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屆墨爾本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
評委陣容
大揭秘
畢業於茱麗亞音樂學院,師從世界著名鋼琴家JohnBrowning,曾獲得包括theQueen Elizabeth Grant,Hepzibah Menuhin Memorial Award在內的多項音樂比賽冠軍。被美國《紐約時報》評為「風格突出的卓越藝術家」,2000年《澳大利亞人》稱其為「新千年最佳青年藝術家」。
Benjamin經常在澳大利亞、美國、歐洲和亞洲演出獨奏,並與AlinaIbragimova, Joshua Bell, Pekka Kuusisto, Richard Tognetti, Dimitri Berlinsky,Raphael and Elizabeth Wallfisch, Janice Martin, Steven Davislim, Boris Baraz,Eiji Oue and the Utrecht Quartet等著名音樂家合作。同時Benjamin也是一位極受好評的唱片藝術家,曾經和著名的德國小提琴演奏家HartmutLindemann合作三張CD。Benjamin新近的獨奏CD《in the Wake of the GreatWar 》被著名音樂大師Barry Tuckwelly評價說「我完全被Benjamin馬丁的新專輯裡感性而富有想像力的演奏震驚!」
音樂理論的研究也是Benjamin的終身興趣,他試圖構建一套超越傳統的音樂思想,作為自己音樂表現的綱領,同時作為自己音樂教學的指導方法。
著名鋼琴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上音-英皇聯合學院首席教授
美國紐約大學客座教授
密西根州立大學客座教
作為上海市海外引進第一位鋼琴博士,先後擔任上音鋼琴專業教研室主任、上音附中鋼琴學科主任、上海音協鋼琴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國際鋼琴大師藝術周」藝術總監等。他曾多次在國際比賽中獲獎,與著名樂團和指揮合作,獲波蘭、挪威、英國BBC、美國NBC、中國中央電視臺、東方衛視及人民日報等媒體的專訪與報導。他還曾獲得「霍洛維茨國際鋼琴比賽優秀指導教師獎」、「波蘭蕭邦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優秀教師獎」、「文化部文華院校獎優秀指導教師獎」、「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上海市文藝人才特等獎」、「海外歸國高層次人才」、「浦江學者」、「曙光學者」等榮譽嘉獎。
他曾擔任西班牙、義大利、德國、馬爾他、英國、奧地利、塞爾維亞、日本、新加坡和美國吉娜巴考爾、克利夫蘭等國際比賽,以及金鐘獎、文化部、教育部等眾多全國比賽的評委工作。同時還受邀在布拉格、坦格伍德、大阪等諸多國際音樂節以及伊斯曼、皮博迪、克利夫蘭、曼哈頓、西貝柳斯、英國皇家等國內外院校講學。他的學生近年來在美國、俄羅斯、德國、英國、義大利、烏克蘭、波蘭、西班牙及中國音樂金鐘獎等比賽中摘金奪銀。
滑動文字可查看詳情介紹
旅澳華裔作曲家、鋼琴家
《黃河》鋼琴協奏曲的主要執筆人之一
《黃河》鋼琴協奏曲的主要執筆人之一,並對該作品的鋼琴獨奏部分做出了重大貢獻。半個多世紀以來,儲望華改編或創作的《翻身的日子》《箏簫吟》《二泉映月》《新疆隨想曲》《南海小哨兵》《茉莉花幻想曲》《18首中外通俗名曲四手聯彈》等鋼琴作品,在教學、考級、演奏、比賽中,受到了各地師生以及廣大聽眾們的喜愛和歡迎。196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並留校任教,1982年,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深造現代作曲,1985年獲墨爾本大學音樂碩士,1987年榮獲澳大利亞埃伯特.邁基(Albert H Maggs)作曲大獎,並成為澳大利亞音樂中心常任代表。他的音樂創作擴展到交響樂、室內樂以及聲樂、器樂等方面。他創作的《灰燼星期三》《秋之泣》《絲綢之路》等交響樂作品和《薩克斯管協奏曲》《手風琴協奏曲【生命之歌】》等,在澳大利亞和中國公演,合唱《華夏情懷》在香港公演,打擊樂獨奏《十面埋伏》在墨爾本和臺北演出,《第二鋼琴協曲》在瑞典公演,《第三鋼琴協奏曲》在深玔、北京公演。 2013年12月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在北京音樂廳舉行了「華夏情懷——儲望華交響樂.鋼琴作品演奏會」。
在1956年第一屆全國音樂周上,年僅14歲的儲望華的處女作二胡獨奏曲《村歌》參加了演出,《人民日報》稱他為「帶紅領巾的作曲者」。1979年由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舉行了「儲望華鋼琴作品音樂會」,為此院長趙渢曾在《人民音樂》撰文稱:這在中國音樂史上,一個音樂會全部演奏一位作曲家的作品,還是第一次。
作為鋼琴家,他多年來先後在澳大利亞墨爾夲、ABC電臺、北京、上海、廣卅、深玔等城市舉行個人鋼琴獨奏會。2011年曾和著名女鋼琴家鮑蕙蕎合作舉行「華夏情懷——儲望華鋼琴作品音樂會」,在北京、廣州、武漢、重慶等11城市巡迴演出,他曾於1992年和2017年兩次在澳大利亞公演了《黃河》鋼琴協奏曲。
