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只要心中有戲,哪裡都是舞臺中央。川普就是這樣一位渾身都是戲的正國級政治表演藝術家,無論他走到哪裡,必定都是鏡頭鎖定的焦點。
並且由於川普經常不按劇本走,所以跟他搭戲是一個比較頭疼的事情。最近川普要巡幸歐洲,參加北約峰會,所以歐洲的政治表演藝術家們頓時緊張起來,要隨時關注他的推特。
所以,川普還沒出發,歐洲理事會主席唐納德·圖斯克就開始給川普打預防針,求川普「推」下留情。他說:
「親愛的川普總統,美國沒有也不會有比歐洲更好的盟友了。歐洲人在國防上的花費比俄羅斯高許多倍,和中國差不多。親愛的美國,請珍惜你的盟友,因為你們並沒有太多盟友了!」
越強調什麼,說明越缺什麼。歐洲理事會主席的話,軟中帶硬,一方面求川普珍惜;另一方面也是對川普的警告,反映了美國和歐洲之間的關係正面臨著挑戰。
作為推特治國的第一人的川普不管這些,只顧埋頭髮推對歐洲開炮。9日川普發推,把美國描述成了一個受害者形象,說美國在北約花費的金額遠比其他國家多,這不可接受……
10日川普還把軍費分歧和貿易問題掛鈎:為保護他們(歐洲),美國在北約花了最多的錢,這對美國納稅人很不公平。更重要的是,美國還在與歐盟的貿易中損失了1510億美元……
剛坐上飛機,川普還在抱怨:許多需要我們保護的北約國家,不僅軍費開支達不到他們承諾的2%(已經很少了),而且他們拖欠了很多年,到現在也不交。他們會補償給美國嗎?
川普的態度強硬,把弓拉得很滿,一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的架勢:歐盟使我們的工人、農民和公司沒法做生意,他們還指望我們樂呵呵地保護他們,並為他們買單,沒門!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川普在北約的第一炮就對準了歐盟雙核心之一的德國,而且川普「罵人專揭短,打人專打臉」,公開罵德國是俄羅斯的俘虜。
川普的邏輯是:德國有錢買俄羅斯的石油,卻不交北約的「份子錢」。德國這下攤上大麻煩了,因為按照川普的算法,過去12年,德國在防務上欠美國1萬億美元!
這一萬億是怎麼來的呢?在2006年北約成員國有個約定,大家(28個成員國)都應該拿出GDP的2%作為軍費。但是12年過去了,達標國家卻從6個減少到了5個……
平胸而論,很多歐洲國家的確傍上了軍事大腕兒,把安全跟地球村村長捆綁在了一起,在安全問題上搭了美國的便車,這是川普懟歐洲的由頭之一。
而美國這12年的軍費開支始終佔GDP的3~4%,而德國僅為1%左右,比美國少2.5%。德國現在的GDP為3.68萬億,2.5%就是900多億,12年下來就是一萬億。
所以德國攤上大事兒了,突然之間就被川普訛上了,而且是一萬億!幾乎佔德國GDP的三分之一。默克爾比較頭疼的是,川普肯定不會輕易鬆口。
總之,川普的北約峰會之行,暴露出美國和歐洲之間是有矛盾的。從表面上看,矛盾的焦點有兩個:第一,北約軍費分攤問題;第二,美歐貿易失衡問題。
北約是一個軍事聯盟。如果攻擊其中的一個成員國,就視同攻擊所有締約國。這相當於大家把國家安全綁到了同一個戰車上。
既然是所有國家的安全捆綁,按說各國應該平等分配軍費,也就是說軍費要佔GDP的2%大家都2%;要佔3%大家都佔3%似乎才公平。
但實際上各國地位是不平等的,美國尋求北約中的支配地位,自然繳費就多。比如1949年北約國家的總軍費是188億,但是美國自己就掏了135億。
在2016年,美國貢獻了北約成員國總軍費的三分之二,而且佔GDP的比重,是歐洲國家的2~3倍。
美國掏錢多,換來的是美國在北約的控股權,北約一直就是美國實現全球霸權的主要工具之一,美國的控制權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作為一個軍事聯盟,最高軍事指揮權牢牢掌握在美國人手裡,北約的三大司令部總司令都由美國的高級軍官擔任;負責領導北約所有軍事行動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當然也是美國人。
第二,美國藉助北約實現了在歐洲的長期合法駐軍。蘇聯解體前後,美國在歐洲有30萬駐軍。目前美國在歐洲仍有駐軍8萬多人,其中在德國4萬多人。
德國的各大城市、各大工業區,都有美國的駐軍。這再次證明了美國控制北約,表面上是為了保護歐洲免受來自東方蘇(俄)的威脅,實際上達到了「控歐、鎮德、遏俄」的目的。
第三,北約依賴美國的武器裝備,比如飛彈防禦系統和第四代隱形戰機,這樣以來,歐洲在軍事方面不得不看美國的臉色。
有人說這麼一來,似乎川普的做法有些道理,這些國家畢竟搭了美國的便車,美國付出實在是太大了。
但是大家要注意,美國表面上付出大,但實際上並沒有吃虧。北約軍費開支的大頭——軍火採購,最終又回到了美國軍火商的的手裡。
而且北約完全是為了美國服務的,甚至有時候還會危害歐洲的利益。比如科索沃戰爭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歐元,給歐洲製造了難民,然後打完之後把爛攤子甩給了歐盟。
