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 Costco 刷了屏,這個陌生的英文名詞一夜之間傳遍上海的大爺大媽圈,8 月 27 日開業一早,蜂擁而至的人們就將 Costco 擠到水洩不通。為此,Costco 不得不在下午暫停營業。朋友圈裡紛紛感慨:「沒想到能放愛馬仕和茅臺,真敢玩!」「中國大媽讓我看到了吃垮 Costco 的希望」。
許多朋友不禁要問,COSTCO 是誰?他是全球最大實體會員超市;全球擁有 9200 萬會員;幾乎 90% 以上的美國家庭都是他們的會員!在美國 costco 所到之處,沃爾瑪都必須退讓,業績銷量大幅下滑;苦不堪言!
Costco 連鎖倉儲超市以「量大、質優、價格低」而著稱。根據此前官方透露的信息,Costco 非食品類的百貨商品價格「低於市場價的 30% 到 60%」、「食品類則低 10% 到 20%」。便宜才是 Costco 最大殺器。
那麼問題來了,Costco為什麼現在才來中國?
首先,支持Costco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集中在三個方面,包括擴張潛力、會員增長率和續訂率。
作為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截至 2018 財年末,Costco 共運營全球 762 家門店,其足跡遍布美國、加拿大、英國等歐美市場,以及日韓和臺灣地區等亞洲市場,其中北美 Costco 門店數量超過了 600 家,但其在歐洲和亞洲仍具備足夠的拓展空間。
Costco 在北美以外市場的成功已經證明,「bigger is better」 消費心理不僅對本土市場起作用,也是全球消費者們的共同偏好。
和沃爾瑪們不同,Costco 在全球化方面步伐顯得較為緩慢和平穩,同樣是會員制的倉儲式大賣場,沃爾瑪旗下的山姆會員店 1996 年就進入了中國大陸市場,與之相比,Costco 整整晚了 23 年。
一般來說,國際化需要直面的挑戰包括低利率和坪效、匯率風險等因素,但 Costco 本身的特點使得其能夠很好地抵禦這些挑戰。
1976 年,第一家 Costco 超市在美國開業。從那時起,它已經擴展到了歐洲、澳大利亞和亞洲。並在 1999 年在日本開設了第一家超市,將其業務模式也帶到了這裡,經過充分本地化後,成為了日本人的最愛。
在日本 Costco 超市一周 7 天營業,一年營業 364 天,只在每年 1 月 1 日停業 1 天。而美國的 Costco 超市在重大假日會歇業。最重要的是會員費用的差異,美國 Costco 每年收取 60 美元的基本會員資格費用和 120 美元的執行會員資格費用。而在日本,每年只需要花費 36 美元就可以成為基本會員,花費 41 美元可以成為金星會員。
Costco 並非一般的零售超市,他是一家倉儲、批發(Whole Sale)的超市,這樣的超市針對的客戶群是低頻、批量採購、高客單消費、且為中產階級設計的。所以為了考慮轉運效率和降低地租等因素,其位置一般選在距繁華城市 20 分鐘車程的市郊。
美國市中心和郊區的概念和國內是不一樣的。美國中介賣房的時候會強調 Costco 這個超市就是一個安全標誌,因為 Costco 是會員制的,每年至少要交 60 美元才能成為會員,才能有資格在這裡購物,這個門檻雖然很低,但很多低收入美國人絕對不願意花這筆錢,這就自然甄別了人群。比如:紐約、洛杉磯、倫敦、東京、大阪的 Costco 所在區域,基本都是好區域。
所以在國外,一般有 Costco 的城區都是相對安全,優質的社區。這也可以作為大家海外置業的一個參考標準。