儲望華音樂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在民族風格方面的嘗試探索,和他很多鋼琴曲中的「可彈性」「可聽性」 「可教性」。他的生活和創作經歷、個性氣質和創作背景,奠定了他的鋼琴音樂的特點, 從音樂調式色彩、和聲織體、節奏韻律等手法,表現了在他的音樂作品內容中,尋求「中國風格」的含蓄美和自然美。儲望華鋼琴作品不僅具有中國優秀鋼琴音樂的共性,還以其鮮明的個性和魅力,對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多年來,馬克斯•庫克一直是音樂表演和教育方面的領軍人物,曾與著名的音樂家和指揮家合作。他教過一些非常有才華的學生,其中一些已成為德國、蘇格蘭和澳大利亞的音樂教授。
馬克斯•庫克就讀於墨爾本大學,在大學音樂學院主修音樂,在藝術學院主修語言。之後,他前往歐洲,在巴黎師範大學(Ecole Normale de Musique)鋼琴演奏家阿爾弗雷德•科特(Alfred Cortot)的指導下學習鋼琴,並在薩爾茨堡的莫扎特音樂廳(Mozarteum)學習。
1951年,應教授之邀,他回到音樂學院教學。從那以後馬克斯•庫克一直在墨爾本大學任職。他一開始是首席教師,然後是高級講師,後來是副教授。一直到1981年,他擔任了六年的系主任和音樂系主任。他是莫納什大學的教授,也在維多利亞藝術學院任教。
他一直投入的事業就是演奏和教學。他出版了許多關於音樂和鋼琴教學的出版物,包括一份關於澳大利亞的日本音樂教學方法的出版物,兩份關於他對音樂天才兒童的研究。他的著作《音色、觸感與技巧》,以及與之配套的CD和視頻,被鋼琴教師和學生廣泛使用。他們結合了廣泛的鋼琴知識和經驗,並對鋼琴演奏的物理和生理學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他曾在歐洲、英國以及澳大利亞就這些出版物發表演講。
馬克斯•庫克,維多利亞音樂教師協會主席,澳大利亞音樂教育協會全國主席,國際音樂教育協會(ISME)專業音樂家教育委員會主席。
出生於烏克蘭基輔一個傳統音樂世家,她先後畢業於烏克蘭柴可斯基國立音樂學院、墨爾本大學音樂學院。在前蘇聯,Tamara曾在全國範圍舉辦多場獨奏,協奏和室內樂演出,並且登上廣播和電視舞臺。她是烏克蘭第一室內樂比賽的獲獎者,並獲得烏克蘭及蘇聯最佳伴奏榮譽稱號。赴澳後,Tamara的音樂生涯再上臺階,與國際眾多知名音樂家和指揮家合作演出,同時在俄羅斯,澳大利亞,中國,臺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羅馬尼亞等音樂院校舉辦過大師課講座。近年來,Tamara多次受邀參加布加勒斯特國際現代音樂節,山葉系列音樂會,「震撼施坦威」系列音樂會等音樂盛會。
Tamara擁有超過二十五年的教學經驗,以培養和發展音樂人才為己任。她灌輸給學生紮實的技能,引領他們通向廣闊的鋼琴世界。Tamara一些學生已經成為澳洲及國際上知名的鋼琴老師和演奏家,這是她教學方法有效得當的最好證明。目前,Tamara任職於墨爾本莫納什大學澤曼科恩音樂學院。
鋼琴演奏家
任教於莫納什大學音樂學院鋼琴系
澳大利亞國家基金會藝術家
澳大利亞ANPA主席
美國Eastman 音樂學院和波士頓大學客座講師
Darryl Coote的職業生涯包括獨奏鋼琴家,室內音樂家,協奏曲獨奏家,教師和評委。
他在墨爾本大學與Max Cooke一起學習鋼琴,在那裡他完成了音樂榮譽學士學位和隨後的音樂碩士學位,後來又在漢諾瓦Musikhochschule的Kurt Bauer學習。他是全國Hephzibah Menuhin紀念獎學金的第一個獲獎者,並且是ABC器樂和聲樂比賽的維多利亞州州長。
達裡爾已經在澳大利亞各州以及維多利亞州的許多大都市和地區舉辦音樂會。在過去的十五年裡,他在RIPPON LEA的備受好評的系列TWILIGHT CHAMBER MUSIC中演出了一些節目。作為一名全能的合奏演奏家,他經常與Max Cooke合作演奏鋼琴二重奏,以及與Robert Chamberlain合作的主要雙鋼琴演奏。
他是一位受歡迎的室內音樂家和伴奏者,曾與Anne Gilby(雙簧管),David Thomas(單簧管),Sally-Anne Russell(女中音),Kristy Conrau(大提琴),Rohan de Korte(大提琴)等藝術家合作過。 ,Josephine Vains(大提琴),Judith Hickel(小提琴),Charles Castleman(小提琴),Miwako Abe(小提琴)和Brian Hansford(男中音)。
Darryl在澳大利亞廣播網絡上廣泛錄製和廣播,包括ABC Classic FM和3MBS FM。他收錄了由PAMISTS團隊製作的所有九張CD,記錄了布魯赫的兩支鋼琴協奏曲和管弦樂隊與Robert Chamberlain以及AndrédeQuadros指揮的新蒙納士管弦樂團。
Darryl Coote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考官和評審員,也是蒙納士大學鋼琴系的成員。他曾在馬來西亞,德國,中國,澳大利亞各大學,波士頓大學(美國),伊士曼音樂學院(美國)以及國立學院的國立學院進行過大學課程的評審。日本東京)。
指揮家,鋼琴家