這是因為北約的決策機制並非一致通過,美國願意就可以展開行動,所以科索沃戰爭只有19個國家支持,不支持你可以不參與,美國依然以北約的名義攻擊南聯盟。
川普的任性來自於美國的強大,因為就算是其他國家都達到2%,甚至跟美國一樣,達到4%,但美國依然能佔50%左右的股份。
魯迅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總是一針見血地抨擊國人的劣根性,比如他曾經生動地指出,中國人性情喜歡調和折中。
他說: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但是蛋總發現,這不僅僅是中國人的劣根性,歐洲人也一樣。比如美國要求歐洲拿出GDP的2%作為軍費,但是十幾年過去了,歐洲依然無動於衷。
川普深諳這一點,直接要求歐洲按4%來,結果歐洲就同意了2%,不過要到2025年才能實現。
但是川普不滿意,說2%也可以,但是要立刻兌現,不能等到2025。順便懟了德國,說德國有錢買俄羅斯的石油,沒錢買美國的保護……
不過德國買俄羅斯一點石油美國都能吃醋,再次表明美國離間俄歐關係的用心昭然若揭,美俄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美歐之間的表面矛盾之二就是貿易失衡問題。川普另外一個懟點就是美國和歐盟之間的逆差高達1510億美元。
在貿易問題上,中國人估計都神經高度緊張,因為川普已經發動了對華貿易戰。但是對歐洲川普也下了狠手,說在貿易問題上,歐盟比中國還壞。
在與歐盟的貿易中,川普對德國貿易和德系車尤為不滿,在過去幾個月裡,川普簡直是變成了祥林嫂,逢人便喋喋不休地絮叨美國是德國貿易的受害者。
總之,可以看出美國跟歐洲之間有明顯的矛盾,似乎川普的潛臺詞全是:我,川普,打錢!但往深處想,作為德國人後裔的川普,為什麼總是揪住德國不放?
我覺得德國作為歐盟核心,貿易上實力強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德國在2010年就開始搞《2020高科技戰略》,其中包括五大方面:氣候/能源、保健/營養、機動性、安全性和通信。
在這個基礎上,德國工程院和西門子、博世兩大公司和產業界巨頭們,於2013年正式推出了《德國工業4.0戰略》。
而中國製造2025計劃最早提出是在2014年12月,這其實是受德國人的啟發。所以德國是一個永遠不能小看的國家,這個國家雖然兩次在世界大戰中戰敗。
德國有強大的製造業作為基礎,而且有歐盟這個統一的大市場作為後盾,加上德意志嚴謹勤奮的民族性格,很可能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佔得先機。
一旦德國佔得先機,必將具備了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實力,將來德意志斯坦甚至有可能一統歐洲,實現元首當年沒有實現的目標。(咦,為什麼叫德意志斯坦呢?)
美國雖然霸佔了產業鏈的最高端,但是空心化嚴重,導致工業基礎不牢,久而久之,美國的高端產業也會變成美麗的空中樓閣,這是美國焦慮的地方。
因此川普懟歐盟懟德國,看似是為了軍費,為了貿易逆差,本質上是要繼續鎮住德國,控制歐洲,同時挑唆了俄歐矛盾,最終維持美國在全球的霸權。
從這個角度,美國和德國在貿易問題上不會輕易妥協,就算是默克爾讓步跟美國互免關稅,美歐之間的貿易戰絕對不會停止。
從中國的角度,在貿易戰問題上,能聯合歐盟還得聯合歐盟。在工業4.0問題上,能聯合德國還得聯合德國。這也是為啥前幾天李中堂搶在川普之前見了默克爾。
我覺得就是提前給默克爾打氣,鼓勵德國要有德意志,「鴻浩」志,提醒默克爾「公不見廣場協議之事乎」,中國願意對接德國工業4.0,希望默克爾能頂住壓力。
但是,爭取歸爭取,美歐矛盾對於美國和歐洲還屬於內部矛盾,最近一段時間,大的政治格局依然是聯俄抗美。
川普一意孤行,強行要求歐洲分攤軍費,以及不顧及政治利益發動對歐貿易戰,最終傷害的是盟友關係,歐洲一旦無法從美國獲取安全紅利,必將最求政治獨立。
同時,如果美國遏制德國的意圖過於明顯,那麼必然引起德國人的警惕,美德之間的內部矛盾轉化成敵我矛盾也不是不可能,這還需要川建國同志繼續努力。
總之,全球政治一盤棋,我們要抓住有利國際形勢,為偉大復興創造有利的國際條件。
圖書推薦:新版經典圖書《上下五千年》珍藏版團購中,歡迎掃描或長按二維碼,或者點擊閱讀原文購買。了解詳情請看:即使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也永遠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
【 ↓蘋果攔不住你對蛋總的讚賞↓ 】
超級學爸 超級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