決的問題,反而依舊順利得進展著。
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伊莉莎白固有的思維告訴她一定是莉麗不靠譜才聯繫不上,是莉麗的疏忽,所以才有了接下來一整天的胡思亂想,擔心、焦慮、憤怒。
是她的固有認知和想法帶給她這些負面的情緒和感受。
那如果在當時,她默默地允許和接納了這件事,不任由固有認知隨意發揮,而是恢復到平靜的狀態呢?或許根本不需要一整天的身心俱疲。
畢竟,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所想的那麼糟糕。
一旦你允許自己停止追尋固有認知帶來的某個大腦中已經設定好的故事,一旦你接納並允許你的覺察,一個新的視角就會出現。
那些時刻在你腦海中上演的故事,那些你在外面親眼目睹的事情,正是它們給你帶來困擾的情緒和感受。
如果你給它們讓路,允許它們如其所是,這些設定好的故事就會自我糾正,走上正軌。
它們唯一會成為問題的時候就是你想要改變它們的時候。
當你不再去不斷糾正或改變你腦海中的那些想法和思考時,你才能真正的覺察到你的內在。你就不會再有下意識的反應或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因為你已經明白,外在發生的事與你內心每時每刻發生的事毫無關係。
所以,你應該去觀察它,允許它,但是不要想著去批判它、分析它,只是覺察就好了。
你可以輕鬆地覺察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事情。
當你學會把自己的感受當作一個內在的信號時,你就會發現根本沒有必要避免各種情緒。
它們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充當著過濾器,時刻過濾著你腦海中來來往往的想法,告訴你應該去忽略那些想法,那些把你從平靜中帶走的不合理的固有認知。
所以,你的情緒永遠不會左右你,它們只是幫助你保持平衡的有用工具。
覺察它,允許它,接納它,看到它帶給你的信號,恢復內心的平靜。
永遠記住,你所擔憂的事情,99%根本不會發生。
Reference:
Here’s A Genius Hack For How To Control Your Emotions
Elizabeth Archibong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