曾經任教於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
現任教於莫納什大學音樂學院
著名青年鋼琴演奏家
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16歲作為「傑出鋼琴家」受到荷蘭音樂基金會全額獎學金資助,赴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及義大利Imola國際鋼琴學員留學深造,獲鋼琴演奏家最高文憑。多次榮獲國際頂級鋼琴比賽大獎:德國艾特林根國際鋼琴比賽銀獎;中國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等。其中1996年,吳馳作為中國文化部唯一選派選手,赴荷蘭參加了第四屆李斯特國際鋼琴比賽獲第三名(第二名空缺)。
演出活動遍及美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英國及香港等20多個國家與地區,同荷蘭國家交響樂團、荷蘭國家青年交響樂團、中國中央樂團等著名樂團合作。2013年,作為國內音樂學院唯一受邀的鋼琴專家教授參加了波士頓交響樂團(BSO)、波士頓大學音樂學院聯合舉辦的最具有國際最重要影響力的Tanglewood國際藝術節,與大提琴家馬友友、鋼琴家朗朗、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等一同擔任藝術節大師公開課珠江教授、舉辦大師演奏音樂會等。自2010年至2015年連續受邀擔任美國Richmond國際鋼琴比賽等重要國際鋼琴賽事評委。
鋼琴演奏家
現為墨爾本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長期擔任學院鋼琴專業招生錄取的評審
畢業於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現為墨爾本大學音樂學院教授,長期擔任學院音樂入學的評審教授。
Igor Machlak出生於白俄羅斯,他7歲時已經獲得全國聲樂比賽的金獎。9歲開始學習鋼琴,很快他便被稱為「天才兒童」,隨之被明斯克音樂學校錄取。他以一等榮譽學位畢業於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師從Zinaida Ignatieva。
作為多個大獎的獲得者,Igor代表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在俄羅斯及全世界範圍內進行自己的獨奏音樂會。他的聲望與日俱增,並獲得了業界的一致認可。
現在,作為澳大利亞最具領先地位的鋼琴家、教育家,他也是眾多年輕教師的導師。同時,他也在亞洲、俄羅斯等國家出任評委,並開展大師班教學及各類教學活動。
鋼琴演奏家
任教於莫納什大學音樂學院和墨爾本大學音樂學院鋼琴系
Len Vorster作為獨奏家,他與維多利亞州立管弦樂隊合作錄製了Michael Easton的澳大利亞主題協奏曲(由Brett Kelly指揮),並在義大利,匈牙利,德國和倫敦皇家學院管弦樂團首次演出。 2001年,他與由Frank Pam,由Chris Kopke指揮的海德堡交響樂團以及由Stephen Roth指揮的Geelong室內樂團指揮的墨爾本音樂家合作演出。
他的納克索斯錄製的霍爾斯特的行星(與羅伯特張伯倫的雙鋼琴版)獲得了留聲機雜誌獎。憑藉Merlyn Quaife,他因Manuel de Falla的Naxos音樂錄音而獲得Aria獎提名。 Len Vorster與Ian Partridge合作為馬可波羅錄製了伯納斯勳爵的完整歌曲和鋼琴獨奏音樂。
2003年,他發行了一張獨奏CD Summer Waves,ABC Classics與Len Vorster,Deborah de Graaff和Georg Pedersen共同發行了兩張勃拉姆斯單簧管室內樂CD。 2005年,納克索斯發行了他的Lennox Berkeley獨奏鋼琴和室內樂CD。 2006年8月,Samuel Barber的另一張Naxos音樂CD發行。2009年,Move Records發行了Burns and Beyond與女高音Vivien Hamilton,2010年,David Poppies與David Berlin和Len Vorster一起發行了Barber和Debussy。
2001年,他與墨爾本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家大衛•柏林組成了二人組合。柏林Vorster Duo於2003年巡迴臺灣,他們的CD Reflections再次在臺灣市場上映。
Len Vorster經常與La Prima(由Alison Rae Jones執導)和Promac Productions(由Chris McKenna執導)合作。
Len Vorster是Port Fairy春季音樂節的創始藝術總監。
他目前是墨爾本大學,莫納什大學和維多利亞藝術學院的鋼琴教師。
你的音樂文化之旅即將開啟
Join us
...
報名詳情請戳以下連結
預報名方式 | 第五屆墨爾本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預報名
第五屆墨爾本國際青少年鋼琴大賽章程
大賽所有相關事宜
掃描識別以下二維碼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